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血小板生成素水平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血小板生成素水平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张影[1]2004年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血小板生成素水平的测定及临床意义》文中指出前言 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又称为巨核细胞生长衍生因子(megakaryocyt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factor,MGDF),是细胞因子受体超家族中的一员—c-mpl的配体。1958年,人们提出体液中存在调控血小板造血的因子,但鉴定该因子的努力一直没有获得成功。1994年,De Sauvage等采用亲和层析法首先纯化了猪的c-mpl配体,克隆了人的c-mpl配体的c-DNA。它就是人们一直探求的血小板生成素(TPO)。此后国内外对其分离、结构、生物学活性及在临床疾病中的意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表明了血小板生成素水平检测有助于判断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指导治疗,估计预后。人类TPO基因存在于第3号染色体的3q_(26-27)上,全长约62000。人TPO为低分子量糖蛋白,分子量为60-70Kda,由333个氨基酸组成,它的第153、154位点的精氨酸-精氨酸序列又可被蛋白酶水解形成N端和C端两个结构阈。N端结构阈高度保守,具有疏水性,可能是与其受体c-mpl结合的功能区。C端结构阈高度糖基化,似乎起稳定循环TPO的作用。它可能涉及到造血细胞(表达相应的受体)归巢或整合到骨髓微环境中。研究表明,超过90%的基质细胞培养中普遍存在TPO mRNA的表达,骨髓基质细胞培养中TPO浓度平均为37pg/ml。基质细胞分泌的TPO也许与骨髓微环境中造血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巨核细胞造血的调控有关。TPO通过靶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c-mpl介导的胞吞作用被靶细胞摄取,由于TPO的氨基酸序列存在着数个蛋白酶水解位点,其中包含凝血酶的水解位点,在靶细胞内凝血酶的作用下,TPO可被降解成为无完整生物学活性的多肽片断。 本研究选取2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和50例急性白血病(AL)患者(其中化疗前后各25例)作为病例组,以15例健康献血员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竞争法测定其血清TPO浓度,以探讨其临床意义。 实验材料 一、药品与试剂:血小板生成素放免试剂盒(北京华英生物技术研究所生产) 二、实验仪器:KDC-2046低温大容量离心机GC一2016,一放射免疫计数器LD吟一2低速离心机4℃冰箱实验方法 选取再生障碍性贫血(AA)和急性白血病(AL)患者作为病例组,其中AA患者25人,AL患者化疗前及化疗后各25例,化疗前组为初诊患者,化疗后指化疗后骨髓抑制期的患者。血清TPO的测定采用放射免疫竞争法,放免试剂盒购自北京华英生物技术研究所,按说明书进行操作,用,一放射免疫计数器测定cPm值,读取TPO浓度。实验结果 正常对照组的血清仰O浓度为84.23士14.90p岁时,AA患者组血清TPO浓度为1864.63士356.66p留而,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AL(包括化疗前及化疗后)患者组血清TPO浓度为589 .02*404.16p岁nil,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中化疗前血清TPO浓度为233.50土57.89p岁nil,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化疗后血清TPO浓度为944.55士258.48Pg/ni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 01);而且化疗后亦明显高于化疗前(P<0.01)。AA组患者血清TPO浓度明显高于AL组(P<0.01)。相关分析表明,AA患者血清TPO浓度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二一0.994,P<。.01)。AL患者(化疗前)血清TPO浓度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二一0.%1,P<0 .01)。AL患者(化疗后)血清TPO浓度亦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二一0.979,P<0.01)。AA患者血清TPO浓度与骨髓巨核细胞数呈负相关(,二一。.844P<0.01)。AL患者(化疗前)血清TPO浓度与骨髓巨核细胞数呈负相关(万二一0.931P<0.01)。讨论 体内外实验表明,TPO是对骨髓巨核细胞生长和血小板生成具有调节作用的必需的细胞因子。Sung~等发现,人TPO主要由肝细胞、肾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及骨髓基质细胞合成,而红系和髓系祖细胞、巨核细胞及巨嗜细胞则不合成TPO。研究表明,超过90%的基质细胞培养中普遍存在TPOmRNA的表达。TPO产生后释放入血,在循环中保持一定的浓度。目前对于TPO的调控机制尚未完全阐明。Naoakilc等比较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瘫(I,rP)与无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瘫的血清TPO水平,发现I开骨髓巨核细胞数量正常或增多而其血清即0浓度显着升高。基于上述现象,他们认为形成血小板的前体一巨核细胞参与了血清,rPO水平的调节。TPO基因表达速率是稳定的,血清TPO水平的调节依赖于血小板膜上的TPO特异性受体c一mpl对TPO的摄取及降解过程。当血小板数在高水平时,TPO摄取及降解增加,其血清浓度下降,抑制巨核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成熟,减少血小板的生成,使血小板水平下降;当血小板水平下降以后,TPO的摄取和降解减少,从而恢复稳定的水平,反之亦然。由此可见,循环中血小板数量可调控血清TPO水平。血小板数目增多可抑制开Q的基因转录或降低其转录的稳定性,这种作用可能通过血小板分泌的蛋白质来进行,但尚不清楚是何种蛋白质调控TPO的转录。McCarty等发现,血小板减少的实验动物骨髓和脾脏,rPO的转录明显增高。开0的基因水平调控可能与其他的造血生长因子相似,存在调控转录效率的特异性转录因子。许多文献报道,TPO水平与年龄及性别无关。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AA患者血清即0浓度显着增高,且与血小板计数及

