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英语命题的现实与要求_英语论文

高考英语命题:现实与诉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命题论文,高考英语论文,现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考英语改革是外语学界一直探索的课题,本研究立足于英语新课程,探讨本学科高考命题改革的现状与发展路径,文章简要分析国家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全面阐释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英语命题改革的现状与趋势,着重探究未来高考英语命题改革的总体原则,提出本学科高考命题改革的应然诉求。

一、现实语境

(一)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考形态和招生制度在稳步变革,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公众对高考的满意度较高。21新世纪以来,我国高考改革秉持三种价值取向:其一,社会学取向。高考不仅具有为高校选拔合适人才、以考促学等教育功能,而且还具有维护社会公平、维持区域平衡、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流动等社会功能。其二,教育学取向。新课程高考改革力图实现“四个有利”的目标,即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高校选拔优秀人才。其三,区域性取向。沪、京、粤三地率先实行高考自主命题,自2004年起,14个省(市)先后加入了高考自主命题的行列,2007年全国共有16个省(市)实行自主命题。

分省自主命题利弊参半。其正面作用有四个方面:有利于省一级加强对教育的统筹管理;有利于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与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地方特色,便于高校有针对性地选拔人才;有利于各省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命题的质量和水平。[1]其负面作用有二:一是各地命题成本提高,增加社会和考生的经济负担;二是各地缺少高水准专业命题人员,试题质量不尽如人意,信度和效度不够理想。鉴于各省之间的不平衡,今后分省命题不会全部推开,有关部门要求各地加强考试队伍建设,通过竞争、筛选,优胜劣汰,最后形成若干个质量稳定、水准较高的区域性国家命题中心。[2]

(二)英语改革的实然状态

2001年以来,特别是实行自主命题这四年来,全国各地高考英语试题总体上呈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的态势,突出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考试说明平稳过渡。从整体看,近年全国《高考英语考试大纲》基本平稳,命题依据保持不变,命题要求无太大变动,考试内容相对稳定。譬如,2007年全国卷的英语试卷结构与2006年一样,其依据仍是2000年颁布的《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2007年的考纲与2006年大纲相比较,仅对个别字进行了改动;2007年英语基本词汇依然保持2000个,语法项目也与2006年相同。在国家考试大纲的基础上,实行自主命题的省(市)每年都推出切合当地实际的考试说明,作为命题的依据。

第二,听力测试从无到有。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外语科中增加听力考查的通知》。据此,全国高考英语试卷(全国卷Ⅰ)当年取消了语音和词汇字母补全试题,代之以听力试题,设分值30分,其权重占全卷20%。增设英语听力试题成为高考改革的转折点,标志着高考英语改革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随后,大部分自主命题的省(市)每年都直接采用全国卷Ⅰ的英语听力试题。尽管2004年有个别省份受条件制约暂缓听力考试,但大部分地区仍然坚持听力测试的方向。

第三,权威考试引领高考。目前国内英语考试市场上,既有本土的四、六级英语考试(CET-4,CET-6)和公共英语等级考试(PETS),也有域外的托福考试(TOFEL)、雅思考试(IELTS)和剑桥商务英语考试(BEC)。这些考试的命题思路和题型设计对高考英语改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笔者预测,高考英语命题改革将继续与这些社会化英语考试同行。

第四,各地试题推陈出新。近年来,各地英语试卷结构和题型大有改观,呈现出求变、求新、求异的面貌。有的抛弃部分陈旧题型,有的改造部分原有题型,有的增设新题型。譬如,沪、京、粤等地第Ⅱ卷先后取消了沿用多年的“短文改错”题,代之以“翻译题”或“写作题”等。广东的“完形填空”题,把原来一篇文章改为两篇,每篇各配10道试题。山东的“完形填空”在文体上做文章,改变了以往夹叙夹议的文体,选用一篇议论文,对学生的语言逻辑和思维能力要求有所提高。增设新题型是推陈出新的另一途径。广东的听力测试增设听写题和填空题(湖南和重庆也增设听力填空题),阅读部分增加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题和根据语境猜测词汇题;北京试卷Ⅱ设计了情景作文和开放式作文,其难度和写作量均比全国卷Ⅰ大;江苏增设了“对话填空”题;山东、海南、宁夏推出“超量给题,限量做题”。[3]

