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国进
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人民医院 556000
摘要:目的:对左心室肥厚致非梗死性Q波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探讨期临床特点。方法:抽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接诊的20例左心室肥厚引起的非梗死性Q波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既往病史的了解,并进行常规检查、病理学检查、X片检查、超声检查以及心电图检查等,观察患者的临床分布特点。结果:20例患者中肥厚性心肌病7例(35.0%),风湿性心脏病2例(10.0%),高血压性心脏病8例(40.0%),继发性心肌病1例(5.0%),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2例(10.0%)。结论:左心室肥厚致非梗死性患者的异常Q波特征与其既往病史有较大的关联,其心电图特征与心肌梗死患者也具有极大的相似性,掌握该类患者的心电图特征,才能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关键词:左心室肥厚;非梗死性Q波;临床分析
左心室肥厚是心脏病的一种前兆,其诱发因素较多,可能是健康状态下因身体锻炼所造成的结果,也有可能是心血管类疾病的病理学反应,这一病症可造成心脏较大的泵血压力【1】。同时,也会引发QRS波群呈现出QS型,表现出与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极为相似的特征。本次研究通过抽取本院接诊的20例左心室肥厚非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临床特点,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接诊的20例左心室肥厚引起的非梗死性Q波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2】:①左心室肥厚;②经心电图检查出现异常Q波,具有波宽度≥0.04s和波深度>0.25R的异常Q波;③III导联在-15~+30°或aVL导联在额面电轴为+80~+105°时,其QRS图形显示Q波在正常范围的予以排除。20例患者中男13例,女7例;年龄23-74岁,平均52.6±8.9岁;在心电图12导联的检查中,异常Q波出现在V1导联的有10例,出现在V2-3导联的有4例,出现在III导联或aVL导联的有6例。
1.2方法
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X片检查、超声检查以及心电图检查等,分析患者异常Q波的特征。
1.3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标准差( )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2结果
经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所有患者均不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引起异常Q波的原因主要是由其既往病史造成。20例患者中存在肥厚性心肌病6例(35.0%),风湿性心脏病2例(10.0%),高血压性心脏病8例(40.0%),继发性心肌病1例(5.0%),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2例(10.0%),所有患者均具有左心室肥厚的超声影像学表现。
3讨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常依据异常Q波的方法进行判断,但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不少临床学者研究发现存在多种疾病具有与心肌梗死极为相似的心电图异常Q波表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只有了解各种疾病心电图异常Q波的表现特点,才能更好的对疾病进行诊断,并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3】。心肌梗死的心电图Q波一般表现为坏死型Q波、损伤型ST段抬高或缺血性T波改变,常会伴随有较明显的心绞痛症状,或发现显著升高的血清酶谱。若临床上出现暂时性或一过性异常Q波,则可能是心肌梗死以外的疾病所致。据相关文献报道,这些疾病均是因严重的代谢应激而引发的异常Q波特征。代谢应激反应的发生机制可根据“电静止”来作出相应的解释,当代谢应激发生时,会导致心肌的电力消失(即电静止状态),在此情况下会产生一定的异常Q波,但不会引起较大的损伤,一旦诱发因素消失,心肌细胞则可迅速恢复电力,从而使异常Q波的病症消失【4】。
非梗死性Q波多见于左心室肥大、右心室肥大、左束支阻滞、肺栓塞、心肌病、预激综合征或心肌炎等,异常Q波在V1导联、V2-3导联、II、III、avL导联出现的几率较大。左心室肥厚可导致心电图发生一定的变化,一般表现为:①电压增高的QRS波群,有相关学者报道称左心室肥厚可导致男性患者的RaVL+Sv3>2.8mV,女性患者>2.0mV。②促使额面心电轴发生左偏的现象。③QRS波群的波宽有所增加,通常在0.10-0.11s之间,并保持在0.12s以内。④在R波的导联中,ST段存在0.05-1mV的下斜型电压,T波表现出双向、低平或倒置;在S波的导联中,T波呈现出直立的特征。这些心电图表现特征均可作为左心室肥大的诊断标准,上述条件符合情况越多,则具有更高的诊断精确性。
徐庚许等学者对非梗死性Q波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其中对71例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经心脏X线、心电图、肌钙蛋白定量、超声心动图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证实所有患者均不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其异常Q波的诱发原因与患者的原发病有着较大的关联,在所有患者中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引起的异常Q波所占比例最大,为24例(33.8%)。同时有5例(7.0%)患者存在暂时性或一过性异常Q波。该文献证明,引起异常Q波的不一定是心肌梗死,也不一定会引发较为严重的不可逆损害,其原发性心肌病的诱发因素所占比例较高,可达20%-40%【5】。
本次研究通过选取20例左心室肥厚致非梗死性Q波的患者进行分析,引起异常Q波的因素分别为肥厚性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原发性心肌病、继发性心肌病以及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其中高血压性心脏病引起的异常Q波占有最大比例,为8例(40.0%)。同时,经本次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QRS波群主要呈现出QS型,未见切迹,其ST段呈现出上斜型抬高,且表现出无动态变化的直立T波,QS型波可转变为rS型。而心肌梗死引起的异常Q波在QS型波段可见明显切迹,存在具有动态变化的直立T波,同时,在低一肋间描记的心电图QS型波不可转变。因此,左心室肥厚致非梗死性患者引起的异常Q波特征存与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征存在在一定的差异,只有准确掌握不同的异常Q波特征,才能准确的进行病症的判断,避免发生各种误判的现象。
综上所述,左心室肥厚致非梗死性异常Q波与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有一定的相似性,导致Q波异常的原因与患者的既往病史有较大的关联,充分掌握患者的发病原因及心电图特点,才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一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姚诚.非梗死型异常Q波83例心电图鉴别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2):248-249.
[2]王莉.急性脑血管病变引起非梗死性Q波12例心电图分析[J].当代医学,2009,15(27):44.
[3]樊玉鸽.异常Q波在心肌梗死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J].中外医学研究,2011,09(36):142.
[4]王学英.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44例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2012,40(11):38-39.
[5]徐庚许,赖运庆.非梗死性异常Q波71例临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2(4):69-70.
论文作者:文国进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9
标签:患者论文; 肥厚论文; 心电图论文; 异常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左心室论文; 心脏病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8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