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技术及其发展趋势论文_林建云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技术及其发展趋势论文_林建云

佛山市高明区交通运输和城市管理局明城分局(佛山市高明区明城镇环境保护局)

摘要:随着国家对环保的高度重视,很多城市黑臭水体的整治工作已有一定的成效,然而在我们对水体进行治理的同时,治理后水质的长治久效也值得足够重视。即不光完成水质的治理,还应注重水体自身生态系统修复的工作,这对水质的长久保持有很重要的意义。同时环保部门应该增强对已完成治理河道的监督管理,动员百姓参与到水环境的保护中,保证水体长治久清。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黑臭水体;治理技术;发展

引言

水体黑臭是水体污染的一种感官描述,是指水体呈现出令人不悦的颜色和气味。水体缺氧是水体黑臭形成的根本原因,大量有机污染物进入水体,分解消耗水中氧气,造成水体缺氧,缺氧状态下,水体中的含铁、含硫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应形成 FeS,MnS等致黑物质,有机物厌氧降解产生的氨NH3,H2S等气体是臭味的主要来源。黑臭水体是《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重要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本文总结了黑臭水体的治理技术,探讨了今后治理的发展趋势,为我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提供基础。

1、黑臭水体产生机理

一是外源有机物和氨氮消耗水中氧气,城市水体一旦超量受纳外源性有机物及一些动植物的腐殖质,如居民生活污水、畜禽粪便、农业产品加工污染物、工业废水等,水中的溶解氧就会被快速消耗。当溶解氧下降到一个过低水平时,大量有机物在厌氧菌的作用下进一步分解,产生硫化氢、氨氮和其他带有异味易挥发的小分子化合物,从而散发出臭味。同时,厌氧条件下,沉积物中产生的甲烷、氨氮、硫化氢等难溶于水的气体,在上升过程中携带污泥进入水中,使水体发黑。

二是内源底泥中释放污染。当水体被污染后,部分污染物日积月累,通过沉降作用或随颗粒物吸附作用进入到水体底泥中。在酸性、还原条件下,污染物和氨氮从底泥中释放,厌氧发酵产生的甲烷及氮气导致底泥上浮也是水体黑臭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在一些污染水体中,底泥中污染物的释放量与外源污染的总量相当。此外,城市河道中有大量营养物质,导致河道中藻类过量繁殖。这些藻类在生长初期给水体补充氧气,在死亡后分解形成耗氧有机物和氨氮,而导致季节性水体黑臭现象并产生极其强烈的腥臭味。

三是不流动和水温升高的影响。丧失生态功能的水体,往往流动性降低或完全消失,直接导致水体富氧能力衰退,局部水域或水层污染严重,形成适宜蓝绿藻快速繁殖的水动力条件,增加水华爆发风险,引发水体水质恶化。此外,水温的升高将加快水体中的微生物和藻类残体分解有机物及氨氮速度,加速溶解氧消耗,加剧水体黑臭。

2、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技术

2.1 河道曝气技术

以人工的方式向水中投递相关净化物,该类物质主要包括氧气或者空气,以此来提升水中相关微生物的活性,以此来提高水体与空气进行物质交换的速率,从而最大程度的降低水体恶化程度,尽可能的回复水体的本原状态。该技术在实践过程中已经被广泛运用。

2.2 曝气复氧法

其主要原理在于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来推动黑臭物质变质。对于相关水体恶化河流,如果能够采取专业的水体曝气富氧技术来进行治理,将会以最快的速度来推动水体恶化河流回复到本原状态。通过利用该技术来有效地消除黑臭物质,从而降低水体生态系统的压力。

2.3 化学絮凝处理技术

化学絮凝处理技术是一种比较专业的污水处理技术,通过专门的化学物质来去除水中污染物。该技术在近几年的污水处理活动中被广泛运用。但是,该技术的实际运用过分的受环境影响,并且在运用过程中要防止二次污染的发生。

2.4 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技术

第一,针对生境条件差、水体生态修复难度大的黑臭水体,应采用曝气增氧、浮床、浮动湿地、浮动式净水厂、微生物菌剂、生物载体等原位处理技术手段;对于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生物塘、人工湿地等技术作为旁路处理系统。改善水质、底质,为水生生物修复创造条件。

