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结构跨世纪的全面大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经济结构论文,跨世纪论文,大调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1991年4月起,美国经济已持续增长了7个多年头,至今尚无衰退的征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同美国经济结构的跨世纪大调整不无关系。这场从80年代中期开始,很可能持续到21世纪初的美国经济结构大整顿,其发展阶段如何,基本内容是什么,前景又怎样,都是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
一、美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发展阶段
从80年代中期至现在的10多年间,美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从1985~1988年为第一个发展阶段。在这个时期内,里根试图通过压缩军费,减少联邦政府开支,促使美国财政收支实现平衡。1981~1984年间美国军费的急剧增加,迫使美国国会于1985年12月通过了“格拉姆—鲁德曼平衡预算法案”,以法律的名义强制减少军费和政府的其他开支,力图使财政收支实现大体平衡。在此时期内,里根政府还签署了“美国1987年贸易、就业和生产率法案”,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国会授权全国科学基金会为科技发展提供拨款。从中可以看出,在里根政府时期,不仅最早提出削减赤字的预算平衡法案,而且,美国政府亦十分重视高科技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作用。人们一般认为,克林顿政府在运用高科技手段调整美国经济结构的举措最多,效果也最为显著。然而最早认识高技术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作用并把它纳入法制轨道的,并不是克林顿总统,而是里根政府。
1989~1992年为美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美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压缩军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并把高科技投资逐步从军事方面向民用方面转移。如果说里根政府后期美国已经出现了从军事工业向民用工业转移的开端,那么真正大幅度压缩军事经济比重的则是在布什政府时期。1989年1月布什入主白宫后,继续执行里根政府时期推行的经济政策。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成效比较显著的则是较大幅度地压缩军事开支,并把研究与开发费用的重点逐步向民用工业倾斜,通过大规模调整工业结构,尽快扭转美国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下降的被动局面。
布什政府通过压缩军事经济比重进而改革美国工业结构的具体做法主要是:大幅度地减少军事开支在联邦政府支出中所占的份额;在联邦政府提供的研究与开发经费中,逐步减少军事科研的比重,增加民用科研的比重;通过合并与兼并的办法,使军火公司的数量大大减少,以便达到进一步缩减美国军事经济规模的目标。
在压缩军事经济的同时,布什政府在实现联邦财政收支平衡方面也做出了较大的努力,继1985年“格拉姆—鲁德曼预算平衡法案”之后,联邦政府与国会,一致努力,于1990年10月达成了“实现美国联邦财政预算平衡的法案”。该法案的通过,为后来克林顿政府大幅度压缩财政赤字,进而平衡联邦财政预算打下了初步基础。
1993年至今,为美国调整经济结构的第三个发展阶段。在继续压缩军事经济的同时,美国把发展高技术作为调整与整顿美国经济结构的龙头,力图使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技术在美国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重大的作用,以提高美国工业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为重振美国经济铺平道路。
1993年1月克林顿当选美国总统后,在调整美国经济结构方面,采取了以下政策措施:首先,通过压缩军费,特别是用合并美国军火公司的办法,继续压缩军事经济规模,并试图借助军火公司合并走军火公司集团化的发展道路;其次,利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美国产业结构及时得到调整,用高科技武装整个国民经济,进而使美国经济结构进一步升级;再次,联邦政府将继续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改革,在信息技术的强有力带动下,美国公司正在进行面向21世纪的大调整、大革新。
二、美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
从10多年来的实际情况来看,可以说美国经济结构这次经历了一场全面的大整顿,它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信息产业在美国产业结构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总的来看,在近年美国的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有所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在稳步上升。据世界银行提供的统计数字,1980年,美国农业在其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3%,工业为34%,服务业占64%,到了1995年,农业在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降到2%,工业降到26%,唯有服务业一枝独秀,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上升至72%。(注: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经出版社1997年版,第237页。)从中不难看出,在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推动下,美国的三大产业结构发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巨大变化。
