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经验加快政治体制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_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学习经验加快政治体制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_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学习体会,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习体会论文,政府职能论文,政治体制改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成为妨碍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因素之一。党的十五大提出,政治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入。加快政治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是完成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因此,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促进经济体制改革新的突破,已成为当前我们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转变政府职能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新突破的前提。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经济体制改革不能孤军深入,必须与政治体制等方面的改革配套进行。尽管可以在某一段时间、某些区域内使经济体制改革先行一步,特别是在改革初期,这种单一的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牵动了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到了重大的利益再分配和权力调整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没有配套的政治体制改革,政府职能的转变,经济体制改革也就无法深入进行。邓小平同志指出:“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事情要人来做,你提倡放权,他那里收权,你有什么办法?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64页)

我们知道,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采取了渐进式的改革思路,由易到难、由点到面、逐步推进。表层的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现在的改革则要解决企业的深层次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实现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轨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这些问题作为长期传统的计划经济的后遗症,与我国建国以来政治体制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主要表现在:1、政企不分,政资不分。计划经济体制长期发挥作用, 排除市场作用,没有竞争和市场主体。2、机构臃肿,效率低下。 政府以主管部门为主直接管理经济,造成部门林立、机构庞大且结构不合理、条块分割,影响了专业化协作和统一市场的形成。3、权力过于集中, 包括干部人事制度、财力和物资、技术的分配等等。这些问题经过几年改革虽然有所改观,但长期以来形成的制度未有根本性变革。为此,要实现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轨,实现经济体制改革新的突破,必须对现有政治体制进行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二、加大政治体制改革力度,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分别于1983、1988和1993年进行过三次较大范围的机构改革,但至今收效甚微,各级政府机构先减后增,人员编制得不到有效控制,政府职能转变滞后。20年的实践反复证明,不下最大决心解决这个问题,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的问题不可能得到解决。九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机构改革的原则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组织结构,实行精兵简政,按照权责一政的原则,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划分部门之间职责分工,完善行政运行机制;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体系的法制建设。根据这一指导原则,我们必须加快机构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1、解除政府和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 政府对企业的管理由直接管理转为间接管理。专业经济部门,即企业主管部门,它们作为实行计划经济、产品经济时期对企业直接进行管理的具体执行者得到彻底改造,是政府机构与政府职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标志之一。为此,要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部门,凡属竞争性行业,专业部门可改组为行业协会;凡属自然垄断性行业,可改组为总公司;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行政垄断性行业,要鼓励开展竞争,成立若干家控股公司或集团公司。目前从政府管理部门转化而来的行业协会大都带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衙门习气较浓,不能面向企业、面向社会自觉服务,要认真进行自我改造,要根据市场经济规律,通过行业自律性管理和对企业、社会的优质服务,来发展自己。而从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行业协会,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等,则通过自身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行为建立起自己的信誉,使得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2、把综合经济部门改组为宏观调控部门。 宏观调控部门主要职责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完善经济、法律手段,改善宏观调控机制。这项改革内容主要是缩小政府直接审批的范围和权限。宏观调控部门要缩减分配指标、分配资金的做法和权限,规范少数必须保留的审批权限,把要素分配和资源配置的职能归还给市场。宏观调控部门可以通过强有力的政策和调控手段影响企业行为,使企业经营活动既符合企业的利益,又和国家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比如,国家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调控,从直接控制规模转到利用货币、财政和税收政策进行间接调控。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定期公布或调整政府鼓励、允许、限制、禁止的投资项目。对于政府鼓励的项目,可通过政策性银行贷款、财政补贴等形式加以引导和支持;对于政府允许的投资项目,要逐步实行登记备案制;对供过于求的项目,应根据市场信息加以限制;对于政府限制和禁止的项目,主要从环境、安全、技术、规模等方面严格要求。

3、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 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政府把企业财产审计、资产评估、计量质量检验认证等服务性业务转移给社会中介组织,可以将政府的部分专业经济管理职能剥离出来,通过组建各种其他非政府机构,如各类资产评估、会计、审计、法律、房地产、咨询等中介组织来承担这类职能。政府只侧重于营造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公正交易的政策及其法律环境,保证市场的公开、公平和有序;而社会中介组织,必须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市场竞争,开展优质服务。

三、加强政府的规划、协调、调控、监督和服务方面的职能。

转变政府职能,并不是政府对经济管理越少越好,更不是不要政府管理,而是政府要当好自己的角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是个人和经济组织能够有效做的事情,尽量由其根据法律和市场规则独立去做;只有当个人和经济组织力所不及的时候,才由政府出面干预,由此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因此,这里有必要明确政府职能,使政府真正做到精简统一、高效。

政府作为上层建筑,其根本职能是为经济基础服务,为保护和发展这个经济基础服务。改革开放以前,政府经济职能的服务性曾一度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发挥,而是夸大和强化政府职能的非服务性,这是使得经济管理僵化、行政化的一个重要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要求转变被扭曲的政府职能,政府要摆脱原来对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管理,把其职能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来,做好规划、引导、协调、监督、服务工作。

1、规划。 政府要承担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任务。通过中长期规划,确定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包括确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编制和执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等,为国民经济管理提供基本依据。

2、引导。政府通过制定各种经济政策、运用各种经济杠杆、 发布各种经济信息,引导企业的经济活动。主要是通过财政、税收、信贷、利率、价格等手段调整物质利益关系和市场机制,诱导或限制企业经济行为,使之符合国家经济发展基本目标的要求。

3、协调。政府要及时协调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主要关系, 如总供求关系、产业间关系、部门间和地区间的关系等,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协调人、财、物的重大平衡关系和主要流向、流量,做好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围绕着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安排和协调国家的多种经济政策和调控措施,保证整个国家经济运行的有序性。另外,还要协调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使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保持合理。

4、监督。政府要随时对经济运行监督检查, 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对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与决策目标和调控方向不一致的偏差,随时采取措施,纠正偏差,排除决策实施和调节过程中的障碍,把国家经济运行纳入正轨,通过监督过程,反馈国民经济运行的信息,提高规划的科学性。

5、服务。政府要充分发挥其宏观管理部门的优势, 搜集和提供全面的经济信息,提供咨询服务。政府在经济管理中,具有由多部门、多层次、多手段组成的宏观调控系统,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自身及经济微观主体环境的变化及其产生的影响,包括环境的现状、近期变化的趋势、可能产生的影响、可供利用的机会等等,而这些信息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就难以掌握或掌握不全。所以,政府可以利用其优势,研究适应环境变化、排除和补偿环境变化之干扰的方案和措施。同时,及时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标签:;  ;  ;  ;  ;  ;  ;  ;  

学习经验加快政治体制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_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