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话语体系”与“中国话语权”的建构_话语权论文

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话语体系”与“中国话语权”的建构_话语权论文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笔谈——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话语体系”建设与“中国话语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笔谈论文,意识形态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话语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801(2014)05-0047-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强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这一重要思想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政治和战略意义,需要从学术上加以探讨。

      一、全球化进程中的“话语交融”、“话语冲突”和“话语交锋”

      我国正处在全球化进程中。在这一进程中,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逐渐强大,我们必须以开放自信的胸襟和世界眼光,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学习其先进文明,学习其先进的经验、理论、科技、文化,学习借鉴其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社会治理方面的优秀文明成果。当然,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也在借鉴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及中国文化中的合理因素。这是全球化进程中西方“统一性”的一面,即话语交融。

      在全球化进程中,还不能忽视中西方也具有“对立性”一面,即“话语冲突”和“话语交锋”。这种“话语冲突”,主要是意识形态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冲突,价值体系上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冲突,行为方式上的重“权力和关系”与重“能力和自立”的冲突。“话语冲突”必然导致“话语交锋”。这种交锋,某些西方发达国家试图对中国“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邓小平语),这就是“文化渗透、文化征服”。尼克松在《1999不战而胜》一书中明确指出:“必须以非战争的方式动用我们的力量。应制订一种同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竞赛的战略’:军事遏制;发挥美国经济优势,以经济援助和技术转让为条件,诱使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开展‘意识形态竞争’,打‘攻心战’,扩散‘自由和民主价值观’。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不再相信他们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的时候,就是我们美国人不战而胜的时候!战争可以打败一个民族,文化可以征服人心。”尼克松所讲的“非战争的方式”,主要在意识形态领域,它是以文化的方式向经济、政治、社会、军事等领域渗透。其“武器”,主要是军事、经济、技术和美国“的自由民主”。其方式和目的主要是采取四个步骤:首先是实行军事、经济、技术等有效方式让中国人崇拜“西方标准”;然后用“西方标准”“裁判”中国一切,使中国年轻人认为“西方的月亮比中国圆”;接着是中国年轻人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对本国的政党、国家、民族、人民等,统统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予以否定;最后,使中国人动摇理想信念,摧毁中国人的自信心,分化中国人的共识,瓦解中国人的斗志,丧失中国话语权。其实质,就是穿上先进学术思想、文化、文明的外衣,诱惑、迷惑一些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使其掉入他们设置的政治陷阱——当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达不到应有的发展水平的时候,当民众的文明素养达不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当因经济高速增长而来不及及时化解由此带来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时候,过度、过高、过急推进“自由民主”进程,那么,所倡导的“自由民主”就可能会走向负面,即人们会借“自由民主”大棒来棒杀我们的政党、国家和社会,来攻击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来抹黑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最终达到尼克松所讲的“不战而胜”的目的。我们决不是借此而拒绝“自由民主”,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自由),必须不断推进中国民主政治进程;如果不顾我国现有的种种“条件”而过度、过高、过急推进“自由民主”进程,就会纵容非理性的民粹主义,导致国家、民族、社会动荡。

      今天,我国一些年轻人对西方“自由民主”和“社会思潮”的所谓先进文明的“外衣”崇拜的五体投地,被其迷惑,而对其“外衣”背后所设置的“政治陷阱”丧失警惕和正确判断;对西方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领域的渗透、控制缺乏警惕,反而迷惑于西方所谓的“先进”;对西方输出给我们的“民主”大加赞赏,而对西方拒绝于我们的“科学技术”不加反思和反省。

      马克思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因此,我们一定要真正识别西方文化渗透、文化征服的政治实质,避免“人吃了牛肉把人变成牛”,而应使“人吃了牛肉能更好地战胜牛。”

      二、中国话语权的六个要素

      建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我们今天所讲的建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虽然是针对国内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现状提出的,但更主要是针对全球化背景下西方的话语霸权而造成的话语冲突和话语陷阱提出的。

