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合理性的逻辑诠释
王习胜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摘 要] 思想观念是非线性的开放系统,在与外界信息的不断交换中生成,在信息接受或拒斥中维系其有序结构的存在。价值取向积极的思想观念其结构是有序的。建构与维系价值取向积极的思想观念之有序结构,需要不断累加激发其积极向上的负熵,以避免熵增带来的解构威胁。作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担当民族复兴之大任的时代新人,其思想观念之价值取向必须是积极向上的。建构和维系时代新人的思想观念之有序结构,既要全面而又系统地进行正面教育与引导,也要全面而又系统地抵御消极思想观念带来的熵增扰乱。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具有逻辑必然的合理性。
[关键词] 思想观念 三全育人 逻辑合理性
早在20世纪中后期,党和国家就明确提出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三育人”要求,及至新时代,又再次提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2018年5月,教育部在“三育人”工作的基础上推出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设要求和管理办法(试行)》。这些要求和举措,不仅反映了党和国家对育人本质和规律认识的深化,对立德树人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教育主管部门在实践层面推进和落实这种全新育人理念的强劲力度。然而,有些人对“三全育人”的合理性存在质疑。回答“三全育人”的合理性问题,不仅是一个理顺实际工作中的思想认识的问题,也是一个关涉育人之“三全”要求究竟合理与否的学理问题。
一、“三全育人”的本体理据:思想观念存在的耗散样态
虽然“育人”之中必然地包含了生活和生产的知识教育,但就“三全育人”而言,其重心所在则是育人之“德”。这里的“德”是广义的,不仅包含了个人修身自律的品德,营造良好家教家风之私德,还包括遵守社会优良的生活和生产秩序之公德,乃至关心国家和民族之命运、推动国家和民族之发展的大德。因此,这里的“德”离不开对人生价值的选择,离不开看待世界和社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根本的意义上说,“三全育人”所要育的“德”,就是要在思想观念层面培育教育对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教育对象切实把握好其成长成才和成人的人生“总开关”。人生的“总开关”是对思想观念的功能性表述。“总开关”的品质好不好、能否发挥积极的作用,根本上要看教育对象具有何种品质的思想观念。而要明确思想观念的品质,首先要知道思想观念究竟是如何存在的?它的生成和存在结构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弄清楚为什么要开展“三全育人”。
1.思想观念是以耗散结构方式生成和存在的
耗散结构理论是20世纪中叶比利时物理学家普里高津提出的科学假说,其本义是解释事物的存在方式。他将事物的存在结构分为有序和无序两种类型。所谓有序结构,是指事物在时空中有组织有节律的排列;所谓无序结构,是指事物无组织无节律的堆积。事物的有序结构,除了处于平衡态条件下的、不需要通过外界的物质和能量供应来维持的“死”的结构之外,还有一种远离平衡态的“活”的有序结构。这种“活”的有序结构,是不断地与外界发生物质和能量交换的。[1]所谓平衡态,是指构成事物的组分、要素在分布上是均匀的无差异状态。处于这种状态中的事物与外界是隔绝的,是没有物质和能量之交换的。科学界认为,世界上只有相对的平衡态系统,不存在绝对的平衡态系统,因此,但凡与外界发生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事物都是以耗散结构的形态存在的。
以耗散结构形态存在的事物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一是非线性的开放系统;其二是远离平衡态的;其三是涨落有序的。前两个特征近于常识,无需过多解释。第三个特征中的“涨落”是较为专业的概念,其含义是指系统中某个因素的“偶然”变化,会引起整个系统发生平均值的偏离,进而改变其原来的发生、发展的状态,脱离了原先的运行轨道。而“涨落有序”是指系统在“涨落”的非平衡状态中,其相干作用会被反馈放大而产生“巨涨落”,从而使得系统从一种不稳定的无序状态发展到一种新的稳定的有序状态。依耗散结构理论看思想观念的存在形态,毫无疑问,它完全具有上述特征。也就是说,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是以耗散结构的形态存在的。
具体而言,任何人的思想观念都不可能是以线性方式简单地延伸或累加而生成的。人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之中的,每个人的思想观念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无数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在交织地发挥作用,每个人的思想观念也因此而打上了各具自身特点的社会交往关系的烙印。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这里的人,不仅是生理的,更是思想观念的;这里的社会关系不仅包括了物质性的社会交往关系,也必然地包括了不同思想观念之间的信息交流关系。所以,任何社会中的人乃至其思想观念都必然是在各种各样的信息之非线性作用中产生,在开放的系统中存在。
至于“自组织”机制及其理论,在解释一定条件下的生命系统、社会系统等宏观复杂大系统时是有一定说服力的,但就学界运用该理论解释人们思想观念的形成机制而言,现有的成果不多,也不够充分。虽然人们的有序结构的思想观念之形成是有其自组织的机制,但这种机制究竟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尚待探索。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人们的先进的思想观念不可能完全依靠思想观念自身的“自组织”机制而生成,也就是说,先进的思想观念之生成离不开外界的教育和引导。