第五,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创新求变是高考英语改革的动力源。从全国范围看,沪、京、粤三地高考英语改革步子较大,且引领着英语命题改革的潮流。就改革力度而言,广东为最,凸显了以下三个特色。

其一,开展口语测试。英语口试率先采用人机对话,即通过计算机测试考生的朗读,角色扮演发问和回答以及口头模仿能力等,考生可以在人为干扰较少的情况下发挥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考官在远距离经过反复听录音后给考生评分。口试成绩满分为50分实行等级制,分A、B、C、D、E五个级别,成绩不计人总成绩,但作为外语类及对外语有特殊要求专业的录取参考。[4]

其二,扩大主观题比例。广东2007年英语客观题和主观题比例是6:4,较之近年全国大部分省市77%:33%的比例,主观题足足高出7个百分点,[5]这符合新课标“笔试应增加具有语境的应用型试题的比例,适当减少客观题”的要求。扩大主观题的主要途径是,增设“听力填空”题和“语法填空”题,加大“书面表达”题量和分值,由原本一道题25分提高到两道题40分。

其三,增加综合性题型。综合性题型考查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对考生认知加工水平要求更高。譬如,“人机口试”是测试听加说的能力,“任务型写作”是检测读加写的能力,其中读加写题不限字数,但规定句子数量。“任务型写作”是采用广东王初明教授近年实验和推广的“写长法”(write to learn)研究成果。把高校科研成果应用于基础外语教育,是一条十分宽广的路子。

第六,试题难易上下起伏。从历时角度看,近年高考试题的难易,虽无大起大落,却有上下波动。主要是因为缺少科学的评价工具,试题难易度仅靠主观微调,故不易把握。譬如,2001年刚刚开始考听力,以此作为难易度的参照点,2002年高考英语听力试题难度大于2001年,语速明显加快,材料长度也有所增加;但到了2003年,高考英语听力试题适度放慢了语速,试题难度比2002年大约降低了4个百分点,但保持了2001年的水平。[6]

二、应然诉求

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和英语命题的实然状态,对英语命题改革具有积极的参照意义。从发展眼光看,自主命题既要严格执行国家英语考试说明,捍卫高考的权威性、科学性和公平性地位,又要敢于探索创新,设计有创意、有理据、有效度的“自选动作”,在完成“规定动作”前提下,力图体现地方特色,满足区域教育的需求,这是未来高考英语命题的主流趋势和普遍诉求。为了实现这一愿望,笔者拟探讨若干高考英语命题总体原则,供同行参考。

(一)语言选材时代性

高考英语试题语言选材时代性或时效性,既是对命题者的考验,也是对命题资源的挑战。语言选材时代性应突出三要素。其一,语言选择体现时代性和鲜活性。当代英语语言本身在动态的变化,表达法和惯用法日新月异,新词层出不穷,一些词语如DVR(数字视频录像机),speed dating(快速约会,风靡欧美的一种男女新型相亲方式),刚刚被选入《韦氏大词典》。其二,文本题材的选择凸显时效性和教育性,力求紧扣时代脉搏,贴近考生生活实际,展示时代精神面貌,反映社会主流意识。话题选择面要宽广,诸如,语言学习、文化生活、音乐影视、环境保护、文学艺术、历史地理、体育运动、自然科学、饮食文化、兴趣爱好、科学技术、幽默风趣等。其三,语言选用讲究地域性。试题语言是以英国英语(BrE)为主还是以美国英语(AmE)为主,应当具有倾向性和导向性,因为毕竟二者在拼写、读音、语法、语用、措辞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此外,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也是一种英语变体,它日益得到国际的认可;因特网俚语(Internet slang)和网络语言不断涌现。如何对待和处理这些语言现象,是命题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试题形态稳定性

