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需求高增幅能否持续?——关于消费问题的认识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增幅论文,消费需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2000年以来,在扩大内需特别是在收入分配政策调整的作用下,加上假日经济的推动,我国消费品市场比较活跃,1~5月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3602.8亿元,同比增长10.4%,比去年全年增幅高3.6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增幅高3.8个百分点。扣除物价因素,1~5 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际增长12.6%,也比去年同期高2.5个百分点, 比去年全年高2.6个百分点。可以说除了外贸进出口强劲增长外, 消费需求的回升是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止跌回升的重要因素。目前的关键问题是,现在这种消费需求的高增幅能否维持下去,消费领域中存在哪些主要问题,要想使消费需求保持较高的增长,需要在哪些方面着力。就此,本文谈一点个人看法。
一、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高增幅的可持续性分析
要对这个问题给出回答,首先我们要对今年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的原因进行分析。从影响今年消费品零售额增幅的因素看,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收入特别是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有一定提高。1999年下半年,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扩大内需,中央对收入分配政策进行了调整,对中低收入者给予了加薪,使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特别是今年上半年与去年存在明显的不可比因素,使居民收入增幅走高,这是居民消费增幅稳步攀升的最基础性的因素。
2.宏观经济稳步向好,居民预期有所改善。进入2000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稳步向好,外贸进出口增幅创90年代以来的最高水平,消费需求有所回升,投资需求也在稳中回升,整个经济景气一举扭转前两年低迷的态势,使居民预期得以明显改善。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提供的信息,反映消费者对过去12个月家庭收入状况和消费时机满意度的消费者满意指数在4月份的基础上攀升了0.5点,5 月份达到93.2点,第一次出现较大幅度的攀升,结束了在92点平台徘徊的局面,说明消费者对过去几个月总体经济的复苏有了真切的体验。消费者对未来12个月家庭收入状况和宏观经济走向也有相对乐观的预期,5 月份预期未来12个月家庭收入状况比现在好的消费者占43%,预期今年中国经济比上年好的消费者达68%。
3.价格预期发生变化。过去大家对我国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有一个看法,即“买涨不买落”,实际上这是消费者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对历史或经济运行的一种顺延性判断所致。因为在预期价格会继续上升的情况下,消费者有将未来消费品提前购买以节约成本的动机。过去两年价格持续下滑,消费者消费冲动不大,除了其它原因,消费者对价格继续下跌的预期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而今年情况恰恰相反,媒体、专家都在分析、发表物价上涨的信号,居民购买行为也就会出现一定的变化。
4.假日经济推波助澜。“五一”假日旅游卷起狂潮,人流奔涌,出游人数4600万,旅游收入180亿元, 日均旅游收入及商品销售额创出记录。久无热点的消费市场,继去年“十一”之后再掀高潮,显现出假日消费政策的强劲效应。长假消费产生收入增加的直接效应,使旅游、交通、商业及相关经营部门收入立即实现大幅度增长,企业效益改善,职工收入提高,其间接效应是旅游、交通、商业等经营部门职工因收入提高而增加消费支出。过去少有人将缺乏长假看做是制约消费需求扩张的重要因素,而现在长假消费出人意料地使消费市场实现了扩张,为消费需求增幅的回升锦上添花。
5.家装热是使消费需求得以扩张的另一个因素。随着住房体制的改革,近两年商品房投资升温,居民个人购买住房的比例上升,加上公有住宅出售后,居民对住房不再是租用者,而是所有者,因而家庭装饰、改善家居环境的愿望十分强烈,这也是带动消费增长的一个因素。
6.消费环境有所改善。近年来,随着外资商业企业的进入,商业竞争更为激烈,服务水平和消费环境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特别是连锁超市的迅猛发展,为居民消费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使消费需求实现有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7.储蓄实名制的推行对今年上半年消费需求的回升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储蓄存款实名制后,一部分高收入者除将资金从居民存款中分流出来流向资本市场外,另外一种可能就是转化为实物投资或消费。存款太多有顾虑,股市投资太多有风险,出于这种心态,一部分高收入者可能会通过各种渠道把资金转化为其他投资,同时增加消费也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展望下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走势,应该说上述几项影响因素中大多数仍将继续发挥作用,比如价格预期、消费环境、家装热、宏观面向好等,但也有两项因素将不会产生正面效应(对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而言),如居民收入下半年受基数影响增幅提高面临一定困难,假日经济的作用在下半年也会逐渐消失等。因此,下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将稳中有降,但全年仍将保持一个相对较高的增幅,估计全年增幅在9%左右。
据统计,1999年我国居民的最终消费率为47.0%,比国际平均水平低约20个百分点。1999年我国人均GDP6546元,折合791美元(按汇率折算),若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则将超过1000美元。而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美元时,世界各国居民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一般为61%,目前我国有14个百分点的差距。因此,在未来若干年内,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若能够达到或接近国际平均水平,将为我国消费品市场的发展开拓较大空间。
至于未来消费需求的增长情况,我们认为平稳增长将是其运行的主基调,保持上半年12%以上的增幅的难度较大,但低于平均增幅的可能性也不大。
从支持消费需求增长的因素看,主要有:
