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障碍分析_职业教育论文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障碍分析_职业教育论文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性障碍论文,农村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219(2008)31-0058-03

一、农村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农村职业教育的特点

一是社会性,黄炎培指出职业教育“就其本质来说,就是社会性;就其作用说来,就是社会化”,“职业学校的基础是完全筑于社会的需要上”。一方面,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决定着农村职业学校的发展规模、办学形式、专业设置等。另一方面,农村职业学校通过向社会输送合格劳动力,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推动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农村和国家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区域性,《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发展职业教育主要责任在地方,关键在市、县”。《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发展职业教育要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由于我国农村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农村职业教育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地方要承担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责任。

三是实践性,《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职业教育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型和实践型人才为目标。农村职业教育必须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实践教学和基本功训练,通过实际操作训练,使学生能够手脑并用,为直接从事某项职业作好充分准备。

四是平民性,黄炎培曾指出:“办职业教育,须下决心为大多数平民谋幸福”。我国农民无论在收入还是社会地位上,都处于弱势地位,农村职业教育作为面向农村的教育,首先要考虑农民的需要。

(二)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是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农村职业教育规模萎缩。经费短缺导致部分地区压缩农村职业教育的规模,多年积累的职教资源或闲置、或流失,有的将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合并,部分重点农村职业学校甚至被改办普通高中。

二是教育质量差,对农民吸引力不强。调查结果显示,70%农民对职业教育持无所谓和不满意的态度,只有9%的农业技术是通过学校职业教育获得的,只有10%的家长与22%的学生认为农村职业教育对生产有较大的作用,一半以上学生对学校专业课教师及其教学不满意。

三是农业类教育萎缩严重。农村职业教育招生持续下滑,农业类专业更是首当其冲。

二、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分析

诺斯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的讲,是为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他将制度分为三种类型即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和这些规则的执行机制。造成目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困境的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而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制度障碍,这些障碍从供给和需求等方面抑制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城乡“二元”结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农村经济长期落后于城市经济,存在着城乡差距过大的“二元结构”。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影响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农村职业教育经费短缺。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在资源分配上农村职业教育处于明显的劣势。尽管我国教育附加费能按规定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农村职业教育,但仍不能满足农村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造成农村职业教育公用经费主要靠收取的学杂费维持。二是求学机会成本高。据调查,加上因上学损失的收入,3年职业教育的费用在4万元左右,对农村学生来说无疑太高。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预期收益包括货币收益和身份收益两种。90年代之前,我国实际存在着干部、商人、农民的身份差别,农村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可以获得比农民身份高的身份收益,但是随着农村人口的流动越来越容易,身份收益荡然无存。三是就业市场严重分割。由于部分地区的人才市场供求关系失衡,用人单位盲目抬高劳动力市场分类的学历标准。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只能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并且无明显的竞争优势。此外,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限制了信息传递与跨地区、跨行业的人员流动。人力资源自觉、有序流动的机制尚未形成,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外地市场得不到承认。劳动力就业市场没有系统的就业配套设施来解决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农村职业学校实际上只起到中等教育分流的作用,而未能提供参与市场竞争的凭证。

(二)户籍制度: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难以回避的制约

城乡分立“二元”结构的核心制度就是户籍制度。就供给来说,户籍制度反映在分配上就是偏向城市的分配制度。农村职业教育能够获得的财政投入明显不及城市,限制了其有效供给。就需求而言,户籍制度极大地束缚了农民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在当代中国,农民更多的是身份概念,而不是职业概念。农村职业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对农民进行职业培训和教育,提高农民的职业素质,然而社会的现实状况是农民作为一个职业缺乏广泛的认同感,这必然降低农民职业教育的实效性。户籍制度在社会分层上使得农民无法平等地享受社会文明的成果,农民社会地位低下,在经济分配中处于劣势。农民对于户籍制度的反应,就是尽量脱离农业,脱离农村。因此,农民中素质较高的群体不满足于耕种责任田而纷纷外出;留守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农民,往往立足于农业的简单再生产,缺乏接受职业教育的内在动力。可以说,户籍制度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农民的职业教育需求。

