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超 宋文 王青涛
威海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省威海市 2642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建筑的施工方法已经满足不了现在居民的居住需求了,而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兴的建筑施工方法却显得尤为重要,焕发着新的生机。分析EPC模式在装配式建筑的优势,两者在建设的各阶段进行结合的方法及路径,即实现设计、采购、构件生产、施工的一体化管理。
关键词:EPC模式;装配式建筑;思考
1、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
预制装配式建筑是建筑工业化的产物,给人们的印象是粗糙、简陋、冰冷。只是为了满足特殊或是基本功能而建造,很少考虑到建筑的精致、美观以及与环境的关系等因素。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预制装配式建筑成为了工业化建筑的多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对预制装配式建筑的要求不止于最基本的使用功能,同时人们对环境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使现代的预制装配式建筑必须考虑形式、功能、环境等因素的平衡。现代工业化建筑目前已进入了多元化的时代。
预制装配式建筑在我国没有得到快速发展,其中一部分原因在于,唐山大地震中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受到了大量的破坏,给人们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以致不能被广泛推广。另一方面其自身也存在生产体系和管理体系不完善,施工技术能力不高等问题,从而阻碍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开始慢慢流行,装配式建筑的观念也在慢慢传播;80年代,预制屋面梁、预制屋面板等构件在一些工程中也开始使用,由于当时没有很高的技术水平,所以也不能拥有很高的建筑质量。比如,楼屋面板的密封效果不好,防水措施不完善,存在漏水、隔声效果不好等现象,以致装配式建筑没有得到很大进展;到了90年代,施工技术得到一定的改善,管理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步,预制装配式建筑被重新提及,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现如今,装配式建筑在我国许多城市都得到广泛使用。例如,北京、上海地区,已制定许多相关政策,配套装置也相当齐全,装配式剪力墙技术也有所提高并且逐渐成熟。
2. 推进装配式建筑EPC发展的对策建议
2.1 建立配套的行业管理制度和机制
(1)加快完善EPC工程总承包项目招投标管理制度,加强对建设单位的项目发包管理,进一步明确EPC工程总承包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完善EPC工程总承包项目的风险管理和质量安全监管,加强分包管理。(2)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加强EPC工程建设相关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积极解决制约EPC工程总承包项目实施的体制机制问题。
2.2 不断提高企业的工程总承包管理水平
EPC工程总承包管理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工作、生产工作、装配工作和采购工作的简单叠加,它突破了项目层次,上升到工程总包的业务运营和发展战略水平。因此,EPC模式更加注重管理的内涵和本质,强调运用总包的整合和协调能力、对市场资源的掌握以及对各专业分包的管理能力实现集成管理。从而为项目增值,获得更大的效益。(1)组织机构层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工程总承包企业的工程项目管理体系是构成企业工程项目管理功能的各要素的集合,具体包括组织机构设置和职责明确、基础资源(人力、物力、财力、技术资源)的整合。要建立完善的企业总包组织机构,设定相应的企业和项目两级管理机构、部门设置、人员结构,且明确企业总部管理层和工程项目管理层的联动机制,围绕工程建造的整体目标,从企业和项目层面系统配置建造资源。(2)管理流程层面。制定企业各个职能机构的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总包项目层面的部门流程和业务流程,以及企业与总包项目之间的管理流程。(3)利益分配层面。对项目建造的各参与方,按照资源配置和价值贡献相匹配原则设计利益分配机制,实现项目设计、制造、装配和采购各阶段、各方利益的合理分配。
2.3 在强化技术创新的基础上注重管理创新
(1)一体化技术体系方面。EPC模式下更加注重设计先导,通过设计贯通到工厂制造、现场装配、后期运维。坚持标准化、一体化、系统化的设计理念,通过统筹分析建筑、结构、机电、装修各子系统的设计方案、制造工艺、装配工法,形成完善精细的深化设计方案。同时,要同步创新工厂生产设备系统联动的自动化制造技术和现场标准化、工序化的机械高效装配技术,不断优化提升一体化的技术标准,保证技术体系的先进性和系统性。(2)与之匹配的管理创新方面。EPC工程总承包的管理创新要与技术体系相适应,并与集成技术体系协同创新、发展,通过EPC工程总承包管理发挥整体技术体系的优势,打造企业技术体系与管理体系并存的核心竞争力。(3)信息化管理技术方面。要积极推广应用先进实用的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技术,建立与EPC工程总承包管理相适应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提高工程管理效率和效益,重点在建立装配式建筑BIM-ERP相结合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基于BIM技术全过程协同设计;建立全过程装配式建BIM族库;研究基于BIM的CAM、MES的工厂自动化生产和信息化管理技术;研究全过程的5D-BIM信息化装配管理等方面下功夫。
