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研究的范式转向与层次模型构建_创业论文

创业研究范式转向与层次模型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式论文,模型论文,层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创业活动是社会价值创造链条的起点,同时也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目前,创业研究主要围绕创业环境、创业过程和创业绩效的概念与关系构建展开,并最终形成各种经典的创业模型。[1]关于这些模型的扩展与横向比较分析为数众多,而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异同与理论渊源,则必须从创业思想史的角度进行纵向分析。笔者认为,创业思想史的变迁直接导致创业研究范式的转向。目前创业研究的跨学科繁荣正是研究范式转向的深刻体现,这种范式转向还将继续改变创业研究的学术路径。本文旨在对创业研究范式的转向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不同层次的创业研究模型。

二、创业研究范式转向:对创业思想史的考察

对专业化与开放性的不同权衡是区分研究范式的核心标准,基于这个标准,创业研究总共经历了三种范式:原子研究范式、哈佛范式和嵌入性研究范式。[2]这种研究范式的变迁路径与管理学的发展路径是一致的,当前的创业研究跨学科繁荣正是源于研究范式的嵌入性转向。

1.起点——原子研究范式

早期的创业研究思想来源于古典经济学[3,4],创业研究是围绕原子生产函数(创业函数)展开的,即Y=F(K,L)(1)。式(1)中,Y是产出水平,也即创业绩效;K是创业所需的资本;L是创业所需的劳动力;F则代表创业过程与价值创造机制。在古典假设与创业函数(1)中,创业研究具有如下几个核心特征:创业环境退化为创业资源要素环境,即资本和劳动力,创业绩效退化为创业产出;创业环境可以用资源要素的丰裕度来刻画,而创业绩效则用产出水平来度量;创业过程具有同质性,即所有创业活动都在特定的创业机制F下进行。因此,在原子研究范式下,创业研究关注的是创业资源多寡对创业产出的影响,而没有考虑其他创业环境要素以及创业机制F的作用。

在原子研究范式下,对式(1)进行扩展,可以得出一些具有重要实证意义的结论。将创业产出的单位价格标准化为1,并假设资本的使用价格为r,劳动力的支付工资为w,则创业绩效可以采用如下更具操作性的指标来测度:P=F(K,L)-rK-wL(2)。式(2)表明,创业绩效(即创业利润)的测度可以从企业的财务报表上得到最直观的数据,这也是大部分创业绩效测度采用会计数据的原因所在。当然,基于式(2),可以使用要素价格r和w对资源丰裕度进行测度,因为在经济学中,价格是度量稀缺性的核心指标,这也是创业研究谱系中需求与供给均衡学派的核心观点。国际创业研究把要素价格作为区位优势的核心指标[5],正是基于这种逻辑。因此,根据式(2)可以得到原子研究范式下的其他几个核心特征:资源的丰裕度往往采用资源要素价格来度量;创业绩效的度量可以从财务报表中得到数据,盈利指标是最重要的创业绩效度量指标。

2.拓展——哈佛范式

在式(1)和式(2)的基础上,哈佛范式(或SCP范式)是对原子研究范式的一种最重要的拓展。哈佛范式并不是直接针对创业问题提出的,但是将其核心思想应用到创业研究中,可以突破资源要素环境的边界,并把产业环境纳入创业环境研究范畴。在创业研究的语境中,哈佛范式的拓展可以表述为产业结构(S)影响创业行为(C),并最终影响创业绩效(P),即以下逻辑关系式S→C→P(3)。