但是,从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的迅速扩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美国的产业结构又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其工业产业结构中,制造业的地位进一步下降,信息产业则越来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如果说10年前信息产业还十分薄弱的话,那么,在当今的美国经济中,信息产业已经发展成为最大的产业部门。据美国最近发表的一份报告,信息产业作为最大的产业部门,其重要性排在建筑业、食品加工业和汽车制造业的前面。从1990年至1996年,美国信息业的销售额增长了57%,达到8600亿美元。战后至80年代美国经济的三大支柱分别为汽车业、建筑业和钢铁业。到了90年代,信息产业已经超过了上述三大产业,成为美国经济的头号支柱,当前信息产业不仅在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最大,它也成了美国吸收劳动力的主力军。据统计,在1994~1996年期间,信息产业产值已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0%以上,雇用的职工占美国劳动力的比重也从1975年的40%上升到1995年的60%,到2000年将上升到65%以上。
近年来,在信息技术快速扩展的同时,美国的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其中,制造业的高技术改造进程进一步加快,这在汽车工业中尤为突出。近10多年来,美国的汽车行业除实行设备更新外,还把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结合起来,进行高技术革新,从而焕发出新的活力。
联邦政府为促使高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美国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更大的影响,近年来主要采取了下述措施:
首先,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在主要西方国家中,美国投入的研究与开发经费最多,主要用于高新技术的发展。据统计,1994年以来,美国研究与开发总经费超过了1700亿美元,比日本、德国、法国等主要西方国家研究与开发经费的总和还要多。其中,政府所占的份额在70~80年代均达到50%以上,90年代有所减少,1992年为42%,1994年为39.2%。(注:《OECD经济展望》,1996年7月。)政府提供的科研经费集中用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高科技产业的开发。美国企业的高技术开发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自身,但也有一部分来自政府的科研投入,如在1993年美国企业的全部研究与开发费用中,企业自身所占的比例为80.7%,政府则占19.3%。(注:《OECD经济展望》,1996年7月。)
它进一步表明,政府不仅为高技术产业开发提供大量科研经费,而且在企业的高科技开发中,也提供一部分费用。所有这些足以证明,在美国科学技术的振兴特别是信息技术产业的迅速扩展方面,政府所起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其次,推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重视对制造业的技术改造。在所有西方国家中,美国是最早提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国家。在1992年美国大选期间,克林顿和戈尔就把“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振兴美国经济”作为他们的竞选纲领。紧接着,在1993年9月正式推出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由副总统戈尔全权负责。作为一项浩大的工程,该计划将耗费4000亿美元,用20年的时间,在2013年最终完成。在此期间,又将有一大批以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为重点的高技术产业应运而生。
与此同时,联邦政府对制造业的高技术改造亦十分重视,试图通过对汽车等一些制造业行业的高技术改造,促使一系列关键产业大大增强经济实力,提高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
再次,重视技术创新,推动技术商业化。在技术创新方面,政府不仅以其主办的研究机构为先导,还鼓励大学和大公司进行联合攻关。当前,大公司兴办的“工业园”以及大学和大公司联合开办的“高科技开发区”在美国比比皆是。
在推动技术商业化方面,联邦政府也采取了不少措施,其中,政府提供科技投入,优先发展民用技术,以及政府出面,把大学的研究成果与企业直接挂钩等,无疑是实现技术商业化的重要举措,它们对高科技发展以及民间技术产业的振兴发挥了积极影响。
实践证明,联邦政府实行的上述政策与措施,对美国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的正面效应是显而易见的。
(二)通过压缩军事经济,使工业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
