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推动乡镇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乡镇企业论文,增长方式论文,努力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现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乡镇企业快速发展与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实行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就为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乡镇企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之一,对振兴农村经济、实现农村小康、缩小城乡差别、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共同富裕和支撑农村与整个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乡镇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不仅关系到乡镇企业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我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对我国全面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的远景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进一步促进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乡镇企业是由“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开始的,是以资源、资金的高投入拉动快速发展的。1994年,全国乡镇企业的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2%。然而,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速度与效益的逆向发展,产值增加,利润下降。比如,江苏省乡镇企业1985年实现利润28亿元,1990年下降到23亿元,而同期乡镇企业的总产值却净增736亿元; 二是长期以资金、资源的高投入来发展乡镇企业,与国家严格控制货币发行、信贷规模,以及资源短缺的矛盾显得更加尖锐。为此,我国乡镇企业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主要不再依靠资金、资源的过高投入,而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科技贡献率和投资回报率来求得进一步发展。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乡镇企业走出困境的当务之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乡镇企业生产力水平不高所导致的各种矛盾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发展观不端正。在乡镇企业总量较小的一些地方,往往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理解为速度与产值是硬道理,盲目铺摊子,单纯追求产值,以致乡镇企业存有“浮肿”、“虚胖”现象。二是乡镇企业的规模优势难以形成。“遍地开花、分散投资”的现象形成了乡镇企业“小而全”、“小而散”的格局,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三是科技含量不高。乡镇企业一般集中在农副产品加工和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落后、设备陈旧;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初级产品多、高耗低值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低耗高附加值产品少。四是人才不足。乡镇企业普遍缺乏技术、经营和管理人才,尤其缺乏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者,许多企业仍然习惯于传统的“家长式”、“一言堂”和经验型管理,难以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五是机制不完善。乡镇企业产权不清及内部经营管理机制难以适应市场机制要求的现象越来越突出。要解决这些矛盾,乡镇企业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乡镇企业的外部环境对其提出的迫切要求。当前,乡镇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外在环境变化很大,对其形成强大的压力。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调节功能的强化,乡镇企业的产品、产业与组织结构等都面临挑战,其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的劣势暴露得十分明显;乡镇企业如果不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面临被淘汰的厄运。
建立以效益为中心的发展机制,是乡镇企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途径
要实现乡镇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确立和坚持正确的发展导向。首先,要转变观念,端正指导思想。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发展乡镇企业不仅是上项目、铺摊子,重要的是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发展乡镇企业不仅要有速度,重要的是要有经济效益;不能把发展乡镇企业单纯地理解为发展乡镇工业,而必须坚持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以保证乡镇经济的合理化。其次,各地乡镇企业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不同地区的乡镇企业要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在乡镇企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东部地区,坚持走集团化、科技化、国际化之路,乡镇企业设法到国外争市场,尽快在竞争中形成区域、产业和产品优势;在乡镇企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应实施“富民强农兴工战略”,即依靠本地资源,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实现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为乡镇企业扩规模、上水平打好基础;在乡镇企业发展水平相对一般的中部和其它地区,实施“城乡联动”战略,即积极扶持支柱产业,形成区域、产业和产品特色。