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雅克设计有限公司广州城市规划工作室 广东 广州 510275; 2.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90
【摘 要】新常态背景下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未来的方向值得再思考。本文尝试新从社会的真实需求出发,运用空间生产理论来探索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的方法策略。通过对新常态和空间生产理论的解读,分析其与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的关联度,从空间缝合、社会融合、文化糅合、功能耦合、利益共生、多元协同行动规划六个方面探析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新常态 空间生产理论 历史街区 保护策略
1引言
新常态的出现引发了规划界重新思考各个层面的规划内容。然而空间生产理论在规划界的热潮,逐步揭开了社会结构变迁和空间生产二者关联性的面纱,历史街区的社会结构被外来入侵主体打破,街区的历史真实性已经逐渐地流失。因此,新常态语境下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探析对保护与开发层面的再思考具有重大意义。
2新常态及空间生产理论的概述
2.1新常态的概述
“新常态”是由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语境下的中国城镇化包括七个核心视角:社会、经济、空间、生态、文化、制度、政策。国内规划专家也纷纷对“新常态”背景下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解读。中山大学教授袁奇峰提出,规划“新常态”之“新”,在于城市社会的来临和城市时代带来的挑战。未来,城市规划作为重要工具,需要回归到社会建设的领域,为提高城镇化质量而努力。他还指出规划转型过程中要强调“理性”——城市发展的理性、政府的理性、社会的理性和生态的理性。
2.2空间生产理论的概述
在对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研究探讨中,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逐渐成为一种有效的分析工具。张京祥、邓化媛(2007)通过消费主义的视角剖析了以新天地为代表的近现代历史风貌区的空间营造机制,肖长耀(2008)、王达生(2009)都以重庆瓷器口历史街区为案例,从消费空间、大众文化以及符号拼贴等方面对历史街区更新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了解读。王苑、邓峰(2009)对山塘街的历史更新前后物质空间主体和社会结构的变迁进行了研究。【1】
在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中,空间的生产类似于任何商品的生产,一方面各种形式的社会过程和人类干预、塑造着空间;同时,空间又是一种物质力量,它影响、引导、限制活动的可能性以及人类在现实世界中的存在方式。【2】
3空间生产视角下历史街区保护面临的困境与策略
3.1历史街区保护面临的困境
3.1.1空间主体发生变化,原住民公共空间被侵占,生活习惯被迫改变
对于历史街区而言,一旦其历史价值被政府、开发商发掘,随着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实施,历史街区的社会结构将产生变化,面临着外来务工人员和游客的入侵,他们将成为空间的占有者。通过对广州市荔枝湾涌的调查,在更新改造后,大量的外来商业店主和游客的入驻。荔枝湾涌的空间使用主体由原住民转变为当地居民(原住民、以打工和商业经营的外来居住者)和游客的混合人群,当地居民人口老龄化明显,游客人群中以青年为主(见表1)。青年游客、外来居住者对空间的需求与原住民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历史街区的空间主体的变化将迫使原住民公共空间被侵占,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变化。
资料来源:笔者调查
3.1.2邻里关系、文化习俗逐步瓦解,原住民外迁愿望强烈
外来居住者以及游客涌入历史街区,导致历史街区的原住民人口比例下降。由于原住民在生活方式被迫做出适应性调整,同时他们也丧失了原始街区生活环境的归属感,因此,原住民产生了外迁的强烈需求;与此同时,由于在原住民与外来居住者之间存在语言、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两类空间主体之间的交往受到阻碍,从而导致街区的邻里关系、文化习俗逐步瓦解。
3.1.3历史街区空间的过度资本化
目前我国历史街区更新过程中,政府的责任和权力容易被开发商的资本投入所把持,对于开发商而言,他们希望能够在历史文化氛围中满足游客和购物者的消费、休闲需求获取经济利益,街区内原住民空间的私密性被忽视,从而导致历史街区的空间生产成为了一场过度消费主义的空间生产运动。通过对连州中山南历史街区【3】分析发现:在更新改造前,居住用地作为历史街区中用地功能的主体,沿中山南路、城隍路是前商后居的骑楼,商业基本能满足街区的需求。在更新改造后,中山南路、城隍街被改造成为一层皮的商业街,且商业类型由对内转向为对外的业态,例如酒吧、特色小吃、特产购物等外向型消费空间(见图1、表2)。
3.2基于空间生产的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策略
3.2.1空间要素整合
1)整合传统空间要素
整合传统空间要素是通过对历史街区的空间要素的梳理,一般情况下,将历史街区中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重要历史建筑、历史遗址和历史街巷的肌理梳理清晰,确定空间要素的保护策略以确保原住民的空间需求,同时植入现代生活需求的空间要素,这是对游客与外来务工人员的空间需求的应对。