徐瑞荣[2]2005年在《补肾益髓法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细胞调控因子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观察补肾益髓法中药对慢性再障肾虚患者造血调控因子的调节作用,探讨不同肾虚证与造血调控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及补肾中药的调节机制。 方法: 将120例慢性再障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90例(其中肾阳虚组24例、肾阴虚组37例、肾阴阳两虚组29例),西药组30例。收集各组患者治疗前后骨髓培养上清和骨髓单个核细胞。另取志愿献髓者骨髓10例作为正常对照。通过ELISA法及RT-PCR法分别观察其骨髓造血细胞生长因子EPO、SCF、GM-CSF、IL-3和造血负调控因子TNF-α、IFN-γ的分泌水平及其mRNA半定量表达情况,探讨温补肾阳、滋阴补肾及调补阴阳等叁组方药对不同慢性再障肾虚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上述造血细胞调控因子的调节作用。 结果: 1、慢性再障患者体内EPO、SCF、GM-CSF、IL-3分泌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TNF-α、IFN-γ分泌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 2、六种细胞因子在叁个证型间存在不同方面的差异。 3、补肾益髓方药可升高慢性再障患者的WBC、Hb、PLT,改善骨髓造血情况,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同时亦可升高患者体内EPO、SCF、GM-CSF、IL-3等正调控因子水平,降低异常升高的IFN-γ、TNF-α等负调控因子水平。在治疗效果上,肾阳虚型患者优于肾阴虚型患者。 结论: 补肾益髓法中药可调节紊乱的免疫状态,增强正调控因子的作用,解除过高的负调控因子对造血细胞的过度抑制而达到治疗目的。为慢性再障从肾论治及补肾益髓法为主治疗慢性再障提供了临床和实验依据。同时发现六种造血细胞调控因子在肾阴虚、肾阳虚、肾阴阳两虚叁个证型间存在不同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为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提供了部分依据。

秦兰[3]2013年在《补肾填精方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大鼠模型IL-11及EPO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补肾填精法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大鼠调控因子水平的影响,探讨补肾填精中药治疗再障的作用机理。方法:清洁级Wistar大鼠分为4组,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治疗组(补肾填精基础方)及对照组(再障生血片);采用5-氟尿嘧啶(5-FU)与马利兰联合建立大鼠再障(AA)模型;空白组正常饲喂,治疗组及对照组确定造模成功后,每天分别给予补肾填精中药煎剂及再障生血片混悬液灌胃连续30天,以造血调控因子白细胞介素11(IL-11)及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 EPO)为主要观察指标,结合一般状况、外周血细胞计数、骨髓病理等指标观察,综合评价补肾填精法干预效果。结果:①一般状况:与模型组对比,治疗组及对照组大鼠精神、饮食、活动等一般体征改善,生存质量提高。②外周血细胞计数:治疗组外周血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及网织红细胞计数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白细胞、血小板及网织红细胞计数有明显提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骨髓病理: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骨髓增生程度改善,叁系细胞增生,非造血组织与脂肪组织相对减少,造血结构修复,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造血因子:治疗组IL-11含量较模型组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EPO含量较模型组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填精法能够改善再障大鼠一般状况,提升模型大鼠外周血细胞计数,促进骨髓造血组织修复。改善大鼠的骨髓造血功能,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恢复与补肾填精法调节造血调控因子IL-11及EPO的异常分泌水平密切相关。

