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进出口不平衡问题的认识及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平衡论文,进出口论文,建议论文,我国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102(2006)07-0023-03
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顺差大幅增长,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贸易不平衡加剧问题,已成为2006年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当前我国外贸顺差的主要特点
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顺差达1018.8亿美元,同比增长2.2倍。贸易顺差占同期贸易总额的 7.2%,为近5年来的最高水平。全年顺差呈现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顺差集中在美国、欧盟和香港市场,但增量主要来自欧美。2005年,我国对美、欧、港的顺差分别达1141.7亿、701.1亿和1122.5亿美元,分别增长42.2%、47.2%和26%。三地顺差合计 2965.3亿美元,占我全球贸易中顺差来源地顺差总额的90%以上。其中,美、欧两地新增顺差 669.7亿美元,与全国顺差总增量(669.3亿美元)几乎完全相同。
2.顺差主要来自民营和外资企业,国有企业仍为逆差。2004年外贸经营权全面放开后,大大激发了民营企业扩大出口的积极性。2005年,民营企业出口同比增长47%(2004年出口同比增长 68.6%),实现贸易顺差735.9亿美元,同比净增328.2亿美元,占全国顺差总增量的49%。外资企业“高出低进”也十分突出,实现顺差566.9亿美元,同比净增426.5亿美元,占同期顺差总增量的 63.7%。国有企业仍有283.9亿美元逆差,逆差额同比增长24.2%。
3.一般贸易由逆差转为顺差,加工贸易仍是顺差的主体。过去,一般贸易长期进多出少,2005年一举结束逆差状态,全年实现353.7亿美元的顺差,同比净增400亿美元,占全国顺差总增量的60%。加工贸易也是高出低进,顺差扩大到1424.5亿美元,同比净增362亿美元,占顺差总增量的54%。
4.净出口首次与投资一并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自1994年以来,我国进出口一直保持基本平衡,略有顺差,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一般在1~2个百分点之间,而2005年迅速提高到3.5个百分点以上,与投资的贡献大致相当。
二、进出口不平衡加剧的主要原因
2005年顺差激增,有两个直接原因:(1)人民币升值预期改变了进出口节奏。2004年11月以后,为规避汇率波动风险,很多出口企业选择加快履约、尽早结汇,进口企业则选择延迟进口、推迟付汇。对价格昂贵的机械设备,企业下单最为谨慎,进口量明显萎缩。2005年,一般贸易项下机械设备进口下降4%,外商投资企业设备进口下降11.2%。7月份人民币升值2%后,进口有所回升,但由于仍存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上半年受到抑制的进口需求尚未完全释放。(2)大宗商品国际市场价格明显高于国内市场。2005年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高起,钢材、钢坯价格上涨40%以上,原油、成品油、橡胶上涨30%以上,塑料原料、铜材、肥料、合成纤维上涨20%以上。而国内相关产业产能过剩日益突出,库存上升,价格下滑。受利益驱动,企业纷纷少进多出。其中,钢坯、钢材、成品油全年进口量分别下降66%、11.9%和17%,而出口量却分别增长16.7%、44.2%和22.2%。
2005年顺差激增也是一些深层次因素长期积累的结果。(1)国外产业特别是零部件产业加快向我转移,使进口替代效益增强,是贸易顺差扩大的根本原因。在国际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中,大量外资企业来华建立加工组装基地,客观上将周边地区对美欧的顺差转移到我国。特别是近几年外商对华投资由加工组装环节向上下游延伸,呈现整个产业链对华转移的趋势,使我国家用电器、信息技术、运输工具等产业的国内配套能力大大增强,从而大量替代进口。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也由“大进大出”向“小进大出”转变,使用国产料件的比重大幅提高,顺差逐年增加。2005年,除集成电路以及电容器、复印机、电容器、汽轮机等产品的零件进口增长较快外,大部分产业的零件进口都呈低速增长或下降趋势。不少产业零部件生产能力激增后,转而大量出口。例如,汽车零件进口额下降8.2%,出口额却增长了49.2%。(2)“重出轻进、奖出限进”的观念和政策取向,强化了出口导向型和创汇型的外贸增长方式。我们习惯于将净出口作为GDP增长的拉动力,一旦出口逆差,就认为对经济增长起了负作用。一些地方也过于看重出口对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增加税收的贡献,竞相扶持出口。出口多,成绩就大;出口额下降,就认为工作出了问题。国家贸易政策取向也长期倾向于鼓励出口、抑制进口。虽然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前三年,按照承诺下调了关税并取消了部分非关税壁垒,刺激了进口增长,但随着后过渡期逐步结束,关税下调的空间明显变小,进口增长明显赶不上出口增长。如2005年国内棉花市场供不应求,但受关税配额的限制,棉花进口额仅增长了 0.7%;原油和成品油进口权由5家国有企业垄断,其他企业只能望洋兴叹;高档化妆品、进口手表等消费税率过高,居民大量从境外直接采购,而这部分进口无法记入进口数量。
需要指出的是,一些研究将顺差扩大和进口放慢归咎于宏观调控和投资下滑,我们认为这种关系并不明显。主要理由:一是2005年投资增幅回落并不多,投资反弹的压力还很大。二是假如不对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行业进行宏观调控,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的出口增长将更迅猛,贸易顺差不仅不会减少,而且还会增多。
三、几点认识及政策建议
