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港”制度与香港经济社会管理_香港经济论文

“自由港”制度与香港经济社会管理_香港经济论文

香港“自由港”制度与经济社会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由港论文,香港论文,经济社会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世界最大最开放的自由港,使得香港迅速成为重要的国际金融贸易中心

香港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开放的自由港。香港自由开放的范之广、程度之高、能量之大,都是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任何一个自由港所不能比拟的。所谓自由港,指一国划定的置于海关辖区以外的特别区域,外国船只可以自由进出,全部或绝大多数外国商品可以豁免关税进出的港口。商品免税进口后,可在区内储存、分类包装或简单加工,而后免税出口,借以吸引外船进港,发展直接贸易或转口贸易。较高的开放度与自由度,以及与之相关的安全度,是自由港吸引外资与技术的优势。设置自由港,除了一般经济自由区所必备的基础设施与高效率的经营管理环境外,还必须考虑港口状况、地理位置、空间条件、人力资源素质等因素。随着科技进步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自由港在世界经济与地区经济的交往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香港位于珠江口东侧,为英国侵占的我国领土,我国政府1997年7月1日已收回主权。香港地处远东地区的中心地带,是我国南方的海港城市。本世纪70年代以来,香港除了维持免税和低税制度外,并坚持积极的“不干预主义”的经济政策,全面开放黄金外汇进出口管制,简化进出口贸易手续,香港自由港功能进一步完善。香港自由港政策基本特点是:①贸易自由。香港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和亚太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大力推进对外经贸关系。香港对进出口贸易基本上没有管制,不存在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凡合符国际惯例的贸易行为均畅通无阻、没有国界限制。对本地厂商的出口商品不提供任何优惠和特权,对外地进口商品也不存在任何歧视。对酒类、烟草、高档化妆品等少数商品征消费税和进口税,但税率都很低,且内外税率一致。香港进出口贸易手续十分简便,只要在进出口后十四天内报关,一般无须事先批准。香港的无形贸易,包括出入口航运、空运、旅游、外国使用的港口、机场,以及在港消费、保险等,都没有管制。外贸是香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这弹丸之地,生产与消费的商品基本上依赖进口,转口贸易始终是香港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部分商品豁免关税,大大增强了对外资的吸引力与对外贸易的竞争力。香港人均外贸额2.5—3.5万美元,居世界第二、三位,香港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②金融自由。香港的金融市场完全开放,本地银行与外资银行享受完全平等的待遇。1973年撤销外汇管制后,香港的外汇市场成为完全开放的自由外汇市场,外汇自由兑换,资金出入与转移自由,资金经营自由,没有国民待遇与非国民待遇之分。港币和外币在当地可以自由兑换。1982年和1993年分别取消外币和港币的存款利息税后,外币和港币的存款完全自由。香港黄金出入口禁令也早已被撤销,黄金完全自由进出和交易,香港已成为继伦敦和苏黎世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黄金自由市场和世界最大的几个外汇交易市场之一。③人员进出自由。外地人到港,无论是办企业,还是探亲、旅游,手续都十分简单。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员每次来港逗留不超过一个月的,可用护照代替签证;持有英联邦成员国护照的人员来港,可免办签证手续。香港居民出入境也十分自由。④投资自由与企业经营自由。香港对世界各国正常的工商投资均实行充分开放的政策,投资没有因国别差异带来的行业限制与经营方式限制。属于正常工商活动范围内的土地买卖,外国公司的股权收购、合并、转让、雇工、投资等,皆与本地公司采取一视同仁的政策。商品交易与劳务支付的价格也基本上保持充分的自由竞争状态。外来公司与当地公司,官办公司与私营公司平等竞争。香港经济繁荣、政局稳定、位置优越,加上政策开放度极高,因而成为国际上最有吸引力的自由港之一。

