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绿色基础设施的城市规划弹性分析论文_郑建良

面向绿色基础设施的城市规划弹性分析论文_郑建良

北京市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100050

摘要:不确定性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始终无法避免并且普遍存在的问题。辐射到规划领域,绿地空间规划随时都可能因为无法提前预知的因素而改变。比如后期的开发建设很可能会侵占事先预留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用地,或者原有的绿色基础设施与后期用地规划调整冲突,无法与新建的城市空间形成开放互补的空间体系。为了尽可能减少、降低这种不确定性对绿色基础设施建设造成的不利影响,需要秉持一种弹性规划的理念,将规划覆盖地区的生态、人文、经济、政治等因素综合考虑,结合不同因素的尺度要素,形成带有前瞻性、战略性、长远性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方案。

关键词:绿色基础设施;城市规划;弹性规划

前言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对城市用地提出了多元化需求,而当前城市规划难以控制高速发展下的城市规模,滞后于城市发展进程,缺少对城市扩张中用地复杂性的评估和分析,难以更好地应对。尤其是针对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我们要加强对其规划的弹性分析,掌握基础设施特点,增强规划弹性适应力,从而推动城市能够获得良性发展。

1.弹性原则在绿色基础设施规划中的缺失

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与理论界对工业化的反思有关。随着工业化进程持续推进,人类生存条件呈现出正向改进和反向受损两种截然不同的趋向。一方面,人类通过工业化发展极大提升了改变自然的能力,另一方面,环境和生态的破坏也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极大威胁。理论界把工业化时期的基础设施建设称之为“灰色基础设施”,进而提出与之相对的“绿色基础设施”的理念,强调打造出一个以自然环境的生命支撑为中心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案。

绿色基础设施的理念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支持,但在绿色基础设施规划过程中,弹性问题始终存在,困扰着绿色基础设施的深度发展和广泛铺陈。具体表现为:

1.1 尺度单一

按照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安排,与绿色基础设施有关的规划制定集中在城市总体规划这一层级上。这种安排主要是考虑到绿色规划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要求整齐划一的顶层设计。比如保护流域水文、保护物种迁徙等方面的规划,只有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才能得到较好地实现。但必须要注意的是,还有不少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比如海绵城市、暴雨径流污染等,它们的功能实现需要从微观层面的规划入手。将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统一安排在城市总体规划的这种单一安排,已经无法满足实际的发展需要。

1.2 过分强调规模

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存在一种过分强调规模的趋向。主要表现为规划空间面积大,表面视觉冲击效果强。在我国绝大多数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中,存在只注重外部规模、外表好看,不关心绿色基础设施服务功能的好大喜功问题。导致的结果是,越来越多的绿色基础设施集中在某一片区大面积布局,空间分布极不均衡。

1.3 多样性不足

目前,我国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存在功能割裂的问题。绿色基础设施往往兼具景观功能、休憩功能、生态功能等,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但是,在部分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往往难以形成复合功能体,绿地景观的功能成为主导。在城市高速扩张的背景下,这种以绿地景观为主要功能取向的绿色基础设施很容易遭受城市开发建设的侵蚀。不但无法形成带状的绿色基础设施群,而且设计中的绿色景观功能也难以实现。

2.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与弹性规划

城市发展和规划理念的提升与改变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但从短期来看,更为有效的办法莫过于弹性规划的技术手段运用。拒绝固定标准模式的直接套用,坚持战略性、长远性,这是弹性规划理论的基本思维方式。作为绿色基础设施规划中的基础理论,弹性规划受到越来越多的理论关注。人们发现,绿色基础设施内含着生态网络结构的要求,弹性规划的作用就在于确保这种生态网络结构要求能够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依然发挥作用。即使单个绿色基础设施的功能无法发挥,也可以凭借相邻或其他片区的绿色基础设施实现功能维系。

弹性规划理论尝试通过多样性、多尺度、多功能、模块化和适应性实现自身的弹性规划目标。生物、功能和反馈是多样性的具体内容。多尺度要求强调顶层宏观、夹层中观和底层微观三部分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协调,确保绿色基础设施规划能够精准适应不同城市的经济和生态环境。多功能要求一种复合、多维的绿色基础设施功能形态。模块化要求意在提升规划效率和效益,合并捆绑具有相似功能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实现规划快速落地。适应性要求强调在不同地区、不同阶段、不同生态下,绿色基础设施规划能够实现无缝转型。

