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人才市场回顾_市场营销论文

2002年人才市场回顾_市场营销论文

2002人才市场回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才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岁末之际,上海市人事局透露说,他们要出台人才招聘会新的管理办法,引人关注的有两条,招聘会数量削减一半;招聘会组织者不得再向应聘者收取入场费。后者对于找工作的人来说自然是个大大的利好消息,但这一管理办法如果真的出台,对于那里众多的人才机构来说却着实是个不小的冲击。在2002年行将过去时传来的这个信息似乎是一个变化的开始,招聘会,许多人才机构赖以生存的基石正在坍塌。

变化总有预兆,如果说2002年11月30日出现在上海的“2002年上海市冬季大型人才交流洽谈会”遭遇千名大学生退票是应聘者对招聘会越来越挑剔的表现的话,在2002年里,北京招聘会大打联合牌、诚信牌;上海招聘会一次又一次对市场进行细分;深圳招聘会倾力打造金领色彩;长春、成都、杭州、青岛等地招聘会营造服务概念等举措都在表明各地的人才招聘会开始进入一个品牌升级的时代。

然而至少在这一年里,对于更多的人才机构,对于更多的人才市场来说,品牌还是一个比较遥远的事情。事实上在2002年里,一个被人们忽略了许久的现实正愈加清晰地开始浮现。

招聘会作为一种商业运作,诸如给回扣、被冒名、虚假概念、恶意炒作等种种黑箱手段开始被一一披露出来之后,招聘会本身的信誉难免受到质疑,在人才招聘会近20年的历史中,像这样的质疑并非很多,这意味着我们的人才招聘市场将会与其他市场一样,面临着如何维护自身社会公信力的问题。

对于2002年里招聘会中出现的不如人意之处,经济学家们会认为这是一个市场从发展走向成熟过程中自然的衍生物,而对于政府部门来说,要想确保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做的还是两件事:政策上的宏观指导,发展中的监督管理。如果说6月里中办、国办联合下发的《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明确的是今后人才事业的发展方向,各地在2002年所着力进行的则是市场的规范。北京发布人才招聘广告“五不准”,在为单位发布招聘广告松绑的同时,又加大了对人才权益的保护;上海的人才市场监察大队深入打击违规中介,网上假中介也无所遁形;广东制定人才市场管理条例,首次明确使用假学历最高罚3万;深圳规定人才招聘中严禁性别地域歧视;武汉、济南、青岛等地相继出台网上人才服务规范。我们由此看到的是一个非常清晰的信号,政府正在逐渐加大对人才市场的管理力度,而在这个层面上的管理,目标取向则是如何与国际接轨。

说到接轨,被谈论最多的自然还是WTO,在这个被称为入世元年的2002年里,WTO人才一度成了人才市场中最为新鲜夺目的概念。说他一度,是因为人们很快发现,WTO人才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如同期货,虽然紧俏却远水难解近渴,因为这样的人才太少。年初时广东率先打出起价20万年薪招聘WTO人才的旗号,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难以明确WTO人才的标准,到了7月,浙江某地又宣布要大举进京招聘WTO人才,得到的消息是他们所需要的人才在全国也不过十几个,所以,还是赶快培养吧。

而在2002年里,人才市场最大的赢家还是大举北上的香港人才。他们有与国际接轨的良好职业背景,接近WTO人才的标准,他们也大多有在海外学习的经历,不输于回国的“海归”,他们的要价虽不便宜却总比欧美人才要低,港人北上因此成了2002人才市场最夺目的风景。据统计,目前有近30万港人在内地工作,2002年里,广州、深圳、上海、北京都在香港举办了大型招聘会。从职场劲吹港才风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远离形式而归于实用,曾经屡见不鲜的拉人才做虎皮的举动在2002年里已经很少看到。随着企业成本意识的增强,我们看到更多的恰恰是企业对人才的精挑细选。

