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起点”的选择及其启示方法的应用_化学论文

化学“启发点”的选择及启发方式的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启发论文,化学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教学观,其起源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时代,时至今日,仍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1965年,华东师范大学褚绍唐先生曾撰文提出:“事实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凡是应用启发式的方法,教学的效果也就优良;反之,用注入式的方法,学习的空气就死气沉沉的,学生即使勉强能记住一些知识,但学完、考完以后,也就忘记了”。可见,启发式教学的优势历来就为我国教学界所认可和推崇。

一、化学教学中“启发点”的选择

启发式教学整体设计的基本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为使学生在各种启发诱导下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应紧扣教材,精心选择启发点。一般需要考虑的方面有:

1.在知识重点处寻找启发点

现在的课堂上经常出现一些没有思考价值或思维含量的问题,尽管教师试图以“对不对”“是不是”来启发引导学生,但它是不能启迪学生思维的。正确的做法是把启发点指向教材的重点,让学生有所思、有所得。

例如:化学实验是初三学生化学学习的重点,虽然学生对化学实验充满了兴趣,但是他们对如何观察化学实验现象还不得要领,在化学实验观察的重点示范实验——镁条燃烧的演示实验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观察镁条在燃烧前的颜色和状态,然后提醒学生在实验进行时要着重观察镁条燃烧的火焰和发光放热情况,等燃烧结束后让学生注意观察生成物质的颜色和状态。这样,才能让学生对镁条燃烧实验有一个正确完整的认识,才能收到启发的实效。

2.在新旧知识衔接处选择启发点

启发的价值主要在于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在知识的衔接点上选择启发点,能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固定点——新旧知识连接点——新知延伸点”上有序展开,促进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例如:在教学《铵盐的性质》一课时,教师可先复习氨气的实验室制法,然后选择作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创设疑问:实验室制取氨气时,能否用代替?这样一个小小的问题就像敲门砖一样,敲开了疑问之门,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来。

3.从回答问题的“卡壳处”挖掘启发点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卡壳处”寻找的启发点称之为“动态”启发点,它是伴随着教学的动态过程出现的,如果启发得当,可以使学生茅塞顿开,思维顺畅。

例如:在讲授“氢硫酸与某些重金属盐反应”这一性质时,可先进行有关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鲜明感知,让学生接受上述反应并不困难。若进一步质疑:“这些反应是不是复分解反应?”这一问题就像在学生平静的脑海里激起了疑问的波浪。当学生判断出它们都是复分解反应时,自然而然地又会产生“弱酸怎么能制取强酸”的疑问来,在学生一筹莫展时,教师再从旁点拨,引导学生对照实验室制取的反应方程式,于关键之处(金属硫化物在酸中的溶解性)轻轻一点,使学生恍然大悟,从而使氢硫酸性质中的这一教学难点顺利得到解决。

4.从练习错误的疑难处探寻启发点

在错误之处探寻启发点,不仅可以及时纠错,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开启心智,启发思维,有利于及时点拨和调控。

例如:在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后,学生的练习中常会出现“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的叙述。这样的叙述是不确切的,没有把握到化学反应的实质,事实上二氧化碳并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真正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的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后生成的碳酸。那么,如何使学生不停留于实验的表面现象,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呢?此时,学生已经有了“紫色石蕊试液是一种遇酸变成红色的色素”的知识,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究竟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然后分层次递进式地进行三个对照实验让学生观察:①向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里滴入水;②向盛有(无水)石蕊固体的试管里通入;③向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里通入。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在①②实验中均不使石蕊变红,即都没有酸性物质,而在③实验中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这说明了其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一种酸。至此教师再加以引导,学生就能深入理解和掌握隐藏在实验现象后的化学反应,进而得出“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反应后的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的正确结论了。

二、化学启发式教学的形式

启发式教学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是在教师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活动,一般可采取如下启发式:

1.实验启发

化学实验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实验会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激发学生主动思维及探究的冲动,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例如:在讲授“原电池”一节时,教师可先分组让学生动手实验:将锌片与铜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进一步验证锌与稀硫酸反应、铜与稀硫酸不反应的结论。然后将锌片与铜片用导线连接起来,再同时插在稀硫酸中,发现铜片表面立即有大量气泡逸出,而锌片表面则几乎没有气泡产生。这个“一反常态”的实验现象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思维特别活跃。在这样的情境中开展教学活动,定能收到不同凡响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设计否定了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注入式教学,变教师讲授知识为学生探求知识,把教学的基点定位在发展思维和培养能力方面。从教学内容上讲,教师创设的情境和显现的内容,必须和教学的重点内容相关联,但最好不要是结论性的答案,而是在基本结论的一定范围内,留有余地,以便充分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从教学结构上讲,这一阶段以学生观察、联想活动为主,教师通过媒体显示或实物显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2.设疑启发

