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小学管理行政化问题的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中论文,行政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于钱学森之问,广大学者试图从高校人才培养当中找到问题的根源,然而,人们忽略了中小学阶段才是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兴趣、逻辑思维形成的重要阶段,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与中小学学校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高校行政化问题的严重,行政化现象也在中小学当中悄然蔓延开来。在马克斯·韦伯科层理论的影响下,中小学教学与行政管理间的平衡逐渐被打破,并显现出职位分类、权力分层、法定资格、固定工资等行政化特点。这种转变的种种表现及其影响都阻碍了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一、中小学学校管理当中的行政化表现 1.政府相关部门对学校过多的行政化干预 受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一所中小学通常受到国家相关行政机构纵、横向多个部门的同时管理。在政校关系中,政府在人事和资源方面拥有绝对的掌控权,这使得政府处在绝对的优势地位[1]。政府对学校拥有领导权、办学权、管理权、经济权、考评权等多种行政权力,学校党政领导由上级党政机关任命,学校学科设置、入学计划等须经上级政府审批,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也由政府组织专家考核评估。学校为了迎合政府的要求,根据政府定出的考核标准对教学进行管理,尤其是政府掌握了财政大权就等于掌握了中小学的管理权,因此学校对政府所提出的一切要求更是唯命是从,这更加凸显了政府与学校上下级的科层关系。 2.对中小学主要领导人员的行政化管理 近年来,我国教育单位的领导人员在任用方式方面比较单一,主要采用委任制,即上级行政机关指定任命相关人员的一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这种任命方式体现了行政阶层的意志。虽然部分学校采用聘任制,实施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方式选拔,但其实施和推广力度不大。与此同时,被委任的中小学行政干部多拥有一定的行政级别,这导致我国中小学领导干部职务的行政化和官员化。在领导人员的管理方面,我国主要实行分级管理,这与科层理论中的权力分层相似。这样的任用管理模式主要参照我国行政机关的干部任免管理办法[2],直接导致我国中小学的领导阶层从任命到管理都染上了行政化色彩。 3.校长负责制所滋生的行政化效应 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到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校长负责制在我国逐步被确立。该制度的实施旨在扩大学校的自主办学权,使学校得到自主管理,以增强学校管理的民主性。而学校民主性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学校在教学和管理上形成团队意识,使教职工真正产生主人翁感受,享有“当家作主”的基本权利,切实地进入管理主体的行列。然而,从目前来看,校长负责制的实施还处在比较狭隘的状态,许多学校的党支部不知道应采用何种形式来发挥其“政治核心”与“监督保证”作用。权责不分导致学校权力过于集中,以校长为代表的行政组织掌握着学校的生杀大权。而教职工代表大会参与何种决策仍处于混沌状态。据调查,多数教职工表示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校管理当中[3],学校教职工大会形同虚设。由此可见,校长负责制的实施不仅没有使学校民主管理得到保障,反而促进了中小学行政化的进程。 4.教学工作者“教而优则仕”的工作理想 一直以来,学校普通教师与学校行政人员间存在着一定的冲突,而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是学校普通教师与行政人员产生冲突的最直接原因。这些冲突一般发生在工作条件、任务选择、工资福利待遇、奖惩考核、进修机会等方面,因为学校行政人员往往在这些方面掌握着利益的分配权,而普通教师也试图通过教师专业化等方式向学校行政人员争取权利。由于学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不均衡并未得到改变,学校普通教师为了谋得自身的发展,开始向行政化的方向趋近,这主要表现在学校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等由教学岗位转向行政岗位。这种趋势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学校行政人员工资普遍高于普通教师;另一方面,学校行政干部的选拔对象主要是教师专业队伍中的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名教师和特级教师。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形成了“教而优则仕”的现象,该现象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中小学的行政化。 二、中小学行政化对教学及管理的影响 1.教学“软件”的不合理分配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教师是学校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是学校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的体现者。教师作为学校的“软件”设施,其合理开发和利用对学校教学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而从专业教师队伍中选拔优秀教师从事学校行政管理工作虽在短时间内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使教师的积极性得到了提升,但是这对学校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教学管理、教师自身发展和教师发展的导向产生了消极作用,这是优秀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此外,对于学校管理,优秀的专业教学教师虽比较了解教学工作,更容易深入实际,切入学校管理的重点,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适合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因为虽然他们教学经验丰富,却缺少专业的行政管理知识和经验,因此,对教师的不合理分配意味着教学资源的浪费,不仅不利于学校学术的发展,也对行政管理工作产生了不利影响。 2.政府过度干预使学校发展“模板化” 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一直是教育改革的难点。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地位不对等的行政法律关系[4]。政府对学校的办学、管理、考评等诸多事宜实行一手包办难免使学校的发展束手束脚,难以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创新性人才。