美国政府虽然从80年代中期开始压缩军事经济,然而,真正见成效还是80年代末期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后的事。例如,美国国防支出占联邦政府开支的比重,从1980年的21.2%降到1995年的18.1%,(注: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经出版社1997年版,第241页。)就是一个重要案例。
与里根当政后期(1985~1988年)相比,布什政府1989~1992年缩减军事经济的效果比较突出:首先,里根执政后期平均每年国防支出达3000亿美元,而布什当政时期的国防支出平均每年均为2800亿美元;其次,减少军事采购数额,里根时期平均每年的军事订货近2000亿美元,在布什时期降至1500亿美元左右;再次,鼓励军火公司合并,政府采取各种办法,促使美国大军火公司合并或者兼并。到1992年,经过合并或兼并后的美国大军火承包商已由里根时期的10多家减少到3家。最后,通过裁减雇员,大大压缩在国防工业部门就业的劳动力。仅在1987~1991年间,美国国防工业的从业人数就由390万减至310万,到1994年又减少到260万人。
克林顿入主白宫后,进一步制定了旨在通过压缩军事经济促使工业结构得到调整的发展战略,其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注重科技发展,建立相关机构,把研究与开发提到战略地位。克林顿政府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在调整工业结构中的重要作用。为此,克林顿政府首先创立了与国家安全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并列的美国全国科学技术委员会,还设立了总统科技委员会,把科学研究与开发提高到同国家安全和经济事务同等重要的位置。
第二,进一步减少军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1)大力减少军费。联邦政府认为,要消除臃肿的军事经济,首先应该在减少军事支出上下功夫。为此,从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军费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由8%降至5%,预计到本世纪末,进一步减到5%以下。(2)大幅度压缩军事采购。克林顿上台后,决定大大减少军事采购的数额。到1993年底,美国国防武器公司收到的新订单只有733亿美元,1995年以后,美国军事采购的数额又进一步减少至600亿美元左右。(3)减少军工生产在工业生产中的比例。为扭转军工生产在工业生产中比重过大的状况,克林顿政府计划在21世纪初,把军事生产占工业生产的比重由原来的25%减到20%以下。美国经济学家认为,军事生产比重的压缩,有助于美国工业的复兴,进而有利于美国经济沿着稳健的轨道向前发展。
第三,调整联邦政府研究与开发预算,平衡军事同民用目标的比例。与军事有关的科研费用在联邦政府研究与开发预算中一直占据着较大的比重,60~70年代,军事科研占的比重曾经高达80%,80年代以来这个比重有所下降,但截止到1987年,军事研究与开发费用占的份额仍然达到69%。克林顿政府上台后,采取措施大大压缩军事科研在整个研究与开发费用中的比重。联邦政府的目标是,到1998年,使这个比重减少到占全部科研与开发经费的50%,21世纪初进一步降到40%左右。
第四,注重军事技术向民用技术的转移。近年来,克林顿政府在努力开发民用技术的同时,还鼓励军火大公司与有关的民间企业进行合作开发。联邦政府决定,全国700多个长期从事军事研究的联邦实验室将现有预算的20%左右用于与工业界合资兴办的民间企业,以推动民用公司的高科技开发和创新。对那些“双重用途”的技术,如,计算机程序、电子、机器人、工人智能等领域的合作与开发,政府都给予减免税并提供财政补贴。
第五,在向大学提供的研究与开发经费中,政府更加重视提高民间产业的竞争能力。随着国防工业的收缩,近年美国政府向大学提供的科研经费中,军事与民用部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军事科研部分大大减少,民用科研部分则相应增多。当前美国政府向大学提供的研制预算的重点已经明显转向了民间产业部门。也就是说,美国更加重视提高产业的竞争力,这必将对美国工业结构,进而对整个经济结构的顺利调整产生强有力的影响。
(三)政府的优惠政策向中西部各州倾斜,使美国经济的地区结构得到调整。
最近一些年来,由于高科技的发展及经济形势发生的一系列新变化,美国南部和西部一些发达州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而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各州则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新景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科技发展的因素之外,与美国政府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干预和调控直接相关:
1、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发展,利用各种办法,促进科技产业化,大力发展以软件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技术经济。80年代后期以来,美国在发展信息技术方面比其他西方国家先走了一步。在这方面,联邦政府动作很快。在它的推动之下,一些中西部州也不甘落后,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纷纷走上高科技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在这些州中,处于西部内陆州的犹他州率先采取行动。在现有80个公司工业园以及2个大学高科技工业国的基础上,该州政府加强以科技为基础的商业发展,并专门成立了商业创造发展局,统一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并推动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技术产业的商业化进程。