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提升“中国能力”的教育策略:动因、举措与启示①
刘奕涛
(嘉应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广东梅州 514015;华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631)
[摘要] 在德国,加强与中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成为提升“中国能力”的重要举措,已被纳入其政府有关教育国际化战略的内容之中。提升“中国能力”,受到美国与德国关系的变化以及中国的地缘政治影响力提升的客观影响,是落实德国与中国政府磋商声明有关教育决议、实现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计划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德国政府通过强力推动教育交流与合作,制定发展战略规划,深化汉语教育整体规划,推动高校、智库和企业对中国开展深入研究等策略致力于提升“中国能力”。这些举措对中国通过教育变革深入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深化彼此认知与理解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德国;中国能力;教育交流与合作;一带一路
2014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中指出:“当前,中德关系正处在历史最好时期,双方交流合作的广度、深度、热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中德两国交流合作能出现这样好的局面,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经过双方长期努力,懂得了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国情、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要相互理解、真诚相待,善于倾听对方意见,设身处地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1]在德国,加强与中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成为增进中德相互理解、深化共识、提升“中国能力”② 所谓“中国能力”(Chinese capability ),是指一国以中国作为认识对象,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全面认识和了解,以及在与中国相接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适应能力和把控能力。从国际关系理论层面上看,提升“中国能力”的目的是更好地增强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实现一国在与中国的互动接触过程中的利益最大化。2015年,德国联邦教育和研究部制定的《中国战略(2015-2020)》(The China Strategy 2015-2020)特别提出,“在语言和跨文化方面的‘对中国理解能力’对于中德之间的成功合作很重要。由于中国未来在研究和经济方面的作用将日趋重要,应特别重视将这方面的能力传授给德国大学、大学毕业生以及(后备)科学家。”(详见:Feder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BMBF).China Strategy 2015-2020[R].Feder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2015:34.) (Chinese Capability)的重要举措,已被纳入德国政府教育国际化战略。深入剖析德国提升“中国能力”的教育战略动因及其实施策略,对于中国深化与德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构建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战略框架具有重要的启发。
一、德国提升“中国能力”的动因
通过深化教育交流与合作以提升德国的“中国能力”具有深刻的现实背景。这种教育战略是德国政府应对全球化挑战与机遇的必然抉择,是德国与中国长期交流与合作而形成彼此理解和相互信任的必然反应,也是德国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动力。
(一)特朗普政府主张“美国优先”政策,客观上推动德国提升“中国能力”
