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元市元坝中学 628000
摘 要: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注重对兴趣的培养,本文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对培养学生兴趣的看法。
关键词:地理教学 审美观 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由于机体需要而产生的稳定的内驱力,是构成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 是学习入门和获得成功之间的“牵引力”与“粘合剂”。如果我们地理教师善于寓教于乐,使教学活泼生动, 情趣横生,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欲罢不能,乐于探索,那么,不仅大大有益于提高当前地理教学效果,而且学生在有张有弛、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将不再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理解知识、消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地理课堂,新课的导入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刚上课时,学生情绪还不稳定,而新颖的导入可以迅速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的兴趣,所以经验丰富的教师往往会以问题形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如在“海水运动”的教学时,我是这样导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及其盟军严密封锁了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间的唯一通道——直布罗陀海峡,然而英国舰艇屡遭德军潜艇袭击,致使英军蒙受极大损失。德军潜艇为什么能神秘出入地中海?这节课能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一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可采用故事、谚语、诗歌等趣味较强的知识创设情境,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比如:讲季风气候前,引用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提出诸葛亮为什么有先见之明,知道火烧连营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呢?悬念一出,学生精神为之一振,好奇心顿发,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另外,优美风趣的语言,可使地理课堂妙趣横生,满堂生辉。如谚语妙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说明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感染力;巧借古诗文: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讲述随地势升高,气温下降,山上气候比山下气候迟了一个月。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述内蒙古高原美丽富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些趣味性较强的故事、谚语、诗歌等犹如“味精”,使地理课增添了一番风味,大有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之境界。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发展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审美教育,通过以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使他们能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地理知识所蕴含的丰富的美,从而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乃至情感。地理的美在于增强学生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正确认识人与地球的关系,珍爱地球,善待环境,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比如,我曾对学生说:“谁使用冰箱,谁就在危害人类。”很多学生不理解甚至反感。通过学习“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后,学生认识到,由于目前市场上大部分的冰箱制冷剂氟氯烃化合物,破坏了臭氧层,致使地球表面的生命物质遭受太阳紫外线的侵害,同时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学生们从心底认识到含氟冰箱的潜在危害,产生了必须使用无氟冰箱的意识,激发了保护环境、善待地球的情感。
三、打破“思维定势”,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巩固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出现“满堂灌”的现象,应注重启发,由浅入深,逐层递进。特别是逆向思维的培养。逆向思维,是指和正向思维方向相反而又联系的思维过程,即“倒着想”或“反过来想一想”,为一种创造性的求异思维。由果导因,讲解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在讲授“海扩张学说”原理时,先引导学生阅读“太平洋底层年龄分布图”,然后利用学生读图结论提出问题:
1.为什么海底岩石离海岭越近,年龄愈年轻,并在海岭两侧对称分布?2.为什么大洋地壳岩石年龄都不超过二亿年?接着引导阅读“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让学生表述大洋地壳的形成、移动、消亡的原理,最后由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得出这一理论:喷出——生成——推移——俯冲——消亡——循环。也可以运用“反证法”证明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反证法是指首先假设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相反的结果成立,然后推导出一系列和客观地理事实、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相矛盾的结果,进而导致否定原来的假设,从而更加有力地证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
四、营造学习氛围,鼓动学生的求知欲,增加兴趣
为了活跃学习氛围,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讲述陆地环境地域差异时,事先安排几位到过祖国各地的学生,将他们对不同地区的自然、人文特点说出来。学生讲到了所到地区时头头是道,讲得好,受到老师的表扬,课后这些同学还绘声绘色地描述他们的亲身感受,相互探讨,这样各地区差异就历历在目。
同时大力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有利于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本市有两大河流穿过,京杭运河是本市生活用水水源,而运河附近曾是我市工业集中区,现在仍有部分工业分布,有的废水直接排放进了运河。因此,在讲述“可持续发展”时让学生走出校园实地考察,运河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解决措施,这样加深了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增强了求知欲。
论文作者:罗晓芳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5月总第20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1
标签:地理论文; 学生论文; 兴趣论文; 思维论文; 运河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情境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5月总第20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