二、高度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为香港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香港市场体系相当完善。无论是生产要素市场,还是商品市场,都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①资金市场。香港资金市场的发展,主要是在七十年代以后,经济迅速发展对资金需求猛增,加之港府推行自由港政策,特别是自由金融政策,吸引了大量的海外银行和海外资本,从而形成了以外资银行为主的金融机制。1990年, 香港有持牌银行166家,保险公司276家,租赁机构76家,金融总存款12310亿港元,各种证券集资6500亿港元,平均每日外汇交易额490亿美元, 每日黄金交易额2亿美元,年保险收入150多亿港元。近两年资金市场仍然十分活跃,没有出现衰退现象。实际上,香港已经成为一个功能齐全的国际金融中心。其融资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在亚洲地区高居首位,充足的资金为香港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条件。②劳动力市场。香港劳动力市场包括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工市场和以脑力劳动为主的人才市场。香港实行自由雇佣劳动制度,劳动力资源受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政府极少干预,劳动力的流动性很高。劳动力价格自由浮动,工资水平也主要由供求关系决定。劳动力的素质普遍看好,劳动力大多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生产技能和英语水平。香港劳动人口就业程度高,失业率仅1%左右。 ③房地产市场。香港土地统称“官地”,土地所有权属于政府,土地入市由政府垄断,土地是港府重要财政来源。市政局的开支来源与土地和房屋挂钩,个人收入水平的确认,也把物业作为重要依据。房地产是政府调控经济和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重要杠杆,香港财富的1/3通过房地产表现出来。土地投放量由政府有计划地控制。地价由政府和地产商共同决定,但公开性、竞争性很强,一般是在港府提出底价的基础上由众多的地产商竞投,价高者得。港府投入地皮的数量和底价是形成土地市场价格的决定因素,供求关系、投机因素、政治因素等也起很大作用。④商品市场。香港商品市场既有外部市场(包括进口、出口和转口),也有内部市场(本销市场)。外部市场遍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主要是欧美、日本和中国大陆。香港内部市场也汇集了世界各地多种多样的商品,市面销售的商品一半以上来自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物美价廉的商品不仅满足了香港本地的需求,还深深吸引着外地游客和采购者,故香港被喻为“购物天堂”。

香港市场机制充满活力。良好的市场机制利于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和最有效率的部门。香港市场机制的基本特点是:①供求两旺。从需求方面来看,国际需求超过本地需求,国际需求在社会总需求中占有很大比重。六十年代以来,香港出口一直很旺,国际需求与日俱增。香港内部需求也大幅度增长,1973—1990年,香港本地私人消费增长了十几倍,与国民收入处于同步增长状态。私人消费猛增,主要是由于香港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投资迅速增加;人口和收入增长,居民购买力提高。从供给方面来看,香港市场的供给能量很大。香港对内对外市场的供给量远远超过本身所固有的能量,这主要靠对外贸易来实现。生产者和经营者多数能以很短的时间快速地调配资源,对市场变化作出灵敏反映。②价格基本由市场决定,政府和行业公会干预极少。价格是直接影响市场的重要因素。香港绝大部分价格由供求规律调节而自发形成。政府只对一些重要部门的价格进行直接控制(如一些公用事业)和间接控制(如大米),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形成只起次要作用。大量的普遍的价格由企业按市场行情自由制订。许多企业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它们在定价时往往要对国际市场和本港市场的供求状况,以及主要竞争对手的动向作充分的调查了解,以国际生产价格作为定价的重要依据,而不是采用以全部成本作为定价依据的传统办法。有时还常以薄利甚至无利的低价全力推销产品,以争取尽快占领市场。香港市场的商品价格是需求导向或竞争导向的,既能敏锐地反映市场信息,又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③竞争规律在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竞争是市场经济中实现优胜劣汰和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手段。香港市场竞争充分发育,具有商品品种规格的竞争、产品质量的竞争、价格的竞争;也有服务方式、服务对象群体的竞争。香港经济中的垄断因素,除公用事业等少数行业外,其发展程度都很有限,竞争规律在市场上占主导地位。据统计,占香港市场总额约九成的内外商品市场和本地服务市场均以竞争为主,只有占市场总额一成左右的公用事业等属于受管制的垄断市场。竞争机制的主要特征是鼓励先进、打击落后,大大激发了香港人的机智进取、冒险拼搏和勤奋创业精神。