王旭[4]2007年在《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比较》文中提出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HMDS)与再生障碍性贫血(AA)在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诊断上有许多重迭之处,如两者均有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增生减低,有的AA早期或治疗后可出现病态造血等,此外亦有文献报道两者具有相似的病理生理机制,因此围绕HMDS与AA存在许多的争议,已引起了医学界的高度重视,为了进一步提高对HMDS及AA的认识,本文从一般资料,骨髓检查,外周血细胞计数及涂片检查,免疫学及疾病转型五个方面就我院2000年12月至2006年11月确诊为HMDS的患者25例与同期住院(随机抽取)的确诊为SAA的患者25例,确诊为CAA的患者25例分别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以期总结HMDS与SAA及CAA临床资料的异同点。得出如下结论:(1)HMDS组平均年龄大于SAA组,SAA组较HMDS组更易出现出血。HMDS组与CAA组在上述指标的比较上无显着性差异。(2)HMDS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及血小板值高于SAA组,淋巴细胞比例低于SAA组。HMDS与CAA组在上述指标的比较上无显着性差异。(3)骨髓原始细胞的有无及比例大小对于HMDS与SAA及CAA的鉴别有重要意义。(4)绝大多数的HMDS组患者骨髓及外周血存在病态造血,且骨髓涂片常表现为两系或叁系的病态造血,而仅有少数的SAA组及CAA组患者骨髓及外周血存在病态造血,主要表现为单一的红系病态造血,相对于SAA组及CAA组,病态巨核细胞是HMDS特有的。(5)HMDS组骨髓造血面积、早幼粒、中幼粒、早幼红、中幼红比例及每片巨核细胞值均高于CAA组及SAA组,骨髓淋巴细胞比例低于CAA组及SAA组,此外骨髓晚幼粒及晚幼红细胞比例高于SAA组,上述指标有助于HMDS与SAA及CAA的鉴别。

和虹[5]2001年在《1. Th1细胞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病理机制中意义的研究 2. 与免疫相关的全血细胞减少症》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 AA)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尽管其病因并不十分清楚,但临床上免疫抑制治疗能使大部分患者康复的事实说明免疫机制在AA的发生和发展中起极其重要的作用。为阐明AA的免疫发病机制,很多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大部分研究表明AA患者外周血和骨髓T淋巴细胞被不明原因地异常激活,激活的外周血和骨髓T淋巴细胞产生可溶性的因子抑制造血。已鉴定出这些可溶性抑制性细胞因子包括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IL)2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等。这些细胞因子尤其是IFN-γ不论是在组织培养还是用于治疗时均表现出明显的造血抑制活性。细胞因子调节的中心是CD4~+T淋巴细胞即辅助细胞(Th)。Th细胞分为Th1和Th2两个亚群。Th1细胞优势分泌IFN-γ及IL-2,以IFN-γ分泌为主要特征,主要介导细胞免疫;Th2细胞主要产生IL-4、IL-5、IL-10,以IL-4的分泌最具有代表性,主要介导体液免疫。 Th1与Th2的平衡在免疫反应和造血调控中起重要作用。在正常情况下,Th1/Th2的比例维持在一定范围内,任何一方的增多与减少都会引起免疫和造血功能的紊乱。至今尚未见关于Th细胞在AA发生和发展中所起作用的研究报道。 研究目的 了解Th1、Th2细胞在SAA患者的数量、比例、产生细胞因子的功能状态及其与造血衰竭的关系,判断Th1细胞在SAA发病机制中作用。

