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基于协同发展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空间结构论文,视角论文,边缘论文,机制论文,核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汪宇明(2002)[1],谢元鲁(2003)[2],张河清、成红波(2005)[1],翁瑾、杨开忠(2005)[4],卞显红、王苏洁(2006)[5],史春云、张捷等(2007)[6],吴信值、黄翔等(2008)[7]等国内学者对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Pearce(1995)对带状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把旅游核心区域分为一级与二级两个等级,并把沿一级与二级旅游核心而环绕形成的边缘区域由内及外依次分为一级至四级四个旅游带,并对旅游度假胜地的等级进行了分析[8]。Weaver(1998)分析了客观存在核心—边缘关系的主岛屿与从属岛屿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发展对这种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影响[9]。Papatheodorou(2004)从旅游流角度探讨了区域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10]。Gladstone与Fainstein(2001)认为旅游活动在空间上分布极端不均衡,旅游业趋向于在中心城市高度集中,并以纽约与洛杉矶两大旅游城市为例对旅游业在两大旅游城市的核心—边缘空间分布形态进行了实证分析[11]。
我国已有相关学者对具有乡村旅游腹地的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吴必虎、黄琢玮、马小萌(2004)对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的分析表明:乡村旅游地在大、中城市周围的分布总体上呈距离衰减趋势(除了在开始的30 km内),即与城市的距离越远,乡村旅游地分布越少;84%的旅游地集中在距城市100km范围内[12]。严春艳、甘巧林(2003)对广东省的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协同发展进行了研究[13]。
作者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1,13]及Takuma与Sasaki(2000)所构建的大都市城市空间结构经济学分析模式[14],基于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协同发展的视角分析了城市旅游核心与边缘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并以上海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2 影响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的因素
假定大城市旅游空间为线性空间模式(图1),中间部分为城市旅游核心区域,居住着城区居民(包括城区旅游从业者),两端部分为城市旅游边缘区域(城郊区域),居住着城郊居民(包括城郊旅游从业者);RBD(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是该大城市的中心点,为城市旅游核心区的中心点,也是城市旅游交通服务提供的地点,提供S类旅游产品。把到访城市旅游核心区的城市居民及其外域旅游者统称为S类旅游者,其在城市旅游核心区消费S类旅游产品。城市居民及其外域旅游者由RBD前往城市旅游边缘区消费边缘区旅游产品(T类旅游产品),并把消费边缘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称为T类旅游者。
2.1 S类旅游产品与T类旅游产品的价格(和)
S类旅游产品价格的增长一般会抑制旅游者对其的消费。在旅游需求保持不变的条件下,会引致旅游者对T类旅游产品的需求增加。城市旅游核心区旅游用地紧张,土地租金昂贵,S类旅游产品价格相对于T类旅游产品价格也较高。随着城市旅游核心区旅游业的发展,城区旅游开始向城市旅游边缘区扩散。城市旅游边缘区的发展促进了环城市旅游带的形成,城市开始呈现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协同发展的模式。城市旅游核心区旅游企业向城市旅游边缘区的扩散刺激了城市旅游边缘区旅游用地租金的提高,促进了T类旅游产品价格的增长,继而抑制旅游者对城市旅游边缘区的过度需求,使城市旅游核心区与城市旅游边缘区旅游发展达到一定的均衡状态。
图1 具有乡村旅游区域的线型城市旅游空间结构
Fig.1 Linetype urban tourism spatial structure with village tourism districts
2.2 核心区与边缘区旅游交通服务价格(和)