从试卷结构形态分析,目前高考英语全国卷及各地试卷分为第1卷和第Ⅱ卷。从考试内容和题型分析,试卷一般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听力;第二部分是英语知识运用,包括“语法和词汇”和“完形填空”两节,主要测试考生英语语法和词汇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在语篇中语言形式的运用;第三部分是阅读理解,主要测试考生阅读书面英语的能力;第四部分是书面表达,分两节,第一节“短文改错”,要求考生阅读一篇不少于200词的短文,然后根据要求进行改错,第二节“写作”,要求考生根据题目的提示和规定,用英语写一篇100-120个单词的短文。各部分的题量、分值和时间参见下表:

试卷形态、结构、题量、分值和答题时间

稳定性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或墨守成规。高考命题既要“固本”,也要“求变”。固本,是指坚持保留一些传统的题型;求变,是指根据课程变化调整内容和形式,体现与时俱进。近年来,各地高考英语命题在固本的前提下有所求变,变化主要在听力、阅读和写作三部分。听力部分,设置听力填空题以及需要视觉、听觉并用的听录音选择相应图片题;阅读部分,在选材上有较大突破,此外,答题部分设计了选择图表题与信息匹配题;写作部分,有的地方删去了短文改错题,以情景作文和开放性作文两项任务型写作而代之,有的地方以对话填空题取代短文改错题,即在对话情境中填写单词,[7]有的地方推出短文填空题,即从短文后选项中选出能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选项中有两个多余选项,这一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语篇能力,体现“突出语篇、强调运用”的课程要求。

(三)能力考查倾向性

能力该怎么考?这是一个难以回答、却无法回避的问题。能力的形成是一个人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它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而不是靠朝夕之功。能力考试也有别于知识考试。知识考试是考查突击强化的知识,如靠死记硬背的词语;而能力考试是考查应用能力,它不易受强化辅导的影响,对记忆力的要求较低,且不与某一特定教材挂钩。根据英语课程“突出语篇、强调运用、注重交际”的要求,考能力应注重考查学生的语用能力,即在人际交往中得体使用英语的能力。

以阅读题为例,2005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在当年英语科高考说明中新增了一种阅读填空题,具体做法是:考生阅读一篇短文,从中提取相关信息,经过推演和归纳得出答案,然后把答案填写在空白处。这一主观题打破了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十几年多项选择题的单一形式。专家分析,该题型能有效地评价考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它不会增加试题难度,相反,总体上略低于阅读理解多项选择题难度的均值,而且会提高试题的信度和效度,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应试倾向,降低作弊的可能性,[6]当然,如果考生读不懂短文,就没有任何答对的概率。

“考能力”中的能力,是指学习能力。学习能力从低到高大体分为三个层次:记忆、理解和应用。[8]考查记忆和理解能力较为容易,但考查应用能力却相当困难,对命题者要求很高。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它三面受制:一是考试内容的制约,命题者必须严格按考纲内容设题,语料选择受限;二是考试形式的制约,局限于纸笔笔试;三是考试规模的制约,规模越大越需要共性和通用性的东西,创新也越难。

(四)三维目标融合性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指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内涵与特点是:第一,它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统一指向人(学生)的发展;第二,它是交融互进的,而不是互不关联的;第三,它不是均等存在的,而是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基础有所侧重的。[9]高考英语如何体现课程三维目标,是值得探究的问题。相对而言,在试卷中考查知识和技能相对容易,而要体现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策略、文化意识、情感态度等目标,要把内隐的知识和能力显性化,则有一定的难度。可行的思路是:以语言为载体,考查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以试题为主体,检测判断、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能力;以文载道,测试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

用语言突出三维目标、考查三维目标是可及的。譬如,湖南省2006年“完形填空”题选材是关于助学的话题,故事发生在作者和一个小男孩之间。文章重点描述被助小男孩的思想感情:对生活的愿望和要求,对学习的渴望,以及对作者的无限感激之情。小男孩的不卑不亢、知恩图报、淳朴与执著,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选题的目的是告诉考生要珍惜现有的学习条件,保持一颗积极向上和感恩的心,形成健康的人生观。[10]考生在阅读理解和答题过程中自然会得到正确价值观的影响,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人间的真情和社会的关爱。又加,福建省2007年“书面表达”是关于教材循环使用问题,主题鲜明,贴近生活,选题和立意有一定的高度。在知识和技能方面,考查运用5Ws1H(who,what,when,where,why,how)进行叙述思想的能力;在情感价值观方面,本设题具有很大的独立思考的空间,试卷中“LOVE”的设计颇有寓意,这里“爱”不是一种美工装饰,而是蕴涵了对他人的关心,对财物的爱护,对自然环境的关怀,也是对人类自我的关爱。

