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中的心境教学法论文_张奕

古诗词教学中的心境教学法论文_张奕

张 奕 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摘要 心境是指诗歌中通过诗句所能够熔铸的作者主观感情。学生学习诗歌,首先看到的是客观形象,但是诗人所想表达的情感却需结合当时诗人当时所处的情境、性格和情感来品读。本教学例就是通过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从其本人的分析入手,进而深入品读本篇诗歌。

关键词 心境 教学 情境 教学例

一、情境引入

孟浩然、王维、陶渊明都是大家熟悉的山水田园诗人,在三人中学生知道王维的名句最多,陶渊明的也不少,孟浩然 的却最少,是否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孟浩然一生中的诗作较少,或名句较少?

李白是一个生性豪放不羁之人,也是眼高于顶之人,他与杜甫之间的友谊是不对等的,杜甫写给李白的诗很多,如《冬日怀李白》、《春日忆李白》、《梦李白》、《天末怀李白》、《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等,而李白写给杜甫的诗却很少。如此高傲之人却写了一首很真挚的诗,古代诗人中很少有人如此直白地表达对人的钦佩和敬仰之情,这就是李白的《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此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表达作者的深切敬慕之情。全诗直抒胸臆,情深词显,自然古朴,格调高雅。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是诗坛上的一段佳话。二人彼此结识,固然不乏饮酒唱和、携手遨游的乐趣,但是至为重要的,则是在追求情感的和谐一致,是寻求灵性飘逸的同伴和知音。

盛唐诗人中基本上每人都写过赠孟浩然的诗,均自许为孟浩然的好友,为什么盛唐中人人都敬仰孟浩然,都想与之交往?至此,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带着学生一同继续探究。

二、 探究作者的心境

通过课后的资料搜集与整理,主要通过孟浩然的诗集对作者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分析作者的同时学生也品读了其更多的作品。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创作山水诗的诗人,是王维的先行者。孟浩然和王维,都推崇冲淡,却各有千秋。胡应麟在《诗薮》中 说:“浩然清而旷,王维清而秀。”可见,王、孟虽同样具有冲淡中“清”的特点,王维偏重“秀”字,孟浩然偏重一个“旷”字。

那么孟浩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孟浩然的基本信息我们轻易就能搜到我们暂且略过,重点来品读孟浩然的人品,王士源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疏艺竹,以全高尚。”(《孟浩然集序》)王维在绢本上绘制的孟浩然肖像“颀而长,峭而痩,风仪落落,凜然如生”(《韵语阳秋》引张洎题识)。可见,孟浩然的人品可用风清骨峻四个字来形容。它体现在孟氏诗中,就浇铸出孟浩然的诗品。

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与其说这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这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诗和人达到完美的融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诗人的心境是非常悠闲、清静、旷达、淡泊的诗人的形象是“风神散 朗”、“风仪落落”的。这确是诗如其人、人即其诗了。孟浩然所创造的人入其诗、诗显其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冲淡。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诗应制咏物的狭隘境界,更多的抒发了个人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

三、用心境教学法分析诗歌

《夜归鹿门歌》题目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即诗人在这天的晚上回到了鹿门山的别业,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于汉江西岸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有时也去住。

这首诗就是写他“夜归鹿门”的情景。这首诗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歌”则是古乐府诗的一种体裁。

诗歌到底写了什么?

学生齐读、同桌互译、教师释疑。(略)

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之上,清除了理解诗歌的障碍,就可以对诗歌进行探究研读。

诗歌的前四句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由远及近的角度变化。写了诗人傍晚江行见闻: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不绝于耳,村人各自上岸还家,而诗人自己回到鹿门。不同的归途,不同的心境,隐逸自得之志趣流露。

视听结合。喧闹的渡头,匆匆归家的人们,温馨的世俗生活画面。 黄昏时分,天色渐渐暗淡,悠远的钟声从山深之处传来,那山寺的僻静超越了人世的幽静,正是我寻求的地方。

对比。其一是渡头和山寺之比。傍晚时分,天已昏黄,安静了一 天的渔梁渡头被嘈杂的人声充满,此时传来的钟声越发显得悠然、深沉。渡头是俗人出入的地方,它的喧闹显现了世俗的喧扰,热闹而亲切;山寺是僧人修身的地方,必居于远离人烟之所,钟声虽缓慢而沉滞,却给人以幽静之感,显示山寺的僻静。两处环境的对比,突显出世俗生活的匆忙、繁复,山寺生活的清净、悠闲,而诗人钟情于何处,则不言而喻。其二是江村与鹿门山的对比。傍晚返家的人们各自上岸, 沿着沙岸走向的江村,代表的是世俗之地,而有着“岩扉松径”的幽景,只有我“自来”的鹿门山则是隐逸的圣地。一喧闹,一寂寥,突显出隐居处的宁静、自然,诗人的怡然自得。而诗人与众人背向所行,从“争渡喧”的渔梁渡头去向“山寺钟鸣”的鹿门,两种归途的比较,就是诗人从世俗走向隐逸的心灵之路,表现诗人与世无賴隐逸志趣,不慕名利的淡泊情怀。

后四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诗人描绘这样一幅画面,要表达什么感情?明月、烟树、岩扉、松径,营造了一个非常淸幽、朦胧的自然环境,这正是最佳的隐居之所,是最符合诗人内心需要的隐居地。虽有些寂寥,却不是寂寞,是无人打扰的淸幽、安静,孤独一人,与尘世隔绝,与山林作伴,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自在其中。这里所说的“幽人”是隐居者,既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指,为何不直接说是“孟浩然”,因孟浩然住在鹿门山,追求内心的宁静,又是与先贤的内心约定,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如此。

整首诗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突,从 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归隐,从中可以看到孟浩然对隐逸生活的喜爱。 他的诗中无一丝的烟火气,作为一位布衣诗人,自然平淡至极。这一点与陶渊明不同,陶渊明喜欢脚踏实地,有烟火气息的田园生活,不喜深山老林,是一位纯粹的农民诗人。而孟浩然在用他那独到的“淡到极其口语化”的语言在与我们“谈心”,这就是孟浩然。

论文作者:张奕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9年4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

标签:;  ;  ;  ;  ;  ;  ;  ;  

古诗词教学中的心境教学法论文_张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