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海洋旅游功能区划研究_环境承载力论文

中国大陆海洋旅游功能区划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划论文,中国大陆论文,海洋论文,功能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旅游经济高度发达的区域,旅游经济总量庞大,旅游产业集聚程度较高。2006年沿海地区11个省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34 853.7万人次,占中国大陆游客总量的55%,其中入境游客所占的比重高达83.7%;实现旅游总收入14 316.65亿元,占中国大陆总量的66%,其中旅游创汇所占的比重高达78%。与此同时,东部沿海地域空间广阔,是我国类型多样、质量较高级的旅游资源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1]。但是受到自然资源的稀缺性、资源承载的有限性、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空间开发功能的衍生性等因素的约束和限制,我国海洋旅游业全面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问题。海洋旅游功能区划是为了解决不同利益主体之间追求海洋旅游经济效益所造成的功能和空间上的冲突,避免海洋旅游资源的无序开发和海域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降低,以保证海洋旅游开发决策、管理的科学性,促进海洋旅游的持续发展[2]。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战略构想,确定了“开发”与“保护”双维复合的主体功能区[3]。在这种背景之下,制定中国大陆海洋旅游功能区划方案,明确不同旅游功能区的主体功能和发展方向,实施有重点、分时序、优势互补的旅游开发模式,对保证海洋旅游资源合理配置、海洋旅游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优化以及海洋旅游经济与区域之间的互动发展,推动我国海洋旅游协调、可持续与友好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决策指导意义。

一、海洋旅游功能区划分原则与思路

海洋旅游功能区划分是根据海洋旅游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海洋旅游开发现状和未来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海洋生态功能与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协调和功能优化,从区域空间开发适宜性的角度,将区域划分为具有特定主体旅游功能的不同空间单位。海洋旅游功能区划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其编制、执行能够用来规划、指导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保证沿海地区旅游开发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综合效益。与以往旅游区划相比,海洋旅游功能区划除了要遵循海洋旅游资源的区内相似性与区际差异性、行政区界的相对完整性等原则外,更应强调海洋旅游资源、海洋旅游产业要素与社会经济要素的综合作用与统筹兼顾;应遵循主导功能性原则,优先安排符合区域海洋旅游产业主导发展方向的功能,将其确定为区域旅游的主导功能,作为区域旅游开发与建设的导向。当重叠旅游功能具备一致性、兼容性和互补性时,可进行旅游主体功能转换与分阶段安排,当重叠功能不能相互兼容时,比较分析得出最佳方案;区划必须充分体现区域旅游资源的自然生态价值和旅游经济开发价值,应保证在旅游开发成本低、旅游资源环境容量大、旅游需求旺盛的地区优先发展海洋旅游业,使区域的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区划应基于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的研究视角,确定区域旅游引导开发和适度开发的范围与内涵。

海洋旅游功能区划研究是在对海洋旅游发展现状调查的基础上,以中国大陆沿海53个地级以上城市为基本区划单元,以地域分异规律、可持续发展理论、空间组织理论等为依据,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区划途径,建立区划指标体系,收集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和相关资料,确定指标权重和进行标准化处理,构建区划评价模型,得到各评价指数的测度结果,采用SPSS软件对具体区划单元进行系统聚类分析,识别海洋旅游功能类型,进而初步获得海洋旅游功能区划方案;同时根据我国大陆沿海地区旅游发展的实际状况,对初步聚类的方案作详尽的核查和修正,以保证区划方案的最优化,进而确定各类功能区的发展定位与开发方向,并制定相关的发展对策。

二、海洋旅游功能区划分指标体系

1.指标体系构建

遵循综合性和整体性、经济性与生态性、可行性与可比性、科学性与客观性、地域性和动态性等原则,选取影响海洋旅游功能开发适宜性的相关因素作为海洋旅游功能区划分指标,具体指标体系构成如表1所示。其中,海洋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区域范围内,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所能够持续支撑旅游规模的最大阈值,超过这一阈值,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会受到限制或制约。该指标反映了沿海地区资源条件与生态环境容量对海洋旅游开发的承载能力;海洋旅游开发现状则代表当前海洋旅游的开发水平、开发规模和开发程度,反映了现实的海洋旅游经济活动对沿海地区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压力大小;海洋旅游发展潜力则反映了沿海地区海洋旅游发展的潜在空间,是指导区域海洋旅游开发方向和功能定位的重要依据。

