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文字考证与解读_六朝论文

六朝文字考证与解读_六朝论文

六朝语词考释漫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词论文,考释漫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442(2002)01-0085-06

准确解释词义,是理解作品、从事语言研究的前提。六朝的作品如《世说新语》、《抱朴子》等书都是语言研究者关注的对象,像《世说》的词汇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悬而未决的问题仍有不少。有些解释粗看似无问题,仔细推敲就不尽妥当了。这里举“临履”为证。

例一。《世说新语·方正》6刘注:“(夏侯)玄至廷尉, 不肯下辞。廷尉钟毓自临履玄。”(157 页)(注:本文的书证均采自中华书局等出版社出版的通行版本,如《世说新语》采用的是徐震堮先生《世说新语校笺》本,中华书局,1984;《三国志》是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徐震堮先生《世说新语校笺》(下简称《校笺》):“‘临履’,《魏志·夏侯玄传》注引《世语》作‘临治’,义同。”[1][p158]张万起先生《世说新语词典·副编》(下简称《词典》)有“临履”条,释为“犹临治”。[2][p718]二书对“临履”的释义不够明晰。“临履”义同“临治”,那么“临治”又是什么意思呢?(注:“临治”《大词典》未收。《汉书·贡禹传》:“疾病侍医临治,赖陛下神灵,不死而活。”(3073页)《新唐书·韦凑传》:“及病,遣上医临治。”(4266页)这两例“临治”都是(御医)亲自治疗的意思,和裴注引《世语》的含义不同。)我们再来看看权威辞书的解释:《汉语大词典》(下简称《大词典》)“临履”条释为“①见‘临深履薄’”,“②谓实地察核”。先看第一义,检“临深履薄”条,释云:“《诗·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谓面临深渊,脚踏薄冰。后因以‘临深履薄’喻谨慎戒惧。……亦省作‘临履’。”举三国吴薛综《与诸葛恪书》一例。按:“临深履薄”是否可省作“临履”姑且不论。(注:《太平广记》卷五○“嵩岳嫁女”条(出《纂异记》):“其表云:‘某县某,克搆丕华,德洽兆庶,临履深薄,匪敢怠荒。’”(310 页)以“临履深薄”来代替“临深履薄”。)薛综此信见于《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记诸葛恪在丹阳太守任上平定山民后,吴王孙权派薛综前去慰问,薛综写信称赞诸葛恪说:“虽实国家威灵所加,亦信元帅临履之所致也。”(1432页)“临履”实谓亲自出面、亲临现场,而不是“喻谨慎戒惧”之义。次看第二义,《大词典》举《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及往临履,不如所闻”和《魏高贵乡公甘露三年》“时未临履,亦谓宜然”两例和后例胡三省注:“临履,谓亲临其地而履行营垒处所也。”(注:按:这两例分别出自《三国志·魏志·张鲁传》(265 页)和《王基传》(754页)。)

六朝隋唐的史书、佛典中,“临履”一词十分常见,为了推敲释义,不妨多举一些其他用例:《三国志·魏志·张鲁传》:“武皇帝始征张鲁,以十万之众,身亲临履,指授方略。”(265 页)《广弘明集》卷二十六《慈济篇序》:“况复蚕衣肉食,闻沈侯之极诫;酝酿屠宰,见梁帝之严徵,观其劝勖之文,统其慇懃之至,足令心寒形慄,岂临履之可拟乎!”(303页b)《晋书·宣帝纪》:“帝于是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安。”(20页)又《荀勖传》:“凡职所临履,先精其得失。使忠信之官,明察之长,各裁其中。”(1155页)又《王濬传》:“臣受国恩,任重事大,常恐托付不效,孤负圣朝,故投身死地,转战万里,被蒙宽恕之恩,得从临履之宜。”(1211页)又《陶璜传》:“臣亡国之馀……誓念投命,以报所受,临履所见,谨冒瞽陈。”(1560页)《北齐书·神武帝纪下》:“十月丁卯,神武上言,幽、安、定三州北接奚、蠕蠕,请于险要修立城戍以防之,躬自临履,莫不严固。”(22页)