几个老家伙怀着鬼胎,来到老鳜鱼的住处。他们不敲门,先是在门口偷听。屋里果然有动静,老东瓜说的一点不错,老鳜鱼还真的在磨刀子。刀子在磨刀石上刺啦刺啦的响声,像黑暗中的烛光,在老冬瓜一行人眼前晃动,又像是一群麻雀,瞬间飞入湖边的芦苇丛。磨刀子的声音噶然而止,几个人瞪着浑浊的眼睛,正互相望着,像几根木桩,表情十分麻木地站在门口。
就耗散结构涨落有序的特征而言,任何一种思想观念都不是“天生”固有的,青少年的思想观念更是受对世界、对社会、对生活和对人生的陌生感和好奇心的驱使,在无数的探求活动和“偶然”的因素变化中生成的。为了更好地说明思想观念的生成和维系中的涨落机理,我们有必要在这里引述两个专业性较强的概念。其一是“熵”。“熵”这个概念是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在其《热的唯动说》中创造的。这个词取自希腊文“变换”的意思,它表示一种对变化了的能量的量度,即物质系统的热力学动态函数。热力学表明,系统的熵越是增大,意味着系统的能量虽然在量的程度上守恒,但其转变成为功的可能性却在降低,不可利用的程度在增高,系统也就是在向无序化方向发展。其二是“自组织”。这是自组织理论中的基础概念。自组织理论认为,自然界中的大部分事物可以在没有外部指令的条件下,由于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能够自行地按照某种规则形成一定的结构或功能,自动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
GPS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可以不受到时间限制,全天性进行高准确度的检测,是人工不能比拟的,并且可以高效收集各类与工程相关的信息,并借助计算机软件计算和分析结果。通过这种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工程项目质量水平,也对缩减工期保证施工效率起到了一定作用。近年来,GPS技术逐渐从测绘领域向国民经济建设发展,比如通信线路和石油勘探等,成为工程测量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
系统的演化理论告诉我们,维持和发展系统的有序结构需要有源源不断的负熵。但是,思想观念系统还有其特殊性,那就是能否维持和发展其有序结构,以及维持和发展什么样的有序结构,内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众所周知,人们的思想观念不可能凭空生成,肯定要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在选择性接受他人思想观念的基础上形成,但每个人又有自己的生活生存背景、社会角色责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历,因而每个人的思想观念中信念信仰及其价值取向都具有自己的特质,并表现为自己的独特主见和观念坚守。既然思想观念系统的生成和维系要受到内因和外因多重因素的影响,这也为思想观念的“偶然”因素之变化增添了极大的变数。一方面,来自外界的不同思想观念的冲击可能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偶然”变化;另一方面,来自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内在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人的物质欲望等,也在挑战人们的社会性、道德性等超越的价值崇高性,随时会引发思想观念的“偶然”变化。因此,有序结构的思想观念的维持和发展始终面临内外两个方面无数信息冲击之压力。
就耗散结构远离平衡态的特征而言,生活在现实社会关系之网中的人乃至其思想观念,不可能与世隔绝而处于孤立的“封闭系统”之中,而是必然地处于开放系统之中。那么,任何思想观念也就不可能以“均匀无差异”的平衡态的形态而存在,即便是异常顽固的思想观念,也会因信息的交流而有发生改变的可能。也就是说,人们的思想观念不论是处于生成阶段,还是处于维系存在的阶段,始终都是处于非平衡状态的。
网络教育提高了知识的传播速度,特别是近年来MOOC和SPOC等网络学习平台的飞速发展,更是加速了教育的发展,让优质教学资源得到了共享。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偏远山区的孩子们可以聆听来自城市教学名师的所授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乡村教育资源的不足。网络学习更是让城市中奔波于各个辅导班之间的孩子们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脱,不用再为堵车和雾霾而烦恼。学生可以足不出户,随时随地进行网络学习。
2.思想观念的有序结构始终面临着“偶然”因素引起的不同方向的“涨落”变化之解构威胁
以“熵”的观点看思想观念的生成,负熵越大越是有利于思想观念形成有序的结构。那么,思想观念的有序结构应当是怎样的呢?笔者以为,有序结构的思想观念应该是以信念信仰为核心,以维护这个核心的价值取向及其规范,乃至实现其价值诉求的行为规范为辅助,构成有内核、有外围守护的层级结构。这里的负熵就是所持的信念信仰对思想观念主体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显然,思想观念的熵越是增大,即思想观念中信念信仰对思想观念主体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越是式微,则其价值规范和行为规范的约束力也就相应趋弱,思想观念的有序结构就越是容易被消解。当思想观念中的信念信仰失去它应有的内核凝聚力时,该主体的思想观念的结构便被解体而陷入无序之中。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就是该主体在思想上陷入了迷茫,在心理上显现为无聊,在行为上则表现出颓废。
3.思想观念的耗散结构具有非物理性的价值变量
