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本阅读考试真的有必要吗?_文学论文

现代文本阅读考试真的有必要吗?_文学论文

现代文阅读选考真有必要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真有论文,现代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文阅读历来是高考语文考查的重头戏,社会关注度绝不亚于作文,因为现代文阅读考查篇数多、篇幅长、阅读量大,而且题目难度大、赋分高,考生最难把握。2010年全国共有18套高考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一般有2~3篇,分值在30以上的占多数,江苏卷达到38分(文学类文本23分,论述类文本15分)。18套试卷中有5套命制了选考题(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这5套试卷分别是全国课标卷、辽宁卷、广东卷、山东卷和福建卷。江苏卷2008和2009两年都把文学类文本阅读作为必做题,把论述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作为选做题,应该说相对较为科学,因为文学类文本阅读最能体现考生的语文素养,要求高、难度大,而论述类和实用类文本难易程度相对容易控制。但实行两年来效果不佳,因为考生功利性太强,平时多次考试证明,选做实用类文本阅读者易得高分。统计数据显示,选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生近90%,平均分高出选做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生2分多。这说明两种文本阅读难易是有差异的,命题难度要想保持绝对一致几乎是不可能的。尽管阅卷可以做些调控,使两种文本的得分尽量接近,但结果并不明显。选考题命制难度很难做到一致,再加上考生很少选择论述类文本来做,因此,再命制选考题意义就不大,2010年江苏卷就取消了选考,只命制了文学类和论述类文本各一篇,而且全是必做。这就意味着高考和课改是很不协调的,预示着高考课标卷的无奈和新课改考试很不彻底。

选考顺应了课改中的选修内容。选考阅读是课标卷的最大亮点,是“课程标准”中“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基本理念在高考中的重要体现,是对学生学习个性的尊重与鼓励。这种理念很先进,让学生进行选择,可以引导他们形成和发展个性。但是,选考的文本不能涵盖所有选修内容,这会直接影响选修教学。而且要使命题难度保持一致是最大的难题,文学类文本,有些选材偏、难,脱离教学实际,导向不好,有些命题太难、要求过高,有违新课改精神,只会加重学生负担;实用类文本内容较浅显,命题显得不够灵活,缺乏创新,答案死板。实用类文本不好命制探究题,这样为了与文学类文本的命题协调,有时硬要命制与文学类文本匹配的探究题,就会显得不伦不类,也没有多少探究的价值。总之,文学类文本要难于实用类文本的阅读,用选考方式来解决选修问题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公平的。

江苏2008年首次命制选考题,选择了一篇论述类文本《纯朴的嗜血者》和一篇传记《晚清学人杨守敬》。论述类文本命制了两道简答题:1.本文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本文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引用鲁迅的话有什么作用?2.“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这句话如何理解?这两道题在文中没有现成的答案,考生要依据很少的信息进行总结、概括,而后整理成完整的答案,尤其是第2题要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再看实用类阅读的两道题:1.从文中看,哪几件事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2.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杨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这两道题,答案90%的信息或现成关键词语、语句都能在文中找到,主要考查筛选信息和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考生只要细心阅读、分条表述就能得高分,显然实用类文本比论述类文本相对要容易。2009年江苏卷依然按这种方式命题,选考论述类文本《说“异”》和实用类文本《画家黄永厚》。论述类的两道简答题:1.作者指出人们往往对异类持什么态度?作者认为应该持什么态度?2.作者在文中结尾说“异类的存在不仅正常而且必需”,为什么?一道是理解概括题,一道是理解分析题。这两题的答案文中信息不多,要抓住信息深入思考或上下文联系整合有关信息组织答案。反观两道实用类题目,都是筛选信息概括题,答案大多数能在文中找到。如概括形成黄永厚独特画风的主要因素,有三点是文中的原话:涉猎广泛的阅读、对社会人生的关注与思考、独特的生活态度,另外一题答案中三点有两点能在文中找到原句,还有一点只要用自己的话稍微转述一下即可。由此可见,两次考试命制的实用类阅读题难度均小于论述类试题,这对选考论述类的考生是不公平的。再说,由于考试时间紧,考生根本不可能在考场上对两篇文本都阅读后再做出选择,都是冲着实用类阅读容易、得分较高来的,选做变成了不加选择地“必做”,使得选考失去了应有的命题意义。

2010年这5套试卷选考的内容是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这样的选考文本问题更多,科学公正公平性更差。文学类文本基本难于实用类文本,从5套试卷来看,这是不争的事实。文本本身的差异很难使得两篇的难度保持一致,这就导致多数考生选做难度低、得分容易的实用类文本,这样的情况既不利于文学类文本的教学,更会给学生带来一种误导:文学类文本不阅读也不要紧,反正选考只做实用类文本,这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很不利。其结果是,喜欢文学的考生选做文学类文本,得分不及选做实用类文本的高,考试的信度、效度、公平何在?我对2010年5套高考试卷考生选做情况和统计数据无法准确了解,但从试题的命制和提供的答案可以看出,要做到两类文本难易程度基本持平是根本不可能的。

