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忠县人民医院 404300
摘要:目的 探讨一套干预效果确切、技术操作方便、费用较低、适合基层医院应用,预防高危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适宜技术。方法 通过将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90例高危住院孕产妇作为实验组,选定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相同时间段内标准一致高危住院孕产妇90例作为对照组,实验组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TDP干预孕产妇LEDVT形成,对照组通过调取住院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TDP干预措施与应用传统预防措施预防孕产妇LEDVT形成的效果。结果 实验组90例,无临床症状,经彩超确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对照组90例,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等临床症状,经彩超检查确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9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血栓形成患者均经过治疗后康复出院。结论 应用科学评估方法,筛选高危患者,有针对性地联合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TDP干预LEDVT形成,前者运用物理机械按摩与推动原理,后者利用物理热与辐射原理,力学与热学结合,两者均有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血管顺应性作用,交替规律运用降低了高危孕产妇LEDVT形成的发生率,明显优于传统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TDP 预防 产科 LEDVT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多发生于下肢,随着国家生育政策的调整,孕产妇年龄结构发生了变化,高龄化日趋明显,孕产妇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的改变,加之一些社会因素的参与,致使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威胁孕产妇生命安全与医疗安全。我院应用科学评估方法对住院孕产妇进行评估,及时运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TDP交替使用预防高危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干预效果,从而寻求一种操作简便、经济适用、适合基层医院应用的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90例高危住院孕产妇作为实验组,选定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相同时间段内标准一致高危住院孕产妇90例作为对照组。实验组在执行护理常规基础上,联合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TDP进行干预;对照组使用的方法是传统的预防措施(如嘱患者早日进行下肢功能锻炼、早下床活动、预防性应用抗凝药物等)。本文180例孕产妇均按照我院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度评分表进行评分筛选,产前均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中实验组90例,年龄20-50岁,平均(38.25±3.51)岁,合并妊娠高血压4例,合并心脏病3例,合并智障2例,剖宫产67例。对照组90例,年龄20-47岁,平均(36.75±2.63)岁,合并妊娠高血压5例,合并心脏病2例,合并智障1例,剖宫产73例。两组孕产妇年龄、例数、分娩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疗方法 根据Wells、Autar评分表,结合我院产科实际情况,制定我院产科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度评分表。入院4小时内完成评分,评分≥11分或具有独立危险因素的孕妇,于入院当日做血D-二聚体、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合检查、评分结果,将评分≥15分,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孕妇确定为高危孕妇;产后2小时内再次评分,≥15分者确定为高危产妇。一旦确定为高危孕产妇,即纳入实验组进行干预,给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2次/日,每次30min;TDP照射2次/日,每次30min。按照7:00、11:00、15:00、19:00运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TDP照射、空气波压力治疗仪、TDP照射顺序,分时段交替干预至出院前一天。每日评估下肢肿胀、疼痛情况,有症状者即刻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血栓形成者即退出试验;无症状者于住院第五天、第九天…出院前一天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一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立即停止试验,并按照血栓形成进行治疗及护理。
1.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判定 患者出现下肢肿胀、疼痛,查血D-二聚体进行辅助诊断,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进行确诊。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80例高危孕产妇深静脉血栓危险度评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见表1。
3 讨论
3.1 LEDVT形成原因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在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生,多发生于下肢,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人们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改变,本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妊娠期体内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明显增加,抗凝血酶Ⅲ和蛋白S水平降低,孕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且胎盘产生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明显抑制了纤溶系统,进一步加重了高凝状态;分娩或剖宫产时容易引起血管损伤,引起继发性凝血功能增强,同时也损伤了血管内皮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增大的子宫压迫引起下肢静脉回流受阻,同时硬膜外麻醉可引起血管扩张,下肢血流速度减慢,术后卧床及惧痛减少活动,使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加重血流缓慢。采取何种干预措施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已成为目前妇产科医生较为关注的课题〔1-2〕。
3.2 LEDVT诊断标准