相对于原子研究范式而言,哈佛范式下的创业研究更具“微观化”特征。在转向哈佛范式的研究进程中,同样师出哈佛的波特贡献最大。波特的“五力”竞争模型展示了产业环境的主要构成因素,并把产业内竞争关系与竞争行为作为研究的最终落脚点,[6]这为拓展创业研究提供了绝佳蓝本。整合式(3)与波特的“五力”模型,可以得到哈佛范式下创业研究的几个核心特征:具有互动特征的产业环境构成了重要的创业环境,这使得创业环境由原子研究范式中游离的资源环境转变为结构环境;产业环境包括波特竞争模型中的五大核心要素;创业环境通过创业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行为作用于创业绩效,即创业过程的界定从生产技术F转向创业行为C。哈佛范式的这种拓展在产业层次的创业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采纳。从上述核心特征可以发现,哈佛范式下的创业研究强调创业过程中的行为机制,即不同产业结构下的竞争与创业过程,这在创业过程概念与关系模型构建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证意义。

3.统一——嵌入性与多学科视角

与哈佛范式的学科内拓展不同,嵌入性带来的开放性直接指向创业研究的多学科特征。[7]在嵌入性研究范式下,创业研究的过程函数从古典生产函数转变为新经济社会学所提倡的嵌入性生产函数。由于当前创业研究正经历着这种嵌入性转向,由此带来的研究开放性是前所未有的,因此,笔者将分步骤进行重点论述。

首先,第一阶段是将古典创业过程函数式(1)转变为如下创业函数:Y=F(K,L|E')(4)。比较式(4)和式(1)可以发现,这种转变的最大特点是将非资源要素环境E'与资本、劳动力环境进行区分,并把非资源要素环境作为创业过程的全局变量纳入创业函数。因此,这种转变体现了如下思想:保留资源学派的核心观点,认为资源要素(K和L)是最重要的创业环境要素;把非资源要素环境(如国家与社会环境、产业环境等)作为创业过程的背景变量,从而使得环境概念构建具有更大的弹性。可以看出,式(4)体现了哈佛范式的部分思想。当然,上述转变的理论意义大于实证意义:概念构建的弹性增大,使得研究界域更加宽广,但同时也降低了实证研究的靶向性。

基于式(4)拓展的优、缺点,以及嵌入性研究的持续深入,第二阶段的转变主要是对创业函数进行人格化,即P=P(M,E)(5)。在式(5)中,M表示创业者,E表示创业环境(包括资源与非资源要素环境)。式(5)与上述其他创业函数式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考虑了创业者M的作用,创业者的出场使得创业函数具备了人格化特征。人格化拓展带来了如下研究特点:(1)创业环境不再局限于宏观环境,创业者的主体社会关系环境(微观环境)成为研究的热点,并最终导向创业社会学。[8](2)微观创业环境的依附特征改变了创业过程研究的价值对应关系,在原子生产函数F中,当要素没有饱和时,增加K与L的投入能提高产出Y;而在人格化创业函数中,这种宏观对应关系将被改写。人格化环境使得研究重点转向了创业过程,微观环境的依附性和异质性同时决定了不同个体识别创业机会的可能性、创业资源的可获得性、创业过程效率和创业最终绩效。因此,创业机制P并不是简单的投入产出机制,而是一种创业环境、创业者行为、创业过程等要素的整合机制。

当然,创业函数的人格化拓展并不是对原子创业研究范式的否定。相反,它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创业函数从式(1)到式(4)都可以被整合到式(5)。以资源学派视角下的典型创业函数式(1)为例,在非人格化的资源要素环境中,当宏观的资源要素供给与微观的创业资源需求均衡匹配时,创业效率达到最优化;然而,这种均衡逻辑的背后却是供给与需求撮合机制的黑箱。在原子研究范式中,我们只能假设一种“理想化”的撮合机制,而无法窥视其内部作用机理。也因此,在原子研究范式下,创业环境与创业绩效之间存在一只“过程黑箱”。在人格化研究的推动下,创业者社会关系网络环境、创业者社会资本等为我们提供了打开过程黑箱的钥匙,嵌入性创业环境不仅在宏观与微观之间进行了桥接,同时也使得资源要素的研究从总量均衡转向微观可获得性研究。因此,式(5)不仅成功地整合了资源学派的观点,而且还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了资源要素均衡的微观撮合机制。借用社会资本理论,具有依附性的微观创业环境可以被视为创业者的社会资本,[9]这种社会资本对于创业者识别创业机会和获得创业资源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把人格化创业环境带来的异质的创业者社会资本记作S,那么,我们可以在式(5)的框架内把创业函数式(1)和式(4)重新改写为包含社会资本要素的创业函数:Y=F(K,L,S|E″)(6)。