3.1 断提高企业的工程总承包管理水平
(1)组织机构层面。工程总承包企业的工程项目管理体系是构成企业工程项目管理功能的各要素的集合,具体包括组织机构设置和职责明确、基础资源(人力、物力、财力、技术资源)的整合。要建立完善的企业总包组织机构,设定相应的企业和项目两级管理机构、部门设置、人员结构,且明确企业总部管理层和工程项目管理层的联动机制,围绕工程建造的整体目标,从企业和项目层面系统配置建造资源。
(2)管理流程层面。制定企业各个职能机构的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总包项目层面的部门流程和业务流程,以及企业与总包项目之间的管理流程。
(3)利益分配层面。对项目建造的各参与方,按照资源配置和价值贡献相匹配原则设计利益分配机制,实现项目设计、制造、装配和采购各阶段、各方利益的合理分配。
3.2 设立综合考评机制
由于EPC项目通常规模较大,单项工程较多,为按时完成项目目标,要选择专业分包单位和劳务分包单位共同参与,而且数量较多,要使管理工作有效科学,必须充分调动各单位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自律性,建议设立综合考评机制,将各单位的进度、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经营目标定期进行综合考评,制定切合实际的综合考评方案,将工作业绩定量化,以数字的形式表示,并且配合奖惩机制,奖优罚劣。
3.3 重视人力资源管理
任何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组织目标能否实现的可能性,人在很大程度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和项目部要注重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及积极性,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极大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避免被动式工作,所以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如建立绩效考核机制、设明星员工奖、建立岗位竞争机制,通过考核评价提拔优秀管理人员,设主管级、中层、高层公平竞争平台,并保障机制可靠运行;创造良好的、充满正能量的工作环境,努力营造一个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增进员工归属感及对企业的认同度,如通过工会、团委等组织员工生日会,为员工送清凉、送温暖、开展体育运动文化比赛等,组织篮球运动会、摄影大赛、演讲会、联欢晚会等;营造企业发展人人参与化,使员工与企业共发展;大力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持续创新与注入青年活力。另外,企业发展竞争已成为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梯队建设与管理是项目目标实现的可靠手段,项目建设过程中加强员工技能培训,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学习工作平台,尤其是一线作业人员,甚至为工人在项目上设“农民工夜校”或技能培训中心。
结语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已受到自上而下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关注,基础已备,态势已起,机遇已到,未来的发展更加令人期待。市场各方主体要切实利用好EPC工程总承包这个平台,合力推进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任务,助推建筑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洁凝.关于发展装配式建筑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16,5(02):85-90.
[2]寇志敏.分析建筑电气安装工程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J].江西建材,2016,(21):207+206.
[3]史玉芳,康珅,王秀芬.基于SWOT分析的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对策研究[J].建筑经济,2016,37(11):5-9.
论文作者:王文超,宋文,王青涛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9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5
标签:建筑论文; 项目论文; 企业论文; 工程论文; 总承包论文; 技术论文; 层面论文; 《建筑细部》2019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