“临”和“履”都有来到、到达义,又有治理义,故“临履”成词之初当为同义或近义连文,就是亲临某地、亲自到某地做事的意思,上述各例“临履”,或谓亲自指挥、亲自做(处理),或谓亲临现场、实地勘察,有时还和“自”、“亲”、“躬自”等词连用,要之共同的义根都是亲自做某事,随其语境的不同含义微别罢了。胡三省《通鉴注》对“临履”的解释是古书注解者常见的随文作释,属于该词的义位变体,未必适合其他“临履”的用例。《大词典》“谓实地察核”的解释较之胡注已经比较概括,但还不够全面赅备。如《广弘明集》卷二十六载有沈约的《究竟慈悲论》、梁武帝的《断酒肉文》,“岂临履之可拟乎”犹言难道还准备亲自去做(蚕衣肉食、酝酿屠宰之类的事)吗!“临履”就是躬自尝试、亲自做;上举《世说·方正》“临履”犹言亲自审讯、躬亲处理,都无法用“实地察核”来解释它们。像这种属于义位变体的情况在古书中俯拾即是,难以穷尽,在一般的情况下(例如注释、翻译)当然须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给予相应的解释。而辞书的释义必须讲求概括性和科学性,归纳的义项应该是义位而非义位变体。

有些词语,学者的解释并不相同,可见在理解上还有差异,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特就“丑顇”、“临”二例提出讨论。

例二。《世说新语·容止》7 刘孝标注引《续文章志》:“(左)思貌丑顇,不持仪饰。”(335页)又13:“刘伶身长六尺,貌甚丑顇。”(337页)

张永言先生主编《世说新语辞典》(下简称《辞典》)“丑顇(悴)”条释为:“丑陋,瘦瘠。”[3][p57]按其释义的体例,似是把“丑顇”分为“丑”(丑陋)“顇”(瘦瘠)二义;《词典》则解释为“丑陋难看”。两说不同。

“顇”义较僻,但“丑顇”连言,就文义上看,应该属于同义连文,“顇”也是丑陋的意思。根据程湘清(1985)、朱庆之(1992)等先生的研究,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新产生的复音词中,并列式复音词占了大多数,这其中又以同义并列式为主,[4 ]“丑顇”也是其中的一例。

“丑顇”就是丑,还可以从《世说》的正、注文中得到印证。《容止》7条正文云:“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 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从正文所说的“绝丑”中可以体会“丑顇”的意思:“丑顇”就是丑,当为同义连文,“顇”也为丑义。

考察六朝唐宋文献,“顇”表丑陋义并非罕见,姑举证如下:《太平广记》卷三一“章全素”条(出《宣室志》):“其后寓游荆门,见有行乞于市者,肤甚顇,躶然而病。”(202 页)乞讨者往往蓬头垢面,肮脏不堪,“肤甚顇”是说皮肤很难看。字又作“悴”:《异苑》卷九:“晋南阳赵侯,少好诸异术,姿形悴陋,长不满数尺。”(90页)“悴陋”也是同义连文,“悴”与“陋”同义。“顇”、“悴”本指削瘦、憔悴,魏晋时以丰满为美,故引申为丑陋难看义。疑“丑顇”(丑悴)和身材高矮也有联系,《容止》13条刘注引《魏国统》说刘伶“形貌丑陋”,《异苑》记赵侯“姿形悴陋”,则丑陋是兼着容貌(貌、姿)和身高(形)的。刘伶身高仅“六尺”,按魏晋时一尺约折合0.24米计,连1米45都不到,所以被目为“貌甚丑顇”; 赵侯“长不满数尺”,所以“姿形悴陋”。

例三。《世说新语·仇隙》5:“王右军素轻蓝田。 蓝田晚节论誉转重,右军尤不平。……后蓝田临扬州,右军尚在郡。”(496页)

