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全国普通高考化学试题评价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普通高考论文,评价论文,报告论文,化学试题论文,全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高考化学试题(以下简称试题)坚持了以两个有利为指导思想,坚持近几年高考化学命题的方向,在保持连续性与稳定性的前提下,立足基础,考查能力,突出了选拔功能。对于中学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对于提高中学化学教师的素质和中学化学教学质量,对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对于选拔面向廿一世纪的培养人才,都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一、试题连续稳定,基本符合《考试说明》
据统计,试题题型比例、难易比例、内容比例均基本符合《考试说明》要求。
统计数据表明,全国平均分为76.1,试题难度值0.51(抽样0.48),在考试说明规定的0.50~0.60之间。抽样统计数据的标准差为24.30,分半信度0.8807,α-信度0.9130,具有较高的信度,反映出试题测试结果的可靠性。(详见下表)
总题数目由1997年的36题减少为35题,题目字数由1997年的3882字减为3800字。试题考查知识较前更为基础,然而由于考查角度的调整和变化,从得分情况看,试题难易比例较《考试说明》略有偏离(反面将对此进行分析)。至于试题题型比例、内容分布均较好吻合《考试说明》。
二、基础性增强,无偏题、怪题
1998年试题与往年相比,一个突出的变化是基础性增强。全卷35个题目均为基础,考生反映见题后没有不能下手的。考试后分析都称没有一道很难的难题。往年总有一或两个压轴的所谓较难题,或在知识结构上,或在计算过程和方法上,而今年就没有这样情况。例如过去常出现较难题的内容分布在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而今年第28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要求从氧化剂消耗的物质的量去计算得出被氧化的还原剂的物质的量,只要理解相应的基本概念和记住氧化还原反应电子得失相等的原则,就可以用简单的算术得出正确答案。与1997年同类题(第24题)相比,今年此题计算量和分析量均较少,但由于设问角度较新,得分率下降,难度值由0.72(1997年)转化为0.61。又如第15题,是比较五种稀溶液中分子、离子总数的题目,应该说是十分简单的一道题,只要比较水的体积即可。有些老师认为若再次考查此类题目,难度值估计会达到0.85以上,但是由于题海中所涉及题目均是考查溶质的微粒数目,受这种思维定势的影响,大多数考生都进行计算,费时且得到错误的结论,错选C的竟高达75%以上,也使本题的难度值成为0.11,是历年Ⅰ卷中的最难题。(1996、1997两年相应为0.31和0.40)。此题充分说明“题海”的危害,也说明“题海”在简单变化的基础题面前的窘态。再如第1小题,是关于山西朔州假酒案有毒成分的考查,涉及简单有机化合物甲醇,事件全国家喻户晓,此题难度值为0.92,达到了命题人送分的目的,但仍有8%的考生错答,表面看是这部分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实际也是我们的教育与社会某种程度脱节的反映。多年来最后一题是压轴题,1997年第36题也为数学、物理、化学的学科知识交叉的信息迁移题,难度值0.23,而1998年最后一题第25题只对初中化学中溶解度和能力品质的考查。从全卷中可以看出,很难找到有单纯考查知识,将知识与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的考查脱节的试题,很好地体现出知识与能力,能力与能力品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这无疑对促进中学教学注意培养能力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对稳定中学化学教学秩序起到良好的作用。
