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人际关系的新特点及其协调对策_人际关系论文

当代社会人际关系的新特点及其协调对策_人际关系论文

当代社会人际关系的新特点及其协调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际关系论文,对策论文,当代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人的生存质量逐渐提高,人们已不是为了温饱而单纯地与他人交际,以获得物质的满足,而是更多的希望通过彼此的交互作用来求得精神的充实、知识的拓展和事业的成功。因此,社会成员构成庞大的、立体的、多维的、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并按照各自的需要,进行着性质各异、目的不同的社会交往。这种社会交往的好坏及深浅不仅仅决定个人之间的关系,而且也影响到社会生产关系。所以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明确提出,要建立一种平等互助、团结友爱的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并将其的建立提高到稳定社会、发展社会的高度上来认识。那么,了解当代社会人际关系的特点,并采取相应的协调对策,就成为当前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 当代社会人际关系的新特点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社会进程中,其主要基石是农业的文明。这种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得中华文化表现出鲜明的特征,即以群体为本位,以家庭为中心,人际关系重伦理,心理风习重情谊。与这一文化特征相适合的社会结构,则是以家庭为中心,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亲及疏,延伸拓展成社会人际网络。这个人际关系网络的形成背景是以亲缘(宗族亲戚关系)、地缘(邻里乡党关系)、神缘(宗教信仰关系)、业缘(同业同学关系)、物缘(以物为媒介)的“五缘”为基础的。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它起到了协调内部和整合社会的功能。进入高度文明发展的信息社会后,现代人不十分重视以“五缘”为纽带而限制自己的交际圈,而是采取其他各种方法,去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由此,形成了当代人际关系的新特点。

其一,人际关系的复杂化。

应当说,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人们,都渴望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然而愿望毕竟不能代替现实。社会的复杂以及人们心理的微妙,使现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形成一定困难。一方面,人们渴望交际,追求友谊,但同时又惧怕深交,心存戒备,甚至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这种心理渴求与心理焦虑构成矛盾,使相当一部分人对人际关系的建立望而生畏,进而感慨万千:“生活像爬大山、趟大河”、“生活是一团麻,也有那麻绳拧成的花;生活是一条线,也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生活是一条路,怎能没有坑坑洼洼;生活是一首歌,吟唱着人生的苦乐年华。”

究其实,这是由于现代人受人际交往中的传统观念“防人”的影响。有学者认为,在我国,人们交往的一个传统基本策略是一个“防”字。防人即防“人说”,防“人心”。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天可度,地可量,唯有人心难度量”等。从这种封闭的设防立场出发,中国人由防“人论”变成防止“失言”,自己则尽量“不言”、“少言”,勿“直言”、“传言”、“大言”、“谎言”,并努力做到“会言”。中国人人际交往的误区大概就是出于这个“防”字,它与现代人所倡导的坦诚、自若、轻松的交往风格是相冲突的。难怪越来越多的现代人认为跟人接触是难上加难,轻了不行,重了不行,深了不行,浅了不行。由于每个人的苦乐不均,品格不同,修养不一,地位不等,再加上感情的起伏跌宕,外部环境的瞬息万变,每人都是“君”,“伴君如伴虎”。交往不再是万无一失的了,一不小心交往就会变成伤害,如同刀锋和伤口的接触一样。生活紧张,关系也紧张。现代社会的交往变成了一种小心翼翼的艺术,人们自然感到人际关系实在是太复杂,并难以应对自如。

其二,人际关系的表面化。

在封建社会里,由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生产规模较小,社会分工不细,导致人们交往空间范围的缩小。当社会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社会分工日趋精细,交通通讯迅猛发展,为拓宽人际交往的空间范围提供了便利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旧有的人际关系发生深刻变化,人们交往欲大大增强。过去那种集中于亲友、邻里之间、出于感情、心理需要的人际交往逐日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现代人在交往中已不满足“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而是除了注重感情的需求外,还希望在增加交往的过程中,不断寻找新的朋友,觅得发展的机会。这样,人们交往机会的增多,交际时间的缩短,交际需求的加大,交际面的拓宽,导致了交往的深度趋于浅显,大大不如以往那么牢固、稳定,而体现出流动性较大的特征。这种人际交往的表面化,一方面有其积极的一面。它可以拓宽人际交往的网络,扩大交友的范围。但也有消极的一面,这就是在频繁变换交友对象的同时,让人感到人际之间的深入了解趋于困难,甚至感到人和人交往有一种被利用的感觉。有时还会因朋友的退出和远离而出现各种有害的不良心态,如浮躁心态、焦虑心态、迷茫心态、失落心态、逆反心态、怀旧心态、自危心态等。由于一些现代人不能正确认识这种社会变革的社会利益矛盾冲突引发的现象,结果怨天尤人,哀伤不已,或走向另一极端,或封闭自我,拒绝交往。

