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轨道交通对缓解城市拥堵,方便市民出行,促进城市发展有重要作用。其目的是安全有序地将乘客运送到目的地,所以行车安全是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章从人员、设备、管理和环境等方面分析了提升城市轨道运行管理水平的措施,并提出了加强行车安全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要借鉴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先进经验,结合城市自身特点,根据政府财政状况、市场化程度、客流量大小和民间资本等因素,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运营管理模式,实现城市轨道交通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1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模式分析
1.1国有国营模式
无竞争条件的国有国营模式是指由政府负责轨道交通的投资建设,建设完成后委托给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业负责运营。
1.2公私合营模式
公私合营模式是指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负责城市轨道交通的投资、建设和运营。该模式还设计了专门的仲裁机制,帮助合作各方建立信任。这种公私合营模式以市场化的形式将地铁的一部分运营交由私人管理,为地铁高效运营提供了动力,加强了地铁的赢利性;政府的参与又保证了地铁的福利性。但这种模式下轨道交通的产权界定困难,企业性质不同,利益分配复杂,企业内部矛盾相对较多。这种模式适用于客流量很大,投融资渠道通畅的城市。
1.3国有民营模式
国有民营模式是指城市轨道交通由政府投资建设,建成后委托私人企业运营管理。地铁的建设和运营是分开的,所有线路由国土运输局建设,完成后交付轨道交通公司运营,其第一大股东是一家私人企业。国土运输局拥有轨道交通的建设权和所有权,还承担基础设施建设和初始运营资产购置费用,其资金主要来自财政拨款和自身借贷。国土运输局对运营水平进行约束,保证地铁的正常运营和维修升级工作的开展,保障地铁公益性。新加坡地铁按照市场模式经营,摆脱政府补贴,成为少数赢利的地铁运营公司之一。
1.4民有民营模式
民有民营模式是指由私人集团投资兴建,并由私人集团运营。轨道建设和运营由交通系统公共有限公司负责,它是由一家私人家族企业控股的公司。城市建设委员会与轨道交通公司签订特许运营协议,政府提供项目沿线用地,同时限定运营初期的票价水平;轨道交通公司保有全部收入,运营前8年无须交纳税金。
2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模式优化措施
2.1优化相关设备管理
(1)增设安全防护设施。在站台与城轨线路间增设屏蔽门。屏蔽门系统将乘客的候车场所与行车线路隔开,只有在列车进站时才打开屏蔽门,不仅可以避免乘客拥挤造成跌落站台的危险,也阻止了故意轻生的乘客的自杀行为。另外,在地铁内完善各种安全标识,引导乘客在遇到危险时作出正确的反应。完善各种灾害防护设施,以便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采取相关措施。(2)合理设计设备的分布,对设备及时检修和更新。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中,最容易发生的安全事故往往是由供电线路设计不合理导致的漏电和火灾。如果线路排放过于密集,当电路高负荷工作时很容易产生大量热量,从而引起火灾。对于设备安全的管理,必须从设计上加以改进,对设备和线路进行合理的排放。除此之外,设备在使用中往往产生老化和磨损,一些工作人员的违规操作经常导致设备损坏。因此,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在运营过程中应当及时安排技术人员来进行系统的检修,对于老化的零件和仪器进行及时的更换,对于新型设备可进行适当的购进,保证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运行。(3)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先进的技术设备不仅可以提高行车作业效率并且能够保证行车作业安全。如果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引进的设备存在缺陷,必然会影响行车安全。从行车安全的角度出发,对技术设备可靠性的要求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降低由于设备自身因素引发的行车安全事故,另一方面要求设备具有防止人为操作失误引发行车事故的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将安全概念融入到每个运营管理环节中
(1)运营管理人员要对客流量有很强的判断能力,周密考虑,这样就可以科学地预测客流,为运营工作提供指导,从而环节运营方面的压力。
(2)要注重设备的选用,同时提高技术水平。城市轨道的设备(包括信号、车辆、通讯设备等)的采购要严格控制,选择可靠厂家生产的产品,同时做好设备的后期保养和维护,定期、不定期对设备的状态进行检查,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不得留下安全隐患。同时,相关工作人员要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这样才能保证城市轨道交通设施的安全性,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3)要将安全运营的概念植入到城市轨道交通全过程中。从规划设计到招投标,从安装施工到联合调试,从试运行到追踪改建,每个环节都要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将安全意识植入到每个相关工作者的心中,每个环节都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真正做到交通的安全。
(4)需要第三方对安全进行评估,进一步确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性。对建筑设施、运营组织设备、周围环境等都要做好第三方评估,使城市交通运营的安全得到确认,这样既可以进一步排除安全隐患,又可以增加乘客对行车安全的信心。
(5)加强安全教育培训。企业能否发展主要取决于企业员工的业务能力以及员工的综合素质。城市轨道交通的管理设计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了调度车辆、监控运营、通信信号以及安全管理等多项工作内容,对工作人员也有着非常高的技能要求,因此企业想要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稳、求发展,就要重视企业员工尤其是技术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其中安全教育培训尤为重要。对新员工要做好岗前培训,特种工更要严格抓培训,培训合格后才允许上岗;做好一线人员的教育培训,培训中对规章制度要做详细的阐释说明;同时可以通过观看纪录片、分析以往事故案例的方式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使员工意识到事故发生产生的重大后果,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提高警惕性。
2.3实施多元投资、一体规划以及综合开发的基本策略
完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就要新项目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对综合一体化的规划进行实施,并对建设的可行性和实际的经营加以有效性的结合,进而做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以及资源综合性整合开发的同步进行,并在沿线的城市轨道交通中,逐渐的将衍生之源在项目开发企业中划入,进而实现综合性的开发,并对多种经营模式加以采取,将地铁的盈利空间逐渐扩大,实现多元化的管理经营。
2.4妥善处理突发事件
为保证行车安全,针对可能出现的蓄意破坏、恶劣天气、设备故障、火灾等突发情况,应提前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以增强地铁工作人员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一旦发生此类突发事件,工作人员应马上根据相应应急预案中的相关措施指挥乘客安全疏散,并通知相关救护人员组织事故救援工作。同时针对容易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有针对性的定期演练,以提高员工在此类事故突发时的应急处置能力。
2.5改善乘车环境因素
对于自然气候因素,天气因素是我们很难有办法进行改变,但是却可以通过加强建筑施工管理来提高建筑的安全性,减少建筑的安全隐患。此外,我们还可以采用一定的手段改变社会因素对安全管理的影响,例如可以对乘车环境进行适当的改进,在上下车时引导乘客排队,维持车站秩序,禁止追逐打闹,禁止吸烟,贴上安全提示标语等,这些措施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乘车环境,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结束语
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志,因此,城市轨道交通需要结合城市的发展需求,有计划有重点的管理,进一步提高管理的效果,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湘渝。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系统模式及功能研究[J].大众科技,2015(03)。
[2]金辰虎,甄静。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管理[J].中国铁路,2015(06)。
论文作者:张玉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2
标签:轨道交通论文; 城市论文; 设备论文; 模式论文; 地铁论文; 行车论文; 乘客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