2)恢复传统历史环境
传统历史环境的恢复是历史街区整体性、原真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常态背景下,在恢复传统历史环境的过程中应通过对原住民和潜在外来居住者的调查访谈,明确当地居民和潜在外来主体对历史环境的需求,在不违背历史街区保护底线的前提下,进行传统历史环境的恢复。
3.2.2.社会融合
住民混合化
历史街区的住民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留下来或者回迁的原住民,第二类是历史街区更新过程中不断涌入的外来务工人员和游客。在保护过程中应根据两类住民对空间的需求,提供对应的空间载体。
行为多元化
社会行为的多元化代表着地区的活力,营造多元化的功能空间,增加多元化的社会行为,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机会与人气,是城市历史街区走向社会复兴的必然之路。
3.2.3文化糅合
传统与现代在印象中似乎是互相博弈的两方。在城市历史街区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对立必然存在着,通过文化糅合策略可以最大程度地削弱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对立。
在新常态语境下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可以试图用文化需求占领空间,通过分析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空间需求特征,因地制宜地进行空间载体规划,策划适合不同空间主体的节庆文化活动,糅合原住民、外来务工人员和游客对文化的需求,建立混合多元的邻里关系,防止文化习俗的瓦解,从而实现传统与现代、当地与外地的文化交融。
3.2.4功能耦合
1)植入外部功能
根据外来人员对功能的需求,合理地植入外部功能,主要包括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的完善,公共开敞空间等等。
2)完善内部功能
历史街区内部的文化、宗教、商业、社会以及相关的价值取向是街区的核心构成要素,通过对上述要素的梳理,合理地完善内部功能,可以有效地实现城市历史街区整体物质与结构的统一。
置换建筑功能
通过评估历史街区内具有特色风貌的建筑,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建筑进行功能置换,焕发历史建筑的活力,一方面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为人民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记忆。
3.2.5利益共生
历史街区保护过程中常见的利益主体包括政府、开发商和原住民。协调三者的利益关系时,处理好利益最大化和利益最平衡化是关键。做大一张饼——其目的在于利益最大化,其关键在于保证每一个利益主体的发言权;分好一张饼——其目的在于让每一个利益主体有利可图,其关键在于把握好权利平等与机会均等的原则。【4】
新常态下的历史街区保护应当让原住民有主人翁的感受,调动原住民的积极性,让其主动的参与进来。政府应当协调好开发商和原住民的利益关系,避免成为更新过程中的旁观者,主动地承担自己应尽的职责。
3.2.6多元协同行动规划
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多元协同以及功能、空间、文化、社会、经济利益多元协同来实现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的完整性,确保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在实施过程中经济可行的基本原则,同时具备政府可干预、居民可参与、保护完整性、实施灵活性、历史延续性、规划过程性的历史街区保护行动规划。
4结语
在新常态背景下,我们应该基于空间生产理论对过去那些披着历史外衣的资本增值空间进行剖析,合理地构建出在新常态语境下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的策略。本文从空间缝合、社会融合、文化糅合、功能耦合、利益共生和多元协同行动规划六个方面对历史街区保护规划进行了分析,意在对社会结构和空间生产二者的关联性的分析来协调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的传统与现代的对立,提供一种新的保护规划思路。
(感谢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五所提供《连州中山南路历史文化街区概念规划及重点地块修建性详细规划》案例)
参考文献
【1】王苑,邓峰. 历史街区更新中的社会结构变迁与空间生产——以苏州山塘历史街区为例[ J ] . 现代城市研究,2009,11:60-64.
【2】张京祥,邓化媛.解读城市近现代风貌型消费空间的塑造——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分析视角[ J ] . 国际城市规划,2009,24(1):43-47.
【3】连州中山南路历史文化街区概念规划及重点地块修建性详细规划成果.
【4】王军. 历史街区保护中消费空间塑造探析——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分析视角[D ].苏州:苏州科技学院,2012.
论文作者:单旷杰1,陈思如2
论文发表刊物:《低碳地产》2016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6
标签:街区论文; 历史论文; 空间论文; 原住民论文; 常态论文; 社会论文; 文化论文; 《低碳地产》2016年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