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东地区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东地区论文,杀伤性论文,武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伊拉克战争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恐怖主义问题已成为中东地区突出的两个重大问题。美国对伊拉克发动战争的主要借口就是萨达姆政权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与“基地组织”有联系。一年多来,经过美国数千名调查人员在伊拉克进行地毯式的搜查证实(注:2004年10月6日,美国中央情报局领导下的“伊拉克调查小组”公布的最终调查报告称,“调查小组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表明萨达姆在2003年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伊拉克确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与基地组织也无任何联系。这是布什和拉姆斯菲尔德等人不得不承认的事实。但从中可以看出,谁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谁就可能面临美国以此为由而发动战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也是中东动乱的重要根源之一。由于以色列已拥有核武器,其他一些国家也谋求拥有,即使无力制造核武器,也想方设法制造生、化武器,以求取得军事战略平衡,达到相互威慑的目的。而美以决不允许中东其他国家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那些试图制造核武器或拥有浓缩铀的国家,动辄进行外交孤立和经济制裁,甚至扬言要采取军事手段摧毁其核设施,导致中东局势出现紧张和动荡。布什曾声称,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是“反恐战争最优先的目标之一”(注:新华社华盛顿2003年12月19日讯,《解放日报》,2003年12月21日。),核武器扩散是对美国构成的最大威胁。目前美国认为最可怕的是如果一些恐怖组织或恐怖分子获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美国或其盟国在全球的军事基地实施攻击,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影响将可能超过九一一事件。因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仅是一个军事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不仅是一个地区问题,也是一个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般指核、生、化武器。防止这些武器的生产和扩散是当代国际裁军和军备控制的主要内容。目前,国际社会已签订一系列禁止核、生、化武器条约,中东国家除以色列至今仍拒绝参加《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外,其他国家几乎都参加了有关核、生、化武器的条约。关于核武器,中东地区只有以色列拥有,试图拥有或有能力生产浓缩铀的国家有利比亚和伊朗。关于生物武器,目前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承认自己拥有。美国1993年的一份资料认为中东地区进行生物武器研究的国家有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和以色列(注:潘振强主编:《国际裁军与军备控制》,国防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3页。)。关于化学武器,只有伊拉克在海湾战争前拥有并在两伊战争中使用过。有材料表明,利比亚也准备装填化学炮弹。
利比亚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2003年12月19日,利比亚对外联络与国际合作秘书沙勒加姆宣布,利比亚自愿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接受国际核查。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随后发表谈话称这一声明是“明智的决定,勇敢的步骤,将得到利比亚人民的支持”(注:参见《人民日报》,2003年12月21日。)。12月20日,利比亚向国际原子能机构通报了利过去从事铀浓缩活动的情况。早在20世纪70年代,利比亚曾经不顾本国的实际情况,企图从有核国家购买一颗原子弹,以增强自己的威慑力量。80年代末,利比亚就制订了发展核武器的计划,并投入约4000万美元从黑市搞到数套浓缩铀的分离机和有关技术、设备,利比亚现有10多处核设施场所,包括浓缩铀的核工厂。利比亚已经在核武器制造技术上取得一定的突破,但它目前尚不拥有生产核武器的能力。利比亚早已是《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缔约国。2004年1月6日,利比亚正式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并申请加入《禁止化学武器公约》。1月26日,利比亚将25吨浓缩铀分离机和导弹制导部件等运交美国。