式(6)与式(4)的区别在于前者将资本化后的微观创业环境S作为核心投入要素纳入创业函数,这不仅体现了资源学派的核心要义,同时也弥合了资源学派与其他学派(如认知学派)之间的隔阂与冲突。

三、创业核心概念的情境化构建

从上述创业思想与研究范式的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创业研究的关键在于对创业环境的界定以及对创业过程的揭示。对此,不同的研究范式又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原子研究范式注重国家与区域层次(宏观层次)分析;哈佛范式侧重于产业层次分析;而嵌入性研究范式则更加微观化。根据上文分析,国家层次与产业层次的研究都是非人格化的,而嵌入性研究则是人格化的,本文将基于这个标准对不同层次的创业核心概念进行情境化构建。

1.非人格化概念构建——国家与产业层次

国家(区域)层次和产业层次的概念构建都是非人格化的。一般来说,国家层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际创业比较,主要采用创业函数式(4)。于是,国家层次的创业环境情境化就是对背景变量E'的情境化。具体来说,国家层次的创业环境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四个维度。其中,自然资源环境可用各种自然资源的丰裕度来反映;政治法律环境包括政治制度、商业法规、国有化政策等;经济环境包括很多重要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国内消费水平、资本市场发达水平、经济开放程度、劳动力供给、创业基础设施等;社会环境则包括居民健康状况、社会习俗等因素。相应地,在国家层次上,创业绩效概念也是在宏观维度上构建的,即国家创业活动活跃程度(如年度新创企业数、年度企业注销数)、国家专利申请数。目前,最有影响力的国家层次创业研究报告当属GEM(全球创业观察)发布的各国创业情况报告。

产业层次的概念情境化主要基于波特的“五力”竞争模型。首先,创业价值链的上游供应商环境构成了产业层次上的资源要素环境。由于产业是创业者与国家(区域)环境的连接机制,国家层次的资源要素只有进入产业环境才能被创业者获取和利用,因此,可以将产业视为创业者从宏观环境中获取创业资源要素的窗口,产业中的要素供应商是对国家与区域层次中资源要素环境进行产业微观化的主体。这样,我们就可以用产业供应商的敌对性来刻画产业要素供给环境,它与供应商的多寡以及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有关。其次,产业环境中的其他四大要素则可以全部归纳为产业竞争环境。下游顾客环境是创业过程面临的终端市场环境,其特征包括顾客的购买力、购买习惯、讨价还价能力等。由于所有在位者和(潜在)新进入者面对的市场是一致的,因此,在创业活动中我们要关注的不是这个市场的绝对规模,而是它的相对规模。而这又取决于在位者数量、在位者竞争策略、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威胁、替代品市场规模与价格等。因此,正如伯特在其结构洞理论中指出的那样,竞争是一个突现的关系问题,而非玩家自身的竞争。[10]

2.人格化概念构建——企业与创业者层次

产业中的供应商起到了对国家与区域层次上的资源要素环境进行微观化的作用,但是,这种微观化的结果仍然是非人格化的,其最大的作用只是在实证上找到了度量的突破口;而创业活动的主体始终是微观行为主体,创业者只有自己掌握了创业资源,才能开展创业活动,这正是创业研究范式转变的逻辑所在。图1给出了不同创业环境中的资源要素运动,外环表示创业者面对的非人格化宏观创业环境,内环表示人格化的微观创业环境,而中心圆则表示创业(过程)活动;外环中的大箭头表示资源要素在宏观层次上的流向,半圆环箭头表示创业资源要素从宏观环境进入微观环境,直线箭头则表示最终进入创业活动的资源要素。

