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8)07-051-01
教师应勇于由输式教育转向启发式数育,创造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教学气氛,以利于培育学生创造力发挥的宽松环境,让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培养自学能力与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有效途径。预习指导要求做到:
一、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
指导预习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课前阅读数材的方法,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具体要求是:第一,通读,认真读课本中的例题、例题下面的"想"、算式、结语、注意点,仔细观察书中的插图、线段图等等。第二,精读。数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如概念、算理、解题思路等内容要指导学生多读几遍,用心思考,关键词句要勾划出来。如"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中的"同时"、"相同"等,就是关鍵词,应划起来。第三,试做题目,包括复习题、例题与"做一做"等方面的题目。解题时,先分析解题思路,再试做,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猜想。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第四,制作学具。对需要动手操作的学具应准备好,并自己试行操作,如预习"圆的认识"时,要求学生按书上的说明画一个圆,剪下来、然后对折出圆心,指出半径、直径,初步感知圆的特征。第五,作预习记录,把读不懂或做不出的记下来,在上课时再用心地听。
二、指导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
没有问题,就不能思考。思考的结果,能提高问题,培养学生敢于向老师、同学提出问题,这非常重要。尤其在课堂上主动向老师提出问题,每天能提一个问题,并能求取答案,这比什么都好。提问包含着极大的创新。刚开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提供顶习提纲,用提纲导学,以利于围绕重点,突破难点,经过一定时期的训练后,教师可不再提供预习提纲,而是告诉学生从哪些方面自己找出问题。如例题下面的提示语、"想一想"、虚线框里的算理说明和方框里的结论等等都蕴含着问题,自己要普于发现,如预习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要了解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井能理解为什么要除以2,通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后,教师不作任何提示,而让学生自拟提纲,由学生自己读书、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指导预习要因材而异
对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教学内容,指导的方法和内容也应有所不同。中年级的学生由于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及学习数学的能力水平较低,预习时着重指导他们初步地掌一些基本的读书方法,养成认真预写的习惯。要求他们知道每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知识,看图时要认真仔细。如数准各种东西的个数,观察各个物件是怎样排列的,为什么这样排列等。由于他们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因此预习时要多让他们做些可操作性的工作。如画图,折纸等。高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预习的侧重点则应放在探索新知、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方法上,如预习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时,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指导:1、"看"把算式完整地看一遍,看清题目有哪些运算符号,有没有括号?数字有什么特点。2、"想",认真思考按规定的运算順序应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哪几步可以同时算,如果能运用定律和性质是不是可以使计算简便,这一环节是解题的重点和关键。3、"算",要认真仔细计算,做到"一步一回头",步步正确。同时注意书写格式正确规范。4、"查",做完后要认真检查或验算,不仅要查运算顺序、运算符号和计算过程,还要看题目有没有抄错。对于应用题,预习指导的侧重点是学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检验写答语这五个步骤,重点是掌解题思路。
总之,因材而异地指导学生预习就是要求学生针对不同教材内容和自己的实际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智慧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个性特长得到很好的发展。
四、指导学生学会自己检查预习效果
指导学生检查预习效果能起到督促、调节、控制、论断和相互交流的作用。
首先,由同桌同学或小组长检査学生是否完成预习,课堂上需要用的学具是否准备好,试做题是否有做等,以督促学生完成预习,增强预习意识,再根据教学内容,随着数学过程指导学生进行同桌或小组讨论、交流预习内容,提出自己的解题见解。如讨论算理、解题思路及他人或自己提出的种种问题等,并把结果说给同学听等。最后指导学生对预习内容进行疏理与概括。如归纳解题提纲,归纳解决间题的策略和方法等。从而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解题过程的能力。学生通过检查预习,调节自己的思维、控制负迁移,诊断出存在问题的关键所在,再改正错误,培养了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预习,使学生逐步学会读书和自己探究问题,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论文作者:周利彬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8年0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4
标签:学生论文; 指导学生论文; 提纲论文; 自己的论文; 例题论文; 方法论文; 题目论文; 《科学教育前沿》2018年0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