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在中医体系中常归属为“头痛”“眩晕”病,治疗上多从肝热,肝阳,痰热,阴虚,阳虚,阴阳两虚,瘀血阻络等立论,临床中治疗常用“平肝降逆”、“滋阴潜阳”“活血化瘀”之法,在治疗中或有效或无效,而发汗法作为驱邪的一种治法,不仅可应用于表证,亦可用于里证,尤其是寒证为本的里证,本文为临床中扩展思路,总结发汗法在高血压病治疗的应用。
1.中医论述基础
1.1汗的实质:《内经•阴阳别论》“阳加于阴,谓之汗”,张志聪注:"汗乃阴液,由阳气之宣发,而后能充身泽毛,若动数之阳脉加于尺部,是谓之汗”;《素问•评热论》 “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 “谷气化为精,精气胜乃为汗”;“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出自《灵枢•本脏》,以上说明汗的发生,必赖阴阳之气充盛,肺之宣发,脾之生化,肾之蒸腾,三焦通畅,而后可阴霾散布,雷鸣雨落。
1.2汗法定义与来源: 程钟龄在《医学心悟》总结了中医的八种“治病之方”,将汗法列为“八法”之首,后世皆以程氏八法论中医治法,其实最早在《内经》中已早有对汗法有表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 “因其轻而扬之”、“其高者,因而越之”、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伤寒论》中应用汗法更为广泛,用于太阳病,少阴病等,《金匮要略》将汗法的治疗的范围扩大,可用于解表,止咳,治疗痉病,水气病,历节病,为后世运用汗法治疗里证开辟了先河。解表法属于汗法,但汗法并不局限于应用于表证,故我认为万友生对汗法的定义更为恰当,汗法即通过各种治疗方法,包括药物、针灸、推拿、饮食及运动疗法,达到汗出邪去的目的。[1]
1.3高血压病在经典中的论述:中医中当然无高血压这一西医词汇,但现代高血压病主证多为眩晕,头痛,虽然头痛、眩晕非为高血压病独有;除肝阳上亢,清阳不升,气虚血虚引发的头痛,眩晕外,经典中对寒性的头痛、眩晕的论述中,也可找到很丰富的论述:朱丹溪在《兰室秘藏》描述了发汗法治疗风寒头痛,“夫风从上受之,风寒伤上,邪从外入,客于经络,令人阵寒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池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汗出则愈,此伤寒头痛也”。《医宗必读•卷之八•头痛》“寒湿所侵,真气虚弱,虽不相薄成热,然邪客于脉外,则血泣脉寒,蜷缩紧急,外引小络而痛。”“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当寒湿之邪客于真气虚弱之时,寒性收引,故即使不入里化热,也会使血管外周阻力增加,后负荷加重,引动血管收缩障碍,使血压升高。《杂病源流犀浊•卷二十五•身形门•头痛源流》“经曰:头痛数岁不已,当犯大寒,内至骨髓,髓以脑为主......名曰厥逆,此盖以大寒入脑,则邪深......”高血压病史多较长,少则数年,多则数十年,或有大寒侵入脑髓,多年寒邪不去,邪深厥深,故病人常年头痛不愈,血压常年不降,或服西药后暂时下降后又反复升高。
2.发汗法用于高血压病的治疗
2.1李士懋先生对于汗法治疗高血压病的论述
李士懋先生对汗法治疗高血压病有独特的认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高血压病都运用汗法,李老提出了汗法应用的标准。唐芝山《吴医汇讲》提出“辨寒头痛:寒头痛脉浮而紧,或弦或沉更兼迟”,李老也认为只要脉沉弦拘急,(李老将其定位“痉脉”),说明寒痹血脉,则外周血管阻力增多,引发高血压; [2]散寒发汗后,解除了脉道的凝滞,痉脉变为舒缓,则血管外周阻力下降,血压下降,以此方法治之,血压下降后不再反弹,李老认为中药治疗高血压病,无需终生服药,可以获得痊愈。另外,李老在临床中发现虽用麻、桂等辛温发汗药,亦未必汗出,还提出了助汗出的辅汗三法:即连服、啜粥、温覆。仲景在《伤寒论》太阳篇中给出了桂枝汤的汗出标准“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同样,李老也提出了发汗法治疗高血压病的汗出标准,即正汗出:仍然是桂枝汤的汗法标准,只是再汗的标准为脉像是否缓和,若脉仍痉,则再汗之,直至脉象缓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汗法对不同证型高血压病的治疗