一般而言,旅游开发规模越大、开发强度越高的地方,旅游活动对区域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压力就越大。评判旅游开发水平、开发规模和开发程度是建立在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之上的。而发展潜力是区域旅游产业一个不可或缺的影响因素,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允许的前提下,特定区域的发展潜力可以看做是该区域未来所能够达到的最大开发密度,当然能否达到主要取决于该区所具备的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区位优势、禀赋优势以及政策环境等。

2.数据来源与标准化

对中国大陆海洋旅游功能区进行划分,不但需要理论和定性研究,还需要大量数据的支撑。数据来源的准确和真实可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区划结果。为确保研究的客观性,区划指标的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编写的《中国旅游年鉴》(2007年)、沿海11个省市的《统计年鉴》与《经济年鉴》(2007年)、53个沿海城市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中国城市经济年鉴》(2007年)等相关统计资料。

为了尽可能地反映实际情况,消除各个区划指标因单位不一致和数量级差异对分析过程的影响,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通过数值的大小来反映指标值的优劣,从而使数据具有可比性。目前,进行数据处理的方法大致有极值法、Z-score标准化法、中心值法、功效系数法等,这里采用极值法,对于正效应指标(即在一定范围内,指标数值越大越好)的归一化公式为:

三、海洋旅游功能区划分方法

1.指标综合测度

采用层次分析法[4]确定影响海洋旅游功能区划分的各类指标之间的关系,建立层次递阶模型和不同层次比较判断矩阵。按照1~9比例标度法,进行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在此之上进行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在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后,根据各指标得分及相应的权重,由标准化的C层指标计算B层指标得分,再由B层指标计算A层指标得分,建立综合指数评价模型,分别计算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TECC(Tourism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旅游开发现状指数TDS(Tourism Development State)和旅游开发潜力指数TDP(Tourism Development Potentiality)(见表2)。计算公式为:

2.功能类型识别

海洋旅游功能区划方案要与国家“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四类主体功能区相协调,确保不能与国家总体定位相矛盾。国家确定的禁止开发区域包括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等各类自然保护区域,这类区域以强制保护为主,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生态的过分干扰。但是此类区域又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旅游开发条件,是我国旅游活动的重要承载区域,并已形成众多成熟的旅游目的地。为了不限制这些地区的旅游发展,在保证符合国家主体功能区开发政策的要求下,此类区域要进行适度的旅游开发,突出生态旅游功能,强调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此,在海洋旅游功能区划过程中,综合考虑国家“十一五”规划对东部沿海地区功能定位以及海洋旅游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首先将国家禁止开发区域范围内的旅游功能类型确定为海洋旅游适度开发区,并剔除在指标评价范围之外。其次,由于海洋旅游功能区划是针对整个中国大陆东部沿海区域而言的,除确定了海洋旅游适度开发区外,还要根据区划指标评价结果,将东部沿海地区划分为海洋旅游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与引导开发区,具体划分过程如下。

(1)系统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依据样品或指标(变量)之间的相似性(或亲疏程度)进行分类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应用系统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es),分别以中国大陆53个沿海城市的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值、旅游开发现状指数值和旅游发展潜力指数值为基础,进行层次聚类分析。根据各类指数大小,确定Ⅰ、Ⅱ、Ⅲ等三个等级,其中,Ⅰ级表明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很强,旅游现有开发能力很高,开发潜力很大;Ⅱ级表明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旅游现有开发能力较强,开发潜力较大;Ⅲ级表明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弱,旅游现有开发能力不高,开发潜力较小。