图1 创业环境中的资源要素流向

从图1可知,在非人格化的创业环境中,资源要素在外环不断绕环运动,其自身并没有向心趋势,即在非人格化的环境中,创业资源要素并不会主动寻找创业者。而在创业微观环境的作用下,半圆环箭头始于表示微观环境的内环,又终于微观环境的内环,其含义在于微观环境对资源要素具有捕获能力,它的存在能够改变宏观环境的非人格化性质,从而使得资源要素运动具有向心性。当然,微观环境的人格化依附于创业者,资源要素的向心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创业者特征;但是,这种向心性又不单独取决于创业者,因为还需要创业者与其他实体建立关系,构建创业者社会网络(结构),而创业者社会网络正是人格化创业微观环境的核心要素。在创业宏观环境具有丰裕资源的前提下,创业活动的资源要素需求与环境资源供给之间的均衡取决于创业微观环境的性质,进而直接决定创业活动的成败与创业绩效。因此,人格化微观环境的构建主要是界定创业者的社会网络环境。

结合前文的创业函数分析,我们可以从两个视角来理解创业者的社会网络环境。首先是根据创业函数式(4)和式(5)将创业者的社会网络直接理解为一种环境结构,通过分析不同的网络结构和特征来研究不同网络类型对创业过程和创业绩效的影响;其次是根据式(6)把创业者的社会网络视为一种创业资源要素,即把它视为创业者的社会资本。作为创业环境构成要素的创业者社会网络其理论逻辑完全可以在图1中表现出来:创业者的社会网络作为非人格化的宏观环境构成要素与创业者、创业活动之间的交流层,在创业资源要素流动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因此,研究的重点是创业者、创业所需资源的控制者、创业市场与主要顾客、创业政策制定者等利益相关者(网络结点)之间的关系特征与网络特征。[11]对于作为创业资源的创业者社会网络,主要是通过分析创业资源的分布结构、社会网络特征与位置以及行动目标约束等来构建具有目标导向的创业者社会资本。[9]

对比上述两种处置方法,笔者认为社会资本理论比社会网络分析更具实证意义,它不仅综合考虑了资源分布特征,而且把行动目标约束纳入社会资本框架,使得社会资本研究更具针对性,这种结构性假设与目标约束大大降低了实证工作量,从而提高实证研究的可行性。在林南的社会资本框架中,至少可以揭示人格化概念的以下几个特征:(1)社会网络是社会资本的核心,社会资本是通过社会关系与社会网络来获取资源的。这又涉及社会资本的两个方面,一是社会资本的质量,即获得资源的能力;二是社会资本的数量,即所得到的资本数量。(2)创业目标规定了社会资本的导向性,社会网络分析是一种中性的分析方法,而创业目标的引入却使得社会资本在获得资源方面具有选择性,这种选择性是对创业需要什么资源、需要多少资源的回答。图1中资源要素运动的向心性正是创业目标导向作用的结果。

四、层次创业模型构建及其整合

在概念构建的基础上,同样可以根据人格化标准来构建不同层次的关系模型,本文区分宏观关系模型(非人格化)和微观机制模型(人格化)进行论述。

1.宏观关系模型

基于宏观层次分析的非人格化特征以及由此形成的创业过程黑箱,宏观关系模型的构建主要考察宏观非人格化创业环境与宏观创业绩效之间的总量关系;从生产函数中可以看出,宏观关系模型的建立需要考虑K、L、E'与Y、P之间的总量关系。结合概念的情境化分析,宏观模型最终所要建立的是资源要素环境、宏观经济环境、宏观政治法律环境、宏观社会环境这四类环境与宏观创业绩效之间的总量关系(参见图2)。