2月5日,利比亚正式成为《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第159个缔约国。据悉,拉布塔制药厂是利比亚重要的化学武器生产基地,十几年前就开始制造芥子气,1990年迫于美英政府的压力暂时关闭。根据美国获取的情报,该厂已生产100多吨化学武器。1995年,利比亚重新启用这家工厂(注:参见《解放日报》,2003年12月21日。)。但据利比亚3月5日提交给禁止化学武器组织的清单显示,利比亚拥有约23吨芥子气、一个不再运行的化学武器工厂和2个化学武器储存库。2月27日~3月3日,利比亚已销毁其3300多枚未充填的化学炮弹。(注:参见《人民日报》,2004年3月7日。)3月10日,利比亚还在维也纳与国际原子能机构正式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附加议定书(注:根据该议定书,国际原子能机构有权对已申报的核场地或其他任何未申报的存有核材料的场所进行检查,确保签约国尽可能提供有关核燃料循环方面的完整情况。),准备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更严格的检查。关于生物武器,利比亚承认有意获取有关设备以发展制造生物武器,但现在承诺放弃这些项目,允许外部核查并接受《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的约束。
利比亚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继2003年3月作出赔偿洛克比空难事件损失承诺之后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利比亚在同年12月19日的声明中指出:“军备竞赛无助于利比亚的安全,也无助于地区稳定。”“利比亚带头这样做,也希望所有国家仿效,从中东开始,没有任何的例外或双重标准。”(注:参见《人民日报》,2003年12月22日。)有关媒介认为,自2003年3月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推翻萨达姆政权后,卡扎菲不想使自己也落得个像萨达姆一样的下场。同时,改善与美国的关系,使美国解除对利比亚的制裁对利摆脱孤立和发展经济极为重要。美国对利比亚17年的禁运和23年的旅游禁令使利每年遭受3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利英两国进行了9个月的谈判,希望用解决洛克比空难事件的方式解决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题。2003年8月,利比亚签订协议,允诺为每个空难受害者家属赔偿1000万美元(共27亿美元),但美国必须在8个月内取消对利比亚的制裁,并把利比亚从支持恐怖的国家名单中划掉。美国还应该解除其银行对10亿美元利比亚资产的冻结。2004年1月9日,利法两国签署协议,同意向1989年9月一架法国客机每个遇难者家属赔偿100万美元(共1.7亿美元)。同年2月26日,美国宣布取消对利比亚的旅行禁令,4月23日,美国又宣布放宽对利比亚长达18年的经济制裁。6月28日,美国驻利比亚的联络处开馆。这标志美、利两国自1979年撤馆后恢复了直接外交接触。10月11日,欧盟宣布正式解除对利比亚长达18年的武器禁运。至此,利比亚已完全重返国际社会。
伊朗核问题
1967年,伊朗从美国购买的第一座核反应堆(功率5000千瓦)开始运行,1970年,伊朗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1974年成立了伊朗原子能组织。至1979年2月,伊朗国王巴列维垮台前,伊朗已购得6座用于发电的核反应堆。伊斯兰革命胜利后,伊朗的核发展计划处于瘫痪状态。鉴于两伊战争(1980~1988年)的教训,伊朗于20世纪90年代初重新启动核计划。1995年1月,伊朗与俄罗斯签署协议,由俄罗斯提供一座核反应堆,合同金额达8.5亿美元,计划在2005年全部完成。据俄罗斯原子能部长鲁缅采夫2003年7月2日称,俄伊已就俄方向伊朗布什尔核电站提供5吨核燃料事宜达成协议(注:参见新华社北京2003年7月3日讯,《解放日报》,2003年7月4日。)。但在美国压力下,俄罗斯原子能部发言人于同年10月13日宣布,俄罗斯援建的布什尔1号机组(工程已完成80%~85%)投入运营的时间可能要推迟一年,也就是从2004年推迟到2005年,该机组并入伊朗能源系统的时间也将相应地从2005年推迟到2006年(注:参见新华社莫斯科2003年10月13日讯,《人民日报》,2003年10月14日。)。
2003年8月26日,国际原子能机构宣布在对德黑兰以南320公里处的纳坦兹新建核设施进行检查时,检测到了浓缩铀的痕迹。于是,该机构于9月12日通过决议,要求伊朗在10月31日以前就伊进口的所有与浓缩铀有关的原料及生产设施等呈报一份“完整的报告”。伊朗必须立即停止提炼浓缩铀的活动,并尽快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否则,将把此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讨论并作出制裁决定。伊朗曾威胁要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后在德、法等欧盟国家的调解下,伊朗总统哈塔米同年10月19日表示,如果伊朗发展民用核计划的权利得到保证,伊朗将考虑放弃浓缩铀提炼项目。10月24日,伊朗政府将其开展核研究活动的全部文件提交给了国际原子能机构,并于11月9日起暂停铀浓缩活动。11月20日,国际原子能机构就伊朗核问题在维也纳召开理事会,并于11月26日通过决议,批评伊朗过去违反了其对国际原子能机构作出的承诺,但对伊朗表示要积极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和增强核活动的透明度表示欢迎。12月18日,伊朗代表萨利希在维也纳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对伊朗核设施进一步严格的核查。
