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日本加强基础科技教育的政策措施_青少年教育论文

二战后日本加强基础科技教育的政策措施_青少年教育论文

战后日本加强基础科技教育的政策和措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战后论文,措施论文,政策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战后日本历届政府非常重视加强基础科学技术教育,源于对科学技术人才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具有明确而深刻的认识有密切关系。

科学技术会议在审议了日本科学技术发展方向后发表的咨文指出:“人的智慧创造力是日本最大的资源。过去,日本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发展在很大程度是依靠科技优秀人才,今后有关各界的重要任务是密切合作,为确保和培养担当下一代科技重任的人才而努力。”① 但是,科学技术人才的来源并非朝夕之功, 而是要依靠百年树人的学校教育培养,并且必须从中小学教育阶段抓起,脚踏实地地进行基础科学技术教育。

根据预测,因为劳动时间缩短,产品服务信息化,高附加值等方面的原因,日本科学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但是,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年出生人数减少,其结果是18年后大学适龄人口数减少。从日本国内18岁人口的调查情况看,1993年全国18岁的人口总数为205万人;10年后,18 岁适龄人口数陡然降至150万人。这不仅直接影响到大学招生的生源减少, 而且还导致日本科学技术后备人才严重匮乏的问题。到21世纪初,科学技术人才的供给量将是目前的2.5倍,需求量将从目前的2.5倍增加为3.5倍;再加上日本年轻人对科学技术的关心程度降低,更加快了这种供不应求的趋势。科学技术会议于1994年提出了《关于确保科技人才的基本方针》的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借以推动多种多样的人才投身到发展科学技术活动中去。日本1995年度《科学技术白皮书》指出:“为了21世纪的发展,重要的问题是进一步积蓄可说是我国最大资源的国民的才智,并加以正确的运用。为此,需要进一步发挥国民的理性创造力,产生新的价值,实现能给国民带来真正富裕生活的科学技术创造立国。”② 因此,加速培养科学技术后备人才,已经成为日本政府和各行各业当务之急的头等大事,而加强基础科学技术教育则是不可缺少的;否则,对于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产生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为使学校教育尽快适应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需要,早在1953年8月日本政府制定并且实施《理科教育振兴法》。 在《理科教育振兴法》中特别强调:“理科教育,在构筑文明国家的基础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使命。”③ 为此,要求“通过理科教育掌握科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培养创造力”,④ 以期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优秀科学技术人才,为日本增强国际竞争力和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1957年11月,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公布了《关于振兴科学技术教育措施》的报告,其中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加强中小学的科学技术教育”。

战后,日本政府为使中小学教育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曾经四次全面修改中小学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1958年起,为了充实基础学力,提高科学技术教育质量,又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全面修改过一次,主要是增加数学和理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并且把初中的“职业家事科目”改为“技术家事科目”。从1968年起,日本政府为提高科学技术教育水平,受美国课程改革方面的“结构论”的影响,把现代科学的成果大胆地纳入到中小学的教学内容中去,从而使中小学的教学内容更加现代化。

为了借鉴外国进行基础科学技术教育改革的经验,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一些中学理科教师赴美国留学,并且把美国中学理科教学改革的情况向国内做了介绍。同时,他们还邀请了美国当时主编中学理科教改教材的一些专家访问日本,还举办了各种中学理科教改讲习班。

日本政府非常重视中学理科课程及教材的制定与编制,还拨出专款资助理科课程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并且将改革计划直接落实到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

在编制中学理科教科书的同时,日本政府还大力开展了中学理科师资培训工作。日本政府仿效美国,在师资培养上采取“开放性政策”,即中小学师资一律由大学培养;初中和小学的由四年制大学和短期大学培养;高中的由四年制大学、研究生院和大学专攻科(招收大学毕业生学习一年以上)培养。前述自1958年起,日本的初中把“职业家事科目”改为“技术家事科目”,由于教学内容有质的不同了,原任“职业家事科目”的教师不能胜任了。为此,日本文部省从1959年开始,用三年计划(预算总额4.35万日元)以全国的原任“职业家事科目”的教师为对象进行“在职讲习”(12天),作有关制图、木材加工、金属加工、机械、电气五个领域的实际技术讲习。