传统的LEDVT诊断标准是下肢静脉造影,费用昂贵,属于有创性的检查,且注射造影剂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不能用于早期诊断。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D-二聚体升高是血栓形成后继发纤溶的结果,能反映体内凝血和纤溶变化,是筛选LEDVT的首选指标。通过测定D-二聚体含量,可以判断体内有无血栓形成和纤溶亢进,对血栓栓塞性疾病具有早期诊断价值,能够反映疾病的发展变化、严重程度,帮助判断治疗效果和预后,对于监测血栓形成过程或抗凝、溶栓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LEDVT的早期诊断及疗效判断具有临床意义〔3〕。但D-二聚体在肿瘤、炎症、创伤、手术等情况下均可增高,导致其对诊断效率并不高,主要用于对LEDVT的排除〔4〕。本文作者主要是运用D-二聚体协助筛查高危患者及帮助诊断血栓形成。Froehlic等〔5〕研究发现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7%,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7%;认为超声检查是发现LEDVT的有效手段;Terao等〔6〕研究发现超声多普勒检查对LEDVT诊断的灵敏度为78.3%,特异度为96.5%。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被认为是诊断LEDVT的首选方法,本研究将其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确诊手段。
3.3 LEDVT风险评估
2008年,英国〔7〕在对143例诊断为致死性肺栓塞和非致死性肺栓塞孕妇的病例对照分析中发现,将近70%的患者有相同的导致VTE发病高危因素。梁丽霞等〔8〕对34例患者的风险评估中发现,具有高危险因素者32例。目前国内适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评估工具的研制仍处于发展阶段,已有的评估工具,或测评因素过多,或没能与科室特点相结合〔9〕。西部欠发达地区对DVT的危险因素的研究甚少〔10〕,缺乏统一的、标准化的评估表,对所有患者均采取同等的护理措施,缺乏针对性,既浪费了医疗资源,又增加了患者的就医成本。本文作者根据Wells、Autar评分表,结合我院产科实际情况,制定了我院产科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度评分表,对孕产妇进行筛选。
3.4 LEDVT预防措施
统计国内外研究LEDVT的预防措施。朱艳国〔11〕给予患者实施中药泡脚和穴位敷贴中药护理,王呼萍等〔12〕认为使用气压泵方法简单、易操作,体位不受限制、对病人无损伤、不影响病人睡眠,曹化〔13〕研究表明正确使用弹力袜,刘倩等(2012)应用手法按摩加TDP灯局部照射;陈红梅〔14〕采取系统化护理干预;陈志〔15〕预防性应用药物等,均可有效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但是本文作者在临床护理中发现LEDVT高危患者多为高危孕产妇、卧床、手术或者合并特殊疾病,主动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及下床活动的依从性较低;弹力袜的使用时间短为1个月,长至数月,多数患者不能坚持;盲目地应用抗凝药物,既额外地增加了患者的医疗成本,一些病人药物预防过程中或预防后还会出现组织、器官的隐性或显性出血;国内多数医院护患比不达标,不能随时督导各种措施的及时落实。故传统的干预措施常达不到预期效果。
本文作者在严格执行护理常规基础上,利用改良的风险评估表筛选高危孕产妇,一旦确定为高危患者,即刻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TDP进行干预,前者运用物理机械按摩与推动原理,后者利用物理热与辐射原理,力学与热学结合,两者均有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血管顺应性作用,交替规律运用明显降低了高危孕产妇LEDVT形成的发生率,明显优于传统的预防措施,无需预防性应用抗凝药物,操作简便易行,无创伤,经济适用,适宜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4 注意事项
孕产妇评估应该适时进行,灵活运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与TDP进行干预前、后对双下肢感觉、局部情况进行评估,避免损伤局部皮肤;干预时间不宜过长,亦不宜过短。
参考文献:
〔1〕林素琴,林剑芳,洪 飞.妇科盆腔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15):136-137.
〔2〕邓月香,曾玉娥,卢小燕.优质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中旬刊,2012,5,(06):14-15.
〔3〕余 鑫,余昌俊,余康敏,许 克.CD62P、CD63、D-二聚体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1,46(2):379-381.
〔4〕Cushman M.,Tsai A.W.,White R.H.,Heckbert S.R. A prospective registry of 5,451 patients with ultrasound-confirmed deep vein thrombosis 〔J〕.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2004,93(2):259-262.
〔5〕Froehlich JA,Dorfman GS,Cronan JJ,et al. Compression ultrasonography for the detection of deep wenous thrombosis in patients who have a fracture of the hip.Apfospective study 〔J〕.J Bone Joint Surg Am,1989,71(2):249-256.
〔6〕Terao M.,Ozaki T.,Diagnosis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after operation for fracture of the proxim al fem ur:com parative study of ultrasonography and venography 〔J〕.J Orthop Sci,2006,11(2):146-153.
〔7〕Knight M on behalf of UKOSS. Antenatal pulmonary embolism:risk factors,managenment and outcomes. BJOG,2008,115(4):453-461.
〔8〕梁丽霞,李映桃,王 艳,黄燕芳,王天红.妊娠期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塞的临床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杂志,2016第13卷第6期:70-72.
〔9〕孔 炜,胡 敏.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的研究进展〔J〕.CHINESE GENERAL PRACTICE January 2016 Vol.14 No.1:16-18.
〔10〕房 敏,郭 磊,梁晓燕,张红弟,贾海英,蔡宏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53(4):47-50.
〔11〕朱艳国.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6年3月第11卷第8期:199-200.
〔12〕王呼萍,李瑾荣.气压泵治疗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4(7B):2516-2517.
〔13〕曹 化,居克举,倪桂华,等.弹力袜预防出血性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11(3):333-334.
〔14〕陈红梅.系统化护理干预对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5,(7C):167-168.
〔15〕陈 志.骨科大手术患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回顾性调查〔D〕.长沙:中南大学,2012:1.
论文作者:黄大勇,杜琼英(通讯作者),申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5
标签:下肢论文; 静脉论文; 血栓形成论文; 孕产妇论文; 多普勒论文; 患者论文; 实验组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