2004年6月18日国际原子能机构通过决议表示,伊朗在配合国际原子能机构进行核查方面作出了努力,也履行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规定的一些义务,但在其他一些问题上没有“全面、及时和主动”地与该机构合作。伊朗虽批评该决议,但表示将继续同该机构合作。6月27日,伊朗外交部宣布,伊朗将于29日恢复浓缩铀离心机的组装生产,但仍会继续暂停浓缩铀的提炼。8月8日,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赖斯声称,美国决心不让伊朗制造出核武器。8月17日,美国副国务卿博尔顿还扬言应将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审议。伊美关系由此进一步紧张和恶化。
2004年9月1日,国际原子能机构透露,伊朗自7月份以来已恢复建造用于浓缩铀的离心机,并计划加工37吨粗铀(注:参见《世界新闻报》,2004年9月9日。)。次日,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即称,美国希望联合国制裁伊朗,因为美国断定伊朗即将浓缩出足以制造4枚核弹的铀。9月18日,国际原子能机构通过决议,要求伊朗暂停与铀浓缩有关的一切活动,并与该机构充分合作,尽快澄清与其核计划有关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伊朗则表示不会接受任何有关暂停铀浓缩活动的决议。10月21日和27日,德、法、英三国与伊朗就核问题举行了两轮会谈,但会谈未果。10月31日,伊朗议会还通过了一项旨在敦促政府重启浓缩铀活动的法案。11月2日,哈塔米总统也重申伊朗不会屈服于压力而接受欧盟提出的全面停止铀浓缩活动的提议。
伊朗一再声称,其发展核技术是为了和平利用的目的。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于2003年11月2日说:“和平利用核技术是我们的合法权利,任何国家和组织都不能予以剥夺,包括我们为自己生产核燃料的权利。”(注:参见新华社德黑兰2003年11月2日讯,《人民日报》,2003年11月4日。)2004年8月,哈塔米又明确表示,即使将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讨论,伊朗也不会停止对和平利用核能技术的研究。但西方国家认为,伊朗已拥有浓缩铀和从核反应堆提取钚的技术,而铀和钚都是制造原子弹的重要原料。据美国情报官员估计,伊朗在35年内能够制造出一枚核弹(注:参见《解放日报》,2004年8月21日。)。所以,美国等国一再压伊朗放弃浓缩铀的提炼项目,并要求将核反应堆产生的钚运往国外。以色列甚至扬言不惜使用武力摧毁可能用于制造核武器的一切核设施。据有关媒体报道,美国正计划向以色列出售价值3.19亿美元的5000枚激光制导炸弹,其中500枚可以有效地摧毁伊朗地下核设施(注:参见《环球时报》,2004年9月24日。)。伊朗则针锋相对,于2004年8月11日试射了一枚射程可达1300公里的“流星”—3型导弹,并声称,如果以色列袭击伊朗核设施,伊朗将摧毁以色列的迪莫纳核基地(注:参见《人民日报》,2004年8月19日。)。9月12~20日伊朗还在两伊边境举行了有10万人以上革命卫队参加的大规模军事演习,作出自卫反侵略的准备。因此,以美国和以色列为主要一方、伊朗为另一方围绕核问题的斗争有可能进一步发展。
以色列是中东地区惟一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早在1948年建国之后,以色列就开始进行原子能研究,1950年以色列成立了原子能委员会,负责全国原子能研究的计划和管理。近年来,以色列已达到年产50吨天然铀的能力。
已知以色列共有5座核反应堆:迪莫纳反应堆、尚齐翁反应堆、纳哈尔·索雷克反应堆、特里法反应堆、纳比罗宾反应堆。其中迪莫纳反应堆被认为是以色列制造核武器的中心。1974年,有报道称,以色列已能制造原子弹,成为世界上继美、苏、英、法、中五国之后的第六个核国家。1986年6月,一名曾在迪莫纳核基地工作了近10年的技术人员莫迪凯·瓦努努出逃英国,有关以色列研制核武器的秘密就公诸于世。1982年联合国的报告指出,迪莫纳核反应堆已拥有年产8~10公斤纯度为70%的钚-239的能力。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1996年调查,以色列在1995年底至少已生产330~580公斤钚(注:一公斤铀-235或钚-239全部裂变时释放的能量约为2万吨炸药(TNT)当量。)。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2002年10月称,以色列被广泛认为已拥有100枚以上的核弹头(注:See The Military Balance 2002-2003,p.107.)。据英国《简氏防务周刊》估算,以色列目前拥有100~200件核武器,其数量超过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总和,可名列世界第四位(注:参见《国际先驱导报》,2004年2月13日。)。但据美国中央情报局估计,以军目前已拥有200~400枚核弹头,是中东地区惟一能够从陆、海、空对敌国发动核打击的国家,核力量居世界第五位或第六位,相当于英国的水平(注:参见《解放日报》,2004年7月7日。)。