第二,在控制污染源的基础上,进行水生植物修复,筛选确定水生植被修复的本地先锋物种,可采用水生植物育苗、人工打穴、沙包抛植、草皮制作等定植技术,恢复水生植物群落,并优化配置。水生植物修复过程中,要预防外来物种入侵、水生植物腐烂二次污染等问题,必要时对生物安全性进行评估,鼓励大型水生植物资源化利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第三,针对水生动物修复,可采取种群恢复、种群控制、放流增殖等技术。首先选择修复土著水生昆虫、螺类、贝类、杂食性虾类和小型杂食性蟹类;待群落稳定后,引入本地肉食性的凶猛鱼类;可适时进行人工放流,调控水体水生动物群落结构。对城市水体的生境进行改善。在滨岸坡面或直立岸堤,可采用截留与净化能力较强的生态驳岸或近自然的驳岸。针对缓冲带的生态修复,对缓冲带内已占用的道路、建筑、基础设施等要逐步拆迁并进行生态修复;然后根据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现状、生态类型对缓冲带进行分区分段,综合考虑水环境保护和景观效果,因地制宜,构建多自然型生态缓冲带。

2.5 人工湿地、净化塘技术

在旱季,城市的水体一般都会出现水量减少的情况,同时,城市的工业化发展水平比较高,在这个季节,企业排入城市水体中的污水体积增加,因此这个季节城市水体恶化现象更加突出。处理该类水体恶化现象可以运用以人工湿地为代表的技术,并且要与专门的工程建设相结合。

3、黑臭水体治理发展趋势

黑臭水体成因不一,治理复杂,实际治理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为真正提高黑臭水体治理效果,实现长治久清,还需探寻更好的综合治理措施。在今后的黑臭水体治理中,认为有以下发展趋势。

3.1 加强污染源控制技术

污染源控制是黑臭水体治理的前提,目前多采用管网建设来对点源污染进行控制,但周边农田、绿化乃至空气中的尘粒都会随雨水进入水体,对这些面源污染的控制目前还有待加强,未来需加强对面源污染的探测与控制。

3.2 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目前所有的治理技术都可在短期内取得明显效果,但长久保持还需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水体流动对水体自净至关重要,良好的水动力可以扩散污染物,减轻污染物聚集。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黑臭水体处于完全静止的死水状态,这种水体即使实现了一时的修复,也极容易反弹,如何让水动起来,是今后黑臭水体治理的方向之一。

3.3 探寻更好的技术组合

现有的治理技术各有其优缺点和适用性,在实际运用一种方法在治理中取得良好效果后容易被盲目扩散,使技术与治理实际不相符合,造成投入大、效果差的现象。黑臭水体形成原因复杂,各水体治理方法也应有所区别。在今后的治理中应进一步分析黑臭水体的特点,综合利用各技术,寻找更优的组合,实现高效、经济的黑臭水体治理。

3.4 改良生物生态方法

生物生态治理方法效果显著,经济高效,能从根本上治理黑臭水体。但实际应用中也发现,微生物存在生长周期长,适应能力差,植物受天气和季节性影响大,对水体水质有较高要求等缺点,在实际治理中难以实现良好控制。因此对生物生态的方法的进一步优化,提高微生物、植物的适应性,通过植物组合等降低对天气和季节的要求,减少对环境的依赖是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4、结语

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是一个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为保障黑臭水体得到科学系统的治理,做到“标本兼治”,避免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过分依赖注重单一的技术”“污染源治理与生态治理不同步”等误区,应制定科学系统的治理方案,采用效果稳定可靠、运行经济合理的集成技术,并依据治理对象的污染类型或成因,确定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同时为杜绝水体返黑、水质反复恶化,更要注重对黑臭水体治理的维护与管理,确保整个治理工程有序、高效进行,巩固已有的治理成果,保障治理水体的长治久清。

参考文献:

[1]城市黑臭河流成因及治理技术研究[J].谢飞,吴俊锋.污染防治技术.2016(01)

[2]城市黑臭河道治理协同海绵城市建设[J].仇保兴.建设科技.2016(01)

[3]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与水质长效改善保持技术分析[J].胡洪营,孙艳,席劲瑛,赵婷婷.环境保护.2015(13)

[4]城市黑臭水体形成机理与评价方法研究进展[J].王旭,王永刚,孙长虹,潘涛.应用生态学报.2016(04)

[5]谈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J].王静茹.环境与发展.2016(05)

[6]城市黑臭河道快速处理技术研究[J].西南给排水.2016(05)

论文作者:林建云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4

标签:;  ;  ;  ;  ;  ;  ;  ;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技术及其发展趋势论文_林建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