一国究竟应当保持多大的贸易顺差,无论是在经济理论上还是在各国实践中都没有定论。世界前20位贸易国,能做到贸易基本平衡的并不多见。2004年,德国和日本的贸易顺差都超过1000亿美元,俄罗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都在15%左右,远高于我国2005年 5%左右的水平。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国际分工细化和产业转移加速,贸易顺差和逆差的内涵已发生深刻变化。跨国公司产业内分工和内部贸易扩大,大量利润流回母国,而大量顺差却记在投资东道国的账上。单纯以现行原产地规则确定的贸易顺差或逆差,已经不能全面反映一国真实的贸易利益和贸易平衡状况。目前我国对美国出口商品中2/3以上是由外资企业生产的,其中就有美国企业在华生产的,更多的是由日本、韩国、台湾、东盟等地企业在华生产的。因此,对于我国贸易不平衡问题,必须客观理性分析,积极妥善处理。
在战略定位上,应警惕国外把顺差问题扩大化。近年来,由于我国宣传和沟通工作到位,国际上“中国威胁论”有所缓和。但由于当前我国顺差扩大,美欧一些反华势力借题发挥,大肆渲染我国贸易顺差对其经济社会的危害。日本对自己日益膨胀的顺差视而不见,却竭力声援美国压我汇率升值。一些发展中国家也认为我出口快速增长挤占了其国际市场份额。对此,我们应继续宣传我国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协调发展的理念,特别是要澄清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贸易顺差的真正内涵,推动建立更加合理的原产地规则和统计制度。一方面,应继续扩大市场开放,维护我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另一方面,涉及我国汇率、贸易等任何重大政策的调整,都只能建立在维护中国自身发展和自身利益的基础上,而不能屈从外部压力。
在调控目标上,力争2006年顺差有所缩小。如果2006年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容易加大货币供应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影响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顺差过于集中,也容易引发贸易摩擦。但要看到,国内消费短期内难有突破性的增长,扩大出口和保持一定贸易顺差,对促进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的作用难以替代;今年纺织、钢铁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将更加突出,也需要在全球市场寻找销路。如果顺差降得过快,则不利于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因此,要从长计议,从实际出发,逐年缩小贸易顺差。
在政策取向上,应加快建立灵活、有效、预见性强的进出口调控体系。必须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合理调控进出口增长速度。从治标的角度看,近期应通过扩大进口而不是压缩出口来缓和贸易顺差,特别要完善税收、信贷、配额等措施,尽快将积累的进口潜能充分释放出来。从治本的角度看,要充分利用顺差较大的好时机,在转变出口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等方面作出具体计划,为贯彻落实“十一五”规划开好头、起好步。
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具体建议:
第一,加快完善“有促有限”的出口调节政策。改革开放初期,以出口替代进口是正确的战略抉择。当前,应根据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进一步规范和健全出口促进体系,禁止地方擅自出台出口奖励政策,并通过税收、信贷等政策调节出口增速。如对技术含量太低、国际市场份额过高、价格明显不合理的出口商品,应及时下调出口退税率;对资源消耗多、污染严重的产品,应考虑加征出口关税、资源税、环境税。还可考虑扩大外贸发展基金,完善税收、信贷、外汇、保险等政策,支持国内企业培育品牌和建立境外销售网络。
第二,适当扩大进口规模。调整“重出轻进、奖出限进”的政策取向。综合运用减免关税和增值税、开展进口信贷和进口信用保险等措施,鼓励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择机增加重要资源和战略物质的进口和储备。对棉花等国内供求缺口较大的商品,适当放松进口关税配额的限制。对高档化妆品、珠宝、首饰等国内需求较大的商品,应通过降低关税和消费税等办法扩大进口。尽快落实对39个最不发达国家进口零关税的政策。对美、欧等顺差集中地区,除继续搞好集中采购外,可考虑实行年度暂行进口关税和环节税的优惠政策安排。
第三,按照有支持、有抑制、有退出的原则优化加工贸易结构。由于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全国出口额的54.7%,改变加工贸易发展模式对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至关重要。当前,对IT、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贸易,应重点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通过技术转移、委托或联合开发、产业联盟、衍生公司等形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纺织、轻工、家电等具备较强竞争实力的产业,应通过取消优惠政策、提高进入门槛等途径适当控制加工贸易发展;对钢铁、电解铝等高耗能和高污染行业的加工贸易,要继续严格控制和审批。下一步,应逐步改变税收政策明显有利于加工贸易(一般贸易“征17%退13%”、加工贸易不征不退)的现状,促使加工贸易向一般贸易转变,避免企业通过“国货复进口”等办法变相搞加工贸易。
第四,适当控制外资通过我国转移出口。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占全国出口额的比重已增至 58.3%,这种趋势不利于我国加快走向贸易强国。应动态调整《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鼓励类外资范围适当缩小一些,增设“允许类”外资目录。对高能耗、高污染的外资项目,要严格准入制度。应尽快取消将出口占产品销售额70%以上限制类项目视为鼓励类的规定。建议加快修改相关税法,对国内产能明显过剩、外资出口比重大的行业,率先实行两税并轨试点;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全部实行15%的税率,而不只限于高新技术开发区内;对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投资,内外资企业一律实行15%的税率,而不只限于外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