(五)内容形式统一性

坚持不懈地进行考试内容与形式的改革,是新高考英语命题的诉求。高考英语命题的创生之路在于摆脱传统内容和形式观的俗套,使内容与形式互动,让内容与形式转换,只有这样,才能追求新的突破,实现自我超越,产生更好的考试效应。以下鲜活的个案也许能说明这个问题。

英语测试内容和形式能否互动与转换?不妨以写作题为例,解答这个问题。2006年湖南省采用了材料作文形式,以一首简单的英文短诗作为写作背景(设计者将写作的内容以短诗的形式表现),要求考生在读懂短诗的基础上,根据短诗提供的信息,展开一定的想象,写出结构完整、语意连贯的短文(短诗形式通过考生又转换为一种新的内容)。短诗的语言简单、上口,考生把握这首短诗的意思并无困难,话题是写考生非常熟悉的老师,很贴近考生实际生活,考生有话可写。[10]当然,这对考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要求更高了,考生不仅要读懂短诗,找出中心词,还要具备布局谋篇、连贯表达的能力。这种设题既有限制性,也有开放性,为考生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且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区分度。设计者在命题形式上费了一番苦心,在写作内容与形式之间找到了一个契合点,在写作的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创新,体现了材料作文的新走向。

(六)试卷系统生态性

一份英语试卷是一个生态系统,试卷的结构和题型就是生态链,它们之间环环相扣,相互作用。一个运行正常的生态系统内部,具有层次性、联系性和整体性特征。高考英语试卷的层次性,表现为试卷结构、试题内容及题型等方面布局合理、编排科学、层次清晰;联系性表征为试卷内部不同内容之间的联系性,语言与技能之间的联系性,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联系性,试卷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性,试卷设计理念与课程目标之间的联系性,试卷命题与阅卷之间的联系性;整体性体现为试卷中恰当的部分构成合适的整体,形成一种“整合效应”。

从生态哲学角度看,整体和部分存在内在的统一,二者相互关联、共存共生、不可分割。但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部分与整体间存在不同关系:有时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有时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如何处理好整体与部分之间以及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这是方法论问题。大体而言,应把整体系统视为意义的基本单位,[11]即从试卷总体精神中理解细节,通过细节去把握其背后的总体精神。

因此,试卷局域中是整体决定部分,而不是部分决定整体。试卷局域的整体,就是考试大纲的要求、命题原则和总体布局;各个考题即限定中的部分或细节,只有在整体中才获得它们的意义,离开整体就会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命题中,考虑取舍某一个部分,如某一个词语或短语、某一个语法点、某一个篇章,不能光从局部观察,而是把它放在整体的框架底下考察和分析,才能做出抉择。决定取舍某些篇章或某些题型,应当考虑篇章或题型的作用及其对其他内容或形式可能产生的影响。譬如,一份试卷中出现了两个虚拟语气语言点,是放在“语言知识运用”中考查,还是安排在“完形填空”中或“阅读理解”中考查,这是很有讲究的,因为调整某一部分内容势必“牵一发而动全身”,直接影响试卷的难易度与科学性。

三、结语

四省区高考英语改革先行一步,预示了未来新课程英语高考的走向。高考改革在英语新课改中有很多改进的空间。高考怎样与新课程接轨,什么样的高考方案才是理想的方案,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也是广大高中英语教师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鉴于考试有其固有的局限性,我们要以积极改革的态度,努力发挥高考的导向功能和“指挥棒”作用。高考英语改革是充满智慧的创造性活动,命题者既是试卷的设计师,又是试题的研制者,应不断谋求个人专业发展,提升整体综合素养,以适应命题改革的需求。

标签:;  ;  ;  ;  ;  ;  ;  

高考英语命题的现实与要求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