香港市场法制健全。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香港经济管理的最大特点是以法制为中心。经济法约占香港成文法律的45%左右,构成了自由竞争“游戏规则”的基础。例如,香港实行金融自由政策,但为了保障公平竞争,香港对金融业仍采取有效的法律管理措施:①对银行业的监管主要是通过银行条例来实施的。最新的银行条例(1989年修订)规定,所有经营银行业务和接受公众存款的机构,必须分别注册为持牌银行有限制持牌银行和注册接受存款公司,三者各有不同的注册标准、资产比率、流动资本比率及可经营的业务范围。条例还规定,设立银行专员及其监理处,具体执行条例的各项规定和监察工作。②对证券和期货的监管主要是通过证券条例,商品交易条例和保障投资人士条例等来实施的。这些条例规定,所有证券或期货商、投资顾问及代表等均须注册,并符合一定的资格和经济条件;设立赔偿基金,使受不法经纪欺骗的客户可以获得赔偿;股票公开上市交易的公司,其董事和总裁所持有的股份及公司的其他资料必须公开,利用内幕消息或散布虚假消息的股市非法牟利人要受制裁,以此保障普通投资者的利益。③对保险业的监管也主要是通过保险公司条例来实施的。保险公司条例规定,凡在港经营保险业务的公司,除特批者外,均需注册,而且对保险公司的控制人、实收股本、偿还能力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保险业的监管机构是设在注册总署内的保险业监理处,对社会上的其他行业,当局也有不同的条例给予监督和管理。正是在这些经济法规的引导、约束和保障之下,香港经济活动才做到了活而不乱、高效有序。除了法制管理外,香港还通过同业公会和商会之类的民间组织进行自律。目前香港有各种工商团体200多个,这些工商团体和同业公会往往对其涉及的交易活动或本行业的业务活动,制定了极为严密的行为准则,违者将受到团体或同行的制裁,甚至被取消从事该方面活动的资格,这对保护市场经济秩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长期的市场经济活动中,香港各大公司、大企业,都确立了良好的经营信念,形成了很好的公司文化,并有一套企业守则,这对企业也有很强的自我约束力。香港多数企业都确立了信誉观念,把信誉当成企业的生命、企业的资本。一个企业一旦拥有信誉,它就拥有市场、拥有银行信贷,就可以在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此外,香港企业家一般都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在经济活动中重视合同协议。在香港,交易双方签订的契约(包括订单等),以及从银行取得的信用证明,都有法律效用。除了遵守书面合同外,还要遵守口头协议,只要能证明口头协议存在,就要负法律责任。

三、充满活力的自由企业制度,为香港经济高速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明晰的产权制度是香港企业制度的核心。香港企业产权制度的基本特点是:①产权关系十分清楚。香港企业绝大多数是私人开办和经营的,开办这些企业的资本分个人资本和社会资本。个人资本主要开办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占很大比重,其所有权直接归个人。社会资本是个人资本的直接联合,企业表现为各种形式的股份公司,进行较大规模的社会化生产和经营,这些公司在资本数量上拥有很大的比重,在经济生活中起着支配作用。社会资本及其企业的产权关系较复杂,股份公司的股权是分散化的,散布在众多的股东手里。股东也是多元化的,其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小股东不直接参加管理,只享有法律上的终极所有权和分红权。②法律保护私有产权神圣不可侵犯。在香港,私人财产的所有权,包括财产的取得、使用、处置和继承的权利等,均受法律保障。香港居民对自己的财产拥有绝对的权利,如果这些权利受到妨碍和侵犯,就有权提出控诉。这就使得财产所有者,尤其是投资者有了保障,企业的增值就可以免受干扰。③鼓励私人投资。为了鼓励私人投资,尽量赚钱,香港的主要做法是采取低税制。个人所得税最多不超过纳税金额的15%。利得税的征收范围是任何经营业务的纯利润,税率均为15%。有限公司盈利税为16.5%,比新加坡的33%、台湾的25%、日本的43.8%都低得多。低税制鼓励企业直接积累财富,无限发财。企业能否赚钱,直接影响到业主、股东等所有者的切身利益,法律保护所赚的钱除纳税外全归个人和企业。所有者和企业都以最大的积极性和进取心,搞好生产经营,企业的利润动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结合,从而产生强大的经济动力。

在产权明晰的条件下,香港的企业作为具有完全独立地位的法人,责、权、利十分明确,企业没有什么外部的人为限制,实现了真正的意义上的自主经营。任何香港人只要拥有规定数额的资金,即可向当局注册登记开办企业,手续简便,只要交纳600港元的注册费, 另每千港元资本再交费6港元,便可以了。对外来投资也无什么限制, 各种管理手续和税费等都与当地企业一样。除少数违禁品(如武器、毒品等)和特殊性行业外,任何企业要生产什么或经营什么由自己决定,所需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等,也完全由企业自己选择,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及其相应的利润高低,进入或退出某一行业,生产或停产某种商品。政府除对少数公用事业公司的收费标准进行必要的监管外,对市场上的商品价格和劳务费用的变动不加干涉,商品的销售价格受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企业的资金、资源和劳力等生产要素的供应分配,也由市场自由竞争的价格来自发调节。企业自主经营和自由竞争的经济环境,孕育出一批勇于开拓、善于经营、具有较强应变能力的企业家和刻苦耐劳的劳动大军。