由于人们的思想观念是非线性的开放系统,不断进行着积极或消极的信息交流与交换,这种远离平衡态的价值观念系统比其他任何物理系统具有更多、更复杂的“偶然”涨落变化之可能,而这种涨落变化的后果既可能是向积极的有序结构演化,也可能向消极的有序结构演化。加之人的私欲诱因不可能被彻底剔除,因此,在面临外部消极思想观念和内在物质欲望的负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引导教育对象超越羁绊,抵御消极的思想观念的侵蚀,这样的育人工作不仅是艰巨的、复杂的,而且是长期的。具体而言,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由将决定着思想观念教育永远在路上。
二、“三全育人”的现实状况:思想观念教育永远在路上
思想观念系统不同于物理世界中的实在性事物系统,而是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联系在一起的观念性价值系统,“意义”与“价值”是思想观念系统区别于其他事物系统的独特变量。由于任何思想观念都必然地带有主体的价值取向,包含着主体的人生意义和价值追求。因此,即便是有序结构的思想观念系统,也有积极与消极之分。显然,以崇高的信念信仰为内核,能够指引人们积极向上地、充满活力地生活,能够不断提升思想观念主体的人生境界,能够为他人生活提供正能量,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发挥向心力的思想观念,是积极的思想观念;与此相反的便是消极的思想观念。“三全育人”要培育的是教育对象的积极的思想观念,要防止的是消极的思想观念所带来的熵增扰乱。
其一,新人在成长。当代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凝聚为全民族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无不体现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观念教育的良好效果。既然我们的思想观念教育已经取得了如此良好的效果,为什么还要继续改进和加强育人工作呢?这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在不断更新。就高校而言,从2018年开始,“00后”已经跨入大学校园,他们的思想观念也有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发展过程,一代代新人在成长,一代代人的思想观念在生成,他们将要成长为什么样的人,能够成长为什么样的人,首先要看他们具有什么样品质的思想观念。任何人的思想观念都不是在封闭环境下、以线性的方式发生和发展的,而是在开放的环境中、以非线性的方式发生和发展的。在新生代的思想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如果不用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主动引导,不用先进的思想观念占领育人的阵地,那么,我们的育人工作就会“缺位”,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失语”,相反地就是在放任消极的思想观念的扰乱和思想观念主体的物质欲望的张扬。正如列宁早已告诫的那样,先进的思想观念不可能自发地产生,“人们经常谈论自发性。但工人运动的自发的发展,恰恰导致运动受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支配……因为自发的工人运动就是工联主义的、也就是纯粹工会的运动,而工联主义正是意味着工人受资产阶级的思想奴役”。[3]所以,“在为阶级矛盾所分裂的社会中,任何时候也不可能有非阶级的或超阶级的思想体系……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4]同样的道理,在消极的思想观念不绝、物质欲望张扬的思想环境中,也不可能自发地生成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思想观念,不可能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只要有新人在成长,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教育这篇大文章就不应该画上句号。
其二,思想观念在变化。按照耗散结构理论,只有处于绝对封闭的系统和平衡态之中,事物系统才能保持“死”的有序结构稳定不变。处于开放系统之中的任何事物,都需要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都必然有其涨落变化的趋势和可能性。当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生活在其中的人及其思想观念,不可能处于绝对的封闭系统之中,总是被各种各样的信息包裹而无法回避。这里的信息不仅有身边的,也有全球的;不仅有过去的,也有即时的;不仅有正能量的,也有负能量的……一条条形形色色的信息扑面而来,一次次不经意的刷屏耳闻目染,这些信息的累积会有两个发展趋向:一是积累解构有序结构的思想观念的熵;二是积累维护有序结构思想观念的负熵。就“三全育人”而言,我们要积累的是后者,要防御的是前者。而恰恰是前者,以虚假的、歪曲的、负面的、耸人听闻的方式吸引着人们的关注,渗透着各种错误思想,挑战我们的教育者通过大量努力而建构的教育对象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当这种破坏力量之熵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有些教育对象的信念信仰就会产生动摇,价值取向和选择就可能会发生偏离,就会造成思想观念的混乱。思想观念中的混乱是很难通过教育对象自身的自发性的“自组织”,重新建构为先进的、有序结构的思想观念的。
其三,先进的思想观念始终面临熵增的解构危险。如果说处于思想观念生成中的青年学生需要引导和教育的话,那么,积极进步的思想观念形成之后能否一劳永逸,而不再需要引导和教育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要维持进步的思想观念之有序结构不被负面信息的熵增而解构,不被消极的思想观念和主体的私欲所冲垮,就必须始终保持警惕的态势,不断汲取维护先进思想观念的正能量,增加维持其有序结构的负熵。这是维护思想观念有序结构之存在的基本事理。毛泽东曾形象地指出:“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5]而要保持我们党革命的、先进的思想观念不褪色、不变质,“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6]