如果说年初北京一场人才交流会上某外企宣布不接受北大、清华学生还难免有做秀嫌疑的话,6月里创维公开宣称MBA学生身价过高的指责则是对MBA=高薪概念实实在在的冲击。而几乎在同时,关于MBA、EMBA、MPA等培训虚火过热,学成后离企业要求有差距的观点开始占据舆论主流。年底的统计数据则显示,2002年MBA等的招生在连续几年的上扬后首次出现了下滑趋势。被视为高端培训的MBA是由于需求的变化在走低,而号称大众课堂的IT培训则缘于竞争的惨烈而被迫转型。中国软件协会认为目前仅北京一地就有IT培训机构上万家,上海的数字与北京仿佛,而在济南这样IT业并不发达的地区,IT培训机构也有2000多家。雷同的课件,相似的模式使得IT培训超过英语培训成为2002年培训业者最难生存的地方,也因此生发出软件蓝领的概念、国际合作的宣传、培训包就业的承诺和永远考不完的证书,现在就来评价IT业培训这些新形式是否存在误区也许还为时尚早,但有一点至少是明确的,在培训业,有用才能生存。

想要生存得好,就必须顺因市场的要求,这种因应市场而产生的变化当然不只存在于培训市场,事实上,我们在人才市场中也看到了更多变化的信息。2002年里,上海、北京、深圳、武汉、青岛、杭州等全国大多数区域中心城市都推出了人才居住证制度,这顺应的是各地人才引进的新需要;2002年里,北京去香港招聘,上海来北京选才,内蒙赴上海觅人,浙江则瞄准武汉职场,跨区域的人才招聘不再是新闻而成为各地的一项常规工作,这顺应的是人才流动的新趋势;2002年里,北京开始发布人才供求信息,深圳调整人才需求排行榜规则,厦门提供人才市场需求分析与职位指导,这顺应的是市场需求变化对即时反映的新要求。在北京、济南、青岛陆续推出的手机订阅求职短信息服务里,我们看到的是择业渠道与时尚生活的融合;在上海、北京、广州、南京等17个城市结成的“人才网盟”里,我们看到的是网络时代跨地域求职的新可能;在北京的“红色中关村”流动党员网站和山东泰安的流动党员“网上支部”里,我们看到的是人才流动中的那些流动党员也在得到新的组织管理形式带来的变化;在甘肃的人才夜市和四川的人才平价超市里,我们看到的是西部地区人才机构服务意识的提升;而当成都提出百万人才培养计划,上海启动青年人才精英库,甚至连老区沂蒙山也建起了人才储备库,我们看到的则是人才依旧是2002年里各级政府规划中最闪亮的因子。

人不够,借来用。在人才市场的种种变化中,最值得关注的当然还是人才租赁的迅速升温。早在几年前北京、上海等地就已开始探索的人才租赁业务2002年里的快速成长和普及是人才服务业中不多见的奇迹。深圳4月份在全国首次对人才租赁和转让进行的立法仿佛是一个信号,随之而来的是人才租赁业务在全国范围的空前活跃。哈尔滨、宁波、重庆、西安等地人才租赁业务在这一年里惊人的成长速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北京、上海等区域经济的中心城市。而在广州,据10月份的统计,那里的人才租赁服务机构已有200多家。作为人才服务的一项新兴业务,人才租赁展现的是异常宽阔的服务领域,对于一直着力于寻找新发展空间的人才机构来说,它所提供的不仅仅是一项业务,更多的其实应该说是一个希望。美国最大的人才租赁机构年收入超过20亿美元,这显然为国内的人才租赁机构提供了一种可能。但当前的问题事实上在于,同人才服务业的其他领域一样,人才租赁在商机无限的同时,还需要练好内功,在规范化的管理与专业化的服务上做足文章,这当然还需要一个或许漫长的过程,那些急于从中获利的机构能坚持多久?而那些接受人才租赁服务的企业与人才们又能得到什么样的保障呢?