政府对众多学校采用同样的办学模式和管理方式,对学校的考评也是“一把尺”量多个学校,无形中导致学校朝着同一方向发展,形成模板化的发展,这不利于学校在学术上开创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对于学生而言,学校的教育方式被束缚,学生的思维也将受到禁锢,这与当今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主题背道而驰,容易形成产品化的教学成果。总之,政府权力过度集中会导致低效、浪费和腐败,使各种制度呈现动脉硬化症。 3.中小学管理行政化导致激励约束机制效力的丧失 校长负责制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校内领导体制。但该制度体系在我国尚未健全和完善,科学、完整、配套、均衡的校长管理体系尚未形成。因此校长负责制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偏差,使我国中小学以校长为首的管理阶层染上了行政化的色彩。首先,许多学校包括校长在内的行政干部具有与政府人员相同的级别,其任用权与管理权归政府部门所有,并且具有能上不能下和终身制的特点。由于激励机制的乏力,一些学校行政干部在达到一定级别后容易产生不思进取的惰性心理,这在无形中为学校的发展和进步设置了障碍。其次,监督约束力度的不到位导致校长权力的膨胀和民主监督的缺失。校长作为学校法人全面负责学校的工作,教代会则民主参与学校管理并发挥其监督作用。但由于管理体制的约束和权责的不明确,教代会等部门没有真正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当中,使校长的权力失去了约束,真正变成了“一切校长说了算”。这使得在校长领导下形成的过失难以得到及时矫正,也不利于学校教师积极性的调动,严重阻碍了学校的发展。 三、对策及建议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曾首次提出了去学校行政化的意见[5],该文件表达了学校去行政化的两方面含义:一方面,学校是以教育为主要任务的机构,应掌握相应的自主权,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不应过多地插手学校事务,校长不应被赋予行政级别;另一方面是关于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学校行政干部应走职业化道路,教师一般不从事行政工作。学校去行政化旨在创造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对此,本文结合我国中小学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1.建立相对自由的政府管理,让学校的发展“安全”而不失活力 在我国社会整体转型变革的新时期,重新思考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建立一种有助于提高教育管理绩效、有助于学校自主发展、有助于保障社会公平与公正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政府与学校关系,是我国未来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建立相对自由的政府管理,让学校的发展在政府的领导下安全而不失活力,这需要教育行政管理制度的创新,这不仅需要政府简政放权,改变以往的家长式角色,还需要政府发挥新的作用,承担新的角色。具体来说,首先要政校分开。政府应明确其主要职责是创造教育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保证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规范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行为,保证教育公平性和学生平等的受教育权,维护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而学校应不忘初心,坚守其教书育人的本分,认清学校不是行政机构。其次,转变政府在学校管理中的角色。政府对教育的管理应从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从“管”为核心转向以服务和监督为主题。 2.“聘”“管”合理,打造专业的学术团队和行政团队 我们所说的去行政化并不是摈弃行政管理,而是追求学校学术发展与行政管理间权力的均衡。因此,为了中小学学术水平的持续提升,也为了学校行政管理更好地服务于学校教育,对于学校领导干部的聘用和管理,我们应秉承公开公正、竞争上岗、择优录取的原则,以打造专业化的学术团队和行政团队为目标。对于学校干部的聘任,应转变传统的委任制,逐步推行聘任制,公开竞聘并坚持把群众公识作为最重要的选任依据,把公平竞争作为最主要的选任方式,把民主的竞争机制贯穿于全过程。除此之外,在进行干部选聘时,应充分考虑行政人员个人的能力、阅历以及专业知识,以是否适合行政管理作为评判标准。以校长为代表的领导人员的个人发展直接影响学校的发展,因此为了提高校长的业务能力和积极性,应建立能上能下的校长流动机制。而作为普通教育工作者,无论是专业教师还是行政人员,都应树立起终身从教或终身从政的职业理想,坚持政教分离。 3.提升教师岗位地位,确保教师的各项权利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人的需求随着情境而变化,当满足了低层次的物质、生理和安全的需要,才会有尊重、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的精神需要。而教师能否走上专业化的教师道路、上升到终身从教的高层次精神境界,关键是其作为教师的基本需求能否被满足。根据目前的教师发展需求,中小学教师地位急需提高。提升教师地位的第一步就是提升教师的工资水平。工资不仅能使教师的生存得到基本保障,又是激发、维持教师工作积极性、稳定教师队伍的管理方式,还是影响教师职业魅力、衡量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的一个指标。而我国中小学教师工资在国民经济行业中的位次始终处于中等偏下位置[6]。因此,为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从教热情,应提高教师的工资数额,使其至少达到中等偏上水平。此外,相关部门应制定明确的法律和政策,对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及监督的权利进行明确的规定,使教师的权利得到法律保障并得到切实落实。 4.建立有效能的、多样化的监督机构,使民主管理得以真正实施 校长负责制下的民主监督即普通教师通过校代会对学校各项事务的决策具有监督权。但由于我国中小学的行政化力量,校代会形同虚设。这不仅关系到教师的发展,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业发展和家长对学生的殷切希望。一般而言,一个组织中多数人的利益决定着这个组织的最高利益。教育是学校的最高利益,因此,利益的相关者,即学生和家长应参与到这个组织的管理当中。对此,学校应设立多样化的监督机构,参照英国、日本等国在校级教育行政层次上设立董事会、校议会、家长会等机构,加入到学校事务的管理监督当中。我国应根据自身情况,鼓励家长、社会以及社区居民参与学校管理,防治校长擅权的行政化现象。有了家长、社会等多方面的监督,利益驱使所造成的行政化现象将会得到很好的监督和控制。关于中小学管理工作的思考_行政监督论文
关于中小学管理工作的思考_行政监督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