德国大力提升“中国能力”有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即美国对欧盟、对德国的关系发生转变。德国是美国在欧洲的重要盟友,也是欧洲一体化的坚定推动者、欧盟的核心成员国,“二战”后德国及欧盟积极参与美国主导的全球治理战略,在政治制度、安全防卫和经济发展上两国具有共同利益。但特朗普上台之后,在与欧盟和德国的关系上,基于其“美国优先”(America First)战略,发起对欧盟和德国的“贸易战”,对欧盟和德国有诸多批评。如,他指责“欧盟成为德国的工具”,“是美国一个不公平的竞争者”,他批评默克尔的政策,特别指出,“德国总理接纳100多万移民的决定是‘一个非常灾难性的错误’”[2]。可以说,目前特朗普政府领导下的美国与欧盟、美国与德国的关系正发生重大变化。这促使德国寻求合作的替代方案。其次,美国先后退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和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等多边机制。这一系列“退群”行为的背后逻辑是特朗普政府维护美国利益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政策,不愿意向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承担国际责任。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战略是“逆全球化”之举,势必给“二战”以来经过各国努力协商而成的政治经济互动秩序框架带来破坏。正如德国总理默克尔指出:“全球秩序目前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应对这样的威胁需要全球各个国家的共同努力。而在维持自由贸易方面,中国等国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3]当下,转向与主张多边主义、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开展深入合作,是德国的战略选择,而制定教育交流与合作战略是德国深化对中国的认知、拓展交流与合作层次与规模最基础性的举措之一。
(二)中国地缘政治及经济影响力提升使然
“亚洲国家在恢复全球经济健康、促进全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全球和地区金融架构、改革国际金融机构、构建全球金融安全网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4],而中国处于发挥这种作用的核心。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政治与经济发展格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有学者预测,“到2022年,预计中国的中产阶级将达到6.3亿人”,这些中产阶级“将消费价值3.4万亿美元的商品和服务”[5]。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迅速崛起的中国正在改变全球的地缘政治和经济格局。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经济的潜力获得巨大释放,许多国家将之作为一种机遇,都通过政策调整强化对中国的了解与合作,以便搭上中国快速发展的快车道。
在教育领域,这种改革调整相当明显且具有某种一致性。 在美国,2015年奥巴马政府极力推行“十万强”(100,000 Strong Initiative)美国学生赴华留学计划,计划在4年内,推动10万名美国学生到中国学习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化,增强对中国的全方面了解和认知,提高美国学生的全球竞争力。英国文化协会(British Council)于2013年推出了“英国一代”(Generation UK)计划,计划到2020年,通过提供在中国学习和工作的机会,帮助8万名英国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增强长期就业前景,培养全球思维[6]。法国通过与中国建立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深化教育领域合作与交流,逐步建立了全方位的教育交流合作框架。2013年,澳大利亚通过新的“科伦坡计划”大规模推动本国青年到亚洲,尤其是到中国留学。新西兰创设了中新教育合作的示范项目“三兄弟合作项目”(three brother cooperation),即由一所新西兰大学、一所中国东部地区重点大学以及一所中国西部地区大学组成的三校合作模式,有效地推动了新西兰与中国高校的深度合作和交流。诸多发达国家的这些举措,客观上也推动了德国加速提升“中国能力”的步伐。
(三)落实中德政府磋商联合声明的具体行动
为实现编目系统规范化,书次号应该采用种次号来进行改革,种次号是按照图书到馆的时间顺序来取号的,是采用阿拉伯数字编号的,使用种次号的优势有以下五点。
(四)实现“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有效对接的重要举措
2013年德国政府推出的“工业4.0”和2015年中国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在内容和总方向上具有高度重合性。实现两个战略的深度合作与有效对接,是两国政府的共同愿景,也是两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2014年10月,中德共同发表《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宣布两国将开展“工业4.0”合作。2015年10月,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时重点商讨如何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战略对接。2017年,中德两国总理年度会晤时再次提出,实现“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更好的对接。实现战略有效对接的本质是从政府层面为双方战略合作提供框架条件和政策支持。这需要中德双方在产业结构、人才培养、战略需求等方面彼此有充分的理解、共识和信任,进而实现优势互补,增进互利合作。德国通过教育领域的改革创新提升“中国能力”,就是谋求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的系统性认知与理解,从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职业教育合作等方面与中国制造业产业实现更好的合作,从而为德国工业转型发展拓展国际市场。
