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与规避_经济责任审计论文

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与规避_经济责任审计论文

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与规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责任审计论文,风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带来高风险

1、目的作用的特殊性

作为一种考核制度,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检查评价干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职责的情况,为组织人事和主管部门任用干部提供依据,为国家的政权建设服务。经济责任审计重在评价当事自然人,审计结果直接关系到干部个人形象乃至政治生命,关系到党和政府对干部的管理使用,有很强的政治性,审计内容广,关注层面多,社会影响大,工作要求高,审计风险的可容忍程度低。

2、方式方法的综合性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主要是被审计人的经济责任,涉及到对单位的资产、负债、损益的检查、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效果检查、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和资产保值增值、个人廉洁自律表现评价等的诸多方面,其审计方法也涉及到财务收支、财经法纪、经济效益、内部控制制度评审等审计方式的技术要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组织实施还具有联合性,需要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协同作战,因此,审计人员还需要掌握纪检监察与组织人事工作的方法。工作方法的正确选择与使用,可预防审计风险,提高工作效率。反之,任何方式方法选用的不适当,都会对审计质量与效率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增加风险。

3、工作安排的被动性

经济责仕审计工作的安排,大多是由上级的指令或组织人事部门委托临时决定的,具有突发性和时效性,常与审计工作计划“撞车”,形成审计力量与任务的矛盾。特别是一些干部任职时间较长,有的接任时就没有清“家底”,这些都加大了审计工作量与难度。再加上时间要求紧,往往是指令委托一下来就要抓紧进点,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去审前调查、研制方案等,审前准备不充分,审计之中又抢时间赶进度,实质性测试范围往往达不到质量要求,仓促应战中很难保证审计质量。因此,时效性越强的项目,带来的审计风险越高。

二、审计环境问题带来高风险

1、“先离后审”违规

中办发[1990]20号文件明确:领导干部任期届满或者任期内办理调任、免职、辞职、退休等事项前,应当接受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央五部委通知要求“未经审计,不得办理离任手续”。可现实中,组织人事工作与审计工作往往衔接不上,“先离后审”、“先任后审”普遍存在,这不符合中办发犤2000犦16号文件“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加强干部考核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的要求,也削弱了审计的作用。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为考核任用干部提供依据,正如中央五部委通知要求:“未经审计,不得办理离任手续”。“先离后审”势必带来审用脱节,使审计成为“马后炮”,还增加了工作难度。审计监督是双边活动,离不开被审计单位的配合,经济责任审计还需要当事人积极配合。原任干部调离后,一般都不愿主动反映情况,再加上失去当事人的配合,一些账面上的疑问就无从查清。

2、虚假信息障目

评价经济责任和廉洁自律表现,必须以真实的会计指标为依据。经济责任审计更注重量化指标,审计评价在很多情况下是靠数据说话的。由于审计内容繁多时间又紧,现代审计必须大量地使用抽样审计。在同等条件下,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真实性大小与审计质量高低可成正比例关系,所以虚假会计信息对审计结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近年来会计市场信誉度不高,“假冒伪劣”层出不穷,审计人员稍有疏忽,就有可能被虚假信息蒙蔽,反映不出事物的本来面目,甚至在不经意间为“假、丑、恶”张起“保护伞”,出具不真实的审计结论。审计环境对审计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要求都很高,而审计队伍现状还满足不了这种要求。

3、评价标准欠缺

评价经济责任和廉政表现,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头戏。正确评价的基础是有可靠的评价标准,目前评价标准远不能满足经济责任审计的需要。一方面由于转轨时期法律法规、改革措施不配套,执法环境有待改善,一些本可依赖的法规在很多情况下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另一方面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立项依据的中办发[1999]20号文件没有实施细则,缺乏配套的具体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并且现行干部管理配套措施不完善,很多干部没有明确任期经济责任,使审计评价无具体标准可依。而经济责任往往是纵横交织错综复杂,如企业亏损,责任在谁?在前任?在现任?在集体?在个人?很难界定。凡此种种,审计人员不得不大量地使用自身的经验和判断力。