1960年,日本文部省决定在各都、道、府、县设立“理科教育中心”,借以提高理科和职业学科教师的专业水平。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高中理科教师应取得学士学位或硕士学位;严格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这是对已经掌握任教必备的专门学力而志愿任教者,通过考试录用为教师的一种新制度;改善理科教师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工作效率。另外,日本还聘用社会上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担任理科教学任务。

为配合指导并且有效地开展中小学的基础科学技术教育,日本学者发表了许多论文,出版了一些著作,例如:松本胜信编著的《理科教学法》一书,用了一定的篇幅专门论述科学技术教育,即第五章第三节“大众科学教育的形式”、第四节“科学教育论的背景”和第五节“科学教育展望”等。

1995年,日本文部省提出应大力改革理科教育,着力提升其魅力和感染力,解决青少年中出现的“弃理工”、“疏远科技”的问题。日本文部省还制定了一些措施,向社会(主要是面向青少年)提供、宣传理科教育及其魅力的信息,让青少年学生通过亲身感受了解科学的乐趣,促使他们走近科学并且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知识和技术。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日本的经济状况不断恶化;如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确立新的发展战略成为日本政府面临的一大难题。日本政府敢于面对现实,决心改变现状;通过与外国(主要是与美国)的比较,发现了自身的致命弱点,就是科学技术方面基础创新能力薄弱。为此,1994年6月,日本政府提出了“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新的发展战略,1995年又颁布了《科学技术基本法》,1996年7月制定了《科学技术基本计划》, 调整了科学技术政策和科学技术管理机构等。

科学技术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开拓未来的源泉。为了保证日本政府提出的“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新的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1997年11月17日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发表了关于课程调研的中间报告,对中小学课程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建议。日本小学、初中的理科加强了对自然界的体验和同日常生活的联系,以及观察、实验的学习,贯穿“体验教学”的原则,加大学生实践和体验的内容,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基础;高中阶段,要求在初中理科教育的基础上加强科学史和科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学科的学习,让学生学习一些与现实生活直接相关的知识。例如:科学是如何不断地向探索、解释自然界之谜挑战的;如何对社会文明进步作出贡献的;科学又是如何与人类生活息息相联系的等等。并且还开设了产业教育振兴方面的实验、学习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新科目,列为学生选择学习的必修科目。

当今,随着高新科学技术不断渗透到人们的家庭生活中,使人们的家庭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日本政府加强基础科学技术教育及时把“科学生活”列入学校教育的教学内容中去,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科学生活”教育。小学开设“家庭”课;初中开设“技术·家庭”课;高中开设“家庭生活”课。教育学生能够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有关知识,正确处理家庭生活与科学技术的关系,进而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正如《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一书中说:“如何使教育内容更加适合学生特点和社会要求,这已成为教育负责人、课程设计者和教师们经常关心的问题。在过去,教育内容长期固定不变,尤其在中央集权的体制下,可以在全国范围为学同一门课程的所有学生制定一种大纲。由于个人需求和愿望的多样化和环境的千差万别,这种以颁布统一大纲为特征多少简单化的方式已不得不让位于更为灵活的方式了。”⑤ 因此,日本政府加强基础科学技术教育,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还必须改革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

日本著名学者奥田真丈说:“所谓教育,就是援助每一个儿童自我生长和发展。过去,一般都认为教育就是教师站在前面指引儿童,或者站在后面拍打儿童的屁股推其前进,教师是课堂的权威和中心。但是,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儿童的发展是自身力量增长的过程。教育必须尊重儿童的个性,教师必须作为一个援助者、支持者站在儿童的背后扶助他们的自主发展”。⑥ 既然如此,在教育方法上, 首先必须从改变教育负责人、课程设计者和教师们的指导思想着手;要改变教学思想,实现由“教”到“学”的转变,即由“注入知识”向“主动学习”转变。这是日本政府加强基础科学技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1999年12月16日,中央教育审议会在《日本关于改善初等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的审议报告》中明确提出:“……在初等中等教育阶段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而是要培养‘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在高等教育阶段,要以在初等中等教育阶段掌握的‘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为基础,培养‘探索问题的能力’。”⑦ 因此,加强基础科学技术教育就理科教育而言,日本政府在修订《学习指导要领》过程中,强调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导入通过激发学生自身的想象力,去进行观察和试验等解决问题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要给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身创造能力的环境和机会,在宽松的环境里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发展个性。