二、德国提升“中国能力”的教育举措
为了提升“中国能力”,德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领域的改革,强力推动与中国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相关教育部门、行业组织和智库机构从多个层面提升“中国能力”。
(一)政府强力推动教育交流与合作
其次,德国与中国政府共同主导、构建了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以促进教育、青年、文化等领域的深度交流对话。“对话机制的目的是重点支持两国在教育、文化、社会、语言、媒体、体育、青年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以及不同层面的民间社会组织的活动以及大学生、年轻就业者、记者等群体间的交流与合作”[8]。可见,这一高级别对话机制着眼于青年,着眼于民间的力量,从多层面拓宽中德交流与合作的领域,增进中德两国交流合作的社会民意基础,对于巩固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德国政府高度重视与中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将之作为促进和深化中德关系的重要支撑。首先,德国政府通过建立政府磋商机制,发表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联合声明(或签署相关文件),加强顶层设计,谋划中德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未来发展方向。历次中德政府磋商有关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要点如下页表1所示。
自2011年6月首轮中德政府磋商开始,至今德国与中国政府已经进行了五轮中德政府磋商。这是中德两国政府间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对话机制,也是德国为数不多的与外国建立的政府级别对话机制,“政府磋商机制既是两国合作的‘总调度台’,又是‘超级发动机’”[7],为德国与中国的深入交流与合作提供纲领性的指南。由于教育在促进民心相通方面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促进教育交流与合作是中德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支撑,因此每轮中德政府磋商中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都是重要的协商内容。尽管中德两国在诸多国际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与共识,但是两国在政治体制、经济战略和文化观念等方面也有着诸多差异,只有增强彼此系统而全面的认知与理解能力,才能不断增进包容、管控分歧、拓展共识,达到深度合作发展。因此,提升“中国能力”是实现中德政府磋商联合声明中所制定的一系列教育协议内容的基本前提,是深化中德全方位交流与合作的基础。
加强对中国的深入研究是增进“中国能力”的动力保障。德国社会现已形成了智库、高校、企业共同深化中国研究的局面。智库方面,成立专门化的智库全方位研究中国问题,定期提供研究报告,为德国政府及行业组织提供决策咨询。2013年成立的“墨卡托中国研究院(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a Studies,MERICS)是德国领先的智库,也是欧洲最大的专门研究中国的智库,其职责主要是围绕中国崛起,为全球重要参与者提供有关中国的研究,并促进与中国的对话。该研究院的重点是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和生态发展及其全球影响”[15]。高校方面,德国许多高校近年来通过院所调整将原有的亚洲研究所(或东亚研究所)研究中国的专家资源进行整合,独立设置中国研究所或汉学所,也有些高校基于新的形势新设汉学所,加强对中国历史与现实发展的研究。企业方面,随着中德贸易关系日益紧密,德国一些知名企业大力资助那些培养熟悉中国文化、经济社会和政治体制等方面的技术人才的学校。如德国大众汽车公司通过“大众汽车基金会”(Volkswagen Foundation)提供奖学金、课题资助以及招聘高校汉学系毕业生等形式,加大对汉学研究的支持力度。
(二)制定面向中国的教育发展规划战略
汉语教育是德国增强“中国能力”必不可少的基础性条件。2016年,继2014年在中学生“汉语桥”总决赛中夺冠之后,德国队又再一次夺取冠军。德国学生能够在比赛中夺冠的背后,离不开德国加强汉语教育的整体部署。德国加强汉语语言教育呈现出几个特点:第一,在各个教育层面覆盖汉语语言教育。中小学方面,截至2017年,“中文已走进全德400余所中小学的课堂”;[10]“截至2014年底,全德11个联邦州有汉语教学大纲。近70所中学把汉语作为正式学分课程及高中毕业会考科目。全德每年各类学汉语人员总数约3万人”[11]。高等教育方面,目前全德有“36所大学为学生提供各种类型的汉语课程,学生可以通过选修不同的专业来学习汉语”[12]。在成人教育方面,德国倡导社会力量开设中文补习班、中文学校、“人民高校”① “人民高校”是根据德语Volkshochschule直译而来,它并非高等学校,而是一种面向成年人提供继续教育和进修的业余性质的教学机构。 等培训和教学机构,满足不同人群的汉语学习兴趣与需求。第二,成立专门化的汉语教学推广和评估组织——德语区(含德国、瑞士、奥地利)汉语教学协会 (Fachverband Chinesisch e.V.)。这是德国最权威的汉语教学组织,成立于1984年,是一个全国性机构,负责为联邦各州统一制定汉语语言教学课程、教材和评估指南。此外,该协会还致力于为德国汉语教学机构和各媒体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13]。第三,借助孔子学院、孔子课堂面向社会多层面全方位开展汉语教学。截至2017年12月,德国已经建立19所孔子学院和4所孔子课堂[14],大力促进了中德间的语言文化交流活动。