香港企业组织独特高效,有力地增强了企业的生存能力。香港资源贫乏,地域较小,必须面向国际市场,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和对外贸易,才有发展的可能。可以说香港制造业和外贸业的基础是比较脆弱的。基础的脆弱性,迫使香港经济内部产生出能够敏锐地适应外部条件变化、藉以保护自己生存和发展的企业组织机制。香港企业组织的基本特点是:①企业规模小型化。在出口加工业和外贸业领域,企业规模小型化特点尤为突出。1990年,香港制造业有企业5万多家,其中20人以下的小厂就占81.6%。制造业企业的平均人数只有15人,贸易企业的规模甚至更小。这些小企业运转灵活,对外对内适应性强,能够迅速地顺应国际和本地市场需要,转换产品或开拓市场。小企业一般都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进行生产。现代化的通讯设施可以迅速地同世界各地的厂商联系。发达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可以快捷地运送货物。小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或雇员收益常常不低于大企业,利润率也往往高于大企业。②实行独特的“承判分包制”协作方式。所谓“承判分包制”,即由大大小小的贸易公司向国外买家接订单,分别判给大厂或小厂承包生产,前者赚取佣金,每家小厂承担一项产品的一个或几个工序,大厂负担关键性的工序和总装,最终产品交给贸易公司出口。香港大约有1/3的小厂与大中厂家建立承包关系,有一半的小厂与贸易公司直接建立承包关系。这种协作方式,克服了小企业的经营分散、财力有限、又没有联合对外的组织机构等缺点,在整个社会形成了贸易公司、大工厂和小工厂之间的协作网络,实现产、供、销“一条龙”,有效地促进了香港有关行业和整体经济的发展。

四、运转灵活的社会收入分配制度,有力地保证了香港的繁荣稳定

政府公共开支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有力地减轻了财政负担。香港实行的是向世界开放的市场经济,除涉及极为重要的社会因素外,凡是能交给民间办的事,一般都交给民间去办。香港“私营”的概念与大陆不同,凡不是政府直接投资和经营的组织都叫做“私营”。事实上,政府对于公共事业的调控基本上也是采取间接的手段的。如公共汽车由私营机构经营,运行路线由政府授予“专利”,价格受政府监控。私人投资一般占公共事业总投资的80%以上,政府承担外部的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在政府的帐目结构中,经常性的一般收入用于政府营运开支,资金用于政府投资。营运开支只包括公营部门,即政府本身和房屋委员会、市政局、区域市政局的经营开支,以及政府给予公营和半公营机构的津贴和补助金。政府营运的日常开支占政府总支出的75%。政府支付资本投资,非经常性开支和贷款,则依靠多项基金帐目:一是基本工程基金,用于公务计划,征用土地、非经常性补助金及主要系统和设备项目、基金来源主要是地价和政府一般性收入帐目转拨的款项。二是贷款基金,用于政府的贷款计划,如学生贷款、购屋贷款,基金来源主要是政府一般收入帐目转拨的款项、贷款利息、投资利润,以及偿还的贷款。三是政府奖券基金,以贷款和补助方式资助社会福利服务业的发展,其来源是六合彩奖券的部分收益。在公共开支控制方面,一个措施是坚持公共开支的增长率在一段时期内接近本地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另一个措施是政府根据5年滚动计划,预测中期收支来管理自己的财务。

在社会保障上不轻易背包袱是香港社会收入分配的一个基本政策取向。香港目前人均总值高达11万港元,政府负责的社会保障只是社会救济,不负责职工的养老、医疗、失业救济。劳工养劳依照雇用条例,由雇主发给一笔长期服务金。条件是服务满5年。长期服务金为服务1年可得1个月工资的2/3。香港没有新加坡式的中央公积金制度, 但政府鼓励企业为雇员设立公积金计划,1992年底已有11200多个企业实行这种计划。劳工医疗是由雇主负责医疗补助金,政府设立的公营医院收费低廉,但只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对于劳工失业问题,尽管规定了遣散费、建立破产欠薪保障基金,但主要的还是依靠第三产业的发展来吸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香港失业率一直比较低。

重视公务员待遇是香港社会收入分配的又一大特点。香港公务员人数受到严格控制,机构设置也比较合理。香港公务员的薪俸大体在与私人机构服务的薪俸持平。公务员除薪俸外,享有比社会各界更多福利的待遇,无论是租房还是买房都有津贴,本人或子女均可在公立医院免费医疗包括牙医的诊疗;子女教育可享受补贴;退休时实行“长俸利”,即退休时折算一笔退休金,其中25%(1987年起可达50%)可一次性领取,成为个人可以处置的一笔可观的资产,其余部分按月发给。只要善始善终,公务员退休后经济来源有保障,生活比较安定。

标签:;  ;  ;  ;  ;  ;  ;  ;  ;  

“自由港”制度与香港经济社会管理_香港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