其三,人际关系的功利化。

现代社会的生产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经济体制的转型,使得当代人在社会生产中将较多的目光专注于等价交换的原则。作为交换双方都强调互惠互利,而且利益大小均等才能成交。这种经济利益上的等价交换的功利主义因素,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社会交往之中。倘若某种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对甲来说只吃亏,不受益,那么他一定会退出交往或放弃这种人际关系。某种人际交往或人际关系能够得以维持,那一定是双方都有所获利,而且获利的大小基本均衡。不少人奉行“只交有用的朋友,不交没用的朋友”的交友原则,正是反映了人际交往中的功利主义因素的加大。

这种功利主义因素导致人际关系中的感情因素削弱,而建立在经济利益上的交往日趋增多,功利目的渐次增强,并成为人际交往中无形起作用的重要法则之一。

其四,人际关系的个性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经济主体的相对独立,强化了当代人的主体意识,在人际之间的交往中,个人的正当要求希望得到满足,个人的正当权益希望受到保护,个人的性格爱好希望得到展示。因此,人格平等及人格尊重就成为人际交往的又一重要原则,进而形成人际交往的个性化特点。这个特点与以往社会交友的原则有所差异。传统的人际交往信奉互谦互让、互谅互解,强调一个“忍”字。由于对于“忍”的认识不同,理解迥异,使得一部分当代人逐渐厌恶了忍耐而推崇个性意识。

应当说,在诸多新的交往领域中,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交往的对象,这本是无可非议的。现代人注重关系平等,相互之间大都不存在谁限制谁的问题。相处投缘就经常往来,双方感觉较差就中断走动。人们交往不愿长期压抑自己的感情,不愿受到较多的限制,听从别人的命令。相反,交往个性意识增强,希望对方给予自己较多的自由度,希望个性发展能受到对方尊重。这从一个角度讲,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与文明。但从另一方面讲,一味强调个性自由、只凭个人意志行事、交往,久而久之,很可能削弱统一和纪律,结果使人际关系松散冷漠,以至于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甚至恶化,危及到社会健康、文明、公正、安全地发展,其后果是严重的。

二 当代人际关系的协调对策

分析当代人际关系的特点,目的在于了解它们产生的背景及其原因,从而找出相应的协调对策,为创造平等和谐、团结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奠定基础。

协调对策之一:正确看待人际关系的变化。

由于中国人长期受传统交友的影响,比较看重质量,不重数量。一旦结交上一个朋友,与之则心心相印、肝胆相照。这种作法有着可贵的一面。但同时,又由于花费时间较长,限制了交友的范围和数量。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加强,越来越多的人不可能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与某几个人之间的无聊的串门、拜访上面,而是有事则相帮,无事则各行其事。由此,人际关系的建立就出现了间断性的亲与疏。有时一向很好的朋友会逐渐疏远。有时,又会突然出现在久无音讯的朋友面前。面对此情此景,有些人不太理解,认为朋友太过于追求交往的实用性。其实,对此应辩证地看待,应意识到聚散随意亦朋友的道理。生活中没有永久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尤其在现代社会中,人员流动,人事变迁,人才竞争等已成为平常之事。对于这种流动性较快的特点,应尽量适应,而不宜将所有的感情紧紧拴在一个朋友身上。再说,朋友总有自己的为难之处,不必强求。只要彼此心里记得,又何需频频鸿雁传书?只要朋友过得比自己好,又何必打断人家的憧憬?真正的友情,不在一朝一夕。如果交换一下彼此的位置,设身处地为朋友想一想,也许自己会重负释然,默默为朋友祝福。同时,也让自己的灵魂重归晶莹剔透的世界。即使朋友真的忘了自己,不必耿耿于怀。一个人随着生活圈的变化,交往录里会添上不少新面孔,淡化一些老相识。谁能说孩提时的青梅竹马至今还两小无猜?所以,友情是永恒的,变化是绝对的。不必为一个朋友暂时偏离公转圈而伤心,也许有一天又转回来了。正如《三国演义》中开篇所言“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大事亦然,更何况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接触。