1.国民经济发展趋好,为消费品市场的平稳发展提供了条件。根据各方面专家的分析,预计未来10年,我国经济将保持比较高的增长速度,GDP增幅在7%以上,这为消费品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大的空间,是消费品市场平稳运行的基本前提。
2.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会促进消费需求的增加。人口因素是影响消费品市场容量和发展规模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环境的不同,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往往强于农村居民, 未来10 年将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的10年,因此也将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
3.居民消费结构处于升级换代期,新一轮消费周期即将来临。始于80年代的第一次消费周期,大约延续了10年左右,其主要标志是以排浪式消费方式在城市普及家电商品, 家用电器开始进入农村家庭, 进入90年代中期,城镇居民进入消费升级的资金积累期。根据国外经验,从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到轿车、电脑、住房消费需要7~10 年积累期。即城镇居民消费从千元级向万元级、10万元级消费发展,农村从百元级向千元级、万元级消费发展。根据目前居民的收入状况,居民消费将逐步进入新一轮消费周期。这一轮消费周期,将以家电在农村普及,商品房、小轿车、电子信息产品进入城市家庭为主要标志。新一轮消费周期的到来,将使消费品市场发展领域进一步扩大。
但同时制约消费需求的因素也依然存在,主要是:
1.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不容乐观,农村居民消费增幅不会高。近两年来农民收入增幅一直在减缓,199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在上年减缓0.2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又下降了0.6个百分点,尽管国家三令五申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农民收入增幅减缓趋势不但没有缓解而且有所加快。从农民增加收入的领域看,随着城镇下岗人员规模的扩大,农民外出劳务收入将受到严重影响;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农副产品价格已经接近或超过国际水平,通过农副产品提价获得收入的空间不大;劳动生产率提高又面临着大量富余人员的矛盾;加入WTO后, 农业各行业受到的冲击较大等。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内,若无特殊政策,农民收入状况难以令人乐观,这样对消费需求的增长就将产生约束。
2.居民的消费行为、理念还没有发生变化,一些消费政策也制约着市场空间的拓展。多年以来,我国居民形成了以收定支、勤俭节约的传统,对消费信贷的热情远没有国外高,这也客观上阻碍了我国消费结构升级的步伐。估计这种消费理念会逐渐变化,但需要一个过程。同时,目前仍存在许多限制消费的政策,也直接影响着居民消费的增长。
3.收入差距拉大,边际消费倾向不高。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由一个温饱还存在问题的国家进入一个小康社会,应该说是20世纪后期世界上最伟大的经济奇迹之一。但是,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拉大。1978年以来,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由0.180 上升到0.467(杨宜勇,“收入差距为何拉大”,《中国经济时报》)。 当然这其中主要体现为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但仅从城镇居民而言,基尼系数也呈扩大之势,1980年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16,1990年为0.23,1999年为0.295。根据统计资料推算,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 边际消费倾向呈下降之势(具体数据见表1)。 而从近年经济发展态势看,居民收入差距还没有缩小的趋势,这对消费需求的增长会产生一定的困难。
表1 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占收入比例及边际消费倾向
19851990
1995
1997
1998
1999
平均
89.85
83.98 82.51 80.67 79.37 78.38
最低收入户 94.41
90.93 94.63 94.99 95.73 95.32
#困难户95.43
92.59 95.92 98.26 99.33 98.77
低收入户
91.99
89.23 90.57 89.19 89.49 89.17
中等偏下收入户 90.61
86.66 87.22 85.93 84.72 84.13
中等收入户 89.94
85.63 84.59 82.59 81.18 79.97
中等偏上收入户 88.68
82.93 81.61 79.39 77.77 77.02
高收入户
87.70
81.32 77.30 76.18 75.81 74.27
最高收入户 84.03
76.23 73.30 71.04 68.90 68.01
1998年倾向
1999年倾向
1985-1999年平均
平均 54.28 65.89
76.71
最低收入户
132.65 88.03
95.52
#困难户 153.49 89.06
99.53
低收入户 101.20 83.60
88.59
中等偏下收入户51.70 74.71
82.92
中等收入户50.66 64.21
78.28
中等偏上收入户48.04 68.16
75.21
高收入户 69.27 58.12
72.32
最高收入户38.54 59.27
65.95
数据来源:《2000年中国统计摘要》
此外,产品和服务质量不尽人意对消费市场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约束,尽管消法已颁布,但消费者为了讨回公道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比较高,因此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消费需求的实现。
总之,2000年上半年出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际增幅在12%以上有偶发性因素,并不具有必然性,未来维持上半年增长态势的难度很大,从中长期看,消费需求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二、促进消费需求增长的对策
尽管从短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投资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但从中长期经济发展角度看,消费需求是决定性的,一方面从国内支出结构看,最终消费占六成左右,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另一方面,只有消费需求保持一定的增幅,投资需求的增长才具有可持续性,否则投资需求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也会出现停滞。因此,采取措施,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就显得十分重要。为此:
