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经济效益低下对专业银行商业化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低下论文,企业经济效益论文,银行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时下,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已成为社会一大“热门”话题。尤其是今年国家加大金融改革力度,各行对转轨更是心情急、雷声大。遗憾的是任何矛盾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它的化解需要相关矛盾的转化。近些年来,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国营工商企业一直不太景气。据悉,全国所有的国营工商企业中,亏损面高达2/3(1/3明亏、1/3潜亏),只有1/3盈利或微利,造成作为以支持、服务国营企业为己任的专业银行(特别是工商银行)在转轨时步履维艰。那么企业效益低下究竟对银行商业化会产生那些具体影响呢?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对策呢?笔者在这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企业经济效益低下对银行负债的影响
根据“巴塞尔协议”规定,商业银行的负债应有三点基本要求,一是负债的成本要尽可能低;二是负债的期限要尽可能合理;三是负债结构要尽可能对称,而企业效益的低下则直接动摇了上述三点的基础,形成了当前银行负债畸形发展的状态。
(一)对公存款逐年下滑,储蓄比例越来越大。在我国,银行的负债主要是吸收各项存款,以及向中央银行借款、银行同业拆借资金等,其中又以存款(储蓄和对公存款)占主导地位。由于近些年来企业效益低下,银行对公存款一直呈现负增长。如1991年,专业银行对公存款(包括企业存款、财政性存款)占负债总额的29.8%,比1980年的43%下降了13.2个百分点;而同期的储蓄存款(含农村存款)占负债总额的38.6%,比1978年的8.2%上升了30.4个百分点。从这一反一正的比较,存款发展不平衡状态就一目了然了。
(二)利差逐趋缩小,费用逐年攀高。大家知道银行赚钱主要在于利差,而储蓄存款的利率较之对公存款的利率则要高得多。上述储蓄对公存款一升一降。造成了专业银行利息支出迅速爬高,负债结构的不合理造成银行利润逐年下降以至亏损。93年全国四大家专业银行基层行处几乎90%亏损,这与商业银行最大限度地追逐利润这一根本目标无异是背道而驰的。
(三)集资纳股不断,挤兑储蓄存款。经济效益差的企业大都是资金十分贫乏的企业。这些企业虽然亏损乃至濒临破产,但它们还是要生存要发展的。生存和发展就离不开资金投入,而这些企业向银行贷款一般来说比较困难,那怎么办?只有集资。某行曾对效益差的企业作过调查,集资面达100%,有的企业职工人均集资超过1万多元。为了达到目的,企业集资利率比银行同期利率高1至2倍。高额的利息诱惑或强引的集资既扰乱了金融秩序,冲击了银行的存款,同时也迫使银行采取变相抬高利率的办法来防止存款被挖走。
(四)负债结构不合理,银行信用受威胁,由于储蓄存款是私人的钱,随意性较大,国家不好控制。有的经济学家把其喻为“笼中虎”是有一定道理的。目前我国城乡居民个人储蓄存款已达1万7千亿元,它常常令银行家们忧心忡忡,担心“猛虎”一旦出笼,后果不堪设想。如1987年的抢购风潮,1990年以来的买户口风潮、集资热就致使许多银行被困,有的储蓄所被迫关门,甚至发生被砸现象。严重损害了银行信誉。同时储蓄存款的比例大,又迫使银行提高资金备付率,影响资金的有效利用。
二、对银行资产的影响
根据“巴塞尔协议”要求,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与风险资产比例要求达到4%,资本与加权风险资产的标准比率为8%,资产必须具有安全性、效益性、流动性,而企业的效益低下,则对此提出了严峻挑战,造成了许多不利于银行转轨的局面。
(一)银行自有资本补充越来越难,与“巴塞尔协议”要求的差距越拉越大。自从1983年国家财政不再拨付银行信贷基金后,银行资本金完全靠自身积累。这些年来由于工商企业效益逐年下滑,大量企业拖欠银行利息,导致银行收益减少,自有资金补充十分困难。如1980年-1990年间银行自有资金年平均增幅仅为11.5%,比同期信贷资产增量低于11.4个百分点,银行自有资金比重共下降了11.7个百分点,银行资金自求平衡能力很差,抵御防范风险的能力大为减弱。一方面是因企业效益滑坡,信贷资产风险比例增大,另一方面是银行自有资金补充比例越来越小,这就拖了专业银行的转轨后腿,因为商业银行要想得到国际银行的认可,其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8%。
(二)风险呆帐资产比重越来越大,银行包袱越来越重。由于企业的效益低下,银行资产质量明显下降。如某市人民银行93年9月对本市四大家专业银行资产进行调查,发现有问题的贷款达5.7亿元,占信贷总资产的37.8%;其中呆滞呆帐贷款达3.4亿元,占信贷总量的22.1%,分别比上年同期上升了5.9个百分点和3.1个百分点,仅应收未收利息一项就累计达8000万元。四家银行共亏损2128万元。从全国来看,据权威人士透露,在我国的24000亿元信贷总量中,有20%左右贷款沦为风险或呆帐贷款,这对于只有13000多亿元自有资本的银行业(包括人民银行)来说,这巨额包袱怎么办?已经成为转轨中的一个致命问题。