协调对策之二:努力摆正物质利益的位置。

人际关系的协调,除了正确看待人际交往的亲疏变化,还要注重从社会利益关系的平衡上进行调节。无论政府职能部门,还是企业的经营者,抑或其他单位的领导层,都要尊重每个人的物质利益,在可能的情况下满足人们对物质利益的合理要求,而且要正确地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教育人们在不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的基础上谋求个人致富,要通过合法、正当的劳动途径获取个人的物质利益。特别要注意用合理的政策、法规调整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纠正分配不公的倾向,制止非法致富的行为,在利益分配领域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机制。以法律与制度保护人们正常、正当的物质利益,打击与制裁非法谋利的行为,逐步造成一个合理的获取个人利益的社会环境。

至于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则要正确对待经济利益的得与失。人际交往有得必有失。人总是希望得到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选择对自己有价值的交往,这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想保持与别人的交往,就要让别人感到与自己交往是值得的,是得大于失、至少等于失。有的人常常把功利和情义搅和在一起扯不清,又把自己真实的动机、真实的评价掩盖起来,最后与他人原来多年积累的情义也毁了。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不要把别人想得那么坏,更多的时候人与人交往是平衡的,因为人们都在做出能给双方带来最大利益的选择。比如朋友结婚送礼物时,一般既考虑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又顾及适度地表达对朋友的心意。当然人际交往有时也会出现“增值交换”和“减值交换”,双方都感到自己得大于失,或双方都感自己失大于得,不过这种情况并不多见。

协调对策之三:不断提高心理承受的能力。

面对新的体制转轨、飞速发展变化的社会现实,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善于自己给自己找平衡,这是当前每个现代人面临的新课题,同时也是建立和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方法之一。

目前,常听到有些人报怨,世事不公平,心态不平衡。不能不承认,在现代生活中,曾发生了一些不公平之事,让人心态难以平衡。诸如才德平庸者官运亨通,而辛苦工作者则不受重用。有的人住房豪华,有人则陋室区区。一夜之间成了大款者有之,长年劳动仍清贫者也有之。这些都可能让人产生不平衡。不平衡即失衡,失衡即是失去了支撑点。一旦失去了支撑点,人就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诸如焦虑、嫉妒、孤独、偏执、狂想等症。这些大多是由于对现实生活发生的事件不理解,或者是所受的教育无法跟上飞速发展的形势所致,这显然是一个心理素质的问题。

要经常让心态保持平衡,最根本的办法是要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抗震能力和承受能力,培养、锻炼豁达大度的性格,使自己具有很大的弹性和灵活性。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变革时代,旧的平衡不断打破,新的平衡尚未建立,难免让人产生不平和失落。对此,应以宽广、豁达的胸怀泰然处之,并将世事名利看得平淡一些。“宁静而致远,淡泊以明志”,恰恰是保持心理平衡的最好方法。

协调对策之四:敢于面对激烈竞争的现实。

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将所有的人都推向市场,推向竞争的前沿。面对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每一个现代人都要敢于正视。因为在当前形势下,区分高低、优胜劣汰,主要是通过公平、合理的竞争来实现的。人人不可避免地要参与竞争,人人都要接受竞争的结果。从人际关系角度讲,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同行之间,在某些特殊场合都可能成为竞争对手,这已是客观的事实。竞争可以使人际关系紧张、松散,也可以使人际关系密切、深厚。比如在一个企业中,由于某种原因需要调整人员,同一个班组要有去有留,这就产生了竞争。处理不好,彼此关系则变得紧张,处理得好,大家姿态很高、互相谦让,无疑就增加了相互间的友谊。在企业与企业之间也是这样,在竞争问题上处理不好,彼此会成为冤家;如果在竞争互帮互学、共同发展,彼此就密切了关系,加深了友谊。合理的竞争代表社会的进步,它能激发主体发愤图强、勤奋上进;如果竞争不公平、不合理,也会给人际关系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要引导人们用社会主义竞争观对待竞争,要树立竞争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的观念,认识到有竞争才能择优汰劣,有竞争才有进步,有竞争才有发展;没有竞争必然是一潭死水,没有生气,没有活力,没有希望。使现代人树立竞争意识,并做好参与竞争的思想与心理准备,清醒、正确地看等竞争结果。不断提高竞争意识,掌握竞争的手段,培养战胜竞争对手的能力,这才是正确的态度。而决不可采取极端的作法,或者自怨自艾,或进行人身攻击,或置人于死地,这些手段都是不可取的。

总而言之,人际关系是一笔资源。如果把握这笔资源,就会赢得更多成功的机会。因此,现代人应该努力改善人际关系,从而使人们的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事业成功,进而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的稳定。

标签:;  ;  ;  

当代社会人际关系的新特点及其协调对策_人际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