与人才租赁的虽然热闹却难免有些泡沫相比,人才服务业中另一个新兴服务领域——绩效档案似乎显得更具希望一些。来自上海的消息说明,绩效档案在那里正受到越来越多企业和个人的认可,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机构如何更好地管理流动人才的档案,在今天已经成为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无论是哈尔滨、武汉等地出现的大量弃档现象,还是众多政府人才机构共同面临的如何改制问题,事实上的焦点之一就是如何活化档案管理,使昔日单纯的档案为企业和存档者提供更多的增值可能。而它为政府人才机构带来的,也不仅是业务的转变,更是新兴成长空间的雏形。

在2002年里,当人才服务机构努力开拓新业务领域之时,经济结构的变化也开始向市场提出种种新的要求。IT人才每年至少缺20万,电子商务人才缺口200万,企业情报人才缺口10万以上,期货、IC、旅游管理、水电施工、物流等行业同样面临人才奇缺的局面。开放与多元的经济正在将我们带入一个新的人才需求时代,所展现的人才缺口为人才提供的其实是一个全新的职业生涯设计可能,而这些新兴职业的发展所带来的也就是一个又一个新的发展机遇。然而,有机遇是一回事,如何获得信息抓住机遇却是另一回事,作为人才需求信息的提供平台,2002人才市场一个全新的变化就是需求信息在市场中的被细分。当北京人才市场宣称要建立30家“分店”的时候,当广州可以在一天里同时举办多场人才交流会而场场招聘对象不同的时候,求职者所得到的自然是对位更加明确的信息与服务,这种在2002年里显得特别突出的信息细化实际上正是一个市场走向成熟的标志。

细分的人才市场能够为求职者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但却不能保证他们不会再遭遇求职中的尴尬。2002年里,在杭州,B型血不能做营销;在徐州,吃相不好会被拒;在上海,过于优秀的人才企业不欢迎,而在北京,结伴应聘就容易失去工作的机会。虽然只是个案,虽然政府禁止就业歧视的法规煌然在前,但对职场中居于弱势的求职者而言,每一个这样的信息都会对他们的谋职形成障碍。当人才市场努力在贴近着求职者,当人才服务业一天天更加专业化的时候,以往被人们忽视的公平就业问题越来越被提到台前,你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对于2002年的一些企业来说,对这个问题,他们想得实在太少。

由于平时想得太少,许多中小企业在寻找人才时就难免感到门槛太高。于是也就难怪一条来自合肥“谁能帮我挖到一个人才,就给他一万”的消息在SINA的人才资讯中从4月一直摘到了年底。这位合肥的老板也许不知道在中国已经发展了近10年的猎头公司,而国内猎头一向低调的做法事实上也妨碍了他们影响的扩展。12月里,一批国际知名猎头的CEO相继在北京做起了秀场,他们不低调,他们着急的是让更多的中国企业知道他们。一向在国内悄无声息的国际猎头大鳄忽然改了游戏规则,只因为在2002年里,这些国际人力资源业的巨头们发现,人才产业正在成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从这个角度看,2002年,对于众多的国内人才机构来说,竞争才仅仅是刚刚开始。

每当年底的时候,总是各种排行泛滥的时候,在2002年的12月里,《财富》杂志一个名为“最值得为之工作企业”的排行却意义非凡,我们在这里不仅看到了那些习以为常的国际公司,也发现了联想、海尔等国企的名字。这同样是一个信号,当好工作不再仅是高薪与福利,还包含着发展空间和成就感的时候,也就表明职场中的人们开始具备了真正的职业意识。而这在以往,正是被学者们认为我们的人才最欠缺的东西。2002年也因此而表现出了更多值得我们回味的内涵。

回望2002,也许这种种专业化、职业化才是它所真正代表的意味,才是它真正价值的体现,也才是它留给新的一年去继续前行的核心内容;回望2002,许多闪亮的变化为职场带来新的希望,许多全新的可能为人才带来新的机遇;回望2002,我们看到的经济大潮背后涌动的制度力量正在更加贴近企业与人才的潜在需求,2002因此而成为充满发展悬念的一年。

标签:;  ;  ;  ;  ;  

2002年人才市场回顾_市场营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