表1.中德政府有关教育交流与合作文件一览表
(三)加强汉语语言教育的整体部署
2015年,德国联邦教育和研究部制定了《中国战略(2015-2020)》(The China Strategy 2015-2020),系统描述了德国联邦教育和研究部2015 年至2020年与中国在教育、研究和创新领域合作、相互有机衔接的政策框架体系。《中国战略(2015-2020)》着眼于六大目标[9]:第一,支持德国科学、研究和经济的参与者与中国开展合作活动(科学价值创造)、建立创新伙伴关系,并开拓目标市场和经营领域(经济价值创造);第二,提高德国学生和学者进入中国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机会,针对性地拓展其专业和跨文化能力,与之相应,这也适于中国合作伙伴在德国共同开展研究和学习;第三,通过促进德国与中国高校的战略导向性、机构间合作,提升德国高校教育和研究的国际化程度;第四,创造一个更广泛的、公众可用的有关中国教育、研究和创新体系乃至整个中国情况的知识基础,以加强德国对中国的了解;第五,致力于为德国科学、研究和经济界在中国的行动营造良好的框架条件(不仅在德国,特别是在中国);第六,与中国伙伴一道为应对全球性挑战做出贡献,支持可持续、保护资源、环境友好、社会相容的发展。基于这些目标,在“中国战略”的框架中,德国政府确定了未来德国与中国深化合作的9个行动领域,即:“加强德国对中国的了解”;“建立可持续的合作架构和科学家网络”;“构建德国各科研行动者网络,组织政策对话”① 即拓展中德双边教育、科学、研究与创新政策对话机制,参与欧洲和国际上与中国开展教育和研究合作的各类委员会与活动,以及深化与德国科研机构、科研资助机构和中介机构、高校及其他相关部门的交流。 ;“优化德国科研界从事与中国合作的框架条件”;“加强关键技术合作”;“强化生命科学领域合作”;“应对全球生态挑战”;“促进人文和社会科学合作”以及“强化职业教育合作”。《中国战略(2015-2020)》是德国联邦教育和研究部国际化战略框架下的一项面向中国的国别教育战略,是推动德国科学、教育、研究和经济界在与中国多层面合作交流中明确自身定位的重要指南,是增强“中国能力”的行动框架。
(四)形成智库、高校、企业共同深化中国研究的局面
此外,德国联邦教育和研究部还与中国教育部共同构建了中德教育政策战略对话机制,增强政策沟通,扩展政策共识面,研讨双方有关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共同关心的问题,并商议和确定双方高教合作的重点及合作项目。
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部长约翰娜·万卡(Johanna Wanka)指出:“我们希望同中国走上战略性合作的道路,而不仅仅是依赖偶然和零星的机会。”[16]今天,中德两国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格局的基础更加牢固,这不仅得益于两国政府领导人的战略谋划和战略沟通,而且也得益于教育和文化领域的深度交流与合作以及两国历史传承下来的民众之间相互联系与相互理解。毋庸置疑,德国提升“中国能力”的教育策略是全方位和系统性的,从政府到民间,从全面覆盖汉语教育到制定系统化的面向中国的教育战略,德国谋求构建面向中国的双向人员流动、产业合作对接、人文深度交流和政策联通的框架,从多个层面认知和理解中国现代化战略与人文心理,从而实现德国在与中国的互动接触过程中的利益最大化。德国提升“中国能力”具有重要的潜在战略意义。柏林中国问题专家夫罗里扬就表示,德国机构急于研究中国,这是一件好事,因为谁了解中国,谁就可以掌握未来。[17]德国通过深化与中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可培养更多了解中国的人才,为未来的全球经贸关系奠定基础。从政治利益看,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范围内蔓延,美国特朗普政府对欧盟、德国政策的根本转变等侵犯了德国的根本利益,客观上迫使德国强化与中国合作,而提升德国的“中国能力”是加强合作的基础。
三、德国提升“中国能力”教育策略的评价与启示
(一)德国提升“中国能力”教育策略的评价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积蓄了巨大的国防动员潜力。但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国防动员潜力建设领域存在的矛盾问题日益凸显,与保障打赢信息化战争、维护国家总体安全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通过“三级孵化”模式,上化院在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材料方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建成3万t/a、国内最大的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特种树脂产业基地。该材料可以广泛应用于航空、航海、军事防护、高铁、桥梁、公路、隧道、新能源电池、海水淡化、渔业、港口装备、建筑安全等方面。目前在三大纤维之一的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树脂领域,上化院掌握了自主核心技术。