城市旅游发展与旅游交通等基础设施密切相关。假定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之间的旅游交通设施完善,旅游交通服务价格较低,城市居民(外地旅游者往往通过城际旅游交通方式先抵达城区的车站、机场、码头等,假定外地旅游者在抵达某旅游城市后的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与城市居民相似,因此,没有特别把外地旅游者与本地居民区分开加以研究)到城市旅游边缘区的旅游交通花费(包括时间花费和金钱花费)较低,这会刺激城市居民对T类旅游产品的需求,从而促进城市旅游边缘区的旅游发展。相反,如果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的旅游交通非常落后,T类旅游产品需求就会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在旅游需求增长率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对S类旅游产品的需求相对于对T类旅游产品的需求就会增长得更快。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之间旅游交通设施的完善促进了城市居民由S类旅游产品需求向T类旅游产品需求的适度转移,客观上促进了环城市游憩带及城市乡村腹地的旅游发展。如果城市居民到RBD的旅游交通服务价格增加,那么,居民对S类旅游产品的需求会受到一定的抑制,更多的旅游产品需求转向T类旅游产品需求,继而与的减小对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的影响机制相似。
城市旅游交通产业在城市的集聚能形成集聚经济与规模经济。城市旅游交通服务价格可能会随着城市旅游交通设施的完善与产业规模经济的获取而越来越低,这样城市居民到RBD的旅游交通服务价格的减少会促进消费者对城市旅游产品需求的增长。在城市居民到RBD的旅游交通服务价格及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之间的旅游交通服务价格都降低的条件下,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旅游都能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并形成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协同发展的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
2.3 核心区与边缘区旅游交通服务次数(和)
和分别与和对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的影响机制相似。假设城市规模较大,居民居住地与RBD之间没有直接交通可以连接,需要转乘数次才能抵达RBD,这将会使居民到RBD的旅游交通花费增加。如果这时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之间的旅游交通较为便利,那这部分城市居民就会把更多的旅游需求由对S类转移到对T类旅游产品的需求。这种现象对居住在大城市边缘区及城市郊区的居民来说尤其普遍。
对于大城市来说,一方面,城市地铁等快速交通设施的兴建大大减少了城市居民到RBD游憩的交通换乘次数,这对促进RBD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城市居民居址选择的郊区化大大增加了对T类旅游产品的需求,促进了城市旅游边缘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也大大促进了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和谐发展的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形成。
2.4 居民居址到RBD与到边缘区的距离(和)
x对城市S类旅游产品与T类旅游产品需求的影响不确定。笔者假设所有T类旅游者的旅游交通行为都先由居址到城市RBD(RBD假设为城市内外旅游交通的集散中心),然后再由RBD到城市旅游边缘区。实际上,居住在城市旅游边缘区的居民的旅游交通行为可能是直接由居址到城市旅游边缘区,这样x的增加(城市居民到RBD的旅游交通成本x增加)就会减少居民对S类旅游产品的需求而增加对T类旅游产品的需求。可以说城市规模越大,T类旅游需求就会越大,就越能促进城市旅游边缘区旅游业的发展。假定城市居民居址到城市旅游边缘区的距离越近,则会把更多的对S类旅游产品的需求转移到对T类旅游产品的需求(假设居民的旅游需求总量保持不变)。城市居民居址选择行为的郊区化往往会引致城市居民居址到城市旅游边缘区的距离减小,从而促进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协同发展的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形成。
2.5 城市人口
一般来说,城市旅游发展会引致城市人口的增长。目前,城市房地产业的发展使城市边缘区成为房地产开发的热点区域,大量城市人口开始由城区向郊区扩张。假定城市人口与城市旅游业从业人员呈正相关关系。城市旅游边缘区人口的增长促进了城市边缘区人口对城市旅游边缘区自然、人文游憩景区(点)的游憩需求,进而对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协同发展的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产生影响。