“临扬州”的“临”有不同解释。《辞典》释此例为“来到,到达”,还不够确切。《词典》释为“出任”,比较准确。“临扬州”就是担任(出任)扬州刺史。王述曾担任扬州刺史,参《晋书·王述传》。

考《世说》中的用例,“临”的这一用法凡8见。上例之外, 还有7例。比较多的是在“临”的后面跟地名,“临”都是任职、到任义, 常指担任州郡的行政长官。如:《赏誉》3 刘注引《海内先贤传》:“广陵徐孟本来临汝南,闻劭高名,召功曹。”(228 页)“徐孟本(按:‘本’当作‘玉’)”就是徐璆,他曾任汝南太守,见《后汉书·许劭传》。“来临汝南”就是来担任汝南太守。《品藻》47刘注引《中兴书》:“王述从骠骑功曹出为宛陵令。述之为宛陵,多修为家之具,初有劳苦之声。丞相王导使人谓之曰:‘名父之子,屈临小县,甚不宜尔!’述答曰:‘足自当止。’时人未之达也。后屡临州郡,无所造作,世始叹服之。”(288页)“临小县”就是指上文的“为宛陵”,谓担任宛陵县令。“临州郡”就是担任州郡刺史、太守。据《晋书》本传记载,王述先后担任过临海太守、会稽内史、扬州刺史等职。《规箴》19刘注引《(罗)含别传》:“刺史庾亮初命含为部从事,桓温临州,转参军。”(312页)“临州”是说担任州的长官(刺史)。《尤悔》10刘注引《寻阳记》(《栖逸》9刘注引《寻阳记》同):“庾亮临江州,闻翟、周之风,束带蹑屐而诣焉。”(483页)据《晋书·庾亮传》载,庾亮曾“领江、荆、豫三州刺史”,故“临江州”就是担任江州的刺史,而非通常的“来到”义。下文又云:“其集载与邵书曰:‘西阳一郡,户口差实。……询之朝野,佥曰足下。今具上表,请足下临之无让。’”“邵”即周邵,“临之”虽可以理解为“治理它(指西郡)”,但似不如直接解释为“担任西郡太守”为好。在庾亮的举荐下,周邵后来确实担任了西郡太守。

《搜神记》卷一○“张奂妻”条:“奂令占之,曰:‘夫人方生男,后临此郡,命终此楼。’后生子猛。建安中,果为武威太守。 ”(124页)“临此郡”就是指担任武威郡的太守。《高僧传》卷七《释道汪》:“后刘思考临州,大设法祀。”(283页)“临州”言担任梁州刺史。《太平御览》卷六九引《晋书》:“先是,(殷)仲堪游于江滨,见流棺,接而葬焉。旬日间,门前之沟忽起成岸。其夕,有人通仲堪,自称徐伯,云:‘感君之惠,无以报也。’仲堪因问:‘门前之岸是何祥乎?’对曰:‘水中有岸,其名为洲,君将为州。’言终而没。至是果临荆州。”(326页b)“临荆州”就是担任荆州刺史。这几个人担任太守、刺史都是于史有征的。

和“临”的这一用法相似的,有“为”和“作”,通常组成“为+地名”“作+地名”的动宾结构,汪维辉先生有详考,[5 ]此不赘述。

有些语词,是词抑或词组颇费斟酌;确定是词,其构成的关系怎样,也值得思索。举“阶庭”和“裘褐”两例。

例四。《世说新语·言语》92:“谢太傅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车骑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82页)《方正》56刘注引《罗府君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挺生。”(189页)