在1993年9月联邦政府推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即美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后不久,犹他州先于其他一些州制定了州级“信息高速公路实施计划”。在“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中,发展各种信息软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软件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州政府扶植并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目前在该软件谷内,共有1400家高科技公司,约有8万多名职员,美国一些著名软件大公司的总部就设在这里,其中有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公司NOVELL和世界上最大的文字处理公司WORDPERFECT。软件产业带动了该州就业率的提高以及居民收入的增加。例如,仅在1992年,犹他州信息产业的收入就达到了52亿美元。
2、下大力气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为推动欠发达地区经济实现起飞,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密切配合,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为这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便利条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联邦政府主要抓了几件大事:一是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在全国建成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其中,高速公路全长8万多公里,占世界高速公路总长度的2/3。高速公路的四处延伸,不仅给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振兴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还缩小了南北部地区和东西部地区的差距。二是重视信息网络发展。80~90年代以来,美国各级政府,尤其是联邦政府特别重视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当前,全国各行各业广泛应用电子计算机,并相互连接形成网络,发达与欠发达地区都能一样享受全美国乃至世界的经济、科技等信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老工业基地通过及时掌握市场、科技信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后来居上。三是环境保护。在这方面,联邦政府制定了比较完整的环保法规和政策。各个地区共同的经济发展项目不论大小,都要向联邦政府相关部门特别说明对环境的影响情况,否则就要受到联邦政府的干预。联邦政府还负责协调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的州际合作,治理环境污染。四是基础教育。美国大多数州实行10年制义务教育,各州政府每年财政开支的80%以上用于基础教育。联邦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支出主要用来帮助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这对它们的经济振兴是十分有利的。
美国政府在大力抓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十分注重指导欠发达地区的微观经济政策。例如,如何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怎样促使科技尽快振兴等等。也就是说,政府在进行宏观经济调节的同时,亦不忽视注重微观行为,注意把政府的宏观调节与企业、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微观行为相结合,以形成文化、教育、科研的相互配合,政府与企业互相合作的良性循环。
3、以培育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为核心,实行一系列地区优惠政策。一般说来,美国政府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政策导向,主要是着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鼓励私人资本投资,支持中小公司发展,并千方百计创造各种新的就业机会,增加劳动者收入,促使欠发达地区的贫困人口逐步减少。其政策导向的核心内容,是努力培育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其经济竞争力。各级政府给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和帮助,不在于给它们提供多少资金,而是教会他们怎样去赚钱。不论是联邦政府,还是州政府,它们向欠发达地区提供的援助资金,首先是投向教育、培训事业,尤其是为失业人口提供培训,尽快提高文化技术水平,从而进一步加强失业人口重新就业的能力及本领。例如,康涅狄格州政府除发展基础教育以外,还拨出大量资金用于培训失业人口。培训的方式主要有:为社区服务机构提供资金搞培训;组织社会自愿者帮助培训;为社区管理人员提供经费,资助他们到外地考察,学习先进地区发展经济的好经验、好做法。