3 上海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机制
3.1 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划分
把黄浦区、静安区、长宁区、徐汇区、卢湾区、普陀区、闸北区、虹口区、杨浦区九个大区构成的区域划分为上海城市旅游核心区,主要是指在A20高速公路(上海的外环线)分界线以内的城市旅游区域;把宝山区、浦东新区、闵行区、南汇区、奉贤区、青浦区、松江区、嘉定区、金山区、崇明县十个区(县)构成的区域划分为上海城市旅游边缘区,主要是指在A20高速公路分界线以外的城市旅游区域。作者虽然主要依靠行政区划分,并未根据A20与A30高速公路(上海的郊环线)来划分上海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主要是因为对该论题进行定量研究所需的数据是以县、区为单位的。但一些区域,如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作者在具体分析中仍把这些区域划分到城市旅游核心区范围。
3.2 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分析
3.2.1 旅游资源开发与主要旅游项目建设日益向上海城市旅游边缘区拓展。上海城市旅游边缘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景区(点)及其他旅游企业高度聚集。
(1)国家旅游区。截至2006年底,上海城市旅游边缘区共有上海野生动物园、佘山国家森林公园、东平国家森林公园、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上海大观园、上海世纪公园、太阳岛旅游度假区、上海朱家角古镇旅游区、上海共青森林公园、上海海洋科技馆、上海古猗园、上海射击俱乐部等国家A~4A级旅游区12处,约占上海拥有国家A级旅游区总数的66.7%。
(2)旅游度假区。依托上海发达的社会经济优势,上海城市旅游边缘区的休闲度假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上海城市旅游边缘区主要旅游度假区(村)有:佘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南汇滨海旅游度假区、淀山湖旅游度假区、朱家角旅游度假区、奉贤海湾旅游度假区、南汇滨海旅游度假区、崇明东平旅游度假区、横沙岛旅游度假区等。上海城市旅游边缘区适合度假区选址的区位较多,具有发展上海大都市休闲度假旅游的条件。
(3)都市农业与科普旅游基地。上海城市旅游边缘区农业旅游发展迅速,主要有香花桥现代农业区、上海农业科学院科普教育基地、泗泾都市农艺园、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上海青青生态旅游世界、旗忠村等农业旅游景区(点)。上海是我国重要的科学研究中心,具有开展科普旅游的优势,城市旅游边缘区有上海海洋水族馆、上海超级计算机中心、上海植物园温室馆、上海科技馆、上海大自然野生昆虫馆、上海天文台、上海地震科普馆、上海浦东气象科普馆等科普教育旅游景区(点)。
(4)星级饭店与旅行社等旅游接待设施。以2006年为例,上海城市旅游边缘区拥有星级饭店97家,占上海343家星级饭店的38.28%;旅行社215家,占上海839家旅行社的25.63%[15]。上海城市旅游边缘区旅游接待能力较强,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与旅游交通条件,城市旅游边缘区基本具备与核心区旅游协同发展的条件。
(5)旅游节庆资源开发。上海城市旅游边缘区举办的旅游节庆活动主要有上海金山旅游节、佘山国际沙雕节、上海方塔妈祖文化旅游节、佘山圣母月、佘山兰笋文化节、松江—上海之根文化旅游节、南汇桃花节、崇明森林旅游节、上海赶海节、旅游风筝会、古猗园竹文化节、“江南名城”旅游节、长兴岛柑橘节等。
3.2.2 城市旅游核心区游憩商业、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导致核心区的旅游快速增长。上海城市旅游核心区主要是发展都市旅游,其都市旅游产品概况如表1。上海都市旅游流主要是先流向城市旅游核心区,然后由旅游核心区向边缘区扩散。上海城市旅游核心区的旅游企业营业收入约占上海的70%,星级饭店及旅行社的数量也各占上海的70%左右。
上海城市旅游核心区旅游节庆主要有上海旅游节、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上海桂花节、上海食品节、上海龙华庙会、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啤酒节、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上海豫园元宵灯会、上海植物园牡丹花会、静安迎春民俗文化节等。城市旅游节庆资源的开发促进了上海城市旅游核心区的旅游发展。
上海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旅游资源具有空间差异。旅游核心区人文旅游资源与商业游憩资源十分丰富,旅游边缘区自然旅游资源、休闲度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这形成了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旅游资源的互补特性。由于属于同一行政区,在旅游交通等旅游基础设施空间一体化建设的基础上,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产生协同效应与整体效应,相得益彰,均能取得较快发展。