全国课标卷文学类阅读是一篇莫泊桑的小说,题为《保护人》,有3个简答题:

1.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2.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

3.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其中第2题的答案是: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的言行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这是考查情节安排和文章结构、主题的关系,要分析它有哪些作用,这需要有一定的阅读感受和经验,要求较高。

反观与之对应的实用类文本《杂交水稻之父》的命题,就相对容易得多。

1.尽管被国际同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内心却“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2.有人说袁隆平送出的人才“都飞了”,他是“白费心血”,袁隆平却认为这种看法是“见识短浅”。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如下:1.斯瓦米纳森的推崇使他产生了对比联想,他尚未得到国内学术界某些权威的承认,杂交水稻技术被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2.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优秀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国外一流的科研条件更有利于杰出学者的成长;一旦祖国有条件让他们充分发挥作用,他们也会随时回来的。

这两题的答案主要在文本的第2段和第7段,而且基本是照抄原文:(第二段)国际同行的推崇,确实使袁隆平感受到了心智与汗水的价值,以及来自光明正大的竞争对手的真诚友谊和温暖。想到国内学术界某些权威至今仍然把自己看作湘西泥巴地里滚出来的土老冒儿,把杂交水稻技术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袁隆平内心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第七段)袁隆平把他的研究生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攻读博士学位,这些研究生学成后都选择留在外国工作。有人便跟袁隆平开玩笑说:“您老人家送出去的人才都飞了,您可是白费心血了!”袁隆平则认真地回答说:“你们不要见识短浅。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优秀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让他们通通窝到我的手下来,受着我的思想束缚,而且我还无法给他们提供世界一流的研究条件,怎么能使他们成长为超过我的杰出学者呢?一旦祖国有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随时都会回来的。相反,如果他们回来而又无用武之地,那又叫人家回来干什么呢?”

这种答案尽在原文中的简单思维命题怎么能和文学类的分析理解题相比呢?尽管命题人使尽浑身解数,来个题型基本一致,但由于实用类文本难度不大,经过删减后基本只剩答案了,况且千字文容量有限,要命一道选择题和三道简答题,命题人是煞费苦心。广东卷、山东卷、福建卷和辽宁卷的选考题也基本是这样:文学类文本要求高、难度大、得分不易,而实用类文本要求低、难度小、容易得分。这不符合高考的公平公正宗旨。因此,我认为这种不合理的选考应该取消。

取消选考,是否可行?我认为完全可行。课改的理念和成果,不是用一道选考题就能考查出来的,没有选考题也不等于不贯彻和落实课改的精神,真正要落实新课改的理念和精神,不能仅在形式上做文章,而要实实在在改变考试的内容。江苏2010年把选做题改为必考,随机选一种文本,今年考论述类阅读,明年考实用类阅读,两种文本轮流考查总比让学生选做要公平公正,至少不存在难易不一致的问题。当然考哪一类文本不能告诉考生,现在的考生太功利了,可以连续两年考论述类阅读,也可以两年考实用类阅读,还可以考查人物访谈、新闻报道和科普读物,总之,考生不能只阅读一类文本,而是要全面打基础。如果取消选考,应该在考试的内容上有所突破,比如,文学类文本命题的开放性是否可以考虑。因为文学创作是作家对生活的一种独特理解和思考,文学理解也是读者的一种个性理解和解读。命题人就是基于对这个作品的理解命制了考题来测试考生,有些理解连作家本人也没想到。考生阅读作品,也是一次个人阅读感受和体验,要允许他们对作品进行多元解读和深层意蕴的挖掘,允许理解文本有不同的声音,和作家作品进行交流,只要是阅读者的真实想法,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表达合情合理,为什么不可以呢?命题人的理解不一定全对;考生的理解不一定错,有的理解会填补空白。现在教材对某些文本的理解就和过去不同了,这说明文本理解有一个认识和发展的过程。2010年安徽卷第13题:请为这篇小说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答案提供了三种,答案不是唯一的。第14题: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谈谈你的见解。答案同样提供了三种。这种命题就很好地体现了语文新课改的精神,让读书多、有思想的考生不吃亏,能得较高的分数。另外,实用类文本阅读不要全是传记阅读,可以引进时代活水,让学生进行读写结合。如,2009年台湾地区的高考题:

请综合下面两则事例,提出你的看法。(一)苏丽文在北京奥运会跆拳道铜牌争夺赛中,强忍左膝受伤之痛,11次倒下仍奋战到底,令全场动容。回台湾后,数所大学争取她担任教职。(二)邱淑容参加法国18天超级马拉松赛,途中脚底破皮受伤,仍坚持跑完全程。送医后,因细菌感染引发败血症,右脚截肢,左脚脚趾摘除。

这类开放性题目,尽管阅卷有一定难度,但只要有利于语文教学,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再难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但愿高考对语文教学能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这是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心声,更是强烈的呼声!

标签:;  ;  ;  ;  ;  

现代文本阅读考试真的有必要吗?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