要尽量发展学生自身的创造能力,让年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1960年夏,日本经济审议会发表的《日本经济的长期展望》中提出了“人才开发论”,主张推行“天才教育”。他们采取的措施是:要注重优秀人才的早期发现,早期开发,以培养英才。

为了让在数学、物理方面的“小天才”提前接受大学教育,1991年,日本文部省中等教育审议会讨论了高中教育改革。在4 月份的报告中建议在特定的范围内允许对有特别才能、智能与勤奋显著的学生,采取教育上的例外措施,认为这对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数学、物理方面才能显著的学生,可以给予他们接受大学和进行相当于大学水平的教育与研究的机会。由于现在的考试制度是考所有学科的平均水平,而不面向那些在一个方面有天才的学生,作为补救措施就是在高中学习的同时,学习大学的教科书。对此,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又进一步提出:“今后随着初中高中一贯制的采纳和新学习指导纲要的实施等,高中的多样化和选择幅度的扩大将进一步发展,其结果,在特定领域具有较高能力与强烈兴趣而希望接受多种教育,不只局限于高中层次教育内容的学生将会增加。为此,必须扩大这类学生选修大学层次教育课程的机会。”⑧ 加强基础科学技术教育,甚至还可以考虑相邻的高中与大学协作,开展大学教师、研究人员去中小学、高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作基础科学技术知识方面的学术介绍、讲座和实验表演等试验;组织大学教师对高中生进行横向的特别指导。

优秀科技人才是科学技术研究的原动力,必须为他们提供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良好环境和机会。根据中央教育审议会在《展望21世纪的日本教育》第二次报告中的建议,1988年日本政府对《学校教育法施行规则》进行了修订,给高中生中在数学、物理专业方面才能显著者打开了十七岁就可以进入大学深造的通道。这一规定的实施,今后还将扩大到数学、物理以外的专业。

日本政府加强基础科学技术教育,不单是注重对高中生中的“小天才”采取教育上的例外措施;1999年日本国会通过对《学校教育法》关于大学本科学习年限条款进行修改的议案。《学校教育法》新条款规定:从2000年4月以后入学的新生,学习成绩优秀的本科学生可以允许三年毕业。日本文部科学省2001年向国会提交的旨在振兴日本教育的《面向21世纪教育新生计划》,还将加大从修满本科三年学业的在校大学生中直接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力度,以进一步加强大学、研究生教育阶段培养优秀研究者和高级专门科学技术人才的机能。日本政府加强基础科学技术教育如此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从基础教育到大学教育,能够培养出大批基础知识扎实、独创能力强、素质好的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来临的科学技术后备人力资源。

当今世界,高新科学技术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了我国古代人预言的“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的信息化时代。为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应该迅速地使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不仅要掌握传统教育的“读、写、算盘”等方面的学习内容,还要求掌握新的运用各种信息设备获取、选择、整理、创造和传递信息的基础知识和技术。因此,大力加强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大批信息化技术专门人才,便成为日本政府加强基础科学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6年4月23日, 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二次咨询报告》中提出:“有必要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加强信息手段的运用,从而培养和提高使用信息手段的能力”,⑨ 也就是“应当注意不放松以往‘读、写、算盘’的基础教育,还要重视新的‘读、写、信息运用能力’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认真培养信息运用能力是十分重要的。”⑩ 因此,在日本的基础科学技术教育中专门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小学和初中阶段,要求每周有二课时,全学年有76课时;高中阶段,普通科设置“信息”(暂定)新学科,分为信息的收集与发出,计算机的结构和功能等科目进行教学。

