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逸萍 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225000
内容提要:《公众的怒火》是罗伯特·库弗将历史重新书写而成的一部杰作。小说基于真实事件,运用种种后现代元小说技巧,讲述了美国原子弹间谍案发生的前因后果,谱写了一曲政治神话。本文将从神话原型批评角度解读书中主要人物的神话原型,揭示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进而挖掘小说对生活在当下复杂政治环境下的人们的重要启示作用。
关键词:元小说 政治神话 人物 神话原型
罗伯特·库弗是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擅长于虚构情节和元小说写作。库弗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创作,其作品以富有实验性和开创性的文学形式体现生活的虚虚实实,回应时代的诉求。库弗时而依据对生活的思考虚构情节,时而在真实事件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虚构,无不体现了他对这个世界方方面面的关注和深邃思索,赋予作品深刻的内涵。
《公众的怒火》是库弗的第三部长篇小说,故事发生于1953年,主要集中在原子弹间谍卢森堡夫妇从被捕到被处以电刑的三天时间里。时任美国副总统的理查德·尼克松是故事的主人公之一,同时也是主要叙述者。在全篇28个章节里,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物纷纷出场,围绕原子弹间谍案呈现了28个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事件。《公众的怒火》是对历史的重写,卢森堡夫妇的案件实有发生。1953年6月19日,卢森堡夫妇因被控出卖原子弹情报给苏联一方而于辛辛监狱被处刑。在小说的一开始,作者将行刑地点从监狱变换到时代广场,由此历史叙述向小说叙述转换,提醒了读者故事中存在着虚构的成分,这也是元小说写作的特点所在。
1977年成功出版至今,《公众的怒火》受到国内外学者持续的关注与研究。国外对这部小说的研究较为深入,主要集中在理论视角、人物分析、主题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Mazurek指出小说从尼克松的视角讲述了卢森堡间谍案,运用元小说的技巧批判了美国历史和意识形态(29)。Valente从新历史主义的视角指出库弗的小说有意混淆小说和历史之间的界限,对历史的怀疑会继而颠覆制度化的美国秩序和国家身份(89)。Geoffrey则道出了文章显露出的后现代设想的局限性,理查德·尼克松这一角色的乌托邦追求,即其个人所求与其政治追求之间无法调和的对立关系(308)。人物分析的研究聚焦在叙述者尼克松身上,Guzlowski认为多数评论家忽略了库弗小说在精神层面上的丰富性以及他对人性复杂性的描写(57),这些在文中主角尼克松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Frick同样从人物角度评述尼克松实际是库弗作为一位站在政治对立面的作家对抗其边缘文化身份的代言人(82),其见解独到,使读者不只关注历史事件本身,也关注到身处政治漩涡中的各色人等。随后是关于主题的研究,Molly提出小说蕴含反战的思想,罗森堡夫妇的行刑像一场戏仿又揭露了美国政治的荒诞与冷战的残酷(91)。Strecker指出罗伯特·库弗在书中通过舞台隐喻探寻了政治的历程同时也实现了对麦卡锡主义的批评(70)。在写作技巧方面,除了对元小说的特点分析,Lance认为在探究实验性小说时不可忽略其中先锋性、超文本和后现代语言三方间的联系(52)。国内对《公众的怒火》的研究还稍显不足且限于对其元小说写作及后现代特征的解读。陈世丹教授选择从语义学和句法学角度解读库弗的小说《公众的怒火》运用后现代主义文学代码,以真实与虚构交织的文本, 深刻揭示了历史与现实的真实(77)。庄方从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理论的角度解读小说人物,指出库弗对社会和人类的深切关怀以及对绝对权力和美国所倡导的意识形态的质疑(54)。本文旨在从神话原型批评角度解读书中主要人物的神话原型,作者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以一出政治神话的形式呈现,对生活在当下复杂政治环境下的人们有着重要启示。
一、神话原型批评理论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是一种通过聚焦叙述中反复出现的神话原型、象征、意象和人物类型并把一系列原型广泛应用于对作品的分析、阐释和评价的批评方法。它起源于20世纪初英国的古典学界崛起的仪式学派,借鉴和运用了英国学者弗雷泽的人类学以及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并最终集大成于诺斯洛普·弗莱的《批评的解剖》。
