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数学概念模糊型学困生的教学
1.应注意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入数学概念。
不能简单地用定义进行传授,而应该用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感知的生活实例引出数学概念,基于学困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困生联系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的实例理解数学课本所要解释的概念。
2.引导学困生通过类比理解概念。
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应当遵循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重视直观图形的作用,善于运用直观图形帮助概念模糊型学困生形成概念。要注意抓住最本质、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对学困生形成概念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内容,作类比与分析,使他们对概念的认识由模糊变得清晰,从而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提高数学综合素养。
二、对计算能力欠佳型学困生的教学
1.兴趣入手,激发学困生的学习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转化学困生计算能力的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激发学困生的计算兴趣,要让他们爱上计算、乐于计算。
2.将计算教学寓于游戏之中。
通过营造适宜的氛围,让学困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计算方法、总结计算规律,这样使得非常枯燥的计算教学变得活泼起来。
3.培养良好的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学生的计算错误,表面上看,大多是由“粗心”造成的,其实是由于他们没有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学困生认真审题、检查、估算、书写等良好的习惯。
4.联系生活实际,对学困生进行计算教学。
我们要鼓励学困生把计算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学以致用,使学困生产生成就感、获得愉悦。这样,会促使学困生更加重视计算、重视数学,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对理不清数量关系型学困生的教学
1.巧用情景图,创设贴近学困生生活的情境,让他们通过现实的情境建立数量关系。
2.借助线段图,理清数量关系。如行程类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分析,学困生很难理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引导学困生理清解题思路,提高学困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能力。
3.对于比较抽象的数量关系,如利息的计算,我们可以引导学困生走进银行,亲自参与存款,向银行工作人员询问有关利息的计算,在现实的真实中理解数量关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四、对空间观念缺失型学困生的教学
1.从学困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利用实物演示,引导学困生观察,使其形成空间观念。
几何图形来自于丰富的现实生活,进行图形教学,首先要从学困生生活中熟悉的实际事物引入,注意引导学困生由实物联想到图形,再由图形回归到实物……,这样循环往复,可使其建立空间观念。
2.鼓励学困生联系生活实际动手操作,引导学困生探究图形的特征。
在实际教学中,要经常性地引导学困生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想一想、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说一说,由具体到抽象,在学困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逐步建立起空间观念。
五、对不愿意参与数学活动型学困生的教学
1.营造游戏性的活动氛围,让学困生在活动中体验情感,体会数学活动的乐趣,使其愿意并快乐地参加数学活动。
如六年级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教师可以让学困生分小组做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或抛硬币的游戏,让学困生通过有趣的游戏性的数学情境体会可能性的大小。
2.引导学困生合作探究与交流。
在小组合作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小组长分工到位。学困生作为小组的一员,在小组活动中自然也有明确的工作。这样学困生会觉得不孤单,同时也能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在全班交流时,教师要有意关注学困生,无论是小组内的哪一位同学回答问题,教师都要肯定小组的集体智慧,增强学困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六、对小学数学学习方法不当型学困生的教学
1.引导学困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促使学困生自觉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态度,对学困生要进行正确的学习目的性教育,使他们能够树立远大的理想与信念。
2.加强学困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要注意引导学困生积极培养课前认真预习、课中仔细听讲与主动参与互动、课后及时整理与巩固等良好的行为习惯。
3.关注学困生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在过程中引导他们体会学习不同数学知识所采取的不同学习方法,并注意形成符合自己个性的特色方法。
七、对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困难型学困生的教学
1.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困生理解小学数学基础知识,让学困生感悟小学数学的应用价值。
2.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鼓励学困生关注现实生活,引导他们建立起小学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使其主动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同时尝试运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策略方面要注意开放,不要给定多少限制的条件,要注意鼓励学困生在利用最基本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同时加以创新,尽量让学困生熟知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并能够结合问题的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策略。
论文作者:刘永强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10月总第2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5
标签:学困生论文; 数学论文; 要注意论文; 概念论文; 数量论文; 关系论文; 教师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10月总第2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