Ⅰ卷中维持了一些历年都有的传统题,如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阿佛加德罗定律等,这类题目基础性强,思维容量大,又是多知识的交叉点,加之本年度设问的角度发生了变化,因此更强化了对学生应变能力的考查。如第16题考查阿伏加德罗定律,由前几年的讨论微粒个数转向同温同压条件下两种气体各种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尽管考查内容相同,但由于设问角度变化,就更有利于考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这一知识的能力。该题难度由1997年同类题的0.72转变为0.48。还有其他一些题目,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其次是一些题目取材新颖,源于现代科技、社会或生活,又与化学基本知识有机结合,这样不拘泥课本内容,体现了高考的公平性,考查了思维的灵活性,如第25题涉及内容是有机化学的基本反应,取材于生活中食物的化学分析,由于考生不能适应,难度值为0.20,成为全卷第4难题。
试题对应答的规范性做出了严格的要求,如第31题、第32题中有机化合物结构简式的书写,第35题计算题中的法定单位和有效数字,这也是一种适应现代科技与生活能力的考查。实践证明,确有部分考生在这方面还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有必要从学科的角度进一步强调并唤起规范的意识,使之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然,从而促进素质的提高。
第四是试题从编排和取材方面体现了对心理素质的考查。编排顺序易难相间,又有一定坡度;取材上信息题数目的增加,都在无形之中造成一种心理压力。考生心理素质的好环直接影响到能力的发挥。
1998年试题明确地展示了对学科能力的考查,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的考查放在了重要地位,符合中学教学改革的方向,起到了正确的导向作用。
三、突出选拔功能
高考试题最重要的是其选拔功能,就是要从合格的高中毕业生中选拔出具有学习潜力的学生。在这方面,试题较前几年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其选拔功能变得更为突出。
过去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其中也有一些认识上和水平上以及某些客观原因,一些死记硬背,一些纸上黑板上做实验的考生也取得较高分数进了大学。然而由于素质偏低,学习潜能不足,致使在后续学习中十分吃力,只能勉强跟上,还有的甚至被淘汰。就化学学科来讲,相当部分考生是考完就忘,甚至连最基本的氧化剂,还原剂概念都不清楚,做实验试管都不会拿等。除教学问题外,也说明考试的缺陷。1998年试题在这方面有了明显的改进。由于将重点放在能力考查上,因此选拔功能较过去突出醒目。
如第10题考查的内容是原电池、电解池,设问转向它们的组成部分-电极,是由一般转移为具体的思维能力考查,本身理应属容易题,但过半数的考生未能正确作答,该题难度值为0.46。类似情况还有第33题,是属于老题目、新面孔,内容在1993年考过,但知识点考查落在与初中有关的分子式(化学式)计算,思维敏捷的考生容易作答,但本题难度值为0.34,成为较难题。
再如第27题是实验题,初中有锌与稀硫酸制氢气;高中有钠与水;钠与乙醇制氢气,只不过将高中的定量与制氢气实验结合,这样就使得未动手做实验的学生一筹莫展,同时也将具有设计、组合实验能力的考生有效地选拔出来。
对自学能力的考查力度加大,也有助于强化试题的选拔功能。前已述及的信息迁移试题的比例在经历1995年、1996年两年下降之后,1998年较1997年又有新的量的增加(1996年16.7%;1997年18.7%;1998年24.7%),同时在质量上也有新提高,基本上不再是机械性信息迁移题。这类题目的存在有助于区分出以自学能力为主线的各种能力和学习潜能不同的学生。第32题等就是这方面的典型,鼓励学生善于联想,大胆推测,勇于创新,体现出了解并最终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思维方法。
参加评价会议的专家和教师认为,今年这样的题目适于为高校选拔有学习潜能和一定创新精神的考生。
四、存在的不足和今后改进方向
尽管1998年试题在总体上和诸多方面较为成功,可以说在高考内容的改革方向又迈出了新的一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探讨和解决。如Ⅰ卷试题较1997年的变化和发展,主流是好的,大家一致赞扬,应当继续。但问题是难度值为0.59,与预先设想有距离,应更多考虑当年考生的适应程度。其次是部分题目的文字表述或设问方式有待改进,如第27题实验题的文字内容若写得再详细、具体,会使试题的区分度进一步提高。第三是有个别题目的评分、记分办法有待改进,如第30题三个设问的答案应以互不株连的原则处理更为恰当。
总之1998年高考化学试题从整体上来说,指导思想明确,立足基础,注重考查能力,有效地抵制了“题海”战术的恶劣影响;对化学教学有积极的导向作用。选拔功能的强化体现了高考竞争的公正性,受到高等学校和社会各界的欢迎。可以认为这是一份优秀的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