(三)资产流动性越来越慢,灵活调剂资金能力减弱。企业经济效益低下,必然带来资金的流动越来越慢,银行可调剂头寸减少,资产结构呈“一多三化三高”趋势。“一多”即信贷资金占用多且周转慢。现在全国信贷金周转一圈需要200多天,而历史上最好水平则只需100多天。“三化”即短期贷款长期化,长期贷款固定化,信贷资金财政化。“三高”即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占用居高不下,逾期贷款比例居高不下,亏损挂帐占用贷款居高不下。以上这些造成了专业银行可调剂头寸减少,为缓解资金供求矛盾,专业银行只好通过超占联行汇差大量拆借资金来弥补资金缺口,这既形成银行超负荷经营,最终影响资金清算,又败坏银行信誉。
(四)企业对银行的依赖性越来越大,行政干预越来越强。
企业经济效益差,靠自我积累根本解决不了资金的需求,加之现在开放的资金市场还未建立起来,集资国家又有许多限制,企业就千方百计向银行伸手。对于效益差的企业银行又不敢贷,于是他们就一是挪用流动资金搞技改,上项目铺摊子,先斩后奏,形成资金硬缺口,倒逼银行为救活原来的贷款而发放新的贷款;二是搬“婆婆”来压银行贷款。银行为照顾与地方的关系,迫于压力,往往只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银行不但包效益差的企业的生产资金,还得在种种压力下,发放“安定团结贷款”,代缴税款等等。
(五)企业逃债赖帐严重,银行陷于被动。一些效益差的企业视银行债务为包袱,采取种种办法来逃避推卸。常见的一是借转换经营机制之机,利用国有民营或化小核算单位来搞“剥离式”经营,将银行债务扔到一边,名曰“轻装突围”,实为“金蝉脱壳”;二是企业多头开户,钱在这行贷,款在那行存,销货款不归行,搞体外循环,让贷款行收贷收息没门,逃避银行监督和管理;三是债台高筑的企业申请破产,将银行巨额债务一举“破掉”。四是认帐不还钱,拖一天算一天,和银行“泡磨菇”,等等,由于现行金融法规不健全,加之执法机关不力,地方保护主义作祟等,银行在效益差企业种种“逃术”面前,感到无能为力,信贷资产大量流失,转轨面临着新的挑战。
三、对策
如何处理好企业效益低下和银行向商业化转轨这对矛盾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解决。
(一)正确认识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是一个长期的渐进性过程,切勿急于求成,否则欲速则不达。当前国营工商企业效益低下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身经营问题,也有历史的包袱,更有政策上影响。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一需要时间,二靠深化改革。在当前社会保障机制还没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很不完善的情况下,银行转轨肯定潇洒不起来。亏损企业还是要扶持,特困企业的“安定团结贷款”还要放,尽管政策性业务已从专业银行中划出,但专业银行也超脱不了。只有等改革措施逐步配套,市场经济走向有序,各种关系基本理顺,社会为银行转轨创一个宽松环境,银行才能扔下锁链,大步向商业化银行转轨。
(二)国家减轻亏损企业负担。国营工商企业经济效益低下,除自身经营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政策不合理引起的。如企业的政策性亏损挂帐、税赋过重过杂,“三乱”现象严重,价格因素不合理,企业办社会等,这些问题企业本身解决不了。因此国家要想搞活国营企业,就要从改革入手,真正为他们松绑卸包袱,使其轻装前进,从而为银行转轨创造条件。
(三)将政策性业务从专业银行中彻底分离出去。
(四)理顺银行与财政的关系,信贷资金财政化是企业效益低下派生的又一大恶果。由于我国财政一直较紧张,银行成为了“第二财政。”据统计,我国目前有30%左右的信贷资金财政化。如企业亏损由银行挂帐停息,税收不上来由银行垫缴,由财政拨付的铺底资金由银行垫付等等。要转轨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财政要坚持“量入为出”原则,自求平衡,严禁向银行透支;财政应将应补未补,应拨未拨的款项一次性补给企业,由此扩大财政赤字应由中央一次性补给。银行严把贷款关,对应由财政解决的资金坚决不贷。
(五)苦练资金存量“盘活经”。银行巨额呆滞资金包袱是其转轨道上的最大障碍。对于这部分资金怎么办?豁免肯定行不通;破产、银行损失太大,企业职工也安置不了;对其实行股份制改造,变债务为银行股份,条件尚不成熟,况且变为股份,如果企业不能起死回生,照样是废纸一张。因此,要想卸掉这个包袱,目前最有效最明智的办法是在“盘活”上下苦功,全力帮企业走内引外联,兼并、转产等,走转换经营机制等道路,通过企业的振兴来不断消化包袱。同时在盘活基础上要逐步提高呆帐准备金,用好用准新增贷款。
(六)建立健全金融法规,确保信贷资产安全。
由于我国金融法规很不健全,造成银行资产流失严重。如现在效益差的企业逃债赖帐问题,银行大多无可奈何,打官司不但旷日持久,而且即使打赢官司也得输钱,打去打来银行倒霉。因此迫切希望《银行法》、《票据法》、《信贷法》等法规尽快制定和出台,给银行一把保护国家资财的尚方宝剑。
(七)抵制行政干预。企业效益越差,政府对银行的干预往往越频繁越强,“上项目拍脑袋,要贷款拍胸脯,还贷款拍屁股”的官僚作风已经和专业银行的转轨格格不入。因此,转轨中的银行,对于行政干预的不合理的贷款要求敢于抵制,决不能因为维护某些人的面子而感情用事,再度给国家宝贵资财造成新的损失和浪费。各级政府也要理解银行,尽量不干预银行的具体业务操作,自觉支持银行转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