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安流坑“乡射遗乐”的保护传承和利用研究论文

乐安流坑“乡射遗乐”的保护传承和利用研究论文

乐安流坑“乡射遗乐”的保护传承和利用研究

范雪琴 豫章师范学院

摘要: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各地文化事业呈现出蒸蒸日上发展势态,我国“非遗”等传统民间文化保护与利用课题也日益受到学术界广泛高度关注。乐安流坑“乡射遗乐”作为江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度曾面临着濒临失传的严峻形势。本文拟从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的研究视域,对乐安流坑“乡射遗乐”的历史渊源和生存现状进行分析梳理,并在此基础上为“乡射遗乐”文化保护、传承与利用研究提供进一步深入的依据。

关键词: 乡射遗乐;文化保护;利用

江西乐安流坑“乡射遗乐”,也称“流坑小吹会”或“乡绅遗乐”,是自明代起就流传于江西乐安流坑村一带的民间曲艺文化艺术。因其具有格调高雅和浓郁的古代宫廷音乐遗风与民间小调融合等艺术特征,对于研究者探索明代及近代乐安县民俗、民风、民乐和宫廷音乐在民间的衍变、发展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当前很多建筑企业的施工队伍,基本上是以农民工为主,无论是在专业能力方面还是安全防护意识方面都存在缺失,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认识不到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执行甚至拒绝执行安全管理制度,给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制造了一定的困难。

本文拟从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的研究视域,对乐安流坑“乡射遗乐”的文化历史环境、生存现状进行分析梳理,以期在此基础上为“乡射遗乐”文化保护、传承与利用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及借鉴思路。

第三,推进市场化进程,加强资本市场监管,改进相关制度安排,清除引发非效率投资的政策因素,相关监管机构应该加强正确引导,制定和完善相应的会计政策。明确各个管理层之间的职责,使其各司其职,相互制约,建立有效地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有力的监督会计信息的披露。

一、流坑“乡射遗乐”的文化历史环境

笔者近些年对乐安流坑村的“乡射遗乐”文化进行了多次田野考察,观摩了“乡射遗乐”的排练过程,探访了民间乐班,采访了多位“乡射遗乐”的文化传承人、亲历者、见证人。通过上述田野考察及结合历史文献资料查阅,笔者对“乡射遗乐”文化历史环境做了一番梳理与分析:

(一)董氏族群深厚的文化积淀为“乡射遗乐”的传承提供了丰富土壤

根据田野考察及对“乡射遗乐”传承人、亲历者、见证者口述,目前笔者也对流坑“乡射遗乐”的传承与演出习俗现状作了一番了解与调查:

在科学史上,一些科学工作者因诚信而导致了重大的科学发现。他们诚实地报告自己的实验结果,这些结果有的看似微不足道,有的出人意料、使人失望,有的则令人厌烦,然而,恰恰是这些实验结果为科学实现重大的突破提供了契机。

国有企业的风险防范问题,是企业在进行经营管理时重点关注的问题,科学有效的风险防控,不仅可以减少企业的资产流失,而且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因此,就需要企业认识到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及时找出在进行企业风险防范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而常见的企业风险防范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二)古代宫廷音乐文化与地方小调融合为“乡射遗乐”文化增添了独特色彩

据传承人及乐班成员介绍:目前组成“乡射遗乐”演奏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还流坑村董姓村民。在传习演奏技艺时,传承方式大多还是沿袭了以族内传承、兄传弟、父传子、单个传授、师徒传授形式进行,村外村民仍旧少机会进乐班学习“乡射遗乐”。由于其起源是学习宫廷演奏而形成,因此,“乡射遗乐”的乐手大多还只限于男性,但由于目前男性学习者还不够踊跃,所以现在也招收一些民间唱功好的女性充实到传习队伍中。一般有演出活动,通常由一名技艺精湛、德高望重的老艺人作为乐班的领班人,统筹安排乐版演出活动、排练以及教习工作。

尽管目前“乡射遗乐”依然存在,因为很多资深老乐手的离去,导致“乡射遗乐”传承依然面临着严峻形势,加之经济来源的缺失,社会多元化的文化发展影响,也导致族中年轻人普遍不愿意学习传承“乡射遗乐”,而是选择到外地打工、发展,保存“乡射遗乐”和文化成果和保护“乡射遗乐”传承弘扬,俨然成为“乡射遗乐”生存现状中的困境问题。