      着重讲其中的话语权问题。所谓话语权,既包括无声的话语权和有声的话语权,也包括国内的话语权和国际的话语权。无声的话语权,是指“做”得好,有实力、有地位;有声的话语权,是指“讲”得好,有思想;国内的话语权,就是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在国内政治上、学界和民众中有影响力、传播力、解释力和主导力;国际的话语权,就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在国际上有影响力、传播力、解释力和主导力。我们今天所讲的中国话语权,主要是在国际上有声的话语权。无声的话语权和国内的话语权需要我们继续做强做好,但更需要强调有声的话语权和国际的话语权。

      在世界上的国际话语权,包括六个要素。

      一是“坚实的话语基础”,有底气。主要指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等在世界上具有发展实力及其国际地位。有实力就有地位,有地位就具有无声的话语权。这是拥有话语权的坚实的实践基础。今天,中国道路促进中国成功,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表明我们已经拥有话语权的坚实基础。正因如此。今天才会去讲中国话语权问题。当然,还需要进一步增强我国的发展实力并巩固在世界中的地位。

      二是“科学的话语体系”,有思想。主要指基于中国道路、中国成功而形成的能破解“中国问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他学术思想。这是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它是对话语权的实践基础和对解决“中国问题”的思想理论表达,是拥有中国话语权的理论上的基础。在世界上拥有话语权具有许多内容,其中一个核心内容,就是拥有中国理论或中国思想的话语权。这对建设思想中国且回应西方社会关于“中国不会生产思想”的指责,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坚定的话语自信”,有自信。主要指积极参与建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每个人,要对我们的政党、国家、民族、人民,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等,充满刻骨铭心的自信。尤其在国际舞台上,在国际交往、交流和对话中,在阐释和表达中国思想、中国话语的时候,要充满自信心。这是建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且拥有中国话语权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我们拥有坚实的话语基础和科学的话语体系,但由于种种原因而缺乏上述我们所讲的话语自信,在与世界交流、交往、交锋中挺不起腰杆,就会影响我们拥有话语权。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前主任柯伟林指出:“中国很强大,但仍不够自信。”对此,我们要引以为鉴。

      四是“有效的话语(言说)方式”,有感染力。主要指“中国表述”。具体来说,指在阐述、表述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思想的时候,在传播中国文化、中国故事、中国声音的时候,在与世界对话时,要具有行之有效的表达或言说方式,不仅能“讲”,而且要“讲”得受听。这不仅要求继承且坚持我们已经拥有的行之有效的表达或言说方式,也要学习西方行之有效的表达或言说方式,如摒弃权力傲慢式的话语言说方式,坚持政治、学理和大众有机统一的言说方式,注重具体实证、可感知以及人性化的话语言说方式等。有坚实的话语基础和科学的话语体系,也具有坚定的话语自信,若缺乏行之有效的话语(言说)方式,也会影响拥有话语权的。

      五是“较强的国际传播能力”,有影响。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思想、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声音、中国故事、中国话语等,都需要通过传播来影响世界、影响人。是否具有快速广泛有效的传播能力,是否能及时抓住事物、对象、信息的真正本质、实质和核心,也直接影响着是否能拥有话语权。

      六是“被认同的国际话语权”,有主导权。这种主导权既包括合理确定标准和定义对象的解释力、与其他话语体系平等对话的对话权,也包括被世界认同的影响力。建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不是为了支配、压制其他话语体系,而是“有权力能平等言说且被倾听、有影响”。通俗来说,就是既有发言权,又有说服力、影响力。这是赢得话语权的最高衡量标准。

      以上所讲的有底气、有思想、有自信、有感染力、有影响和有主导权六个要素,是紧密相关、层层递进、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缺少哪一个要素,都会影响中国话语权。

      三、坚信思想的力量,基于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重建国家、民族、人民自信,主动赢得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权

      由于历史、文化、传统不同与国情不同,不同国家必会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即使西方各个发达国家,也有各自不同的发展模式。所以,应破除对单一发展道路的迷信,坚持走自己的路。

