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段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的一致性
学段目标与学期目标的一致性。把第四学段(7—9年级)目标分解到六个学期,把大的宽泛的课程标准分配、分解,细化成具体的易于操作的小目标,同时注意学期目标前后、上下一致(这需要学科教研组共同完成)。如阅读目标和评价在六个学期的分配:七年级上册是朗读和默读,七年级下册是“朗读、默读、精读、略读和浏览”,八年级上、下册丰富成“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诵读欣赏、联想和想象”,九年级上、下册升级为“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精读赏析,熟读成诵”,每一个学期目标在前一个目标的基础上提高和深化。
学期目标与单元目标的一致性。部编教材的每一册是六个单元。每个单元目标包括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两部分。每个单元需要结合文本特点来落实学期目标。九年级上册的“精读与赏析”阅读目标与评价,第一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第一个目标学习鉴赏诗歌。第三单元的写景古诗文,在语文要素中要求“熟读成诵,积累掌握课文中文言实词和名言警句,并体会文言虚词在关联、传达语气等方面的作用”。结合单元文章的体裁特点,各有侧重地落实学期目标。
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的一致性。有的课文单篇就落实单元目标,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秋天的怀念》。而有的课文落实单元中某一个目标为宜。如果某一单元目标在第一篇课文落实得很到位了,后面的课文就不必重复落实单元目标。把单元目标分配、分解到课时中时,可以借助教材的“思考与探究”“积累拓展”。如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目标“要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寄寓的情思,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第1篇课文《社戏》思考探究二“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以本文中所写的某件事为例,具体分析这些表达方式各自的作用”,是单元目标的分解。再如第2课《回延安》思考探究二“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等来间接抒发抒情。试着找出相关的诗句,细心揣摩其中蕴含的情感。”这是对单元目标的细化。
把课标分解、分配到学期目标、单元单元、课时课时中去,需要研读课标,研读教材、教参等教学资源,还要立足学情,形成一个完成目标体系,下面我以“比喻”为例进行阐述。
学段目标:比喻的修辞方法,在课标中的第四学段(7—9年级)(二)阅读中的第10条“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中的表达效果。”潍坊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说明中要求,能够明辨其特点,在语言交际过程中灵活恰当地运用,特别要注意各种修辞格的表达作用。
学期目标:比喻句在六个学期多次出现,对于重复出现的目标,要确定在每一个学期应达到的水平。对于重复出现知识点不是量的简单累加,而是随着学期的增高而在质上提升。如在第一、二学期学生能找出记叙文中的比喻句并分析出其表达效果,能仿写句子。在第三、四学期学生则能判别说明文中的打比方及表达作用,到了第五、六学期就演变成议论文中的比喻论证,学期不同,文体不同,学生对于比喻表达效果的体会也不相同。
单元目标:比喻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阅读目标中明确提出“还要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课时目标:比喻作为语法知识编排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春》后,一般教学设计在第二课时,这就要求以“比喻”这种角度进行学生进行品味语言。教师往往会归纳答题格式和要点,指导应考之道,这是不够的,学语言的最终目标是用语言。
以上四级学习目标,如果贯穿了前后、上下一致性,那逆向设计也成立。
在具体课时学习中,一个学习目标的实现和达成需步步深入,环环相扣,不能贸然或随意地速进。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目标,大体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能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读”,一般就是学生自主预习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能读准字音,扫清阅读障碍。二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学生进行多遍朗读后,除了能不磕绊地朗读,还能初步整体感知文意。三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要实现这一层次,需要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或在在小组交流和教师点拨后,学生对文章主旨、作者思想感情、语言特点等有了进一步的感悟和体验后达到,通常说的声情并茂不是凭空生发,没有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实现不了“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目标。
二.备课、上课、作业的一致性
备课时紧紧扣住上面的四级目标,就保证课堂学习有的放矢,也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必须明确,无论是学生从导学案提前感知还是课堂上教师课件展示,“学什么”学生须知。
课内探究中,不管学生自主学习,还是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这都是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即学生为了达到学习目标或形成某种表现所采取的策略,以朗读目标和评价为例,学生怎样达到有感情地朗读的?是学生自由朗读,还是听读音频资料或者教师范读?同是听读,模仿的是语气,还是语调,还是重音停连?学习方式和方法的具体、明确,“怎么学”实现学会。
课后作业是为了巩固提高,作业设计运用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和内容。如课堂上品味的从比喻句这种修辞方法进行品味,设计的作业选材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的,均是是比喻这种修辞方法。“练什么”习作业的指向性典型。
实现备课、上课、作业的一致性,就达到了平常所说的的“精讲精练”的要求。
三.课时目标中的学习目标、课内探究、达标检测的一致性
一节课,学习目标必须明确,学习目标不宜过多,“三维目标”不是简单的三个,根据文本和课型灵活设计成多个。
课内探究问题的设计紧扣目标展开,不但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一个目标可能两个环节完成,也可以一个活动完成两个目标。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是贯穿在学习过程中,与某一个学习目标相伴相生,不是独立存在的。探究问题的设计还要注意其层次性,先整体后部分,先内容后写法。课内探究与学习目标的一致性还体现在上一个问题是下一个问题的基础或者铺垫,下一个问题是上一个问题的深入或者递进。
达标检测扣住学习目标和课中探究,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学什么测什么,难度适中,即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少记忆类题目,结多理解类、应用类、分析类题目。
设计检测题时须明确考查的目标,在题量上不是和学习目标简单的一一对应,一个检测题也能考查了两个学习目标。在课堂实践中,课型不同,检测的方式也不一样,可以即学即练即测,也可以几个目标结束后一起检测。如课堂结束前检测,题量要适中,以5分钟左右的题量为宜。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是指在全面解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围绕学习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的教学评价活动。它要求整体地思考课程标准、教材、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从而落实课程标准
论文作者:王春玲 宿宝林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9月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
标签:目标论文; 单元论文; 学期论文; 课时论文; 课文论文; 比喻论文; 学生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9月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