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们已经达成这样一种共识,即健康不仅仅包括身体的健康,也包括心理的健康。而我们当代的小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由于家庭及社会的多重影响,已经导致他们出现一系列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依赖性强、孤独自闭、唯我独尊、惧怕挫折、缺乏毅力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将严重影响到当代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作为基础学科重中之重的小学语文学科,由于自身的特点,在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本身就是一门基础教育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结合,学科中包含大量形象丰富的内容,本身就是对学生健康心理教育的很好素材。无论是语文学科课程本身,还是语文学科教学过程,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为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空间支持和物质基础。因此,只要在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适当且适时地加以引导和渗透,将会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的渗透:
一、在语文教材中渗透健康心理
语文学科是语言工具训练和人文教育的综合,无论是从工具性还是从人文性角度考虑,语文教学中都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可将心理健康因素从众多的教育内容中提取出来,让学生更多地发现其中渗透出来的对真、善、美的追求。如《检阅》,作者以“要自尊、自强,要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平等权利”为目标,使学生在阅读中初步感受到这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就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的典范文章。“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如果教师能带领学生更进一步正确地认识时间的可贵,就能形成珍惜时间的观念。
二、在语文课堂上渗透健康心理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课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让学生感受到人间的真、善、美,提升学生的情感温度。如《可贵的沉默》,教师要抓住教育契机,引导孩子们懂得要关心父母,并学会以行动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通过一个思维碰撞过程,推动学生自我思考,增强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思想和人生。
三、在课外阅读中渗透健康心理
优秀的文艺作品本身就是一笔丰厚的财富,不仅在于其丰富的遣词造句和描写,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愉悦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性情,具有极高的思想性。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要运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之自觉摒弃心理上的不健康因素,逐渐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结构。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可让学生拓展视野,又可以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提高对真、善、美的欣赏和评判能力,丰富和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语文教师可通过自己的大量阅读,摄取符合学生阅读的文章,使学生在感受美文的同时净化自己的心灵,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四、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健康心理
语文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写日记、周记及话题作文的方法使之排泄不良情绪,并通过它们了解学生思想,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其心理保健筑起一道“预防线”。例如,我班一位留守女生在周记中写下了这样的话:“在家最难熬的时候就是晚上,每当我一个人到房间睡觉时,望着空荡荡的房间,我是多么的孤独和寂寞。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爸爸和妈妈,想起了和他们在一起生活的那些快乐时光。想着、想着,泪水不由地从脸上滚落下来,当时我真想大哭一场呀!但是我只能独自躲在被窝里掉泪,心里无数次地念着:‘爸爸妈妈,你们快点回来吧!我好想你们啊!’有时我真想干一件‘大事’逼你们回来。”这种“迹象”,无疑引起了我的警惕;必然让我有了深入了解她的心迹的欲望,并能对症下药,开出好药方,帮助她摆脱困惑,走出那片可能陷入而不能自拔的沼泽地。因此,通过指导学生写作文,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五、在辅导中渗透健康心理
在学习辅导的过程中,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尤其不可忽视。老师对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要善于敏锐地发现,及时加以引导。要充满关怀,循循善诱,促使学生的心理状态向健康的方向发展。要通过学习的辅导与学生积极沟通,体现平等性和理解性。所谓“食补”不若“心补”,教师的正确诱导能促进学生积极健康地发展。至于如何进行学习辅导中的心理诱导,我们认为作为观念层面的心理诱导,其技术和方式是不一而足的,也就是随机性的正面牵引,不能变成简单的定义和程式。
语文教育的天然使命就是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塑造健全完整的人格。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各位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但是,语文课追求的理想境界不就是既增强了学科美丽又贴近了学生的心理吗?
总之,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贵在“潜移默化”,贵在“润物细无声”,它更多的时候是隐性的、暗示的、濡染的,而不是外显的、径直的、刻意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心理健康教育与科学知识传授的同步性,注意挖掘课文中的心理素质培养因素,把握语文教学和学生心理教育的切入点,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思想心理得到陶冶和提高。
论文作者:薛守云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6月总第20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8
标签:学生论文; 心理论文; 健康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过程中论文; 自己的论文; 语文学科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5年6月总第20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