王琰[6]2012年在《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Shelterin、TERT基因表达及其与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对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端粒保护蛋白复合体shelterin及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的表达水平进行研究,探讨它们之间及与获得性再障的关系,并研究它们与再障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再障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提供更准确的依据。方法:收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获得性再障患者(其中慢性再障52例,急性再障8例;中医辨证分型的急劳髓枯型8例,肾阳虚型18例,肾阴虚型19例,肾阴阳两虚型15例)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提取RNA,并记录其血常规情况。另收集20例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标本做正常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qPCR)检测端粒保护蛋白复合体shelterin的六个蛋白TRF1、TRF2、RAP1、TIN2、TPP1和POT1及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在获得性再障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mRNA表达情况,分析其与外周血白细胞以及相互之间的表达相关性。结果:1、获得性再障患者TRF1、RAP1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均有显着性差异(TRF1,P<0.01;RAP1,P<0.05);TRF2、POT1、TIN2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OT1、TRF2,P<0.01;TIN2,P<0.05)。2、急性再障、慢性再障患者TRF1、RAP1mRNA表达情况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急性再障、慢性再障患者TIN2、POT1mRNA表达情况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急性再障患者TRF2mRNA表达情况较正常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急性再障患者TIN2mRNA表达情况较慢性再障患者明显降低(P=0.039,P<0.05)。3、中医辨证分型的肾阴虚型、急痨髓枯型患者TRF1、RAP1mRNA的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肾阴虚型TRF2、TIN2、POT1mRNA的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TRF2、POT1,P<0.05;TIN2,P<0.01);肾阴阳两虚型和急痨髓枯型获得性再障患者TIN2、POT1mRNA的表达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4、中医各证型间,肾阴虚型、肾阴阳两虚型、急痨髓枯型患者TIN2mRNA表达水平均较肾阳虚型明显降低(肾阴虚型P=0.027,P<0.05;肾阴阳两虚型P=0.016,P<0.05;急痨髓枯型P=0.002,P<0.01);肾阴虚型患者TPP1mRNA表达水平较肾阳虚型患者明显降低(P=0.041,P<0.05);肾阳虚型患者TERTmRNA表达水平较肾阴虚型、肾阴阳两虚型、急痨髓枯型患者明显升高(P<0.05)。5、TIN2mRNA表达水平与白细胞及淋巴细胞有明显相关性;POT1mRNA表达水平与年龄有明显相关性;TERT mRNA表达水平与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有明显相关性。6、TERT与TRF1、TPP1、POT1mRNA表达水平之间存在相关性;TRF2与TPP1、POT1、RAP1、TIN2mRNA表达水平之间存在相关性;TPP1与TERT、TRF2、POT1、RAP1mRNA表达水平之间存在相关性;TIN2与TRF1、TRF2、POT1mRNA表达水平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1、端粒保护蛋白shelterin组分的TRF1、TRF2、TIN2、POT1、RAP1以及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水平的改变可能在获得性再障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并且TIN2、POT1、TERT可能与获得性再障的发病关系更密切。2、TRF1、RAP1在肾阴虚型最高,在肾阳虚型最低;TRF2、TIN2、POT1、TPP1在在肾阴虚型中最低,肾阳虚型中最高。提示,与肾阳虚型患者相比,肾阴虚型患者可能存在着更为严重的病变,端粒损耗程度和造血细胞凋亡可能更严重。

