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启东市合作小学 江苏 南通 226200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指出:充分地开发并有效地利用各地区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既是扩展和深化课程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创造性教学的重要环节。新课程理念倡导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各项措施,通过多种途径去开发课程资源。下面就以二年级上册为例谈一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资源:
一、将学生的学校生活引入课程资源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空洞的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要尽力做到把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联系起来。
如,教学《我爱我们班》时,课前教师先把班级中学生以前一起学习和活动的照片整理出来制成ppt图片,上课时用课件展示这些照片,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在班级中与伙伴们一起成长的感受,让学生真实的生活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因为学生年纪小,表述一件完整的事情有一定困难,教师就以班集体一员的身份首先讲述自己与学生之间的故事,让学生聆听感受故事中感受老师关心学生、学生爱护老师的情感,体会师生之间的脉脉温情。接下来,老师就召开一个“班级故事好又多”的故事会,让学生模仿老师所说的方式,讲一讲老师与同学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关心和帮助的故事,请同学们先分组准备,再用说一说、演一演等形式进行全班交流。
在教学导入时就将学生的校园生活引入课堂,使教材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教师针对班级学生实际,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班集体生活经验当作教学资源,使得导入过程应境而生,真实自然,富有针对性,并在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表之中进行了有效地引导与提升。在课堂上引入学生生活场景能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将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入课程资源
课堂上引入日常生活事件,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再现生活中的某个场景,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时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在情境中表现出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供学生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
如,教学《大家排好队》时,在“哪些地方要排队”这个环节中,教师让学生凭借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些生活中排队的场景,再在组内分工合作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全班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教师随机进行价值引导,诸如:谁有过这样的体验?如果不排队将会造成怎样的混乱呢?说说理由。学生通过观察、倾听、评价,感悟到排队带来的好处。教师还引导学生关注学校里有很多地方都需要排队并作进一步思考,比如上下楼梯为什么要走右侧,让学生意识到人人都走右侧以后上下楼梯就不会有冲撞,危险的可能性就降到了最低。然后从校内排队上下楼道延伸到生活中乘扶手电梯一定要站到右侧,既方便别人,又避免了意外情况的发生。
学生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立足于课堂的基础再现生活场景,把排队的教学内容加入日常生活进行更加细致地拓展和延伸,在拓展课程资源中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从而使教育更有人文情怀,使学生更懂规则和情理。
三、将社会的生活场景引入课程资源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联结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把课堂教学内容拓展到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去,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
如,教学《我们小点儿声》一课,在课前调查中,教师发现不少学生控制不住自己的说话音量,主要是因为周围人都在大声说话,为了让其他人能够听到自己说话,只好提高音量。为了纠正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使其明白营造安静的公共环境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教师播放了生活中的安静与喧闹的两个镜头,通过对比影像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安静的环境给人带来的愉悦,嘈杂的环境给人带来的不悦。有些公共场所具有嘈杂现象,要改变这些现状,靠我们的孩子是力所不能及的。怎样才能让学生所受的教育不是纸上谈兵呢?教师带领学生再次实地考察喧闹的地方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探寻导致声音污染的各种原因;想想提高“静音”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然后让学校联合周边村干部,根据学生的建议开展了“静音”行动。
正是在这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导下,教师把学生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他们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课堂教学内容能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把教育的目的落到实处。
因为,学校课堂和教材上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不能只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学空间也不能只局限于学校和课程,必须要拓宽到社会上去,教师应做一个有心人,要创设条件尽可能地向社会延伸,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让学生去接触社会,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在真正的生活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学生才会有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道德水平才有更深更广的发展。
论文作者:杨素青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30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资源论文; 课程论文; 教学内容论文; 法治论文; 课堂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