与此同时,从联邦政府直到州政府都为欠发达地区制定了从税收到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与措施。在税收方面,对发展工业生产和扩展商业活动,联邦政府给州与地方政府提供多方面的税收豁免权;州政府也用减免税收的办法,促使工商企业到欠发达地区投资,如一些欠发达州州政府对到贫困地区投资的公司,一律实行5年内减免税的政策。倘若公司获取了收益,它们还可以在本地区再投资,并连续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给予的种种好处。在金融方面,欠发达各州政府设立的建设项目,一旦经过联邦政府批准,就可以向社会发行债券;州政府首先对社会各界集资进行担保,然后用这些集资给企业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州政府还准许部分公司向社会发行股票,以及对效益好的中小公司提供进出口信贷等等。
(四)企业加快结构性调整的步伐。
当前美国企业调整其经营结构的步伐有所加快,大体有以下主要做法:
其一,首先是收缩业务,重点经营传统产品。美国一些大公司过去都把摊子铺得很大,好像经营业务越多越好。如通用汽车公司以前不仅经营汽车,还经营卫星通讯、军用产品等。经营项目过多,反而使该公司的利润不断减少。有鉴于此,从1997年1月开始,通用汽车公司决定对企业进行结构性调整。先是将带有军事性质的通讯卫星、军事产品出售给专门经营军品的雷声公司;租车业务等也准备另立门户。美国报刊在评论通用汽车公司的结构改组时指出,通用汽车公司最近开始的旨在调整其产品营销结构的做法是朝着专营汽车的方向迈出了一大步。
其二,集中资金力保主体产品。这方面的事例,以百事可乐公司的结构调整最为典型。70年代百事可乐公司的竞争战略是以经营多样化来对付可口可乐公司的“产地多样化”。80年代该公司又先后收购了多家快餐连锁店,但此举并未收到预期效果。由于快餐业竞争十分激烈,加之占用大量资金,其结果是,严重影响了饮料产品及其市场的开发。最近一些年来,百事可乐的市场日益被可口可乐公司所蚕食,国内外市场不断缩小。百事可乐公司被迫改变其经营结构,出售快餐业务,用更多的资金来经营其主体产品百事可乐饮料,以扭转颓势。
其三,分割业务,方便经营与管理。美国一些大公司近年来兼并与合并了不少与主体业务无关的经营项目,严重影响了公司的运转,结果公司利润大减。例如,美国西屋公司是个具有100多年历史的老牌电气公司,近年由于兼并了与其经营业务不相关的广播电视业务等,该公司的经营收入和利润大大减少。1995年的经营收入为96亿美元,利润只有1500万美元。营业额在美国500家最大公司中列第135位,利润却排在了第441位。1996年11月,西屋公司不得不进行结构调整,将公司一分为二,一个专门经营传统的产品,另一个则经营广播、电视业务。
美国经济学家指出,突出公司经营业务重点和集中资金保障主体业务等结构调整措施必将大大提高这些公司的发展速度,从而有效地增强公司竞争力。
三、美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前景
美国80年代中期以来的经济结构调整,将是一次跨越世纪的经济结构全面大整顿。所以如此,主要在于:
(1)高科技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本世纪内难以就绪。众所周知,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新科技革命,使一系列新的产业部门相继涌现出来,推动了生产力的大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况且,科技的快速发展,便得资金的流向发生重大变化,从过去流向制造业部门转向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这就是科技振兴促使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而目前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刚刚实施,还要持续相当长时间才能逐渐看出成效来。正因为如此,美国当前正在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至少要在2000年之后才能大体就绪。
(2)消除工业结构中军用和民用不协调的致命弱点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长期以来,美国用于军事工业中的资金过多,在军事研究与开发上也下了很大的赌注。军费的增多、军工生产的发展和军事研究费用的增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美国经济发展,但因军工生产占用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削弱了民用工业发展,使得美国产品竞争力落在了日本的后面。美国工业结构的这一致命弱点是长期形成的,转变过来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因此,美国工业结构需要一个跨越世纪的调整过程。
(3)地区经济结构的整顿也非短期内能够完成。当前美国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内陆地区的经济实力比较弱,根本无法同东北部和西南部地区相比;内陆地区的自然与经济条件又比较差,它们要赶超经济发达地区也非短期内能够实现。战后西部和南部地区大约用了20年的时间才赶上了美国东北部各州。照此推论,美国中西部内陆州最早在21世纪10~20年代才有可能赶上西南部地区各州的经济发展水平。
(4)公司从多样化经营转向主体产品扩展也是个跨世纪的工程。在市场激烈竞争的情况下,把经营多样化改为力保主体产品发展,是企业确保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有效策略。但是,把多样化改为主体产品发展的调整过程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可以完成。美国报刊在分析公司经营调整战略时指出,“公司经营从多样化转变为向主体产品方向发展,不可以指望短时期内能够完成。它极可能持续到下个世纪,是个跨世纪的工程”。(注:美国《商业周刊》1996年3月31日。)
综上所见,美国经济结构的全面调整势必是一个跨世纪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