如果说维护先进的思想观念之有序存在的方式,其事理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那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必须要通过“三全育人”的方式,才是合乎育人之事理的。
三、全面推进“三全育人”:思想观念教育的必然要求
萌萌哒吧唧吧唧地猛吞几口,心满意足地说:“作为一个幸福的当代人,在空调房里吹着暖气吃雪糕,是对冬天最大的尊重。”
农村水利政策实施成效固定观测点建设框架构建与实例研究……………………………… 刘小勇,王冠军,柳长顺等(17.22)
首先,育人为什么要“全员”?育人之“全员”要求是从主体责任的角度应对思想观念之非线性开放系统中可能出现的熵增。既然教育对象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之中的活生生的人,就必然要与社会上不同思想观念的人进行交往和交流,而不同思想观念的人也会向教育对象灌输不同的思想观念。因此,要尽最大可能地让不同思想观念的人输出正能量的信息、不输出负能量的信息,就必须要求人们都担当起教育者的职责。在现代信息社会,自媒体把信息传播推向了极致,所谓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可以当“主播”,信息传播的速度之快、信息量之大可谓前所未有。那么,手握麦克风的“主播”们,有没有建构积极的思想观念的责任?是否在消解积极的思想观念教育的效果?就高校而言,不同学科的授课教师、从事管理和服务的工作人员,是否置身于“育人”之事外?无疑,这是需要特别予以防止的。而防止的最好办法就是形成育人工作之协同,让大家都为育人工作尽一份责任。
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单位的管理和工作人员,必须让他们明白水利工程质量的重要性。因此需要对他们进行质量管理教育,设立相应的激励制度,鼓励他们提出改善和监督质量的合理化建议,然后让他们全面地参与到质量管理的工作中来。
其次,育人为什么要“全过程”?育人之“全过程”要求是从时间角度应对思想观念发展之中“偶然”因素的涨落变化问题。从时间维度看,任何人的思想观念进而教育对象的思想观念都有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同样,思想观念的发展既有量的积累的渐变性,也有质的异化的突变性。积极的思想观念不是一天生成的,而消极的思想观念也不是纯粹“偶然”产生的,都有其因果变化的过程。高尚人格的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思想观念,也要通过日积月累的全员教育才能实现。育人之“全过程”就是要全时段地关注教育对象的思想观念之变化,防止因为某些环节的“疏漏”或某个阶段的“放任”而功亏一篑。
最后,育人为什么要“全方位”?育人之“全方位”要求是从空间角度应对思想观念可能偏离系统演化正确轨道的问题。思想观念的非线性存在形态告诉我们,作用于思想观念的信息不是特定于某个方面的,而是全方位的。毛泽东说过:“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7]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触目惊心的腐败大案,那些曾经是十分优秀的干部,甚至是高级干部的思想观念的蜕化变质,已经充分说明,思想观念教育的“守成”任务之艰巨。教育部要求高校“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推动全体教职员工把工作的重心和目标落在育人成效上,推动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推动实现知识教育与价值塑造、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构建中观的一体化育人体系”等。这个要求就是从空间方位上把控育人之社会、学校和家庭等不同层面,以及育人之线上和线下、校内和校外、课内和课外等不同区位,以实现育人之“全方位”的目的。
总之,要在耗散样态的思想观念中实现育人目的,就必须充分发挥非线性的全员参与、全方位协同的作用,以全过程贯穿的方式应对开放系统中的随机涨落变化,才能形成育人系统的正向有序演化。现在这个系统及其内外关系已经明晰,能否真正打通“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取得预期的效果,关键在于承担育人之重任者能否在思想的深处真正认识到这个育人系统及其体系的合理性,着实地把这一科学的育人理念和育人方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若能如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项复杂的、系统的、关涉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工程就一定能够建设好。
参考文献:
[1]王习胜.科学创造的哲学诠释[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9:14-16.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3][4]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7,326-327.
[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6.
[6][7]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8-1439,1438.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2X(2019)03-0052-05
[作者简介] 王习胜,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研究”(项目批准号:18BKS183)。
标签:思想观念论文; 三全育人论文; 逻辑合理性论文;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