第三,乡镇企业的发展要服从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乃至全国的生产力总体布局的需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注意避免重复建设、盲目建设;同时,还要处理好积累和分配的关系,注重积累,扩大规模。总之,我们要立足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实际,建立起以效益为中心的发展机制,以实现乡镇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建立技术进步的优化机制,努力提高乡镇企业发展中的科技贡献率。大力促进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而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积极进取的技术进步机制,是转变乡镇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着眼点和立足点。要通过抓技术装备水平,抓产品技术含量,抓劳动者和管理者素质,把乡镇企业的发展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上来。
建立有序的资产流动机制,努力推动乡镇企业资产的结构重组。目前,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普遍存在着分散布点、浅层开发、粗放经营的问题,有不少企业相当数量的存量资产不能发挥作用;同时,也有相当一批市场行情较好的企业因规模不大,难以形成优势。因此,对现有乡镇企业进行结构重组,盘活存量资产,是实现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在结构重组中,要以名牌产品为中心,以优势企业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通过股份合作、拍卖、租赁、兼并、“嫁接”改造等多种手段,多层次多形式地将过于分散的乡镇企业组成企业集团,实现资产的有效配置,形成资产的聚变效应和企业的规模效应。在结构重组中,要按经济规律办事,打破行业、区域、所有制等束缚,按自愿互利的原则,优化组合。
建立以市场为中心和起点的投入产出机制,努力提高乡镇企业的投资回报率。乡镇企业要切实改变以生产为中心和起点,能生产什么就推销什么的做法,实行以市场为中心和起点,市场上需要什么,就组织生产什么的做法。同时,乡镇企业还要实行投入产出的全过程管理,严格控制投入成本,狠抓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追求投入回报的最大化。
建立风险约束机制,努力提高乡镇企业的经济运行质量。一要明确风险责任主体。坚持谁决定项目投资谁负责,谁经营企业谁负责的原则,改变过去项目决策错误或企业经营亏损,多集体负责少个人负责或无人负责的状况。二要明确风险责任内容。从乡镇企业经营者到每个职工,均要明确不同的风险责任,从经济、法律等各方面加以规范。三要严格风险兑现,切实改变在乡镇企业经营过程中负盈不负亏的不正常状况。
建立竞争激励机制,着力解决乡镇企业发展的动力问题。一是确立正确的竞争观,把乡镇企业间的竞争引导到实绩的竞争上;二是制订竞争规则,实行公开公平竞争,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三是确定较高的竞争目标,拓宽竞争空间,不仅要在乡镇企业之间竞争,还要与大中型企业竞争,不仅要同本地的企业竞争,还要与国内外的企业竞争,注意克服“小富即满”、闭关自守的小农意识。
进一步提高发展乡镇企业的组织水平,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保证
乡镇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良好的宏观体制和内部机制配套,需要有精明强干的经营管理者来组织实施。为了促进乡镇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顺利转变,必须进一步提高乡镇企业的组织水平。
第一,提高乡镇企业的决策水平,为乡镇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决策保证。一是建立科学的企业发展评估体系,准确地评估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从与同行业的其他企业比较中寻找与肯定优势;二是建立科学的核算体系,要考察企业发展的社会成本、环境成本、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度,避免单一追求产值的负面效应;三是建立严格的投资决策体系,努力提高投资回报率和回收率,强化投资责任约束。
第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乡镇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体制保证。乡镇企业在改革与发展中虽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机制,但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相比,它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主要是产权不清、民主性差、随意性大,因而必须深化改革,在保持自身机制特长的基础上进行企业制度创新,为乡镇企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创造微观基础。当前要着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积极推进产权制度的改革。乡镇企业产权构成较为复杂,有些企业产权既有国家、集体的,又有个人的。因此,必须明晰其产权关系,保证国家集体的资产不被流失。二是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充分发挥职代会的作用,依靠职工进行民主管理,努力提高乡镇企业经营管理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三是实行政企分开。乡镇政府对直接投资的企业只管理企业经营者和企业利润上交指标,而不能干预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第三,努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乡镇企业经营者队伍,为乡镇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组织保证。当前应加快现有乡镇企业经营者队伍的培训,实行乡镇企业经营者资格证书制度,逐步建立乡镇企业经营者人才市场,建立择优汰劣的选拔机制,努力建成一支政治素质高、开拓精神强、懂经营、会管理、甘于奉献的乡镇企业经营者队伍。要鼓励企业经营者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特别是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结构创新与制度创新方面的能力。
第四,注重建立对乡镇企业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为乡镇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创造必要的外部环境。要改变以行政命令为主的管理方式,善于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指导、调节和控制乡镇企业发展的方向、质量和速度,使乡镇企业经济增长方式尽快从粗放型走向集约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