进入20世纪80年代,日本政府提出“科技立国”发展战略。文部省为贯彻执行这一重大国策,大力推行计算机教育;在信息化教育过程中计算机便成为最常运用的信息工具;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对计算机的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便成为信息化技术教育的任务。

为了培养能够适应21世纪信息化技术发展需要的信息化技术专门人才,日本政府于1999年12月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实施计划》,该计划对中小学计算机教学进行了综合规划。中小学计算机教学计划实现的目标是:小学阶段,使所有学生习惯并喜欢计算机和因特网,自觉将计算机和因特网作为身边的学习工具,并且能够熟练使用;初中阶段,使所有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和因特网进行学习,将计算机和因特网作为与他人进行交流不可缺少的工具;高中阶段,使所有学生能够通过计算机和因特网主动学习和思考,增强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并且具有通过计算机和因特网开展多种交流包括与海外进行交流的能力。(11)

日本文部省要求,计算机教学必须运用到所有的教学科目中。例如:上理科课时,指导学生通过动画视觉,学习科学试验的方法,了解天体的运行情况、生物器官状况、地震震级知识等;也还可以通过因特网调查日本各地的气象变化情况和生物生态状况,并且进行比较与整理。

日本《教育信息化实施计划》提出:到2005年,全国中小学校所有科目都要实现计算机和因特网授课。

从以上可以看出,日本政府加强基础科学技术教育,非常重视对中小学学生的现代化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把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视为和“读、写、算盘”同样重要的课程,而且是给传统教育增添了新的教学内容,注入了活力;同时探索出一条培养适应信息化时代后备人才的新路子,为日本迎接21世纪信息化技术发展的挑战,培养和储备了一代又一代信息化技术人力资源,增强了国际竞争力。例如:2002年3月日本研制出的超级计算机“地球模拟器”, 打破了美国在该研究领域一直保持的世界领先的“霸主”地位。所以说,日本不愧是当今世界信息化技术产业大国。

在中小学校进行基础科学技术教育,不能把学生的学习空间局限在学校这个狭窄的范围内,还必须给学生们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和实践基础科学技术的社会大环境。

为了激励青少年学生以及日本国民参与到发展科学技术的活动中去,日本政府非常重视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并且把基础科学技术教育从学校扩展到社会各个领域,在全国开展声势浩大的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教育活动。

1960年,日本首相提出:“以十年后为目标的科学技术振兴的综合性基本方针”,经日本学术会议研究于同年10月4 日正式提出十年发展科学技术计划草案《科学技术十年计划》,并且纳入整个国民经济计划之中,这是战后日本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长期规划。在这个规划中明确提出:“要通过振兴科学技术确保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优势。”为实现上述奋斗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中就有普及科学技术的规定。因为,“科学技术的真正价值,只有在人们的深刻关心和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充分展现。因此应该引导全体国民了解独创性和合理性,重视专业技术,把有关科学技术的知识和教养作为人品的重要因素。”(12) “所以,应该把开发新的科学技术作为国民性的任务来不断追求之。”(13) 因此,日本政府于同年还作出了多项加强科普工作的决定。例如:每年4月18日至24日举办规范化的、全国性的“科学技术周”活动,面向青少年学生以及全体国民普及基础科学技术知识和技术;制定多种奖励专业性和群众性的科学技术发明制度等。

