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中风后肩痛采用浮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60例中风后肩痛患者,均为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分组方式为随机数字表法,对照组(n=30)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n=30)采用浮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分析治疗前后VAS评分、FMA评分、MBI评分以及血浆CGRP、BK、SP含量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浆CGRP、FMA评分、MBI评分相对于对照组较高,VAS评分、BK、SP含量水平相对于对照组较低,P<0.05。结论:浮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痛效果较好,可有效减轻疼痛,改善血浆水平以及上肢活动功能,提高自理能力。
关键词:中风;肩痛;浮针;康复训练;治疗效果
中风是脑卒中的俗称,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以及出血性脑卒中,是大脑组织和细胞坏死的疾病,季节性较为明显,多发于寒冷季节,发病率较高,同时还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与致残率。肩痛是中风后常出现的并发症,多数患者均存在肩痛症状,若治疗不及时会出现肌肉萎缩、肩关节脱位以及肩胛骨粘连现象,对后期恢复有较为严重的影响,不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所以早期介入治疗至关重要。浮针属于新型疗法,主要目的在于疏松皮下结缔组织,以扫散手法可有效减轻疼痛,操作简便且安全性较高,效果明显[1]。本次研究对中风后肩痛采用浮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7年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的中风后肩痛患者60例进行分组,观察组30例患者中19例男性,11例女性;年龄最小47岁,最大80岁,平均年龄(63.5±6.5)岁;病程范围15~160d,平均病程(87.5±30.5)d。对照组30例患者中17例男性,13例女性;年龄最小48岁,最大81岁,平均年龄(64.5±6.5)岁;病程范围17~162d,平均病程(89.5±32.5)d。两组患者各项资料均在研究标准内(P>0.05)。纳入标准:(1)均经影像学确诊为中风;(2)均处于中风恢复期;(3)生命体征均平稳且意识清醒,配合度较高。排除标准:(1)患有其他引起肩痛的疾病;(2)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者;(3)合并其他严重原发性疾病者;(4)严重认知功能障碍者;(5)晕针者。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
指导患者正确摆放患肢位置,实施关节被动或者松动活动,不需要口服止痛药,每周进行6次训练,以2周为一疗程。
1.2.2观察组采用浮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
根据患者的症状寻找合适患肌,主要疼痛的肌群为三角肌、小圆肌、冈下肌以及冈上肌,在治疗过程中坚持远程轰炸原则,选取进针点为肱挠肌,进针时注意避开血管,常规消毒之后取一次性浮针针具,将针尖朝向病灶刺入,皮下针体隆起之后实施扇形扫散,同时配合再灌注动作,即肩关节水平外展抗阻、外展上臂抗阻、掰手腕、外展肩关节抗阻以及肩关节内收抗阻与外展加压,以上每个动作均做3组,每组的时间在10s,全部做完之后将针芯抽出,然后留置4~6h软管[2]。
1.3疗效观察指标
分析治疗前后VAS评分、FMA评分、MBI评分以及血浆CGRP、BK、SP含量水平。采用VAS评分评定患者的疼痛程度,评分越低表示程度越轻;采用FMA评分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越好表示运动功能越好;采用MBI评分评分评定日常自理能力,评分越高表示自理能力越好[3]。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为SPSS19.0,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²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后相关指标
观察组FMA评分、MBI评分相对于对照组较高,VAS评分相对于对照组较低,P<0.05。详见表1:
2.2治疗前后血浆水平
观察组血浆CGRP相对于对照组较高,BK、SP含量水平相对于对照组较低,P<0.05。详见表2:
3.讨论
中医认为中风后肩痛多由于气滞血瘀、气血不足以及肝肾亏虚所致,中风后由于肢体出现活动障碍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导致经脉不通,引发肩痛,现代医学认为肩痛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脑卒中时会影响到血管运动中枢,导致血管运动神经麻痹,使得患侧肢体的血管挛缩反应以及交感神经兴奋性不断提高,末梢血流的增加会导致局部营养障碍,进而导致肩部组织出现疼痛以及水肿现象,疼痛刺激会导致血管运动障碍,治疗应该以神经阻滞以及改善关节囊周围炎症为主[4]。
浮针疗法属于特效针刺法,主要通过浮针疏松皮下结缔组织来降低肌张力,进而有效镇痛,由于皮下结缔组织的神经末梢数量远远低于真皮层,进行扫散的过程中不会产生疼痛,结缔组织主要以液晶态的方式存在,同时兼有液体与晶体的部分性质,主要效应包括压电效应以及反压电效应,采用浮针进行扫散或者挤压时会改变液晶态的空间构型,所释放的生物电会对病变组织造成反压电效应,导致细胞的离子通道发生改变,进而迅速减轻病痛。采用浮针治疗的过程中将扫散与再灌注相配合可让肌肉在舒张与收缩的过程中实现充血、缺血以及再次充血与缺血的状态,局部肌肉内血液不断充盈可有效改善循环,进而有效止痛,有助于组织恢复,血液供应还可改善肩部组织的营养状态,避免形成恶性循环。研究中治疗后患者血浆水平明显改善,活动功能较好,自理能力较高,这与薛利凤等[5]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浮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痛效果较好,可有效减轻疼痛,改善血浆水平以及上肢活动功能,提高自理能力。
参考文献
[1]邱晓佳,刘紫凝.浮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36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8,27(24):130-133.
[2]任东坡,王建坡,郭中举.新型浮针配合点穴治疗肩周炎40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8,34(09):92-94.
[3]李彤,孙红伟.浮针疗法结合延续性护理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7,26(01):164-166.
[4]王小寅,刘佳昕,文希,等.浮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痛30例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12):161-163.
[5]薛利凤,苗玉新,徐胜东,等.浮针联合红外照射疗法改善老年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肩部疼痛的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12):3034-3035.
论文作者:陈美丹
论文发表刊物:《总装备部医学学报》2019年第0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0
标签:评分论文; 血浆论文; 较高论文; 患者论文; 康复训练论文; 对照组论文; 疼痛论文; 《总装备部医学学报》2019年第0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