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产生与图书馆的未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与论文,图书馆论文,未来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新的技术革命。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开发信息资源,加速信息传递,成了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有效对策。
20世纪末,世界经济发生了由物质经济向信息经济的转变,许多发达国家信息产业的生产总值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0%~65%。各国根据“信息经济”的客观要求,纷纷采取措施加快和促进本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对信息产业给予越来越多的重视,并通过制订和执行“火炬”计划来推动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我国一大批从事信息开发、提供信息服务的行业和机构应运而生,蓬勃发展,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给进退维谷、步履艰难的图书馆界带来了希望。一些图书馆纷纷成立各种门类的信息部和信息中心,开发信息产品投入市场,掀起了一股信息产业化热。图书馆作为国家的信息资源基地,理所当然地应成为信息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
一、信息产业与图书馆的关系
信息是人类意识与客观存在之间的媒介,信息处理过程实际上是人们认识与思维的一种形式。信息产业以“知识”作为起点,自觉地、有目的地去开发物质产品,因而可以在广泛的领域引起技术革命,把知识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进而影响产业结构变化,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人把信息产业归纳为“三高三低”,即高效率、高效益、高增长,低污染、低能源、低消耗。我国的信息产业分为信息技术及设备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两部分,而信息服务业又分为传统的服务业与新兴电子信息服务业两大类。传统的信息服务业是以手工式服务业为主要特征,以印刷文本为主体的信息服务业,即以我国已发展起来的图书馆事业和科技情报事业为主,同时包括图书、档案、专刊、新闻、出版、文化教育、邮政电信、广播电视事业等。新兴信息服务业又称电子信息服务业,是以计算机和现代通讯等电子信息技术为主要处理手段的信息服务业,包括数据处理、信息提供业、软件业、系统集成服务业、咨询业及通讯网络等。概括起来,信息产业是指所有从事信息的收集、加工、存贮、查询、传递以及提供服务的行业。
从以上划分原则可以看出,图书馆属于信息产业的一部分,它既是信息产业中历史最悠久的成员,又是发展最缓慢的成员之一。世界先进国家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过程充分证明:信息技术、咨询工作和文献情报资料工作的紧密结合,是图书馆信息产业的发展方向。图书馆界可在数据服务业、咨询业、技术市场和许可证贸易业、信息处理服务业中大有作为。国外先进的图书馆也是在这些领域中开展工作的。如美国《工程索引数据库》就是在工程期刊图书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美国的OCLC联机数据库网络也是在一批图书馆共同努力的基础上兴旺发达起来的。这告诉我们,中国图书馆在信息产业的发展中是可以大展鸿图的,把图书馆纳入信息产业范畴,并非从概念出发或者人为地拉郎配,而是根据它自身的特性与功能所确定的。
第一,图书馆工作以信息为内容。图书馆的工作对象和工作内容是书刊资料,通过书刊资料的搜集、整理、流通和使用,为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服务。书刊资料是信息的载体和媒介,书刊资料的信息价值,被人们评价为“第二资源”(知识和智力资源),同“第一资源”(自然资源)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这种地位赋予现代图书馆新的社会职能,即信息的辐射职能。图书馆理所当然地属于信息部门和信息行业。
第二,图书馆业务工作属于信息处理业务,它促进知识转换,生产信息产品,从而帮助人们开发精神和物质产品。从图书馆业务工作的一些环节来看,均可称作是信息处理工作。
文献资源采访——它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实用性、新颖性,从多渠道采购进有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收集起来,投入整理。这是信息处理工作的首要环节。
文献分类、标引、编目与加工工作——这是信息处理工作的核心环节。采访得到的信息资料本是杂乱无章的堆集,通过文献分类、标引和编目,有目的、有意识地把文献信息组织起来,按照信息内容和表现形式予以显示,从而达到信息再生。这些工作本质上是建立和不断补充数据库,为文献信息检索和利用提供基础。
流通阅览与书目参考工作——这是信息服务的最具体、最典型的信息处理与服务工作,也是现代图书馆中最有活力的工作。参考咨询工作,主要是咨询工作和二次文献、三次文献工作,它针对市场状况和读者需求,对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归纳、产生新的信息产品,与读者阅读意向对接。
第三,图书馆有信息产业所需的现代技术设备。信息产业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很大,可以说没有现代信息技术便没有信息产业。信息技术主要构成是电子计算机和通信技术。近几年电子计算机已在我国图书馆界得到应用和发展。科研系统和高校系统图书馆一般均装备中、小型电子计算机或微机网络系统,并建立了自身的文献数据库,而且建立了地区的或跨行业的数据中心。这些都为图书馆发展信息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图书馆发展信息产业的几种方式
从图书馆的结构及其性质出发,结合国内外图书馆界的实际做法,图书馆发展信息产业大体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开发馆藏文献,生产知识产品。以馆藏文献资源为依托,生产各种载体的知识产品,尤其科研系统的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是精神产品的加工、传递、咨询服务的单位。它本质上属于信息产业的组成部分,而精神产品的生产和再生产,实际上是信息软件的生产。例如,科研人员和教师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在各种刊物上发表的具有新理论观点的论文和专著,既是信息产品,又是信息载体;还有图书馆为科研服务,开发馆藏资源形成的一次文献、二次文献等。生产这些精神产品,应该说是图书馆最具优势的服务项目,也是其他信息部分不可比拟的。
(二)信息咨询服务。咨询业是一种以提供智力、知识产品及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业。图书馆根据读者需要,除借助馆藏文献外,还需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向读者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案以及信息,产生经济效益。如:提供调研报告、项目评估、题录、索引、简介等二次信息服务。
