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主题实践在先进性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要作用论文,先进性论文,主题论文,建设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主题实践是党员先进性建设的重要途径。党中央在部署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要求中,把提高党员素质作为重要目标,在对党员理论学习提出明确要求的同时,也对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实践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是党中央对以往党员先进性建设经验的总结和发展。在这次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各种形式的主题实践活动蓬勃开展,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参与的热情空前高涨,对于活动“确保取得实效”、“成为群众满意工程”起到了重要作用。主题实践活动为何如此受欢迎,为何在党员教育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值得认真总结、深入研究。
重视实践体验的方法创新
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改革开放形势的变化以及党组织自身队伍的变化,加强党员先进性建设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其中一个比较突出问题就是,在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党员学习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仅仅局限于宏观和理性层面,甚至流于空泛的现象。由于这些活动与党员日常生活和思想有着较大距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相脱离,容易造成党员主体消极、心理厌倦的情况。长此以往,就可能造成党员对党的活动失去兴趣,对党组织的归属感下降,使党组织的凝聚力降低。这些情况说明,加强党员先进性建设,不仅要重视教育的内容,也要重视教育的方式和途径。
在党员先进性建设的实践探索中,许多地方紧密结合党员的生活实际,探索出很多成效显著的党员教育方法。上世纪90年代,中共上海市委在总结基层党建实践中,提出了“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的“凝聚力工程”。长中区华阳街道等单位党员干部,以特困老人、重病患者、单亲子女、待业下岗人员、动迁居民以及其他特殊困难群体为目标,雪中送炭,提供关心帮助。他们的经验在全市推广后,“凝聚力工程”成为上海基层党建的重要抓手,成为党员教育的重要途径。进入新世纪以后,以“凝聚力工程”为标志的实践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在内涵上,从“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向“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的“三凝聚”的要求深化;在领域上,由传统党建工作领域向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拓展;在载体上,向构建不同类型的关心党员、服务群众的工作平台探索推进;在机制上,向“三服务”(即党的上级组织为基层组织服务、党的基层组织为党员服务、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都为群众服务)、“三测评”(群众测评党员、群众和党员测评基层党组织、下级党组织测评上级党组织)方面完善。“凝聚力工程”建设的实践活动,探索和积累了提高党员教育有效性的可贵经验。
在这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根据中央和市委关于把主题实践活动作为党员教育的重要环节的明确要求,上海各级党组织把学习理论、学习党章与主题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以“高兴、放心、凝聚、覆盖”为主题,创造出了许多新颖多样的实践方式。市委大力倡导并在全市广泛开展了“双结对”活动,即“基层党支部与需要帮助的群众结对,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城乡基层特别是两新组织及其党组织结对”。基层结合自己的实际,开展了“一线工作法”、“党在我心中、我在群众中”、“零距离接触”、“党员责任区”等各种生动有效的实践活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开展的各种主题实践活动,具有鲜明的特点,包括:目标更加明晰,即以党员受教育为出发点,以群众得利益为落脚点;要求更加具体,如,机关要转变作风,党员要提高思想,党组织要增强活力提升能力,单位要促进工作,党群干群关系要更加密切等;参与更加广泛,全市6万多个党组织、147万党员,全都投入主题实践活动中,仅与困难群众结对就达10余万对;评价更加直接,由于党内教育活动紧密结合实践活动,教育活动成效的评价权交给基层和广大群众就有了客观基础,标准就是是否成为“群众满意工程”。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员带着问题走向基层,带着感情走入群众,带着思考走进实践,这对于丰富学习内容,深化学习效果,推动整个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基层党建工作的成功探索以及先进性教育活动创造的新经验充分表明,实践体验是新形势下党员先进性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党员教育取得实效不可或缺的有力抓手。
关键在于遵循认知特点和规律
实践体验之所以对党员先进性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根本原因在于实践的独特性及其在认知中的重要地位。
1、实践体验的本源性增强了党员先进性的认知基础。实践是认识产生的直接源泉和一切理性认识的基础。认识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物质活动即实践活动所获取的积极成果。在实践体验中,理论变得生动、具体,党员可以在生动实在的客观成果中深切地感受党的理想,更深刻地理解党的价值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即使理论认识有时还不很成熟,实践活动仍有可能对其进行补充和完善,发挥其在认知上的积极作用;二是党员的工作岗位和生活圈有一定局限,党组织开展实践活动所提供的更广阔舞台,可以拓宽党员的视野,有利于党员修正认识上的偏差、排解思想上的困惑;三是党的“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实践活动,转变为广大群众可直接感受的生动具体事件,群众对党的认可度得到增强,反过来,也必然强化党员对自己践行党的先进性的价值认知。总之,通过一次次生动具体的实践体验,党员对党的使命、自身责任的认知不断得到深化和发展。而这种从认识本源上潜移默化的认知积累,是党员理论武装的感性基础,也是党员先进性建设的重要认知基础。