《辞典》视“阶庭”为词,故列为专条,释为:“庭前;庭院前面。”《词典》不收“阶庭”,大概是当作词组来处理的。

“阶庭”一语时可见,如:《文选〈繁钦〉与魏文帝笺》:“伏想御闻,必含馀欢,冀事速讫,旋侍光尘,寓目阶庭,与听斯调,宴喜之乐,盖亦无量。”(731页a)《魏诗》卷五曹睿《燕歌行》:“白日晼晼忽西倾,霜露惨凄涂阶庭。”(417 页)《三国志·魏志·管辂传》裴松之注引《(管)辂别传》:“昔高宗之鼎,非雉所鸲,殷之阶庭,非木所生。”(814 页)晋崔豹《古今注》卷下《草木》:“合欢,树似梧桐,枝叶繁互相交结。每风来,辄自相解,了不相牵缀。树之阶庭,使人不忿。”(丛书集成初编本17页)《太平御览》卷九八三引晋嵇含《槐香赋序》:“曾见斯草殖于广夏之庭,或披帝王之圃,怪其遐弃遂迁,树于中唐,华丽则殊彩阿那,芳实则可以藏书,又感其弃本高崖,委身阶庭。”(4351页a )《艺文类聚》卷四一引齐王融《有所思》诗:“如何有所思,而无相见期。宿昔梦颜色,阶庭寻复綦。”(744页)《宋书·良吏传·江秉之》:“殷景仁为领军,请为司马。复出为山阴令,民户三万,政事烦扰,讼诉殷积,阶庭常数百人。”(2270页)《颜氏家训·书证》:“江东颇有此物,人或种于阶庭,但呼为旱蒲,故不识马薤,讲《礼》者乃以为马苋。”(418 页)《晋书·后妃传上·武元杨皇后》:“陵兆既窆,将迁幽都。宵陈夙驾,元妃其徂。宫闱遏密,阶庭空虚。”(954 页)《梁书·徐勉传》:“夫植树阶庭,钦柯叶之茂;为山累仞,惜覆篑之功。”(386 页)《北齐书·循吏传·房豹》:“迁乐陵太守,镇以凝重,哀矜贫弱,豹阶庭简静,圄囹空虚。”(646页)

唐宋诗词中“阶庭”用例仍较多,如《全唐诗》卷一二○杨浚《赠李郎中》:“院竹自成赏,阶庭寂不喧。”(278页a)宋苏轼《满江红》词之一:“渐粲然,光彩照阶庭,生兰玉。 ”(《全宋词》第一册280页)

从以上用例来看,“阶庭”应指“庭院”,《辞典》的解释是。说“庭”时连类而及“阶”,“阶庭”一词的词义主要体现在“庭”上。《方正注》例,《太平御览》卷九八三引《罗含别传》作:“含致仕还家,庭中忽自生兰。”(4352页a)用“庭(中)”来代替“阶庭”,就是明证。(注:《全唐诗》卷四四二白居易《题新居寄元八》:“冷巷闭门无客到,暖簷移榻向阳眠。阶庭宽窄才容足,墙壁高低粗及肩。”(1102页a)“阶庭”当指台阶,盖词义偏在“阶”上。 )《大词典》“阶庭”条释为:“台阶前的庭院”,似过于坐实。

例五。《世说新语·品藻》80刘注引嵇康《高士传》:“时宾客满廷,(井)丹裘褐不完,入门,坐者皆悚望其颜色。”(297 页)《词典·副编》未收“裘褐”。(注:《词典·凡例》:“副编选收刘孝标注文中的部分词语,收录的原则是魏晋南北朝时代产生的词语和某些需要解释的词语。”“裘褐”产生于先秦,故不在《词典·副编》的收录范围之内。)

这一段描写井丹衣著褴缕,“裘”显然不指上等皮衣。那么“裘褐”是什么意思?检下文又引《井丹传)赞》曰:“显讥辇车,左右失气,披褐长揖,义陵群萃。”上说“裘褐”,此云“披褐”,“披”为穿义,两相比较,可见“裘褐”和“褐”同义。