在弗莱看来,西方文学作品的结构和叙事模式由最古老的神话置换变形而来,这也是一些著作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原因。神话原型批评强调在文学和神话或是仪式中寻找普遍的、共同的原型,从而揭露隐藏其中的集体无意识和深层心理特征。这一批评的运用能够帮助读者发现作品中的原型线索,作者可能的创作意图,以及文章在读者心中所产生的情感共鸣。
《公众的怒火》的人物原型
二、 《公众的怒火》不仅仅是改写了历史,在实有事件的基础上虚构情节,又通过后现代元小说写作的技巧---拼贴、戏仿、蒙太奇等手法收集撕碎的旧神话碎片,创造了一部后现代的神话(陈世丹 118)。在几个主要人物的引导下,伴随着各色人等在舞台上配合出演,库弗将复杂的政治世界透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山姆大叔:骗子
1. 在许多国家和地方的神话故事里都存在着“骗子”这一原型。比如在北欧神话中洛基通过变换造型骗过身边的人惹是生非;圣经中雅各也具有“骗子”的诸多特征,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使用骗术。《公众的怒火》中的山姆大叔正是整个故事中最具有权力的骗子。山姆大叔是美国的象征,位于国家中心的他可以随意操控人们的言辞和行为,美国的民众对他深信不疑同时崇拜有加。在苏联成功爆发原子弹后,美国的绝对权威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此时山姆大叔便下了“搜索土拨鼠”计划抓捕间谍,使得民众相信国内存在着所谓的间谍网破坏了国家的平静,泄露了原子弹机密。罗森堡夫妇的辩词以及证据的不足在山姆大叔看来都是无用的,而且事实是可以无视的。
“罗森堡夫妇案在整个过程中没有第二个证人出现,山姆,他们也没有供认不讳!”
“那又怎么样?人人都知道事实是这样。 ......这是我的马戏团。”(90)
山姆大叔把整个抓捕和处刑的过程都看做一场他主导的马戏,无关证据和真相。在对幽灵的恐惧驱使下,巩固统治权威是最重要的,因此他利用民众对他的信任捉弄他们, 开心地进行哄骗威胁。
“......见鬼,所有的法庭听证都是不折不扣的谎言,难道不是吗?......现实政治存在于无视事实之中!......”(97)
虽然山姆大叔是作者虚构的人物,但不难发现其在文中代表了美国的政治立场与意识形态。作者在虚实难辨的文本叙述中塑造了一个为了统治地位不惜忽略公正、糊弄民众的骗子,影射了“骗子”这一原型不只是出现在神话和文学之中,人们真实所处的政治环境也是它的藏身之处。
2.理查德·尼克松:小丑
小丑和骗子的原型有着相似之处又稍有差别。相同之处在于配合骗子变着戏法欺骗他人;不同的是小丑为了配合选择欺骗自己的内心而变得荒唐可笑。在小说中,我们能够找到的小丑原型便是叙述者尼克松副总统本人。
然而,正在此时,时报广场爆发出一阵呼喊!一个人光着屁股从囚犯入口走上台子,裤子缠在脚踝那儿,上衣皱巴巴地围在耳朵边。他的屁股上有口红写的字:“我是个无赖。” 这个人转过身,用一只脚跳着走,眼睛闪出困惑的目光---怎么是---!(430)
在处刑前知晓案件有着疑点的尼克松前往了监狱探视卢森堡夫人,又戏剧性地表达了对她的爱慕之情并称要帮助她。而下一刻出丑站在时代广场的舞台之上,为了掩饰窘况,他发表了演说号召民众“为了美国脱下裤子”。眼前的形势让他决定放下对案件真相的追寻,继续追寻山姆大叔。小丑的形象在他成为美国化身的继承人之后自会谢幕,他却成了骗子永远的帮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罗森堡夫妇:替罪羊
在小说中,罗森堡夫妇并不承认自己的间谍身份,在审讯过程中都也没有确切的人证,然而被处以电刑是他们逃不掉的结局。
时报广场的塔前,工作人员正在完成刑台的最后几样准备工作......文森特·普莱斯扮演的雅罗辩道:“世界上有热爱美的人。” 伯克回道:“不错,可更多的人需要的是刺激!”(259)
库弗在历史事件上设借由尼克松的视角设下了质疑,却不改变事件的结果,也证明了罗森堡夫妇是不是间谍并不重要,无论如何他们都是牺牲品。假设他们是间谍,在当时冷战和麦卡锡主义的狂热之下,他们的死刑将会安抚民众的情绪。美苏冷战期间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处死的美国公民只有罗森堡夫妇。
“又及——伊瑟尔要人们知道我们是美国法西斯的第一批牺牲品。”(118)
而假设他们并不是间谍,那就更需要替罪羊来为机密泄露负责。统治阶级绝不容许绝对的政治权威和力量受到动摇,尤其是在非常时期。
“我们去时报广场不只是完成法定的法律程序......这是一种祭奉,是西方世界道德社会秩序的新宪章,是我们时代今后保证和平的先决条件。”(101)
结语