研制核武器是以色列的基本国防战略。以色列在建国之初就认为,它处于阿拉伯国家的包围之中,无论是人口或军队人数都处于不利地位。所以,以色列第一任总统魏茨曼曾指出:要消除这些不利条件,进行核开发是惟一可以生存下去的道路。1974年,以色列总统伊弗雷姆·卡齐尔说,以色列一直想拥有发展核武器的潜力,现在,以色列已拥有这种潜力,它将使用其拥有的一切手段来保护自己。以色列军方曾声称,以色列必须保持对周边阿拉伯国家的绝对军事优势,其关键就是拥有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色列是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创始国和成员国,但也是中东地区惟一没有参加《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也不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检查的国家。以色列官方对其是否已拥有核武器采取既不承认也不否认的“模糊威慑”战略,不允许国际机构对以色列核设施进行监督。美国在中东防止核扩散问题上采取双重标准:对以色列秘密发展核武器实际上持帮助和纵容的态度;而对中东地区其他国家,特别是所谓的“无赖国家”进行核研究,即使是为了和平利用核能的目的,也采取阻止和制裁的态度。根据美以在1996年达成的一项谅解,只要以色列不公开宣称自己拥有核武器,美国就不会迫使以色列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在利比亚宣布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伊朗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之后,以色列在核问题上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2003年12月,埃及总统穆巴拉克曾敦促以色列效仿利比亚,放弃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长穆萨也强调,以色列在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题上不应享有特权。阿盟曾多次批评西方国家在核不扩散问题上采取双重标准,对以色列的核武器计划保持沉默。2004年2月24日,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在利比亚表示,以色列已经拥有核能力,但他尚不了解以色列的核武器计划已发展到何种程度。7月6~8日,巴拉迪访问以色列,他试图说服以色列公开其核计划,但遭失败。此前,以色列总理沙龙曾强硬表示:我们有权拥有用于保护自己的武器,我们将继续坚持既定的核政策。他还强调,实践证明,以色列的核模糊政策是行之有效的,以将继续奉行这一核战略政策(注:参见《环球时报》,2004年7月9日。)。沙龙还在7月29日召开的一次会议上说,美国承认以色列面临现实的威胁,必须拥有威慑力才能保护自身安全。所以,以色列在美国的大力支持下,即使承受国际社会要其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压力,也决不会放弃其既定的核政策,既不会签订《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也不会接受国际组织的任何核查或监督。
关于建立中东“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区”问题
限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研制和扩散,不仅是中东地区人民和阿拉伯国家的强烈愿望,也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中东一些国家领导人如埃及总统穆巴拉克曾一再建议建立中东无核武器区。2003年4月15日,阿拉伯国家联盟22个成员国举行会议决定,将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一项决议草案,宣布中东地区为“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区”(注:参见新华社联合国2003年4月15日讯,《人民日报》,2003年4月17日。)。同年6月16日,伊朗总统哈塔米也表示,希望在中东地区实现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注:参见新华社德黑兰2003年6月16日讯,《人民日报》,2003年6月18日。)。2003年12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曾就在中东地区建立“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区”问题进行闭门磋商。但是,这一问题的关键是以色列能否放弃核武器。从目前情况看,要以色列自己放弃其核武器政策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国际社会,特别是美国改变其双重标准政策,对以色列施加强大压力,迫使其接受。如果以色列坚决不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也不接受国际核查,那么,中东地区成为“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区”将是不可能的。
标签:国际原子能机构论文; 浓缩铀论文; 制裁伊朗事件论文; 伊朗经济论文; 以色列总理论文; 伊朗伊斯兰革命论文; 伊朗政治论文; 中东局势论文; 武器装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