20世纪50年代,日本从美国引进“创造学”后,在全国各地成立了“创造学会”和“星期日发明学校”;东京电视台设有“发明设想”专题节目;把4月18日定为“发明节”;设立“日本科学技术振兴财团”、“发明中心”等机构专门从事科普工作。并且还给青少年学生出版科普丛书、图解、动画等多种科普读物;兴建儿童科学游乐馆(全名为“国立综合儿童中心”)、科学技术馆、少年科学俱乐部、科学教室等科普设施。举办科学展览、发明创作展览。例如:日本发明协会和每日新闻社每年联合举办“全日本学生儿童发明展览”;日本发明协会从1988年起坚持在每年的“科学技术周”活动期间举办优秀发明发表会。日本还举办科学幻想绘画展览、科学智力竞赛等科普活动;读卖新闻社从1957年起举办“日本学生科学奖”科学论文征文活动。日本政府及有关部门还采取措施提高科学技术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以便更好地为青少年学生服务。此外,日本有关部门还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扩大科普宣传教育的覆盖面;通过各种渠道增进青少年学生和科学技术研究人员的接触,例如:举办科学技术讲演会、座谈会、学术报告会、实施学生入学体验活动,参观访问科研机构等。通过上述这些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化的科普宣传教育活动,这对于日本青少年学生以及全体国民的基础科学技术知识的提高、树立崇尚科学技术的兴趣,起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日本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既注重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学知识的宣传与普及,更注重当今世界高新科学技术基础知识的介绍和传播;不仅教授书本上的科学技术常识,还更加注重训练和培养青少年学生实际从事科学技术实践活动的创新能力。

日本开展普及基础科学技术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不但是日本历届政府非常重视,而且科学技术界、新闻出版界、文化教育界、民间企业界,甚至社会有识之士都非常关心、举办或者赞助开展各种科普宣传教育活动,从而形成为全民共同参与的普及基础科学技术教育活动。由此可见,“科学技术只有在广泛而深入地进行研究的土壤中才能开花结果”,(14) 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1994年6月,日本政府提出“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新的发展战略、 科学技术会议提出了“关于确保科学技术人才的基本方针”后,同年,日本政府进一步提出要大力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基础科学技术知识,要教育青少年学生热爱科学,从小立志从事科学事业。日本科技厅为此制定了一项庞大的科普计划;日本政府希望通过该计划的实施和配套措施,提高日本国民整体的科学技术素质。

1995年,日本《科学技术白皮书》提出要进行智力储备和创造性思维教育。它还着重阐述了使科学技术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直接影响,让人们懂得自己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科学技术的道理,进而让人们了解学习科学技术、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对于国家未来的繁荣昌盛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巨大的作用。

战后,正是由于日本历届政府非常重视加强基础科学技术教育,并且及时制定出有关加强科学技术教育的政策和行之有效的一系列措施,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普及科学技术的宣传教育活动,逐步使科学技术受到人们普遍尊重、理解和热爱,从而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优秀科学技术人才。

战后,日本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在科学技术方面不但赶上了欧美先进国家,而且在高新科学技术的某些领域的发展水平已经超过欧美先进国家,究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战后日本历届政府非常重视加强基础科学技术教育,“鼓励创造,发展科学”,及其所储备的科学技术后备人才优势。所以说,战后日本历届政府在加强基础科学技术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是很值得世界其他国家借鉴的。

注释:

① 祝世章译:《日本认为培养科技人才是当务之急》、《世界教育信息》,1995年第12期,第15页。

② 冯昭奎、张可喜著:《科学技术与日本社会》,第131—132页,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

③ 转引自赵秀琴编译:《日本中小学的科学技术教育》、《日本问题研究》,1979年第4期,第34页。

④ 转引自祝淑春:《试论战后日本适应经济发展的教育制度改革及其启示》,《日本研究》,1997年第2期,第89页。

⑤ 转引自司荫贞:《日本面向21世纪中小学教育内容和课程改革》,《比较教育研究》,1999年第2期,第32页。

⑥ 陈永明等:《日本著名学者奥田真丈先生访谈录》、《外国教育资料》,2000年第1期,第3页。

⑦⑧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日本关于改善初等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的审议报告》,《教育参考资料》,2000年第7—8期,第9页、28页。

⑨⑩ 国家教委情报研究室编:《今日日本教育改革》第155页、153页,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

(11)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日本中小学的计算机教育》,《世界教育信息》,2000年第12期,第11页。

(12)(13)(14) 刘天纯著:《日本改革史纲》,第417页,《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出版。

标签:;  ;  ;  ;  ;  

二战后日本加强基础科技教育的政策措施_青少年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