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选材的思考与设想_文学论文

课文选材的思考与设想_文学论文

文选型教材的反思与设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选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回顾

如果从昭明太子编《昭明文选》算起,文选型教材已经走过了将近1500年的历史。《昭明文选》之前的语文教材,除识字课本外,多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孔子是以六经为教材,荀子是一位传经大师,汉代教师(博士、经师、孝经师)的主要任务也是传经,必修课增加了《孝经》和《论语》,汉武帝之前,也有用先秦诸子为阅读用书的。魏晋时期,学童读《老子》《庄子》的大大增多,诗赋、史书也已作为诵读教材,但未有统一的教科书。自《昭明文选》横空出世,我国才有了与经书并行的语文阅读课本。

《昭明文选》的编纂体例,是按文章的体裁分类编排,共39种文体。每种文体中的作品,又按作者的时代排列。唐以后的文人学子,大都要读这部书,把它当做模仿的样板和取材的来源,以应付科举,尽管经书依然是他们的主要读物。到明清时期,这一类的阅读教材渐次增多,较著名的有《童蒙观鉴》《唐宋八大家文钞》《古文观止》《古文辞类纂》以及《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等。《古文观止》是一本国学入门书,编写体例以时代为经,以作家为纬,打破了过去文选一直在分类上兜圈子的框框,甚为流行。

清代末年,废科举,兴学堂,随着五年制中学的兴办,开始有了中学语文教材。吴曾祺编的《国文教科书》,选文从清代依次排列到秦汉,编辑意图是想以名家文章为范文,通过大量阅读,掌握常用文章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五四”之后,白话文进入教材,文白合编的教材,按记叙、抒情、议论、说明几个大类组编,加大了文学作品的比重,基本训练开始由重写作向重阅读转变。国民党执政时期,教材编写最有突破的是夏丐尊、叶绍钧合编的《国文百八课》。这套课本采用文白混合编排,一个单元是一课,包括文话、文选、文法或修辞、习问四个部分。文话是每课的中心,特意编写,是讲文章理法的教材,有系统性;文选是文话的例证,即所谓范文;文法或修辞即语法与修辞;习问是就文取例,根据需要设计的练习。这是一套初中国文科教学自修用书,编辑旨趣最重要的一点是想给国文科以科学性,一扫从来玄妙笼统的观念。

新中国成立以来,除1956年的汉语、文学分科教材,现在部分学校使用的高中实验课本(《文言读本》《文学读本》《文化读本》)外,文化大革命前以1963年的中学语文课本为代表,该课本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顺序为主要线索,组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训练体系;文化大革命后以1988年秋季开始的人教社修订本初高中课本为代表,皆按文体组建单元,每单元四至五篇课文,初中分讲读、课内自读、课外自读三类,高中分讲读和自读两种,单元知识涉及听说读写、文体、语言诸方面,课文、练习、知识短文组成这类教材的稳定结构。现在以新课标为指导编写的初中课本,有的已经打破了以文体分单元的界限,而改以“亲情”“理想”这样的主题为单元,课本的编写体例和呈现方式正向灵活多样的方向发展。

二、反思

1.中国最早的语文阅读课本,是以文章体裁分类编排的面目出现的,其主要作用是提供写作的范例。这种编写体例一直为后来这类阅读选本所沿用,即使是《唐诗三百首》这样的诗歌选本,也是按诗的体裁分类编排的,其作用不言自明。《古文观止》未按文体编排,但就其诸多评语来看,为学生提供写作的范本应是其编写的主要目的之一。清末开始的中学语文课本,虽有从重写作向重阅读努力的趋势,但始终未能摆脱写作本位的框架。近几年构建阅读本位教学体系的一些研究虽有某些开始,但批判多于建设,感想多于实验,距离阅读本位教学体系的建立还很遥远。

2.语文阅读课本的出现,是中国语文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是语文教材建设领域的一场革命。但由于儒家经典一直高居必修课的地位,文选型阅读教材只处于辅助位置,因而语文阅读教材的研究与开发,显得比较冷落,直至明清才显出一点热闹的气象。现代中学语文教材的研究,努力探索科学化的路子,构建了一套以语法和文章学为主的语文知识体系,20世纪80年代以文体组建单元的教材,就是这种体系比较完备的体现。这时候的选文,主要是作为语文知识的例证,学选文变成落实一个个支离破碎的知识点,作品中丰厚的文化底蕴被冷冰冰的知识解剖刀剔除了。