(二)德国提升“中国能力”教育策略给中国的启示
第一,增强教育政策整体规划,制定“一带一路”国别教育战略。在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中,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教育在增强中国对沿线国家认知与理解、形成稳固的合作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目前《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及《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等已在国家层面对教育如何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做了顶层设计与规划,但是尚未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类型制定分类的国别教育战略。德国的“中国战略”是其首份国别教育战略,“其指导思想是,着眼于德国的战略利益,明确与中国合作中的框架”[18],这一专门面向中国的教育战略能够促使德国科学、研究和经济界做好自身定位,深化各层面与中国的交流与合作,以便从当今和未来中国的发展中获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传统、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需要制定分类的国别教育战略,有针对性地强化与各种类型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从而实现民心相通,巩固全方位交流与合作格局的基础。
第二,系统推进多语种语言人才培养规划,培养一大批适应“一带一路”建设的多语种语言人才。语言在文化交流与经贸合作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德国现已构建覆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及社会教育的汉语语言教育与培训网络,营造浓厚的汉语语言学习氛围,推动民众认识和了解中国,为德国全方位与中国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国要开展多语种语言人才培养储备状况调查及语言国情调查,建设适应“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的语言服务国家资源库,制定面向“一带一路”发展的多语种语言人才储备战略,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多语种语言人才培养与培训网络,致力于培养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懂专业、懂技术、会外语的“三通”语言服务人才。
UM Automotive模块中的路面工具包括两部分:Macrogeometry(用于宏观线路设计)和Irregularities(生成路面不平度)。顺着车辆的运行方向,即为道路纵断面的路面不平度,道路外形主要分为三种:宏观(长波)、微观(短波)和粗糙度(粗糙纹理)。本文道路模型的建立主要是运用纬地软件(道路三维动态可视化几何设计软件),并从运动学角度出发,结合影响平竖曲线组合的主要因素,考虑汽车速度变化的影响,建立相关的3D道路线形设计文件,通过离散平、纵曲线,并将离散点坐标转化为UM软件道路模型。
第三,构建政府、学校、企业及其他机构协同推进、深化交流与合作的工作模式。德国的政府、学校系统、企业及其他社会机构在深化与中国的交流与合作方面具有高度的共识: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顶层设计,企业提供基金资助,学校培养熟悉中国各方面的人才和开展科研合作,其他社会机构,如智库机构开展中国研究及评估德国与中国合作的关系,为政府和其他部门提供决策咨询等。这种协同合作的工作模式,畅通了与中国交流与合作的各种渠道,激发了德国各个层面深化与中国交流与合作的活力。“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需要发挥政府、学校、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明确各自在深化与沿线国家交流与合作中的角色定位,探索专业化的交流与合作的工作模式,突出协同创新效应。
由图5可以看出,对于相同中心锥结构的旋流器,柱体部分的最大切向速度要大于锥体部分的最大切向速度,因为中心锥结构的加入会导致液流进入溢流管的流动空间减小使流速变大。随着上锥段底角的减小,特征线上旋流器的最大切向速度先增大后减小,与其他上锥段底角相比,上锥段底角为45°的旋流器内有更大的最大切线速度,说明适当的减小上锥段底角可以获得更大的最大切向速度,更大的最大切向速度也是降低旋流器分离粒度的有利条件之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EB/OL].(2014-03-29)[2019-02-08].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4-03/29/c_1110007614.htm.
