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对执政兴国规律认识的历史性飞跃--党的十六大以来执政理念的创新与发展_党建论文

深化对执政兴国规律认识的历史性飞跃--党的十六大以来执政理念的创新与发展_党建论文

深化执政兴国规律认识的历史性飞跃——党的十六大以来执政理念的创新和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性论文,规律论文,理念论文,十六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12)05-0074-06

执政理念是党的执政思想、执政意识、执政宗旨、执政目标的本质体现,是贯穿党的执政活动的灵魂和精髓。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党的执政理念的创新和发展是时代变革和执政条件变化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深化执政兴国规律性认识的必然要求。科学的执政理念一旦形成,就会有机融入党的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等各种执政要素之中,转化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效推动执政兴国的实践。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认真总结党的执政经验、深刻揭示党的执政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执政理论创新,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创新和发展了党的执政理念,把中国共产党对执政本质和执政规律的认识提升到新境界,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系统总结十六大以来创新和发展党的执政理念的重大成果,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指导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升华了党执政兴国的发展理念

党的执政理念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发展范畴,必须根据时代发展变化回应和解决执政党面临的新的时代课题。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在当代中国,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前进中所有矛盾和问题的关键。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改革发展进入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执政党面临的风险考验世所罕见。新的发展实践亟待创新发展理念,只有科学的发展理念才能更好地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深刻揭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确立科学的发展理念,必然成为创新和发展党的执政理念的首要的、核心的问题。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客观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科学把握我国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确立了新形势下党执政兴国的核心理念。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创新,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深刻揭示了“发展”的时代特征,赋予“发展”新的时代内涵,从“执政兴国”的高度将科学发展的深刻涵义纳入党的执政理念,从党执政的首要任务的视角创新和发展了党的执政理念。[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变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要按照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根本目的,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目标。作为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完善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内涵、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升华了党执政兴国的发展理念,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的认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出了独创性贡献,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之所以能取得伟大的历史性成就和进步,最重要的就是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正是遵循科学发展的执政理念,我们党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的时代背景下,紧紧抓住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始终把解放思想作为强大思想武器,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全面发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有力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新风貌和新形象。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各种风险挑战中我们党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我国的经济总量在世界的排序从2002年的第六位上升至目前的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整体提高,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凝练了党执政的根本宗旨

党的执政理念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本质体现,内蕴着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样执政等执政观的根本问题。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的先进性正是在依靠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群众中获得了生机和活力。离开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先进性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特别是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人民群众是党执政的基础和力量源泉,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但也必须清醒看到,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面对改革发展中密切党群关系出现的新问题、面对群众利益诉求多元发展的新格局,从执政高度凝练和概括党的执政宗旨,是党的执政理念与时俱进亟待因应的时代课题。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站在巩固立党之本、夯实执政之基、拓展力量之源的战略高度,鲜明地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新的时代内容,体现了科学发展理念与执政本质要求的有机统一。以人为本,就是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立党之本、兴国之本;执政为民,就是用执政权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必须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先于一切,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必须坚持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是对党的执政本质和执政宗旨的凝练概括,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内在品质和精神境界,并成为引导执政行为的价值取向、规范执政行为的根本原则和激励执政行为的力量源泉。[2]

正是秉承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十年来,我们党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入手,制定了一整套亲民惠民的方针政策,实施了一系列便民利民的民心工程,解决了一大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完善了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核心的民主决策、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和考核评价机制,改善了人民生活、增进了人民福祉,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特别是中央领导同志在抗击非典、抗震救灾等工作中亲临一线、身体力行,以亲民爱民形象弘扬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保持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三、坚持“三统一”原则,确立了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理念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任何现代政党都不能回避民主。在发展民主的大趋势中,选择什么样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不仅决定国家的政治走向,而且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执政地位的稳固。综观当代世界民主政治发展格局,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民主发展模式,更没有所谓的政治“普世价值”和“普世规则”。正确的民主发展道路,应当是符合本国国情,能够团结人民实现国家发展目标和执政使命的发展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又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总结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借鉴人类民主政治建设的有益成果,科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本质特征,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在“三统一”中起着统领作用。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坚持党的领导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法律保障。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内在规律、根本原则和特点优势。“三统一”原则把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三个本质要素有机统一起来,科学指明了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必须解决和处理好的具有根本性的重大关系,标志着我们党对民主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体现了党的执政理念新的升华。