(2)三维魔方分类

采用建立三维魔方图[5]方法对各沿海城市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旅游开发能力、未来旅游开发潜力进行综合分类。具体步骤为:首先,以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为X轴,以旅游开发现状能力为Y轴,以未来旅游发展潜力为Z轴,建立三维坐标系;以沿海各城市A级指标聚类后分属的级别(x,y,z)为三维坐标,其代表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为x级、现有开发能力为y级、旅游开发潜力为z级的组合类型。每种组合表示三维魔方图中的一个魔方单元,而魔方单元对应一定的海洋旅游主体功能类型。在确立了海洋旅游功能区类型划分之后,功能区划的实质就是对各评价单元进行旅游功能类型的识别。

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旅游开发现状、旅游发展潜力的不同组合对应着不同的旅游功能区划类型。这里将53个沿海城市三类指数的不同级别组合类型归入相应的旅游功能区划类型,得到相应的对应关系,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旅游开发密度和旅游发展潜力3个主导因素的不同组合对应不同的海洋旅游主体功能类型,如表3所示。

四、海洋旅游功能区划结果分析

根据我国大陆53个沿海城市的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旅游开发现状—旅游发展潜力三维魔方和表4所示的对应关系,得到我国大陆海洋旅游功能区划的类型,并根据沿海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区划结果进行适当的修正,以符合我国大陆海洋旅游发展的自身特点。至此,中国大陆海洋旅游功能区划分方案确定为海洋旅游优化开发区、海洋旅游重点开发区、海洋旅游引导开发区和海洋旅游适度开发区四大功能区。

1.海洋旅游优化开发区

该区人口规模仅占沿海城市总量的1/4,土地面积不足1/5,而海洋旅游市场规模占沿海城市总量的50%以上,其中入境旅游市场规模比重接近70%,国内旅游市场规模比重超过50%,旅游总收入占沿海城市总量的65%,其中旅游外汇收入占74.5%,国内旅游收入占64%。本区集中分布着沿海地区旅游经济发达的城市,是我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旅游客源地和旅游集散中心城市。应充分利用这些核心旅游城市的辐射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发挥其旅游组织、集散和辐射中心的功能,凭借自身资源条件、开发基础、潜力支撑等优势向周边城市扩散,推动我国海洋旅游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2.海洋旅游重点开发区

该区人口规模与土地面积分别为沿海城市总量的38.6%和37.9%,海洋旅游市场规模占沿海城市总量的37%,其中入境旅游市场规模比重为25.3%,国内旅游市场规模比重为37.7%,旅游总收入占沿海城市总量的27.5%,其中旅游外汇收入占21.9%,国内旅游收入占28.7%。本区多为沿海地区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是我国海洋旅游未来发展的主导拓展区域。区内23个沿海城市是适宜进行大规模旅游开发的区域,作为沿海地区主要的旅游节点城市,应充分发挥其节点连带作用,注重新型旅游资源的挖掘和创新,加强旅游市场的扩展和开发,营造城市旅游环境和提升旅游吸引力,注重塑造各个城市的旅游形象,突出发挥其连接核心城市和引领欠发达旅游城市的作用。

3.海洋旅游引导开发区

该区人口众多、土地空间广阔,占沿海城市44.1%的土地面积,但仅仅容纳了10.7%的市场规模总量,入境旅游市场规模甚至低于10%,旅游经济总量很低,旅游总收入仅为沿海城市总量的7.5%,旅游外汇收入仅为3.5%。本区为沿海地区旅游经济欠发达的城市,这些城市虽有着较为丰富的资源,但从整体上看,海洋旅游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经济发达水平不高,旅游产品层次较低,旅游项目单一,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交通、旅游服务设施滞后等。应充分依托自身的比较优势,构建多样化的产品线路,加强与核心城市、节点城市的合作。通过政策指引、开发模式引导等多种方式,促进本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当其条件和环境具备时,可以向重点开发区转变。