南如连[7]2016年在《清热解毒法联合allo-HSCT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初步总结应用清热解毒法联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临床疗效;观察安脑片联合异体骨髓细胞输注对SAA大鼠模型的干预效果,及其对CD90.1+细胞凋亡率和PML凋亡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安脑片干预SAA大鼠的分子机制,为临床应用清热解毒法联合allo-HSCT治疗SAA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5年12月广东省中医院血液科应用清热解毒法联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8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临床资料,观察移植后患者造血重建、植入情况及移植相关并发症。随访时间截至2015年12月,统计患者总生存率,评价临床疗效。2.选用SPF级Wistar雌性大鼠作为受鼠,接受直线加速器全身照射,建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大鼠模型;SPF级SD雄性大鼠作为供鼠,用于制备异体骨髓细胞;照射后4小时内,从Wistar大鼠尾静脉输注SD大鼠骨髓细胞,并于输注后第1天开始给予安脑片药液灌胃,用至第30天。3.每日记录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包括毛发、体重、活动度、饮食量、饮水量、大小便、出血情况、贫血情况等;实验第7、14、30天,采用眼眶静脉取血法留取各组大鼠标本约lml,用于血常规、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及绝对值检验;实验第7天取重再组大鼠双侧股骨,第31天取安脑组和对照组大鼠双侧股骨,分别用于骨髓细胞形态学及组织病理学观察。4.留取各组Wistar大鼠血清标本保存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正常SD大鼠骨髓CD90.1+细胞作为实验研究靶细胞,于液体培养体系中扩增14天,然后与上述各组Wistar大鼠血清共培养24h后,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各组CD90.1+细胞凋亡率,用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测定其PML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8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植活中位时间为+13.5天,血小板植活中位时间为+14天;移植后+30天时复查所有患者骨髓提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或活跃,STR-PCR显示均为完全供者嵌合体,植入率100%;供受体性别不同者经性染色体检查均为100%供者型,移植前供受体血型不合者分别在移植后+37天、+49天、+31天和+60天转变为供者血型。2.4例患者发生aGVHD,发生率50%,4例患者发生cGVHD,发生率50%;7例患者发生感染,发生率87.5%;3例患者出现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37.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肝静脉闭塞病。截至2015年12月31日,8例移植患者中死亡2例,1例患者放弃治疗,5例患者获得生存,且均达到基本治愈水平,存活率62.5%,治愈率62.5%。3.各组大鼠生存曲线整体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5.555,P=-0.000):组间比较,安脑组较盐水组与重再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显着(X2=42.805,P=-0.000);安脑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353,P=-0.067)4.实验第7天各组大鼠血常规、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及绝对值结果显示,重再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骨髓组(安脑组和盐水组)也较对照组低下,差异显着(P<0.05),但与重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4天时上述检测结果提示:输注骨髓组(安脑组和盐水组)较第7天时有所上升,其中尤以安脑组恢复更为明显,与盐水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较对照组仍然低下(P<0.05);第30天安脑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与对照组相比,重再组大鼠骨髓组织明显脂肪化,增生极度低下,造血细胞极度减低,非造血细胞增多,骨髓造血组织支架结构稀疏,网状纤维和毛细血管网明显减少,骨髓间质水肿并出血。安脑组大鼠骨髓改变较重再组明显改善。6.各组之间CD90.1+细胞凋亡率有显着差异(P<0.05);组间两两比较提示:对照组均明显低于重再组和安脑组(P均<0.05),同时安脑组也低于重再组(P<0.05);加入重再组血清后,CD90.1+细胞胞内PML蛋白表达有所增加,而安脑组PML蛋白表达未见明显增加。结论:1.清热解毒法可能在促进重型再障移植患者造血重建及供者细胞植入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临床上应根据移植患者所表现的不同中医证候进行早期干预,有望改善或减缓移植患者的并发症。2.安脑片对全身照射诱导的重再大鼠模型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能促进大鼠骨髓红系细胞的增殖、分化及成熟,增强异体骨髓细胞输注的治疗效果,利于异体骨髓细胞的植入。3.重再大鼠模型血清可能具有诱导造血细胞凋亡的效应,安脑片含药血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造血细胞的过度凋亡,这可能是通过下调造血细胞胞内PML蛋白的异常表达来实现的。