3.语文阅读课本1500年的历史证明,文选型教材是有生命力的。以文选作为语文教材的编撰策略,这在国外也是通例。问题是,选文到底发挥什么作用,在我们这里是很不清晰的。源远流长的范文制度,使得“文质兼美”成为我们教材编写选文的最高标准。以这一标准编写课本,多少有点简单化嫌疑。因为文质兼美充其量只是评价文章的标准,好文章能否做教材,还要看它是否符合教学的要求。一篇文章又总是浓缩了多方面的语文知识,教学时做何取舍只能由任课教师各显神通。虽然课文后面有练习设计,这些练习往往包含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相关知识的训练。因而一篇选文的教学无不囊括文章内容、文体知识、相关语文知识的教学内容,还要进行阅读训练、写作训练、听说训练,还要渗透思想教育与审美教育。贪多务得的结果是教师不知怎么教,学生不知怎么学。

4.教科书编写体现时代特点是教材编写中要反复强调的一点。然而时代性常常被简单地理解为筛选时文人教材,其实,就这一点来看,我国的语文阅读教材从未忽略其时代性。《昭明文选》的选文就以近、当代为主;《古文观止》也编选了明代散文一卷18篇;“五四”以后,白话文迅速走进教材;新中国成立后,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时文占有不小的比例,从现在的眼光来看,当初编选的时文大多未能经受得住时光的考验。时代性不应是语文教材的重要标准,判定课本的依据应看是否有利于语文的教与学。时文入教材应取相当慎重的态度。随着时光的流逝,中学课本中大量时文被淘汰出局,应该视为语文阅读教材编写的一大教训。其实,时代性更多的应体现在以现代意识审视选文上,而不在时文人选的数量上。

5.我们的阅读教材的编选,只有成人的眼光,没有学生的眼光。一套新的教材,从设想到试用再到全面推开,我们只听取教师的意见、专家的意见,很少征求学生的意见。我们似乎还没有一部语文教材心理学。人教社2002年第二版的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一册和第二册,是一部颇受好评的教材,我曾就这两册教材在我校两个班作过问卷调查,请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课文。共有110份有效答卷,喜欢率达50%以上的课文有14篇,其中现代文12篇,文言文两篇,只占全部课文的28.57%;喜欢率在30%以下的13篇,占全部课文的26.53%。得票前三位的是《荷塘月色》(87票)、《我与地坛》(86票)和《读〈伊索寓言〉》(71票),得票后三位的是《简笔与繁笔》(16票)、《改造我们的学习》(15票)、《病梅馆记》(15票)。我的调查可能并不具备统计学上的意义,但从中毕竟可以窥见学生的兴趣爱好。台湾学者水心的调查研究显示,同样是名家名篇,有一批课文为绝大多数学生所喜欢,也有相当多的课文是绝大多数学生不爱读的,我并不认为只有绝大多数学生喜爱的文章才能进入教材,但漠视学生的兴趣肯定是不可原谅的疏忽,因为教材的使用主体是学生,教材的选文不能不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点。

三、关于“例子”的思考

叶圣陶先生有一个著名的“例子”理论。叶老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老的“例子”理论揭示了语文教材的教学性质,将作为教材的课文与一般意义上的文章区别开来。但“例子”理论并不能解决课文的教学功能玄妙笼统的问题。同一篇课文,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可以作随笔的例子,可以作抒情的例子,可以作写人的例子,可以作第一人称立足点的例子;可以学习字法、词法、句法,也可以学习章法、文章读法和作法;可以进行伦理教育,也可以进行爱的熏陶——具体的课文到底如何处理,是一个颇为棘手的难题。

王荣生先生独具慧眼的研究给了我们一线曙光。王先生通过对中外语文教材的比较甄别,发现,语文教材的选文不外乎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四种类型。作为定篇的选文,本身就是语文课程的学习对象,教与学的目的在于传承文化,掌握选文本身。例文则大致相当于理科教学中的直观教具,教学的目的在于掌握从众多诗文中提炼出来的概括性知识。样本大体相当于叶老的“例子”,教学目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握选文,进而养成阅读或写作同类诗文能力的目的。至于用件,主要是提供信息、介绍资料,有关知识短文、背景资料以及引出话题的文章,都属于用件之类。而我们的语文教科书,对选文的处置似乎相当怪异,是例文的框子,定篇的姿态,样本的企图,搞成了怎样处理似乎都有道理,又似乎都不太到位的“例子”。