      30多年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与实践表明,中国道路是合理而正确的,它促进了中国成功。从哲学上讲,其成功或奇迹,就在于我们坚持并注重“一主三基”的哲学思想或“定位定标定法”的思维方法。“三个没有变”鲜明表达了当今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我国依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实际上是中国历史发展阶段的“定位”。“三个没有变”的历史定位,要求我国必须把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根本任务,即看做是最“主要”的,简称“一主”。这实际上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首要根本任务或目标的“定标”。围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主要”目标,中国共产党人力求从“三个基本”方面入手寻求方法:一是注重发挥好政府力量,使政府有效动员、组织和集中社会力量和资源办大事;二是注重发挥市场力量,让一切创造财富源泉涌流,让一切创新能力迸发,让一切生产要素为创造社会物质财富作出贡献;三是积极发挥社会或民众力量,使广大人民群众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这“三种基本力量”即“三基”,可谓是“定法”。

      中国道路促进中国成功,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独特优势,因而应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又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既汲取了西方文化中的一些合理因素,又汲取了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积极营养。它注重从客观实际出发,具有实践基础,不浮漂;它坚持“一元主导”的根本政治原则,具有正确导向,不改旗;它注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存在且必然遇到的基本矛盾关系双方的结合,具有可持续性,不摇摆;它注重“自主创新”,具有动力作用,不懈怠;它注重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具有政治智慧,不僵化;它注重围绕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具有战略定力,不折腾;它注重定标定向定心,具有凝聚人心作用,不动摇。

      基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我们应重建国家自信、民族自信、人民自信,主动赢得并掌握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话语权,唱响中国声音。第一,要做强“中国实力”,进一步打牢中国话语权的坚实根基。要继续走中国道路,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把我国各个方面做强,充分显示中国道路之中国力量。第二,要研究掌握“中国理论”,凝练提升中国话语的新概念、新体系、新表述,突出中国话语之思想的力量。知识分子是确立中国话语权的一支主力军。我们既要充分凝聚并发挥好知识分子的力量和大众的力量,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理阐释和大众化阐释;又要注重思想的力量。不相信思想的力量,何谈中国话语权?当今,有些西方政要鼓吹这样论调,认为中国只会出口电视机,不会出口思想家和价值观。在这种情境下,西方一些国家向我国积极输送他们的价值观、思想观念,一些西方社会思潮也对我国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当今我国处在一个需要思想、需要精神、需要文化的时代,需要运用思想、理论引领社会实践发展的时代,需要思想家的时代。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一刻离不开理论思维。我们这样一个大党、大国要站在世界高峰,一刻也离不开思想的力量。今天,我们到了该提升民族理论思维水平并唱响中国思想的时候了。一个国家不仅要靠物质力量征服世界,也要靠思想力量征服世界。我们不仅要建设物质中国、法治中国、文化中国、和谐中国和美丽中国,也要建设思想中国。第三,坚定“中国自信”,重塑国家、民族、人民的自信心,使中国话语权充满自信。不仅要从过去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延续性和生命力中寻求话语自信,也要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坚定话语自信,还要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道路促进中国成功的实践中获得话语自信。第四,完善“中国话语”,调整中国话语方式,寻求获得中国话语权的言说方式。要由一味注重政治宣传的话语言说方式转向注重政治、学理、大众相统一的话语言说方式,由疏离人的心灵的话语言说方式转向具有人性化的话语言说方式,由一味注重宏大叙事的话语言说方式转向也注重具体且可感知的话语言说方式,由“权力傲慢”的生硬式的话语言说方式转向注重平等对话交流式的话语言说方式。第五,注重“中国传播”,为赢得中国话语权提供现代传播技术手段。这既要求我们把抽象难懂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生动的可感知的“形象”,也要运用各种现代传媒和各种方式,有效传播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思想、中国精神、中国话语、中国声音和中国故事。第六,积极赢得并掌握“中国话语权”。既不能使西方垄断话语权,做西方话语的附庸,也不压制西方的话语,而是拥有与西方平等对话交流的话语权,让中国正能量话语影响世界。

标签:;  ;  ;  ;  ;  ;  ;  ;  ;  ;  

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话语体系”与“中国话语权”的建构_话语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