1.从供给方面着手,创造出新的供给方式和供给制度,为消费需求的增长创造条件。应该注意到,随着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消费方式和消费偏好正在发生重要的变化,居民消费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正在形成,一些地区的居民的生活水准正进入到联合国评价体系中的富裕生活区。根据消费经济学的分析,在温饱型消费和耐用品消费的发展阶段之后,文化消费阶段必然随之而至。这种文化消费的内涵相当丰富,其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对闲暇的消费享受。“五一”消费火爆客观上也说明了这一事实。从我国消费需求的发展历程和居民消费水平、结构来看,在既定供给方式和供给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刺激消费需求增长的政策干预空间已有限,新的出路必须转向供给方面的变革,即提供满足新的消费方式及市场需求变化的供给,创造出新的供给方式和供给制度来。其中的关键就是打破垄断,充分竞争,让市场而非政府来选择经营主体,从而为消费者提供最优的商品,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使消费需求得以稳定增长。
2.消除陈旧消费观念。消费的增长不仅要受到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利率水平等多种经济因素的影响或制约,也要受到人们消费心理、消费习俗、消费观念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居民的消费倾向比较低,其原因是消费观念比较陈旧,人们在已经富有之后,仍然持有比较贫穷时的消费观念。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观念是完全正确的,但这种观念并不是强调人们不要增加消费和提高消费水平。人们在富有之后,应该考虑提高生活质量的问题。提高生活质量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最终目标,因而在富有之后应该强调生活质量的问题,不能把勒紧裤带过日子绝对化,在富有之后仍然不去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在消费观念上要消除陈旧的消费观念,树立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观念,包括在节假日前后及在人们各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前后,提倡应有的消费,从而促进消费需求的提高和消费的增加。为了逐渐在我国城乡居民中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消费观,使人们逐渐做到“敢于消费、善于消费”,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继续保持国民经济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稳定性,为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要积极推广信用消费等现代消费方式,通过消费实践来引导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更新。
第三,要通过理论讨论和宣传,使人们正确认识消费观念更新和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道德规范之间的关系,排除由于认识偏误给人们消费观念更新所带来的束缚。
3.加快消费体制改革的步伐。“五一”、“十一”休假制度的调整是引发“假日经济”的直接原因。休假制度的调整本身并不是经济手段,但它却能与国债发行、降价等经济手段一样有效地启动消费需求,甚至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这说明制度本身的调整能够在启动内需中发挥重要的“制度效应”。“假日经济”给我们的最重要启示并不是假日旅游在我国的发展空间有多大,或者是应该大力发展我国的旅游、休闲、娱乐等行业,而是我们应该更新刺激内需的观念,从借重启动机制中的变量启动内需转向启动机制本身。无论是增加公务员工资,还是商家的降价促销,或者是政府的大规模采购以及扩张性投资都只是改变启动机制中的变量,作用的时效和程度都有限。“假日经济”则说明,我们应更新观念,通过调整启动机制本身来启动内需。就消费而言,也是一样,即通过加快消费体制的改革来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
4.发挥政府的功效,改善消费的环境。从政府的职责看,为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做好公共设施的建设应是义不容辞的。根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组织的一次农村消费专项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农民收入水平低,对收入增长预期不高,但是农民仍然有很大的消费潜力。农村消费之所以启动不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农村消费环境太差,农村电网老化,电价高,电视接收信号弱,不通自来水等等因素,限制了农民对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如果国家加大对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下大力气改善农村居民消费环境,那么,农村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将会快速增长,从而有助于全面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因此,国家应下更大力气做好此项工作,从而为消费需求的增长创造条件。
5.发展经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要刺激消费,提高消费水平,进而推动中国经济走出萧条,走向繁荣,关键是要千方百计增加普通城乡居民的实际当前收入,尤其是农民收入。在既定的生产力水平和国民财富的前提下,增加普通城乡居民收入,主要是建立起财富的二次分配体制,逐步消除收入分配不均等现象,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为此,首先必须深化改革,整顿分配秩序,理顺分配关系,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其次,必须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切实加强税收征管工作。随着个人财富和私人资产数量的迅速增加,个人遗产税和赠与税的制定和开征,应尽快提上议事日程。同时,应尽快完善利息税和个人所得税征收体系。第三,农民处于社会的底层,是收入分配不公的最大受害者,减轻农民负担事关重大,中央政府规定农民负担不得超过人均收入的5%, 地方政府为了不突破5%的界线,须坚决落实, 同时还需从立法的高度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不过,要从根本上增加居民收入,最重要的还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生产率,推动经济增长,增加国民财富,把蛋糕做大些,这是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