考“裘褐”一词首见于《庄子·天下》:“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1077页)唐成玄英疏:“裘褐,粗衣也。……裘褐跂蹻,俭也。”可见“裘”和通常的皮衣不同,而和“褐”义近。“裘”的原料是兽皮,本来就有质地、等级的差别。较高级的皮料有狐裘、麛麍裘、虎裘、貉裘、狼裘等,最次的是犬羊之裘。(注:关于“裘”的等级、质地,黄金贵先生有考证,参看《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744页,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裘褐”大概是用质地低劣的兽毛缝制的服饰。考先秦经传,可知“裘褐”和“毛布”、“马褐”、“马衣”相似,是卑贱贫寒者所穿的粗劣衣服。《诗·豳风·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汉郑玄笺:“褐,毛布也。”唐孔颖达疏:“毛布,用毛为布。今夷狄作褐,皆织毛为之,贱者所服。”(389页a)《左传·定公八年》:“主人焚冲,或濡马褐以救之。”晋杜预注:“马褐,马衣。”(2142页a)《孟子·滕文公上》:“曰:否,许子衣褐。”汉赵岐注:“以毳织之,若今马衣也。”《淮南子·览冥》:“短褐不完。”汉高诱注:“褐,毛布。如今之马衣也。”(213 页)从汉唐经师的注语来看,盖用粗毛编织的短布粗衣先秦称“褐”(《诗》、《孟子》)、“马褐”(《左传》)、“裘褐”(《庄子》),汉代或称“毛布”,或称“马衣”,其实一也。

“裘褐”的这一用法后代续有沿用。如《后汉书·逸民传·梁鸿》:“(梁)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2766页)仍然是指贫寒者之服,《世说》本例与此相同。也可指少数民族所穿的粗陋服装:《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于是同穴裘褐之域,共川鼻饮之国,莫不袒跣稽颡,失气虏伏。”(2600页)唐李贤注:“衣裘褐,北狄也。”转而指冬装:《晋书·郗超传》:“且北土早寒,三军裘褐者少,恐不可以涉冬。”(1804页)考《公羊传·桓公八年》有“冬不裘,夏不葛”的话,盖“裘”本指皮衣,引申指冬天御寒的衣服,由此义推衍,“裘褐”的词义偏重于“裘”,指冬装,本例即是。《大词典》对“裘褐”已有正确解释,可参看。

在释词的时候,除了要参引旁徵、追本溯源外,还应注意对词的内部结构的分析。这里举“挺生”、“严惮”两例。

例六。《世说新语·方正》56刘注引《罗府君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挺生。”(189页)

按:“挺生”,等于说生出、长出。后句是说庭院里突然长出了兰花、菊花。“挺”有生长、长出义。《广雅·释诂一》:“挺,出也。”《吕氏春秋·仲冬》:“芸始生,荔挺出。”高诱注:“挺,生出也。”(574页)这是“挺”有生长义的较早用例。 《抱朴子内篇·塞难》:“圣人之死,非天所杀,则圣人之生,非天所挺也。”(138 页)“非天所挺”是说不是上天所生出(造就)的。这样看来,“挺生”当为同义连文,“挺”也是“生”的意思。“挺生”的这一用法现代汉语还说,《大词典》该条下引瞿秋白《饿乡纪程》十六:“腐旧蚀败的根里,突然挺生新脆鲜绿的嫩芽。”“挺生”也是长出的意思。

由植物的生出、长出义,转而指佳丽或哲人诞生。《魏书·列女传·渤海封卓妻》:“谁能作配,克应其选。实有华宗,挺生淑媛。”(1978页)《晋书·后妃传上·武悼杨皇后附左贵嫔》:“钟于杨族,载育盛明。穆穆我后,应期挺生。含聪履喆,岐嶷夙成。”(961 页)宋柳永《永遇乐》二之一《歇指调》:“璿枢绕电,华渚流虹,是日挺生元后。”(《全宋词》第一册26页)“挺生”犹言诞生。

又转而指崛起、崭露头角。《文选·左太冲(蜀都赋)》:“王褒暐晔而秀发,杨雄含章而挺生。”(80页b )《三国志·蜀志·杨戏传》:“皇帝遗植,爰滋八方,别自中山,灵精是钟,顺期挺生,杰起龙骧。”(1080页)《魏书·高允传》:“赵实名区,世多奇士,山岳所钟,挺生三李。”(1083页)《梁书·元帝纪》:“伏惟明公大王殿下,命世应期,挺生将圣。”(115 页)又《文学传下·刘峻》:“而惑者睹汤、武之龙跃,谓龛乱在神功;闻孔、墨之挺生,谓英睿擅奇响。”(704页)《陈书·高祖纪上》:“公虽宗居汝颖,世寓东南, 育圣诞贤之乡,含章挺生之地。”(18页)杰出人物的诞生和英才崛起二义之间是有联系的,有时难以区分清楚。