[2]Arthur C.Favereaux ,Pr.Daniel L.Byman .Essay: Te USEU relation in a Trump Administration [EB/OL].(2017-05)[2019-02-08].https://sfs.georgetown.edu/wp-content/uploads/2017/05/Trumps-foreign-policy-final-essay.pdf.
[3]默克尔:中国曾保证整个世界没有陷入经济疲软[EB/OL].(2018-11-03)[2019-02-08].http://news.ifeng.com/a/20180721/59313908_0.shtml.
[4]Ken Henry.Australia’s future in the Asian Century.In Carol Johnson,Vera Mackie,Tessa Morris-Suzuki (Edit) The Social Sciences in the Asian Century.ANU Press.2015:160.
[5]Dominic Barton.The rise of the middle class in China and its impact on the Chinese and world economices.[EB/OL].(2018-12-05)[2019-02-08].https://www.chinausfocus.com/2022/wp-content/uploads/Part+02-Chapter+07.pdf.
[6]Generation UK: study and work in China[EB/OL].(2018-12-0 8)[2019-02-08].https://www.britishcouncil.org/education/ihe/what-we-do/international-mobility/generation-uk-china.
[7]史明德.深入推进中德全方位战略合作[EB/OL].(2017-07-08)[2019-02-08].http://www.gov.cn/xinwen/2018-07/08/content_5304636.htm.
[8]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关于建立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的联合声明[EB/OL].(2018-12-24)[2019-02-08].https://sino-german-dialogue.tongji.edu.cn/lhsm/list.htm.
[9]Feder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BMBF).China Strategy 2015-2020[R].Feder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2015.
[10]俞可.以人文交流促中德民心相通[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05-26(1).
[11]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德国大使馆教育处.德国汉语国际推广基本情况[EB/OL].(2019-01-06)[2019-01-06].http://de-moe.org/article/read_one/336.
[12]俞松.德国汉语教学现状分析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9):127.
[13]德语区汉语教学协会.德国汉语教学概况[EB/OL].(2019-01-06)[2019-01-06].http://www.fachverbandchinesisch.de/fachverbandchinesischev/aufgabenundziele/index.html.
[14]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孔子课堂[EB/OL](2019-01-06)[2019-01-06].http://www.hanban.edu.cn/confuciousinstitutes/node_10961.htm.
[15]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a Studies (MERICS) .The path to a European perspective on China [EB/OL].(2019-01-06)[2019-01-06].https://www.stiftung-mercator.de/en/partnergesellschaft/mercator-institute-for-china-studiesmerics/.
[16]廖圆圆.“中国战略”助推两国科教实现共赢[N].中国教育报,2015-11-22(3).
[17]青木.德国“中国热”变本加厉:“中国报告”一个接一个[N].环球时报,2015-11-27(2).
[18]Feder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BMBF).China Strategy 2015-2020[R].Feder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2015.
Educational Strategy for Germany to Improve "Chinese Capability":Dynamics,Strategy and Implications
Liu Yitao
(The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Jia Ying University,Meizhou Guangdong 514015)
Abstract: In Germany,strengthening educ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with China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enhance "China's capability",which has been included in its government's educational 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y.Influenced by the chang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Germany as well as the rise of China's geopolitical influence,the upgrading of "China's capability",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lement the education resolution made in the consultation statement between the German and the Chinese government,and to effectively link Germany's "industry 4.0" plan with the "made in China 2025" plan.The German government is committed to improving "Chinese capabilities" by vigorously promoting educ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formulating strategic plans for education development,deepening the overall plan for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and promoting in-depth studies on China in universities,think tanks and enterprises.These measures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China to further promote education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and deepen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cogni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countries along the "the Belt and Road".
Key words: Germany; Chinese capability; educ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the Belt and Road
中图分类号: G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667(2019)09-0011-07
①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学科共建项目“广东高等教育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对策研究”(项目编号:GD16XJY19)的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 刘奕涛,男,嘉应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曾晓洁
标签:德国论文; 中国能力论文; 教育交流与合作论文; 一带一路论文; 嘉应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论文; 华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