国外的咨询业已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部分,政府、企业乃至个人都善于利用咨询去解决各种问题。近几年,我国的咨询业开始起步,项目有科学咨询、投资咨询、财会咨询和法律咨询等。
(三)实行跟踪定题服务。跟踪定题服务,是图书馆工作人员根据科研人员的需要,主动为特定课题向科研人员提供科技文献资料、搜集情报信息、筛选情报数据、评述发展方向等综合服务。它是科研课题研究成败的关键,是科研人员从事课题研究必不可少的重要的工作环节。科研人员利用搜集到的各种有关资料,经过创造性的劳动、产生出论文、实验报告、技术文件等精神产品,然后进入商品经济、市场经济领域。
图书馆抓住上述重点课题服务,就是找到了图书馆开拓进取的新的生长点,就找到了自身生产信息产品的方式和途径。
三、图书馆界在发展信息产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尽管信息产业化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从整个图书馆系统来看,无论是方针、政策、法令,还是图书馆本身体制、资金、技术、人才、文献信息等物质基础,都与发展信息产业的客观要求相差甚远。
(一)政策乏力,目标不明,无法可依
80年代,我国确立了“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的图书馆发展战略方针,但关于如何开发信息资源,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信息服务的作用、地位,信息机构的设置,信息人员的资格,物质条件的保障等却缺乏强有力的政策加以引导和督促,缺乏一定的措施加以扶持。更不利的是,我国至今没有图书馆法,一些暂行规定、试行条例和草案不具备完全的法律效应,图书馆的工作缺乏法律保障。在这种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的情况下起步,信息产业很难走上合理、正常的轨道。
(二)物质基础的薄弱是发展信息产业的最大障碍
资金:信息产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其投入之高是其他物质产品生产行业不可比拟的。这使我们不得不考虑图书馆系统是否具备如此巨大的资金承受能力。事实上,在很多图书馆的财政预算里除不多的购书经费外,其他的经费几乎是一片空白,而购书经费又是那么少而又少。即使在上海这样一个经济发达地区,仍有43%的高校图书馆其购书经费不到学校教育事业费的5%。(参见徐冬蓉《高校图书馆经费短缺的现状与对策》,《江西大学学报》1993(3))。注公共图书馆的情况更差,在近几年内,国家不可能增加大量投资,在缺乏资金来源的情况下,信息产业得到很快的发展是不可能的。
技术: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信息设备完善、信息技术发达的基础上,技术密集是信息产业的又一特点。用此特点去衡量图书馆,其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尽管我国少数图书馆采用计算机,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图书馆自动化研究,但严峻的现实却是计算机这一最基本的设备和技术远远没有得到普及。即使在引进了计算机的单位,有的闲置不用,有的仅用于借还书,很难达到图书馆自动化的要求,更难建立图书馆网络。单靠手工操作和手工传递已不可能满足现代用户的需求,建立在落后技术基础上的信息产业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人才:人才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关键。信息产业需要一大批具有强烈信息意识、掌握相关现代化技术和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图书馆自动化是一门新科学,它建立在计算机科学和图书馆学这两门学科之上,图书馆自动化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成为图书馆员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大部分图书馆在改善人才结构、知识结构上下了很大功夫,但不合理的因素仍存在,表现在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的学生知识构成偏重于分类编目等传统图书馆工作的技能,情报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相对匮乏,加上缺乏其他的专业知识,使得这一部分人从事信息服务时感到力不从心,难以胜任。为此,今后高校图书馆系在课程设置上应偏重于信息和信息管理,重点放在培养信息技术应用、信息研究与咨询以及信息经营管理三类专门人才上。要通过学位教育、在职培训和专业研修等培养新型的具有广博知识结构的综合人才,以适应未来图书馆信息事业的发展。
文献资料:文献资料是图书馆发展信息业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图书馆系统的优势,然而近几年由于各类书刊价格大幅度上涨,实际的购书量正在逐年递减,这种优势正在逐渐减弱。据统计,1986年全国普通高校入藏图书3170万册,1991年的新书入藏量降至1024万册,下降率为60%。在书刊价格上涨,经费相对缩减的情况下,表现为书刊订购的种类减少,复本率降低,库存文献严重老化。这种现状已远远不能满足日新月异、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的需要。丧失了文献资料这一主要的信息来源,直接影响信息产业的发展。
至于解决上述问题的出路及对策,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提高图书馆界的总体管理水平。目前,我国图书馆界的整体管理水平不高,处于条块分割的状态。要使图书馆界在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抓住机遇、占领市场,必须提高自身的整体管理水平,要在与情报、档案和经济信息等部门的合作与竞争中体现自己优势和特点。图书馆界应着重加强合作和协调,从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和联机检索着手,通过提供优良服务,建立信誉,打开市场,然后逐步向咨询、数据库服务等方面扩展。
(二)搞好服务,在目前国家投资不可能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搞好服务,以优质高效的服务吸引读者,要提高人员素质,提高参考咨询工作的水平,尝试进行项目论证、市场调研等多项服务,不断丰富服务手段。
(三)加强调控。在目前文献保障体系建设和网络建设步伐缓慢的情况下,建立一个国家级的综合性管理机构迫在眉睫。这个机构必须对全国的文献采购、资源共享、计算机联网等进行统一管理、合理布署,以缓解人力、物力资源一方面闲置、重复浪费,另一方面严重缺乏的矛盾,使图书馆系统充满生机和活力,在文献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做好物质上的准备。
(四)增加对信息产业的投资并在政策上给于倾斜。
图书馆界发展信息产业必要的启动资金和一定的市场环境是前提。这些前提条件的建立单靠图书馆界自身的力量是不能解决的。必须采取双管齐下的方法解决:国家一方面要给一定的启动资金,另一方面必须制定政策,予以扶持,使之在馆藏建设、数据库开发、信息技术设备购置等方面得到必要保障,以便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