如今,每逢遇到大户人家办喜事、重大节日或者大型祭祀活动时,都会向“乡射遗乐”乐班发出演奏邀请。特别是近些年来,由于当地旅游业的繁荣与文化发展带动,“乡射遗乐”班社的活动身影也时常活跃在文化舞台,演出活动显得日益活跃及愈发频繁。

(三)地方音乐活动的经济基础与社会认同价值稳固了“乡射遗乐”文化的发展成果

据当地传承人介绍,古时“乡射遗乐”演奏具有非常高的地位,村中族民要给“乡射遗乐”小吹会提供每年的钱粮供应,所以“乡射遗乐”从古至今在当地均有充分经济保障,在古代很多地区民间文化发展中,“乡射遗乐”享受的待遇可谓是极高的,且具有独一无二的特点[2]。乐班会一般在每一年的正月组织演奏活动,时间集中在农历初二到十五,全体乐班演出人员头戴礼帽、身穿袍马褂,统一的服装增加了演奏氛围,一边演奏,一边朝着村里的大戏台出发,所经之路非常热闹,欣赏者众多,充分反映出董氏族民对“乡射遗乐”文化的荣耀感和欢娱心理[3]。这也为“乡射遗乐”的传承发展提供了良好生存基础,基于带有皇室宫廷音乐色彩和家族显赫地位的色彩,越来越多董氏族民都参与到学习“乡射遗乐”演奏中,这既稳固了“乡射遗乐”发展成果,从而在客观上一定程度起到了促进其不断完善、衍变,发展、传承,同时也给“乡射遗乐”百年后的传承与利用提供了广泛的社会认同价值。

二、流坑“乡射遗乐”的传承现状

目前乐安流坑村村民近千户,人口4000余人,大多为董氏家族。据当地上了年纪的董氏族民口述,其先民们认为西汉著名儒学家董仲舒为其始祖,但依据可查的现有资料和流坑村族谱,能够追溯到流坑村董姓开基祖为南唐时期董合。董合因凭借其土地占有量大,成为了当时的庶族地主,随着时间的变迁,董氏族民快速壮大,且通过办学兴教,培养出了众多人才。据笔者查阅史料统计,在科举盛世的年代,流坑村共出文、武状元各1名,进士33名,举人78名,任知县以上官员超过50人,现存各类古建筑、书法、傩面等文物等数量惊人,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宗族、风水、艺术研究价值。流坑村完全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积淀、学风浓厚,个性鲜明且风貌古朴的千年古村落,乐安“乡射遗乐”也就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兴起并发展来的[1]。有国家文物部门研究专家考察后甚至认为:流坑村族群文化内涵之深厚与丰富在全国自然村首屈一指。

(一)“乡射遗乐”的乐班传承情况

据当地有资历的族民介绍及史料记载,流坑“乡射遗乐”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期间,当时流坑村的董裕时任南京刑部尚书一职,他带领本族族民学习宫廷乐队的演奏技巧和音律知识,后带回家乡后一代一代传承延续至今,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乡射遗乐”。一般演奏乐班通常人数大多在9人到12人之间,使用的主要乐器包括了月琴、高胡、板胡、唢呐、琵琶、三弦、二胡等,演奏气氛既热烈又庄重。

(7)出台配套财税扶持政策。出台分布式能源配套财税扶持政策。建议国家对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示范工程给予投资补贴,建议国家能源主管部门和财政主管部门在审核天然气冷热电供能项目节能减排的基础上,对项目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给予奖励。将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缴纳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省内留存部分按综合能源利用效率分档奖励企业。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结合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的特点和融资需求,提供优惠贷款。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可享受重大技术装备进口关税优惠政策。

(二)“乡射遗乐”的演出习俗现状

曾经有一段时间,“乡射遗乐”具有自身的族规性,演奏地区局限于流坑村当地,地域非常狭窄,所以可被视为半封闭的演奏状态[4]。随着改革开放政策深入实施和日益繁荣的传统文化自信回归,“乡射遗乐”乐班活动也逐渐开始打破封闭枷锁,慢慢向外拓展。