库弗在他的小说里,用四个带有神话原型的人物巧妙地编排了一出政治神话,使读者感受政治漩涡里的荒唐和无可奈何。文本是虚构的,历史也可以是虚构的,或者是充满了主观性,意识形态和权力的绝对掌控却是真实存在的。库弗大胆揭露了现实的本质,将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活毫不掩饰地暴露在公众的面前,同时提醒了活在当下复杂政治环境中的人们。《公众的怒火》的怒火是一部后现代神话,又像是一部处世的教科书,警示人们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对社会、生活、自我都要实实切切地观察和感受,在复杂和虚实交错里发现真实并活出真实。
引用文献【Works Cited】
Valente, Luiz Fernando. “History, Fiction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J.U. Ribeiro's An Invincible Memory and R. Coover's The Public Burning.” Chasqui 40.1 (2011): 80-95.
Mazurek, Raymond A. “Metafiction, the Historical Novel, and Coover's The Public Burning.” Critique 23.3 (1982): 29-42.
Moses, Geoffrey. “The Public Burning, Utopia, and the Limits of the Postmodern Imagination.” Critique 54.3 (2013): 308-315.
Frick, Daniel E. “Coover's Secret Sharer's Richard Nixon in The Public Burning.” Critique 37.2 (1996): 82-91.
Guzlowski, John Z. “Coover's The Public Burning: Richard Nixon and the Politics of Experience.” Critique 29.1 (1987): 57-71.
Hite, Molly. “A Parody of Martyrdom:The Rosenbergs, Cold War Theology, and Robert Coover's The Public Burning.” Novel: A Forum on Fiction 27.1 (1993): 85一101.
Walsh, Richard. “Narrative Inscription, History and the Reader in Robert Coover's The Public Burning.” Studies in the Novel 25.3 (1993): 332-346.
Coover, Robert. The Public Burning. Trans. Pan Xiaosong. Jiangsu: Yilin Press,1997.
罗伯特·库弗:《公众的怒火》,潘小松译,江苏:译林出版社,1997年。
Chen, Shidan. “ The Postmodern Literary Codes in The Public Burning.” Contemporary Foreign Literature 4(2002): 76-87.
陈世丹:《从<公众的怒火>看后现代主义文学代码》,《当代外国文学》,2002年第4期,第76-87页。
Chen, Shidan. “The Public Burning: A Postmodern Myth and A Metafiction.” Social Science 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 5(2003): 118-122.
陈世丹:《<公众的怒火>:后现代神话与元小说》,《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5期,第118-112页。
Zhuang, Fang. “ Interpretation of Carnival Characters in The Public Burning.” Journal of Jiamusi Education Institute 2(2016): 54.
庄方:《<公众的怒火>中狂欢化人物的解读》,《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第54页。
论文作者:冯逸萍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1
标签:尼克松论文; 原型论文; 神话论文; 山姆论文; 怒火论文; 美国论文; 政治论文; 《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12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