2、实践体验的互动性激发了党员先进性的主体活力。实践是人类特有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作用与反作用是双向的,一方面,实践活动强烈地体现着主体的意志、欲求、愿望、目标,体现着主体要求把握客体、作用客体,实现实践目的的趋向,体现着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实践中的客体不是被动地存在着的,实践目的的产生就是以客观世界的存在为前提的,实践目的实现与否也依赖于客体的现实状况、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程度以及主体的实际能力。实践的成功结果,是主客观相互作用并达到统一的产物。实践体验的互动性,使党员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调动,主体内在的感觉因素被真正激活,从而自觉地从互动过程中吸收丰富营养,并产生最大化的认知效果。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实践已经证明,只要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是健康的,实践活动的目标是现实可行的,使作为参与主体的广大党员的主动性得到极大的激发和充分体现,其在实践体验中所取得的教育、感悟一定会是积极、正相的。
3、实践体验的现实性强化了党员先进性的知行统一。先进性建设客观要求的实现,根本在于党员的实际表现。实践体验正是在知行统一上,实现了先进性建设的客观要求。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的客观现实性。它没有停留在思维、意识的层面上,而是具有直接作用于客体、能被人直接感知的现实力量。党员主观上具有党员意识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在于要将这种意识变成实际行动,在知行统一中强化党员意识,接受群众评判。这种基于党员意识而开展的实践活动,集主体的目的性与客观的实在性于一身,既实际地体现着实践成效,又现实地考察着主体的行为,真实地展示了主客体具体地相统一的客观状况。在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实践活动不仅将党员先进性的基本要求具体化,而且要求党员用行动去践行这种先进性,使党的意识和党员意识转化为具体行为,在行动中促进党员意识的养成和强化,丰富并诠释着党员先进性的具体内涵。
4、实践体验的可感性促进了党员先进性的内化与升华。实践活动的一个特征,在于它的直观性和可感性。理论通常是普遍的、抽象的,实践活动则往往是个别的、生动的。理论和观念性的东西,一旦进入实践领域,就会变得具体、丰富和感性。在对待人民群众的感情问题上,理论的灌输、要求的阐述、信息的传递,同样取代不了实践的体验。通过服务群众的亲身实践,促进人际间的直接交流、心灵碰撞、感情交融,使服务人民的意识真正进入党员的精神家园,内化为党员的思想观念。在各地党员先进性教育主题实践活动中,党的宗旨成为广大党员具体、生动的实践。许多党员通过捐助帮困、助医帮困、信息帮困、就业帮困等多种形式,使基层群众直接得到物质帮扶、精神慰藉,感受到党的关怀与温暖,架起了党和群众的连心桥。党员对群众的生活和需求有了切身的感受和深刻的体会,党员的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得到了强化,服务群众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得到提高。实践使党员与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产生强烈共鸣,并从中不断感悟;体验并强化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思想有了升华,心灵得到净化,进而内化为融于血脉的深厚感情,成为党员提升精神境界的催化剂。
实践在认知过程中所呈现的独有作用,证明实践体验契合于认知的客观规律,在加强党员先进性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性。
提升实践体验的成效
实践体验在党员先进性建设中的独特作用的发挥,不能依靠自发形成。必须深化并不断提升实践活动的水平,使实践体验真正成为党员先进性建设的长效机制。
1、精心策划设计。作为加强党员教育的重要载体,实践活动的开展要从党员队伍先进性建设的总体要求出发,从不同时期基层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任务着眼,紧密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精心谋划,充分准备。要对实践活动的主题、目的、过程、环节等进行周密的思考和研究。实践的需求来源于现实生活,来源于社会需要。要深刻认识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所带来的新挑战,充分认识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寻找能满足实践活动主体和客体共同需求的切入点,提高针对性,强化实效性。如果主题实践活动能同党员个人的发展愿望和群众的实际需求紧密联系,达到组织意图与党员意志的高度契合,实践活动就能成为党员的自觉行动。
2、明确双向要求。开展党员先进性建设的实践活动,在目标设定上必须具有体现党员具体先进性的行动和达到加强党员先进性建设的双重目标。在设计主题实践活动时,必须考虑党员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取得帮助群众、促进工作等实际成效,否则实践活动难以得到现实认可。与此同时,还必须充分考虑党员在作用实践客体时,其作为实践主体所应该并且可能获得的实践体验和思想收获,舍此,实践活动就不能充分发挥在党员队伍自身建设上的重要作用。双向目标的提出依据是实践活动中主客体的互动性,实践行动所产生的成效和所蕴含的理念符号,应该在互动中得以放大、强化。
3、及时总结引导。要进一步提高实践活动的成效,充分发挥其在加强基层党的建设中的更大作用,上级党组织必须立足长远,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着眼,对基层蓬勃开展的实践活动予以充分关注和及时指导。在初始阶段,要强调突出重点,把倾力帮助最需要帮助的群众、突破实际工作中的难点、切实加强党建基础相对薄弱的领域,作为推进实践活动的着力点,以取得成效,鼓舞信心。在过程中要加强指导扶持,细化实践体验的路径和环节,帮助基层党组织解决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困难,并且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在阶段性活动结束时,及时概括和提炼新鲜经验,总结那些反映党员先进性建设规律的实践经验,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要注重把具体经验系列化、规范化、制度化,促进理论成果的形成。要把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作为开展实践活动的多重目标,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探索中,不断加深对党员先进性建设规律的认识。
(中共上海市委党的先进性教育办公室、上海市党的建设研究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