邹长鹏[8]2006年在《补髓生血颗粒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TNF-α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补髓生血颗粒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从而揭示补髓生血颗粒的临床疗效机理。 方法:本研究将入选的68例CAA病人以开放式半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5例,对照组33例(脱落2例)。治疗组给予补髓生血颗粒,对照组给予再障生血片,疗程3个月,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并对CAA患者治疗前后血象、骨髓象进行对比分析。采用ELISA法检测CAA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NF-α表达水平的变化。 结果:1.补髓生血颗粒治疗CAA总有效率74.29%,优于再障生血片(总有效率48.48%)。肾阳虚型疗效优于肾阴虚型(有效率分别为93.75%和57.89%);2.CAA患者血清TNF-α水平在治疗前高于正常组,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有所降低,并且治疗组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肾阳虚型组下降程度优于肾阴虚型组,但与正常组比较仍有显着差异。 结论:1.补髓生血颗粒治疗CAA的临床疗效优于再障生血片(p<0.05)。治疗组中肾阳虚型疗效优于阴虚型(p<0.05),CAA中存在阳虚易治、阴虚难调的疗效差异现象;2.CAA患者血清TNF-α水平异常升高;3.通过调节TNF-α表达水平来改善CAA的骨髓造血功能可能是补髓生血颗粒治疗CAA的疗效机理之一;4.补髓生血颗粒是防治CAA的有效药物,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赵雪莲[9]2005年在《干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在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与目的: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简称再障)是多种因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是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的常见血液病。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包括:原始造血干细胞缺陷、免疫介导的造血抑制、骨髓微环境缺陷。自从1904年Chauffard首次提出再障的名称后,人们便对其病因和其发病机制进行了不断的探索。许多学者应用体外造血细胞集落形成技术也证明再障时骨髓各类型造血干/祖细胞均有明显的减少或缺如,患者造血功能衰竭的程度与骨髓中造血细胞的数量成正比,其CD34~+细胞数和集落形成能力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提示造血干细胞缺乏导致造血功能衰竭可能是再障发病的主要因素。然而,应用免疫抑制剂如抗胸腺细胞或淋巴细胞球蛋白(ATG或ALG)以及环孢霉素A(CSA)治疗时,其疗效为50%-80%,由此表明即使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erious aplastic anemia,SAA),其体内仍有少量造血干细胞残留。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再障的发病机制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新近研究表明,骨髓造血受一些因子及其受体的调控,这些因子与其受体相互结合,通过不同的信号转导通路启动或关闭一系列的基因而实现对造血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的调控。其中最受瞩目的是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及其相应受体c-kit(CD117)。有关于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在再障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国内外有少量报道,但均为成人再障方面的研究,干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基因在儿童再生障碍性贫

杨薇[10]2006年在《补髓生血颗粒剂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相关造血调控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补髓生血颗粒剂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以下简称为CAA)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骨髓造血干/祖细胞相关粘附分子L-选择素/CD62L、酪氨酸激酶受体FLT-3/CD135的表达水平和血清FL、IL-13水平。 方法:本研究将入选的68例CAA病人经半随机开放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35例,对照组33例。实验组给予补髓生血颗粒剂,对照组给予再障生血片,疗程为3个月,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并对CAA患者治疗前后血象、骨髓象与CD62L、FLT-3、FL及IL-13的表达水平进行对比分析。 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AA患者治疗前后骨髓CD62L及FLT-3的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检测CAA患者治疗前后血清FL、IL-13水平的变化。 结果: 1.补髓生血颗粒剂治疗CAA的临床疗效优于再障生血片对照组(P<0.05),阳虚型疗效优于阴虚型(P<0.05)。 2.酪氨酸激酶受体FLT-3、CD62L在CAA发病中呈低表达状态,补髓生血颗粒能纠正CD62L的低表达,但对FLT-3的纠正作用不理想。 3. Flt-3配体FL、IL-13在CAA发病中呈高表达状态,补髓生血颗粒能有效降低二者的表达水平,且明显优于对照组再障生血片。 结论:补髓生血颗粒治疗CAA疗效优于再障生血片,进一步证实了本病有“阳虚易治,阴虚难调”的治疗规律。补髓生血颗粒可能通过提高酪氨酸激酶受体FLT-3、CD62L的表达水平来修复造血干/祖细胞的损伤,改善骨髓基质细胞的粘附功能,促进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同时补髓生血颗粒还可能通过降低FL、IL-13表达水平,调节T淋巴细胞分泌紊乱,抑制异常免疫功能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减轻骨髓造血功能的损伤。补髓生血颗粒是防治

参考文献:

[1]. 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血小板生成素水平的测定及临床意义[D]. 张影. 中国医科大学. 2004

[2]. 补肾益髓法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细胞调控因子作用的研究[D]. 徐瑞荣. 天津中医学院. 2005

[3]. 补肾填精方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大鼠模型IL-11及EPO影响的实验研究[D]. 秦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4]. 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比较[D]. 王旭. 吉林大学. 2007

[5]. 1. Th1细胞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病理机制中意义的研究 2. 与免疫相关的全血细胞减少症[D]. 和虹.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1

[6].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Shelterin、TERT基因表达及其与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D]. 王琰.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

[7]. 清热解毒法联合allo-HSCT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研究[D]. 南如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

[8]. 补髓生血颗粒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TNF-α水平的影响[D]. 邹长鹏.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6

[9]. 干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在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D]. 赵雪莲. 郑州大学. 2005

[10]. 补髓生血颗粒剂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相关造血调控机制的实验研究[D]. 杨薇.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  ;  ;  ;  

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血小板生成素水平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