《大词典》“挺生”条解释为“挺拔生长。亦谓杰出”,以“挺拔”来理解“挺”,当是误解了早期“挺生”一词的内部结构。(注:《全唐诗》卷五四一李商隐《五言述德抒情诗一首四十韵献上杜七兄仆射相公》:“恶草虽当路,寒松实挺生。”(1381页c )“挺生”应当解释为“挺拔生长”,但早期的此类用例,笔者尚未见到。)《词典·副编》未收此词。

附带说一下“挺出”一词。《礼记·月令》:“芸始生,荔挺出。”郑玄注:“荔挺,马薤也。”郑氏以“荔挺”为句,有《逸周书·时训》为证,(注:也有学者以郑读为误,参看陈奇猷先生《吕氏春秋校释》575页,学林出版社,1984。)但“挺出”连言也见诸典籍:《太平御览》卷一○○○引蔡邕《月令章句》:“荔以挺出。”“挺出”就是生出、长出。《大词典》“挺出”条释为“突出;出众”,未及此义。

例七。《三国志·魏志·袁涣传》裴注引《袁氏世纪》:“(吕)布之破也,陈群父子时亦在布之军,见太祖皆拜。涣独高揖不为礼,太祖甚严惮之。”(334页)《世说新语·德行》31 刘注引《晋阳秋》:“侍从父琛避地会稽,端拱嶷然,郡人严惮之,觐接之者,数人而已。”(19页)

“严惮”的语义构成恐怕须推敲。《词典·副编》在“严”的“形容程度高。犹‘极’”义项下举《晋阳秋》例,则是把它当作偏正结构。按,“严”有畏惧义,《孟子·公孙丑上》:“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朱熹集注:“严,畏惮也。”(229页)《玉篇》:“严, 畏也。”“严惮”连言,也已见于早期史籍:《史记·汲郑列传》:“濮阳段宏始事盖侯信,信任宏,宏亦再至九卿。然卫人仕者皆严惮汲黯,出其下。”(3111页)《汉书·赵尧传》:“尧曰:‘御史大夫昌,其人坚忍伉直,自吕后、太子及大臣皆素严惮之。独昌可。’”(2096页)又《霍光传》:“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2958页)六朝以来典籍沿而用之:《三国志·魏志·鲍勋传》:“黄初四年,尚书令陈群、仆射司马宣王并举勋为宫正,宫正即御史中丞也。帝不得已而用之,百寮严惮,罔不肃然。”(385页)《晋书·阎缵传》:“礼置太子,居以士礼,与国人齿, 为置官属,皆如朋友,不为纯臣。既使上厌至望,以崇孝道,又令不相严惮,易相规正。”(1353页)《新唐书·吕元膺传》:“时方镇多姑息,独元膺秉正自将,监军及中人往来者,无不严惮。”(4999页)《论语·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朱熹集注:“畏者,严惮之意也。”(172页)

由于“严”有畏惧义,同时又有程度副词的用法,犹言甚、极、非常,故“严惮”一词究竟属于并列结构还是偏正结构就值得考虑。以笔者之见,“严惮”应该是并列结构,即通常所说的同义连言,而不是偏正结构。

语言既有继承,更有发展和创新,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语言特点和词汇系统,只有对所在时代的语汇作比较全面深入的考察和研究,了解所释语词的词义构成、来源及结构特点后,词汇史的研究才有可能更进一步。以上七例,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或经常使用的词语,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稍加稽考和推阐,愿意提出来和同好讨论。

标签:;  ;  ;  ;  

六朝文字考证与解读_六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