图2 创业研究的宏观关系模型

首先,环境的资源丰裕度正向影响创业绩效,但资源丰裕度并不取决于资源的自然分布,而在于资源的使用分布,即经济分布。资源的自然分布约束往往只在经济发展初期起作用。在成熟的大市场上,要素市场的统一彻底改变了资源自然分布与经济分布之间的对应关系,创业研究应该从资源的使用角度去考察资源的丰裕度。其次,宏观经济环境与宏观创业绩效之间具有相互加强的双向机制。毫无疑问,宏观经济的发展会带动消费和拓宽市场,从而诱发创业活动的突进;与此同时,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以及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创业活动也会刺激宏观经济的发展。[12]因此,从理论上讲,宏观经济发展与创业活跃程度之间应该是一个相互强化过程。再者,宽松的政治法律环境正向影响创业绩效。特别地,对于转型经济来说,转型(如改革开放)过程事实上就是全民创业过程,只有在产权等基本制度上加以保障,才能充分激励创业行为。最后,对于宏观社会环境,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社会建制中的企业家精神、冒险精神以及阶层差序等级制度。当企业家精神通过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产生影响,社会中的创业活动就会变得频繁;而阶层差序等级制度也会影响个体的创业动机,如在重商主义盛行的地方,企业家受到尊重,社会地位较高,从而会激励人们去创业;而在商业文化被掩埋的地方,创业就显得不怎么有吸引力。

2.微观机制模型

微观机制模型基于人格化概念来构建,具有更强的管理理论与实践意义。根据创业函数式(5)和式(6),微观模型重点关注创业环境与创业者之间的依附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即嵌入性微观创业环境对创业者识别创业机会和获取创业资源的影响。由于上文已经对社会资本概念进行了构建,因此,这里重点论述创业者的社会资本与创业机会识别、创业资源获取之间的关系(参见图3)。

图3 创业研究的微观机制模型

创业者的社会资本与创业机会识别之间的核心关联机制,就是社会资本中蕴含的网络信息传递与结点间的信息沟通。对于这种信息机制,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以科尔曼为代表的大部分学者基于常规思维,认为紧密联系的社会网络将在信息沟通上更具优势。[13]这一点毋庸置疑,个体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过程事实上就是信息交换的过程,紧密联系的背后是更加频繁的沟通和交流,因此,紧密联系的网络有利于提高网络内部的信息交换效率。但是,创业毕竟是具有创造性的经济行为,创业机会信息并不是那些业已存在且未被熟知的信息;相反,它是一种不常见,并且随着环境变化突然出现,又极易消失的信息资源。因此,在一个紧密联系的网络内部,如果所有结点传递的信息都是类似的,那么就相当于只有一个结点是信息有效的。伯特看到了这一点,他认为,只有存在众多“结构洞”的社会网络才具备信息总量上的优势。这里,一个结构洞意味着一束新的信息。[10]因此,科尔曼的出发点是信息传递效率,而伯特强调的则是新信息的供给,从这个意义上说,两者并不矛盾。当然,对于识别创业机会来说,创业机会信息的非惯常特征(稀缺性)更值得关注。笔者认为,强调新信息供给更具合理性,因为新的信息越多,就意味着潜在的创业机会也越多。

创业者的社会资本会在创业资源的可达性和可得性两个方面对于创业资源的获取产生影响。首先,创业资源在产业层次上微观化为产业链中的供应商,这些供应商构成了创业者社会网络中的重要结点,如果某创业者通过其所在的社会网络能够通达创业所需的全部资源结点,那么,我们说这个创业者的关系网络在创业资源上具有可达性。但是,可达性只是创业者接触到创业资源要素的前提,创业者能否得到创业所需的资源最终还是依赖于创业资源的可得性。创业资源的可得性取决于创业者关系网络中是否存在关键资源掌控者。在大部分亚洲国家,核心创业资源往往掌握在政府及相关部门手中,因此,创业者的政治背景,或者说创业者社会网络中的政治关系,会对创业资源的可得性产生重要影响。很多实证研究[14-16]都证实了这一点。当然,政治关系对于创业资源可得性的影响是动态变化的:随着经济日益市场化,其影响力趋于减弱。但是,根据路径依赖原理,即使政治关系的影响趋于弱化,核心资源的掌控者在多数情况下仍必须具有政治背景。除此之外,创业者的家族关系也是决定创业资源可得性的重要因素。[17-18]由于创业资源的市场供给往往条件非常苛刻,创业者在创业阶段能得到的市场支持非常有限,因此,家族关系是创业者获得创业资源的一个重要补充机制,家族关系的这种补充作用在亚洲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