思源于疑,学起于思。有了问题,经过思考,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有意识地设置疑问,启发学生,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其不断思考,不断探究,达到主动解决化学问题的目的。教师要根据知识的重点和内在联系精心设计有机联系的问题组,安排好设疑的层次与坡度,不断提出问题,制造悬念,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例如:有关苯酚性质的教学,其实验程序为:

在实验的基础上,教师可提出下列问题:①为什么苯酚加少量水得到浊液?加热又转澄清,冷却又变浑浊?②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为什么溶液又转澄清?③吹入为什么又变浑浊?然后引导学生推理:①苯酚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②苯酚的酸性与羟基和苯环的关系,③苯酚的酸性跟碳酸强弱的比较。在层层设疑、层层递进、不断探究的情况下,登上解决问题的高峰。

3.直观启发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过程建立在感知的基础之上,是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加强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直观性,使学生将直观感受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能力。

例如:由于学生空间想象力的不足,常把当作同分异构体。如果采用立体图示或展示正四面体的结构模型。学生就容易认识到两者原属同一物质,只是由于投影角度不同而产生两种写法,一般说来,形象思维比抽象思维易于接受,教师可充分利用实物、图表、模型、实验或采用电化教育手段,突出形象化教学。

4.比喻启发

化学的理论教学往往是抽象的、枯燥的,如果用空洞的语言平铺直叙,学生接受起来就会感到乏味,效果较差。

例如:对“pH=5的盐酸溶液稀释1000倍,为什么pH≠8?”的解释,如果采用理论阐述或定量计算,理解起来都十分困难,但如果让学生思考:“糖水无限稀释,会产生咸味吗?”学生就会立即茅塞顿开,因此,恰当的比喻,能够启迪思维,比反复讲解更有效。

5.比较启发

俄国心理学家谢切诺夫认为:“比较是人类最珍贵的智力宝藏”。在化学教学,特别是在复习课中,对已学的知识,在系统归纳的基础上,运用比较的方法,揭示概念间的相同点和差异性,寻找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巩固和深化,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例如,容易混淆的概念的比较: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同系物,②电离和电解,③加聚和缩聚,④水合、水解和水化等。教师在系统归纳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比较,能够深化理解,丰富联想。

6.联想启发

联想是一种思维方法,是事物的普遍联系在人们头脑中的一种反应。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一些事物和现象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关系。下面是“硫”复习课中的有关联想:

联想方法有很多,诸如相近联想、相反联想、因果联想、类比联想等,联想能使思维流畅灵活,加强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

7.情境启发

教学活动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活动过程,精心创设的良好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由“境”生情,情境交融,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解“碳酸钙和碳酸氢钙的相互转化问题”时,可以先把学生引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景之中:“你到过桂林吗?你见过溶洞吗?那倒挂的石钟乳,那挺拔的石笋,那千奇百怪的石狮、石猴,那形态各异的飞禽走兽,显示出大自然造物的神采!那么它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当你走向溶洞,目睹那壮丽景观时,你能否自豪地宣称:我已经懂得了其中的化学原理了呢?”这样的引入充满了激情和意境,使学生陶醉在祖国的美丽河山之中,激发出学生热爱祖国的无限激情,学生自然地想去探讨其中的奥妙,研究其中的化学原理。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曾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8.主线启发

化学课程中有不少教学内容都有一个内在知识体系和关联性。教师在教学中,抓住这条主线,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逐步启发,引导学生最终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实际教学中,这种关系网络图启发的教学方法效果非常不错。

例如:在有机物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总结如下知识链:烃→卤代烃→醇→醛→羧酸→酯。这条知识链,给出有机物的相互衍变关系,对解答有机物合成和推断试题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启发式教学中,除了上述几种常用方法外,还有暗示法、激趣法、对比法等。但无论使用何种方法,启发式教学都应充分肯定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形象、直观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从化学教学的实际出发,灵活多样地在化学教学中实施启发式教学,持之以恒,并不断地吸取其他教学法的精华,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标签:;  ;  

化学“起点”的选择及其启示方法的应用_化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