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边县人民医院 四川 盐边 617100)
【摘要】 目的:讨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16排CT技术对病情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以往在我院就诊的治疗后确定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84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平均每组42例。对照组治疗前采用常规X线技术进行检查;研究组治疗前采用16排CT技术进行检查。比较腰椎间盘突出症误诊和漏诊例数、影像学检查扫描操作时间、治疗前检查结果与治疗后证实结果的符合率。结果:研究组腰椎间盘突出症误诊和漏诊例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影像学检查扫描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检查结果与治疗后证实结果的符合率达到92.9%,高于对照组的69.0%,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16排CT技术对病情进行诊断,可以降低误诊率和漏诊率。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16排CT;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6-0211-01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退行性变的一种类型,椎间盘纤维环发生破裂,髓核处于突出状态属于该疾病的主要病理学状态[1]。外伤是导致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以反复的腰部扭伤、过重持物在临床上最为常见,在椎间承受力异常增加的情况下会使腰椎间盘的纤维环发生破裂,对神经根和马尾神经造成压迫[2]。本文主要讨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16排CT技术对病情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现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1月—2016年11月在我院就诊的治疗后确定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84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平均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年龄31~74岁,平局46.3±6.4岁;男性25例,女性1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史1~13年,平均5.9±1.5年;本次发病时间1~8天,平均3.2±0.5天;研究组患者年龄33~70岁,平局46.1±6.8岁;男性23例,女性1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史1~16年,平均5.2±1.1年;本次发病时间1~9天,平均3.5±0.7天。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一般指标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数据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治疗前采用常规X线技术进行检查,使用我院现有的X线摄片机对患者腰椎正侧位、腰椎侧位过伸、过屈位进行扫描检查。研究组治疗前采用16排CT技术进行检查,首先帮助患者取仰卧位,使用我院现有的16排CT机对患者的腰椎间盘进行全面的扫描检查,扫描过程中层厚水平设定为3mm,层距水平设定为1mm,矩阵为256mm×512mm。将机架倾斜±30°左右,每次扫描擦组古城张均应该确保扫描层面与患者的椎间隙中心线保持平行状态。通常情况下首先进行正侧位定位像扫描操作,然后再进行L3/L4、L4/L5、L5/S1等3个椎间隙轴位的扫描,对患椎软组织窗、骨窗图片进行仔细观察。
1.3 观察指标
腰椎间盘突出症误诊和漏诊例数、影像学检查扫描操作时间、治疗前检查结果与治疗后证实结果的符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研究所得数据,用(x-±s)表示计量资料,并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时,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腰椎间盘突出症误诊和漏诊例数
研究组腰椎间盘突出症误诊和漏诊例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2.3 影像学检查扫描操作时间
对照组影像学检查共计扫描(18.09±4.35)min,研究组(11.10±2.36)min,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采用X线技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疾病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具有一定价值,特别是对于椎间隙后缘向椎管内部突入的软组织密度影,可以对该疾病进行较为明确的诊断。检查阳性的患者具有较高的提示意义,但检查结果为阴性的患者,仍然不能够完全的排除存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能。而采用CT技术对该疾病患者的病情进行检查,所具有的清晰度水平较高,病情诊断的准确率水平较高,已经成为目前临床对该疾病实施诊断的首选方法[3]。虽然采用X线技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诊断的准确率水平与CT技术比较,其符合率相对较低,但在我国的一些基层医疗机构的设备条件仍然相对有限,并没有完全的普及性配备CT等设备,因此需要在加强设备普及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应用CT技术,特别是在基层医疗结构,使更多患者的病情诊断的准确率水平提高[4]。
【参考文献】
[1]丁长伟,李松柏.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受压磁共振脊髓造影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19(8):575-579.
[2]管晓菲,张磊,贺石生,等.磁共振神经成像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治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3,23(10):939-942.
[3]韩雪,赵金勇,刘军莲,等.X线片腰骶椎间隙高度测量及对腰椎间盘病变诊断价值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1,9(5):422-424.
[4]刘彬.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磁共振神经根成像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66-68.
论文作者:何碧波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9月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3
标签:腰椎间盘突出论文; 患者论文; 对照组论文; 技术论文; 例数论文; 病情论文; 差异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9月第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