弹性规划的核心是变化适应性,包括规划时效的弹性、规划结构的弹性和规划布局的弹性。我国的城市规划管理要求所有的规划必须有明确的规划区间,但刚性的规划区间与规划时效的前瞻性并不矛盾。规划时效弹性是指城市规划必须结合城市的发展背景和发展需求,根据发展资源等要素对规划做长久的时效安排。规划结构的弹性主要是指城市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之间的平衡。确保在绿色基础设施用地或建设用地出现调整需求时,可以及时通过第三类用地变更加以回应[4]。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 绿色基础设施弹性规划的发展策略

为了确保弹性规划原则能够在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中得到有效贯彻实施,基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域外规划经验,结合我国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实际情况,应当重点从以下方面入手。

3.1 完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编制机制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涉及方面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编制过程中,必须结合城市的土地、环境、经济、人文等因素,确定与特定城市相符的绿色基础设施概念,进而确定规划的总体思路。与此同时,城市的区域发展状况、人口结构、城市文化等也必须在绿色基础设施规划中得到体现。这些都要求除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之外,相关部门都必须协同配合参与。规划编制也必须确保多方参与,能够得到最大范围的理解和支持。这样才能减少规划实施环节的阻力。

总的来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前期准备:组建编制相关团队、确定编制目标。

(2)搜集相关资料:场地信息以及相关区域的各方面基础数据和规划信息。

(3)分析和评价:通过适宜性分析和其他相关措施将数据转化为系统的要素和框架,这是最为关键和核心的一步。

(4)明确布局:进一步深化出具有空间布局的分析结果。

(5)综合阶段:建立实施机制、反馈机制、风险评估机制等。

(6)后期实施与管理:结合具体情况,保证资金、人员的到位,协调与当地的法规、规划的联系问题。

3.2 建立完善科学的绿色基础设施评价指标体系

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编制是否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规划最终能否得到有效实施。因此,有必要围绕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构建一套指标评价体系。指标评价体系要能体现足够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一方面,要能适应不同城市和不同尺度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要求,另一方面,还要能够对土地利用指标进行科学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的考核评价指标。在遵守设计的原则下,通过相关指标和实验结果的监控来形成新的系统指标,重点监控城市化条件下规划的适应性分析,实现精明保护与精明增长的目的。

3.3 建立绿色基础设施规划与其他规划的衔接机制

依照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安排,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处于城市总体规划的下层位阶,属于专项规划。在绿色基础设施规划之外,还有土地利用规划、绿地系统规划和生态规划等相关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虽然可以在宏观上为上述规划设定方向、目标和限制性要求,但这并不能完全保障相关规划不会出现彼此冲突的情况。所以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在编制的时候,不仅要严格遵循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还必须注意与绿地系统规划、生态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专项规划的衔接问题。从源头上避免规划打架的问题。

3.4 协调土地利用层级

土地的性质对绿色基础规划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土地性质直接影响土地功能,土地功能又回进一步影响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内容。有鉴于此,秉持弹性规划的要求,城市总体规划应当对土地功能按照区域进行类别划分,确保土地类别能够满足绿色基础设施在实用性、形态性等方面的要求。

无论如何,不确定性将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无法从源头上避免的问题。在某些情况下,这些不确定性甚至无法被提前预知。绿色基础设施规划要想尽可能降低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影响,就必须遵循弹性规划的理念和理论,结合不同尺度的规划设计,形成带有足够回旋空间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方案。

结束语

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仍是一个需要不断进行探索和研究的课题。是在实践中需要动态监控、科学地把握的专项规划。随着相关科学手段的进步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绿色基础设施的内涵和在城市发展中所承担的意义和功能也将不断地深化和丰富。相关的规划标准和实施目标及策略也必须随着城市的变化而调整,才能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王鹏.绿地生态网络规划的发展历程与中国研究前沿[J].中国园林,2016,26(3):1-5.

[2]吴伟,付喜娥.绿色基础设施概念及其研究进展综述[J].国际城市规划,2015,24(5):67-71.

[3]周曦.“刚性”、“弹性”绿地——城市绿地规划心探索[J].建筑与文化,2015(8):60-63.

[4]翟俊.协同共生:从市政的灰色基础设施、生态的绿色基础设施到一体化的景观基础设施[J].规划师,2012,28(9):71-74.

[5]杨锐.美国国家公园体系的发展历程及其经验教训[J].中国园林,2001(1).

[6]张丽琴.土地利用弹性规划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20(4):279-280.

论文作者:郑建良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6

标签:;  ;  ;  ;  ;  ;  ;  ;  

面向绿色基础设施的城市规划弹性分析论文_郑建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