党的十六大以来,正是因为我们党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在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党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党的政治制度和民主制度创新,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为主要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不断健全,有效激发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保持了党和国家的生机活力。实践发展已经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不仅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理想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而且其优势正在日益显现,成为近年来备受世界关注的“中国成功的制度之谜”。

四、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形成了治国理政的领导理念

党的执政理念与执政方式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执政理念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党的执政方式的内化形式;执政方式属于行为的层面,是执政理念的外在表现。探索执政规律,完善执政方式,是贯穿党的执政理念创新和发展的一条主线,也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客观要求。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一劳永逸;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党要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目标,完成执政使命,就必须主动适应政治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执政党提出的新要求,坚持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改进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认真总结党的执政经验,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相统一的原则与改进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从党的执政方式角度科学回答了怎样执政的问题,体现了执政理念发展和执政方式创新的有机统一。科学执政,就是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不断深化规律性认识,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式治国理政。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民主的制度、民主的形式、民主的手段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遵循在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原则,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三执政”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整体。科学执政是前提和基础,民主执政是核心和实质,依法执政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基本途径和法制保障。作为指导执政的科学理念,“三执政”的本质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融入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之中,核心是为人民执政、依靠人民执政,昭示了党的执政理念的新发展,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正是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入手,坚持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和党务公开,提高了党和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同时,我们党把“三执政”要求落实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之中,健全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完善党内权力运行机制,党内选举制度、党务公开制度、巡视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党的各级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党的地方各级全委会和常委会工作机制取得实质性进步,有效提高了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了执政党的社会建设理念

党的执政理念是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综合概念。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面临着黄金发展期,同时也出现了矛盾凸显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维护社会稳定成为重要课题。在改革发展步入关键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提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建设理念和目标,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消除各种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成为执政理念发展和创新中至关紧要的问题。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敏锐洞察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剖析党执政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要求,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提升了执政党的社会建设理念。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发展是目的,稳定是条件。只有社会和谐才能实现长治久安,才能实现国富民强,才能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没有和谐稳定的社会和安定团结的局面,再快的发展速度也难以持续,再好的发展成果也会最终丧失。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也是稳定有序、各方面积极性得到最广泛最充分调动的社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坚持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质的升华,是党的执政理念发展的历史性飞跃,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从传统执政向现代善政转型的深入发展。[4]

在领导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立和完善应对紧急事件的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妥善处理和及时化解了各种社会矛盾。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的本质体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人心。在民生建设中,我们党始终坚持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不断满足社会各阶层群体的利益需求,在扩大就业、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有效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在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旋律,成为时代发展的最强音。

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倡导了党的建设科学发展理念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党,重心在不断提高党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情国情党情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异常严峻,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加强党的建设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面对前所未有的风险考验,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牢固树立党的建设科学发展的理念,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成为新形势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客观要求。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清醒认识党的历史方位、执政条件和党员队伍组成结构的重大变化,准确把握党的建设新的时代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有机结合的高度,明确提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要求,以科学发展的理念丰富了党的建设的内涵。按照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要求,我们党提出了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总体布局;形成了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实践路径;确立了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目标要求,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鲜明地提出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要求,标志着我们对执政规律和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新水平。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科学管党、科学治党的水平,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实践中,我们党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党员教育活动,在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党政党、推进理论武装工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保持党员队伍思想组织作风的纯洁性,发展党内民主、健全充分体现党员主体地位的党内民主制度,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政治优势,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在发挥和完善党的政治优势、优良传统和体制机制方面取得了许多弥足宝贵的经验,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党的执政理念创新是执政党建设和发展中最具有根本意义的创新。综观十六大以来党的执政理念的创新和发展,正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中,我们党逐步形成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以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为本质特征,以坚持“三统一”原则和“三执政”方式为主要内容,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取向,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内在动力的执政理念体系。这个理念体系深刻反映了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本质要求,丰富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升华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体现了党的执政实践发展与理性认识的历史的、逻辑的统一,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的集体智慧结晶。只有始终坚持以科学的执政理念为指导,我们党才能在新的实践中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标签:;  ;  ;  ;  ;  ;  ;  ;  ;  ;  

深化对执政兴国规律认识的历史性飞跃--党的十六大以来执政理念的创新与发展_党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