4.海洋旅游适度开发区

区域旅游资源独特且丰富,原生态特征鲜明,生态环境良好,适宜进行大规模旅游开发,但其具有非常强的生态性特征,更容易遭受人为活动干扰而出现生态恶化现象。涉及国家主体功能区中承载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的限制开发区与禁止开发区,主要指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以及依法设立的各类保护区域。该区是我国海洋旅游发展的资源支撑和空间承载体,对其要坚持适度的保护性开发,保证实现海洋旅游经济效益与区域生态系统平衡的综合协调。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大陆沿海地区旅游资源丰富,覆盖面广,但由于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区位条件等因素的约束,对其实施全面开发还有一定的难度。为此,通过海洋旅游功能区的划分,确定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引导开发和适度开发区,实施有重点、分时序、优势互补的旅游开发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在功能配置上,海洋旅游优化开发区承担着沿海地区旅游组织、接待、集散和辐射中心的功能,是中国大陆海洋旅游业的支撑点,应集中各种优势资源,全方位参与世界级别、国家级别的旅游竞争,着力打造国际旅游城市形象,同时作为全国主要旅游客源地,还应利用强大的城市人口规模与经济实力,发挥旅游经济的“扩散效应”,带动重点开发区旅游的快速发展。海洋旅游重点开发区分别是环渤海、长三角、泛珠三角滨海旅游区中承担旅游中心功能、旅游枢纽功能的区域,对其开发应使城市旅游环境营造、城市建设与旅游开发同步,以发挥区域旅游集聚和辐射效应,从而带动周边引导开发区旅游的迅速发展。海洋旅游引导开发区是中国海洋旅游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的后备力量,特色开发、互补开发、区内与区际联合开发是今后开发的重要方向,应突破城市规模、功能和地位的限制,将对周边旅游经济发达城市的依赖性转化为联合开发优势,从而塑造旅游城市和旅游产品特色。海洋旅游适度开发区既是中国海洋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和条件,也是海洋旅游环境易遭破坏的脆弱和敏感地带。

在空间组织上,旅游开发要以旅游增长极,即各类功能区的旅游中心城市为核心,重点旅游景区(点)为支撑,专题和特色旅游线路为纽带,发挥四大旅游功能区的各自职能,实现区域分工和协作。以海洋旅游重点开发区核心旅游城市为中心,由不同旅游线路构成旅游空间网络格局,每一条旅游线路以一个或几个国家级风景区为核心,联合周边景点,向着特色旅游区的方向发展;并形成一个从海岸到海岛,从海面到海底,从游览到娱乐的多层次立体交叉旅游空间开发网络;利用海陆旅游资源的互补性和旅游产业布局的关联性,整合海陆资源优势,构建海陆一体化旅游发展格局,促进海洋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开发时序上,根据各类型区域的旅游发展现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开发潜力,合理确定开发的先后顺序,保证海洋旅游优化开发区的稳定发展,提升其国际竞争力,优先发展海洋旅游重点开发区;随着旅游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旅游开发的注意力将转向海洋旅游引导开发区,不断增加引导开发区各种旅游要素的投入,注重优化开发区与重点开发区对引导开发区的带动,有步骤、有秩序地使旅游客源向引导开发区扩散,一旦旅游市场规模和经济成熟,推动引导开发区向重点开发区转变,以促进沿海地区海洋旅游区域的综合开发和旅游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此外,本文的区划分析过程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第一,我们选取的指标比较全面,但由于数据的不可获得性或难以获得性,无法进行量化分析和计算,有些体现沿海特征的指标,如海域环境质量、海域水质质量、旅游度假区的适宜性指标、海水浴场的相关指标尚未纳入实证分析中。第二,由于各城市旅游发展的差异性,有些城市旅游统计指标的原始数据来源口径不一致,可能对计算结果有一定的影响。第三,定量分析本身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可进入性、旅游适游期等因素无法量化,这可能会对评价结果造成一定的偏差,因此,需要结合沿海地区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判别和加以完善。

标签:;  ;  ;  ;  

中国大陆海洋旅游功能区划研究_环境承载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