因寒邪引起的高血压病,可为新感,亦可为沉寒痼冷,可在里,可在表,皆可辛越发散。同时发汗法应灵活运用,针对不同的寒证,选择不同的发汗方法。
2.2.1寒邪闭郁,可散寒发汗
里寒实证,寒邪瘀闭于里,不得发散,若血压升高,脉紧不虚,不论脉浮或沉,则可断为实寒,用散寒发汗之法,而不仅用于伤寒表证,如麻黄汤,葛根汤,小青龙汤等。其中麻黄汤发汗之力最强,李士懋认为麻黄有解寒凝,宣发阳气之功,可调动人体阳气,使寒邪发越体表,进而使血压下降;而葛根汤兼有疏利项背经腧之作用,葛根又可鼓胃气上行,升清阳,提清气,疏通经络;小青龙汤兼治外寒里饮,若寒不在表而在里与水饮相搏结者,血压升高,项筋蹦痛,小青龙汤可温散在里之寒邪。
2.2.2寒凝火郁者,可清透双解散寒
寒邪在里日久不散,或可化热,形成寒凝火郁之证,若患者脉沉紧而无发热恶寒、无汗、身痛等证,兼有舌红或绛等热像,则可断为寒凝火郁,可散寒清热,表里双解,可选用防风通圣散。此方体现了刘河间“火郁发之”的思想,王旭高在《退思集类方歌注》中认为:“此为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之剂。”服后可发汗,通下,对于血压升高,或兼因有热而便秘之患者较为适宜。
2.2.3寒凝腑实者,可通下散寒
寒邪与积滞互结于肠道,大便不通,邪无所去,可上冲头痛,使血压升高,此种头痛多偏于一侧疼痛,可用大黄牡丹汤温里散寒,通便止痛,邪有出路而气血通畅,血压可自行下降。而胡希恕先生也认为大黄牡丹汤不仅用于“胁下偏痛”,凡是偏于一侧疼痛,无论关节,四肢,头目,只要脉为弦紧,或沉紧等寒实之脉,皆可应用。
2.2.4兼寒湿、血瘀者,可温阳化湿、活血化瘀散寒
若血压升高,脉沉紧,可断为寒实,若苔腻,说明夹湿,寒湿瘀闭,清阳不升,可头晕头重,也可湿阻而不寐,也可阳郁于上而面红,李士懋先生遇寒湿而血压升高者,多用五积散散寒化湿,若用寒凉之品,反使寒湿郁里不化。方中苍术用量最大,辛烈助汗,所以五积散的功效既非如辛温解表的麻黄汤般单一,又非如苓桂朮甘汤之温化内饮般单纯,而藿香正气散虽亦有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效,但其重心在于化湿,却不祛寒,且亦不走血分,而五积散开了散解表里气血寒湿之先例。[3]若兼舌暗,诊为瘀血,寒凝而血行不畅,气不温煦,血不濡润,故血压升高,若温阳化瘀,可酌加温性活血之品,持续温散,渐化盘踞之寒。
2.2.5阳虚者,可温阳散寒,气虚者,可益气散寒,阴血虚者,可补阴血散寒
若寒实郁里而本兼阳虚,如血压升高或兼水肿,舌淡或水滑,可予温阳利水,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若兼气虚者,可加黄芪,白术,党参益气;若寒凝阴血虚,可酌加白芍,当归,熟地、血肉有情之品以益阴血。
综上,发汗法可治疗寒郁于里之头晕头痛,所以表现为头晕头痛的高血压病亦可运用发汗法治疗。而发汗法并不仅局限于辛温发汗,亦有多种发汗方法,如散寒发汗,清透双解,通下散寒,温阳化湿、活血化瘀散寒,温阳散寒,益气散寒,补阴血散寒等等,需辩证运用,方能达到最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万友生,赵绍琴,杜树明,周超凡,周平安. 汗法的运用和体会[J]. 中医杂志,1989,(06):4-9.
[2]胡志勇,李彦丽,任伟亮,朱艳风,王金榜. 李士懋汗法的理论创新及临床应用[J]. 世界中医药,2015,10(03):367-369.
[3]郑浩迪,连建伟. 《局方》五积散新论[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7(04):383-384+387.
作者简介:刘茜 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冠心病及心衰的治疗。
论文作者:1刘茜 2时晓迟 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18
标签:高血压论文; 头痛论文; 血压论文; 法治论文; 葛根论文; 麻黄论文; 论述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