3.宏观与微观创业研究模型的整合

层次模型的构建与研究范式是对应的。宏观模型主要基于古典生产函数来处理创业环境与创业绩效之间的宏观总量关系,因此,两者的关系是原子式的。具体而言,两者的关系基于如下潜在假设:存在唯一的创业者(即所有创业者都是同质的),从创业环境中获取创业所需的资源,并通过生产经营来实现创业目标。因此,宏观创业研究模型的两头分别是创业环境与创业绩效,而中间则是创业过程这只黑箱。除了能够从宏观创业环境特征中看到一些直观的关系特征以外,宏观创业研究模型对于创业实现过程缺乏解释力。所以,宏观创业研究模型只能说明一种明显的“对应”关系。微观机制研究模型则打开了从创业环境到创业绩效的过程黑箱,并且将原子式的“对应”关系转变为人格化的“能动”关系。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创业者的社会网络,或者说创业者的社会资本是打开创业过程黑箱的钥匙,而创业机会识别与创业资源的可得性则是打开创业过程黑箱后的最重要的创业过程要素。在创业者社会资本的概念体系下,创业环境与创业绩效之间可以用创业资源要素来对接,这种对接不仅能对创业环境的宏观层次与微观层次进行整合,而且还能构建创业环境与创业绩效之间的微观联系机制。

图4 宏观关系与微观机制的整合

图4反映了上述从宏观到微观、从过程黑箱到黑箱被打开的模型整合原理。在图4的模型整合过程中,连接宏观与微观层次的是创业者,处在创业环境与创业绩效之间的也是创业者。由图4可见,创业者处于创业活动的中心位置。在图的左侧,宏观创业环境经由创业者微观化为人格化的创业环境;而在图的右侧,创业者所创造的微观绩效同样构成了宏观创业绩效的基础。宏观模型中的过程黑箱被创业者的社会资本、创业行为等成功地打开。因此,上述整合模型是对宏观关系与微观机制的统一。

五、结论

根据创业思想的发展历程,本文纵向比较了创业研究的三大范式:原子范式、哈佛范式以及嵌入性范式。基于不同的创业函数,本文归纳了不同范式的特征:原子研究范式的核心特征是非人格化,创业环境与绩效分别退化为资源要素环境和产出水平,而创业过程则被抽象为同质的生产过程;哈佛范式的拓展则将具有互动特征的产业环境纳入创业环境研究,并且强调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的作用;最后,嵌入性研究范式具有人格化特征,微观环境的依附性和异质性决定了不同个体对创业机会的识别和把握,以及创业资源的可获得性等过程要素,并最终导向创业研究的跨学科繁荣。在比较分析不同研究范式的基础上,本文对创业核心概念进行了情境化构建,并最终建立了创业层次模型。在国家和产业层次的非人格化构建过程中,本文认为国家层次的分析主要立足于创业环境的四个宏观维度以及创业绩效的两个维度,创业环境要素与创业绩效之间是一种总量“对应”关系;产业层次的概念与关系构建是对国家层次的一种产业微观化;而人格化构建则打开了创业环境与创业绩效之间的过程黑箱,创业者的社会资本是打开这只黑箱的钥匙,而创业机会识别与创业资源获取等则是打开宏观黑箱后最重要的创业过程要素。宏观和微观模型通过创业者的作用得到整合和统一。

标签:;  ;  ;  ;  ;  ;  ;  ;  ;  ;  

创业研究的范式转向与层次模型构建_创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