三、如何规避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l、不越雷池

即恪守审计权限,排除审计内容上的随意性。依法框定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应综合考虑四个方面:一是《审计法》对审计基本职责和权限的规定;二是中办发犤1999犦20号文件的原则规定;三是地方法规的有关规定;四是委托、指令书上对审计任务的要求。干部任职期间应承担的责任可能是多方面的,而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仅限于经济活动,评价内容也仅限于其经济活动中应负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要做到既不越位,也不缺位,该到位的必须审到位。经济责任审计涉及到对人的功过评价,所以对审计结果的运用也不能有随意性。对领导干部的考核管理毕竟是组织人事部门的职能,经济责任审计充其量只能作为考核干部的一个程序,其审计成果作用发挥得如何,也是由组织人事部门决定,审计部门主要是对审计事项负责。

2、无据不评

即审计评价必须建立在有可靠依据的基础上。没有依据的不评,依据不足的不评,难以定性的不评,未经审定的不评。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高风险集散地,必须能经受多方面的考验,包括现时考验和历史考验。要使审计结论坚如磐石牢不可摧,首要的是评价依据要坚挺可靠,要切实体现依法、客观、准确和真实。具体是:第一,广罗依据,精心挑选。审计评价依据资料应该作为审前准备的一项重要内容广泛收集充分占有,但关键还是如何根据具体的审计情况,精心挑选准确适用的评价依据。一要注重法规的层次性和通用性,尽量选用层次较高、广泛使用的法规。二要注重法规的时效性,不能用过时的法规去衡量与评价现时的经济行为。三要注意法规等依据的可比性与相关性,某一行业借用另一行业的法规或指标参考评价时,要特别注意抓住本行业特点剔除一些不可比因素,既使是同一行业的有关考核指标,也要与本单位实际情况结合。

3、去伪存真

首先要依法审计。即严格对照国家有关财务法规认真核实会计资料等信息载体。一看会计资料的完整性;二看反映经济活动的真实性;三看会计处理的合规性;四看经济活动的合法性、效益性。认真核实的要点是揭露虚假,问题没揭露,这是不可推卸的审计责任,这种审计风险是很大的,要特别注意防范。其次要严格程序。除按照审计的法定程序外,还可针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实施符合性测试,可增加向纪检监察等部门了解被审单位人情况的程序。实施实质性测试时,要重视复核程序,严把复核关是降低审计风险的重要措施。整个审计过程要贯彻审计署2004年6号令,要实行审计组长负责制,重要的事项,甚至要提交有关会议集体研定。要实行审计程序全过程质量控制和审计差错责任追究制度,谁做的底稿谁负责,谁复核的谁负责。三要抓住重点。首先是重点内容要抓住,这样可从主干上保证审计质量。如审查企业的资产保值增值情况,要把递延资产、待摊费用和应收账款列为重点。其次是重点方法要用好。列为审计抽查重点的事项,抽样规模和比例的确定对审计结论准确度影响很大,要在制定审计方案时认真分析研定。对一些复杂的审计事项,还要综合应用有关技术方法,做到账内账外结合、单位内外结合、查账与盘点结合、审核与调查结合、审计评价与民主评议结合。四要抓本质。用假相掩盖事实以达到某种获利目的,这是经济活动中常见的违纪手段。审计人员要保持高度警觉,坚持“两点论”,辩证地看问题,科学运用比较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既要看到账面上的盈亏与表相上的繁荣,更要看到数字后的实情与繁荣获取的代价,决不能仅从数字与表相论功过断是非。对企业来说,尤其要注意干部任职期间有无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业绩,对那些违背经济发展规律,以挥霍长期利益换取当前盈利的所谓业绩要揭露否定,而对那些运用新技术开发新市场功在企业长远发展的求实创新,即使眼前未见多大实效,也应充分肯定。审计结论决不能让投机者占便宜,让改革者吃亏。

4、分化转移

按要求经济责任审计的组织实施具有联动性,控制审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是有关部门通力合作的结果,不是审计部门一家的事。当审计风险的预防与控制超出了审计部门能力时,应实事求是地按风险因素的来源渠道区分责任,使集中的审计风险转移化解。例如:与被审计单位和当事人就所提供的会计资料等信息载体签定“承诺”协议,由他们承担资料真实性的责任;当事人任职期间没有明确经济责任及其量化指标的,请该单位主管部门补上作为审计依据;审计中遇到专业难题时请专家出具鉴定书;有关责任难以界定可建立联席会制度以会议记录证明审计结果;对审计评价有疑异时,民主评价表可为佐证;审计中发现违反法纪的重大问题及时移交纪检监察部门等。

标签:;  ;  ;  ;  ;  ;  ;  ;  ;  ;  

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与规避_经济责任审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