3.2.3 城市快速旅游交通网络的一体化构建。上海目前已初步构建高速公路基础网络及出行快速通道网络,建立起中心城区与11个新城、重要交通枢纽、工业区、集散地之间的快速联系,市域内大部分地区的交通联系控制在1h之内,实现“153060”高速公路网建设目标(即重要工业区、重要城镇、交通枢纽、旅客/货物集散地的车辆15min内可以进入高速公路网,中心城与新城、中心城至省界,30min内可互通;高速公路网上任一两点之间60min内可达)。同时,以“十”字加环、多向辐射的轨道交通连接“一城九镇”,基本形成中心城区与市域的轨道交通网络。
(1)高速公路的建设。近几年来,上海高速公路建设不断加快。上海主要高速公路有A20(外环线)、A30(郊环线)、A1、A2、A4(莘奉金)、A5(嘉金)、A7、A8(沪杭)、A9(沪青平)、A11、A12(沪嘉浏)、沪崇苏高速通道等。
(2)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依据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远景规划,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由四条R线(市域快速轨道线)、八条M线(市区地铁线)、五条L线(市区轻轨线)组成的长805 km、451个车站组成的轨道交通网络。目前,上海已有四条R线投入运营,为了构建城市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快速交通通道,M线与L线也在积极规划之中。
(3)快速旅游交通网络的兴建对边缘区旅游发展的影响。上海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之间快速旅游交通网络的形成对城市旅游边缘区旅游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①降低了旅游者的出游成本,尤其是旅行时间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旅游者前往上海旅游边缘区的需求。②直达快速旅游交通网络的构建也缩短了城市居民的居址到上海主要RBD及到城市旅游边缘区的空间距离。③提高了上海旅游边缘区的可达性,这对促进上海旅游边缘区的旅游资源开发、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④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尤其是连接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市郊轻轨的兴建会进一步提高旅游边缘区旅游景区(点)的可达性及降低旅游者的出游成本,也将进一步促进城市旅游边缘区的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项目建设,促进上海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协同发展。
3.2.4 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旅游产品价格。城市旅游边缘区由于土地租金等投资成本比核心区要低,这往往会带来旅游企业成本的降低,继而使旅游边缘区的旅游产品价格比核心区要低。以2006年为例,上海城市旅游核心区(这里把浦东新区归类到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平均房价均值分别为554.66,276.79元/d[15]。作者不是主要基于旅游饭店等级角度思考平均房价的差异,主要是基于旅游者角度思考。旅游者入住城市旅游边缘区旅游饭店的花费比核心区要低得多。城市旅游边缘区旅游企业因为土地租金等旅游经营要素成本较低,在价格上经营优势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一部分旅游者选择在城市旅游边缘区住宿。城市旅游边缘区旅游产品价格竞争上的优势促进了一定比例的对价格敏感的旅游者流向城市旅游边缘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城市旅游边缘区与核心区的旅游协同发展。
3.2.5 城市总人口及郊区人口的增加。上海城市旅游核心区人口向边缘区转移对促进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旅游协同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城市核心区由于大量的土地用于商业,居住用地逐渐减少,人口逐渐向郊区转移;另一方面,城市核心区的房地产价格持续走高,大量人口也不得不选择房地产价格相对较低的城市边缘区居住。2001—2004年,上海城市人口增加25.25万人,其中,城市核心区减少6.02万人,城市边缘区增加31.27万人[16]。上海城市旅游边缘区人口的增加使更多的城市居民到旅游边缘区的出游距离缩短,这对促进上海城市旅游边缘区的旅游发展也将具有重要意义,并进一步促进上海城市旅游边缘区与核心区的旅游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