(三)农村职业教育法制落后

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大都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对职业教育进行了全方位的规范,保证了职业教育的稳步发展,对农村职业教育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我国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尚未形成,目前基本法只有《职业教育法》一部,且操作性不强,缺乏硬性规定,关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内容很少。我国对职业教育法实施情况的监督也不够,法律的约束力无法体现。关于农村职业教育的条例虽然出台不少,但由于执行不力,缺乏有效监督,致使这些条例多年来得不到有效落实,严重影响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四)职业教育体制:农村职业教育内部障碍

首先,农村职业教育单一的办学制度限制了其发展。目前,农村职业教育基本上仍属由国家投资的纯公共物品。这势必导致两个不利后果:其一,农村职业教育办学形式单一且投入不足,提供的教育服务十分有限。尽管国家在《职业教育法》中明确提出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但缺乏具体的办法保证社会力量利益的实现。其二,国家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资渠道不合理。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的投放基本是经过部门渠道,这种资金流向部门内消耗过大,农村职业教育经费到达办学单位时已显不足。再加上办学单位的提取,经费真正用于农民的不多。其次,农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不合理。农村职业教育作为一项社会事业,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资源动员与配置。然而条块分割式的教育管理体制使得教育资源的动员与配置均无法达到优化,从而使资源动员有限和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状况并存。

三、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创新

(一)废除户籍制度,消除城乡分立的二元结构

废除户籍制度,可以加快“由身份向契约”的转变过程,是“农民”从身份概念转变为职业概念而迈出的实质性一步,对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意义是长远的。只有这样,农民才会重新审视自己,重新看到农业中所蕴涵的巨大经济利益,自觉地把自己的发展与农村职业教育结合起来,产生接受职业教育的内在需求。对很多农民而言,选择其他职业并不完全出于经济考虑,而是出于一种“户口情结”。而一旦摒弃了身份意识,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热情会空前高涨,农村职业教育才会获得发展的前提条件。

另外,户籍制度的废除,城乡的融合,可以使农村职业教育获得与城市职业教育平等的地位和投入,使农村职业教育在国家范围内进行资源筹集和分配,实现农村职业教育办学资金的多元化。

(二)改革单一的办学制度,实行市场化办学

农村职业教育是准公共物品,有着经济效益指向,因此改变国家包办农民职业教育的局面,实行市场化运作是可行的。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旦其他利益群体进入农村职业教育市场,目前投入不足和需求脱节的困境将会有大的改观。首先,市场可以大量吸引投资,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大批的农村职业教育机构就可以建立起来,可以更多地满足农民的教育需求。其次,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以往国家是供给者,农民是接受者,两者是一种非市场关系,农民无法对国家的供给行为作出要求。进入市场后,利益群体取代国家成为主要供给者,与农民之间产生了经济关系,农民可以要求更好的服务,农村职业教育的质量也会随之提高。国家成为监督和协调者,保证正常的教育秩序和各方利益的实现。

(三)完善职业教育立法,改革农村职业教育投资体制和管理体制

我国专门的农村职业教育立法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国家应当明确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将其置于与普通教育平等的地位;明确国家、职业教育供给者、农民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消除供求双方的矛盾,保证农村职业教育稳定的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市场化也相应带来国家投资渠道的变化。农村职业教育经费应作为专项经费下拨,减少部门内的消耗与浪费。要改革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充分集中可用的教育资源,借鉴农科教结合的经验,把农村职业教育涉及的相关部门通过一定机制整合起来,由专门的部门统一协调各个相关部门的工作,形成合力,保证管理的统一性和协调性。

当前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是多种综合因素造成的,但以上所述制度性因素无疑是制约农村职业教育最根本的因素。国家下大力气发展职业教育,只有从根本上消除这些制度性制约因素,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收稿日期:2008-09-18

标签:;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障碍分析_职业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