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实施,中学语文教材将步入一个新的繁荣期。作为中学语文教材的主件——文选型语文课本该如何编写,我以为除了吃透新课标的基本精神外,还有些前期工作必须赶快去做。

第一,应该尽快组织全国第一流的专家学者,确定作为定篇的选文,并由他们根据最新科研成果和学术界普遍认可的说法,编写注释及参考资料。然后,再由教育领域的有关专家把这些选文分配到初中或高中,乃至具体的年级。定篇的主要功能在传承世界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不俯就学生的兴趣爱好。关于定篇的分析与评价,应有标准答案。

第二,尽快组织有关专家对现代、当代语文教材中的全部陈述性知识进行筛选,筛选出对语文教学既必需又管用的语文知识,并加以整理;同时,组织有关专家以现有的科研成果为基础,借鉴世界各国优秀语文教材的先进经验,突击研究语文教学所必需的程序性知识,形成应用性的知识系统,并把这些知识分解到各个年级。现在,有的课本已经开始重视程序性知识的应用,以帮助学生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第三,广泛发动在校大学生、在读中小学生、社会青年、教师、作家、文学与文章批评家推荐可作课文用的文章与文学作品,在有关报刊上公布候选篇目,或出版专集,作为语文教材候选文库,多方征求意见。作为例文的选文,应尽量多选青少年喜爱的文章;作为样本的选文,学生喜爱的文章应占一定比例。

四、几点设想

1.教材选文的功能应该走出玄妙笼统状态,以避免教学的随意性。教学评价应受语文课程内容的制约,定篇类的选文,只考教材要求掌握的内容;例文类选文,只考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样本类的选文,可选课外相类的文本进行考查;至于用件类选文,学生只要了解大概内容或掌握有关知识即可。文言诗文一般是以定篇的姿态入选教材,考查这些选文的学习效果,应该立足这些选文本身,而不应旁及其他。

2.样本类的选文,其功能又有训练阅读与训练写作之分。训练阅读的选文,宜选择有一定深度与特点的文章,训练学生多方面的阅读能力。训练写作的选文,可根据训练目标的需要,尽可能选择学生喜爱的文章。作文教学,尽管流派不少,模式多多,都存在一个用什么去教的问题。一般而言,用选文去教,用写作的原理去教,用尝试性的写作活动去教,是常见的教学途径。三种方式完全可以整合。有的教材将阅读与写作分编,则作为“阅读”的样本就不再承担学习写作的任务。阅读课中的写是为了读,写作课中的读是为了写。

3.既然选文的教学功能不再笼统模糊,语文教材就应打破6单元24课的格局。目前这种格局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这一理念错误作用的结果。考试命题的随意性是学生负担加重的主要原因,大量练习是广种薄收心理在作祟。薄薄的语文教材应该丰厚起来。作为知识学习凭借的例文与作为写作范本的样本不妨多选一点,练习不可太少,必须有利于教学并足以检测教学的效果。教学的过程化必须在教材中体现出来,课本必须剥夺练习册的生存空间,必须让对语文没有热情的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达到语文学习的最低标准。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可能避免随意性,提高教学效益。

理想的教材应该满足螺旋上升的教学要求,这对文选型教材来说是一大难题。民间时有突破文选系统的呼声与设想,现行教材也有一点尝试,听说与写作已在教材中占有一席之地,但这只是对文选系统的补充而已,还谈不上是对文选系统的重大突破。有什么样的语文教学理念才会有什么样的语文教材,语文教育界的工具论者、人文论者、思维论者、言语论者,都应该拿出自己的教材,语文教材才会真正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语文教材也才有整合的可能与价值。现行的语文教材尽管体例不同,但总给人血缘相同、面目相似的感觉。希望聚集在新课标大旗下的各路教材编制方阵不再给人这种感觉。

标签:;  ;  ;  ;  

课文选材的思考与设想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