据了解,在长期衍变发展过程中,“乡射遗乐”留下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主曲牌,资料显示,这些主要的曲牌在中国宫廷曲曲目中都有明确记载,经典传世的曲牌包括“浪淘沙”、“风入松”“小靠仙”、“小桃红”、“一江风”、“浪淘沙”、“朝天子”等曲牌,这些曲牌把宫廷音乐的浓重色彩、平和沉稳节奏、热烈庄严风格遗风表现的淋漓尽致,有些曲牌还融入了地方“五更恋郎”的民间曲调,具有清新明快、跳跃欢娱的地方民间俗乐的独特魅力和气息。2008年,“乡射遗乐”被列入到我国江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因为“乡射遗乐”有着古代宫廷音乐文化的遗风与烙印,这也带动了各界人士对“乡射遗乐”的关注和保护利用。

三、“乡射遗乐”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建议

很长时间,“乡射遗乐”一直采取口授心传的民间传承方式,其传承人大多古稀、花甲,上了年纪,年轻一代又忙于生计,无暇学习与传承,这也是目前“乡射遗乐”的发展、弘扬中存在的短板。但随着人们对乡土文化重视程度的日益转变,“乡射遗乐”也开始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这在弘扬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如何保护、利用和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繁荣,其意义、价值显得尤为珍贵与重要。

(一)借力旅游发展,拓展“乡射遗乐”宣传力度

旅游是了解一个民族民间音乐的最直接、最有效途径。流坑村作为千年文化古村和“乡射遗乐”文化的发源地,当地政府可以通过出台合理政策,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将流坑村旅游建设工作与“乡射遗乐”宣传相结合,让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到流坑村欣赏“乡射遗乐”文化,让传承人及演出班社有更多表演机会,这对于“乡射遗乐”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革新传习方式,拓展传承途径

“乡射遗乐”的传承形式虽有改进,但仍有封闭自守之意。为此,想要更好的保护和利用“乡射遗乐”文化内涵,就必须要革新传承方式。各级政府及教育相关部门,要加快“乡射遗乐”传承和文化艺术教育教学之间的深度融合工作,条件成熟时,可以将传承人请进高校,通过在高校相关音乐文化院系增设“乡射遗乐”课程或合作办学,让更多年轻人知晓、学习传承“乡射遗乐”文化,被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所吸引,自觉加入到“乡射遗乐”保护和传承工作中[5]。另外,地方政府应积极引导“乡射遗乐”爱好者参与当地组织的各项演奏活动、技能比赛,促进传承人、传习者之间的交流合作,让“乡射遗乐”的发展逐渐摆脱濒临消失的尴尬之境。

(三)重视“乡射遗乐”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与资源整理

现阶段,江西省有关部门对于“乡射遗乐”的发展十分重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及计算机设备设施,加大了“乡射遗乐”现场演奏的录像录音、曲目记谱及分析整理、史料挖掘应用等相关工作,不过由于资金上仍存在一定制约问题,限制了这些工作的全面开展。为此,相关部门可以向国家申请“乡射遗乐”文化资源挖掘与整理工作的专项资金补贴,以满足“乡射遗乐”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需求。同时,文化部门应做好对现有研究成果的保存工作,一方面完善纸质档案文件的储存管理,避免发生宝贵历史文件缺失、不完整、丢失情况发生[6]

四、结束语

“乡射遗乐”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生存现状和传承面临着一些困境局面,为此社会各界对“乡射遗乐”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势在必行,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和文件、文字上,而是需要结合流坑千年古村文化,以“乡射遗乐”历史渊源、生存状况为依据,采取行之有效的合理保护与创新、利用路径,让流坑璀璨的“乡射遗乐”文化可以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焕发异彩,得以更好传承弘扬与保护利用。

参考文献:

[1]周煦,昌毅."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抚州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研究——以流坑村为例[J].神州,2018 (36):43.

[2]王新同.古村流坑,穿越千年浪漫时光[J].劳动保障世界,2018 (13):76-77.

[3]彭丹.文化自信视角下传统乡贤文化的传承路径分析——以江西省"流坑古村"为例[J].农村科学实验,2018 (8):110.

[4]柯睿.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与开发——以江西省乐安县流坑村为例[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5.

[5]岳悦.文化产业视角下非物质文化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分析[J].北方音乐,2018,38 (20):255-256.

[6]林映钏.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策略[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8 (2):175-177.

基金项目: 本课题为2019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一般课题《乐安流坑“乡射遗乐”活化传承与利用研究》(课题编号YG201827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范雪琴(1986.5-),女,汉族,浙江宁波人,现为豫章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方向。

标签:;  ;  ;  ;  

乐安流坑“乡射遗乐”的保护传承和利用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