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_可持续发展论文

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_可持续发展论文

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开发利用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人力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其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这一定义虽然得到国际社会的共识,但其仅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意图,可操作性较弱,同时其仅仅考虑了持续发展的时间维。

笔者认为,要从时间、空间、要素三维界定可持续发展。

1.时间维——持续性。即可持续发展要考虑代际间协调发展,当代人要在不危及后代人生态环境资源需要的前提下,寻求其发展途径,不能为了自己的发展和需求损害后代人满足其发展和需求的条件,从而形成当代人发展和后代人发展之间的均衡协调。只有这样发展才能保证时间上的持续性。

2.空间维——平衡性。本地区的发展要在不危及其他地区对生态环境资源需要的条件下,寻求满足自身对生态环境资源的需要,消除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在消耗资源总量、污染物排放量、发展等方面的不平衡,形成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发展的均衡协调。世界各国及国家内部各地区之间发展严重失衡和贫富分化加剧,必然极大地妨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要素维——协调性。发展是一个有机的复杂的系统,应主要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要素。要使系统有效持续运行,必须使系统内各要素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要考虑不可更新资源的数据,可更新资源的承载力和自然环境的容量。

因此,我们可以将可持续发展界定为: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既符合局部利益又符合全局利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协调的发展。

二、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人口是社会的主体。人口素质的提高、人的潜力的发挥以及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也是解决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的关键。

1.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是变人口压力为动力的根本途径

从我国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来看,当年有大量人口进入劳动年龄,我们正面临“就业高峰”。这是60年代第二次人口出生高峰所引起的必然现象。我国农村已滞留着大批的剩余劳动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城镇企业下岗人员日益增多,加上每年新增的大量劳动适龄人口,我国实际上已经潜伏着“就业危机”。

推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出生率,这对于减轻未来的人口压力具有决定性意义。然而,现有人口,特别是现有数量大、素质偏低的劳动适龄人口,已经给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造成巨大压力。只有采取各种措施,采用各种形式开发人力资源,才能将众多的劳动适龄人口由沉重的包袱变为宝贵的财富,才能将人口压力变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人力资源一切利用也是迎接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根本性措施,并且是解决其他人口问题的前提条件。从解决人口问题的角度看,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2.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是协调人口与资源关系的重要措施

首先,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有利于促进自然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有效利用。我国人均资源短缺,资源紧张状况势必长期存在,因此资源开发利用应采用节约型模式。即一方面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省资源;另一方面资源利用模式由粗放型变为集约型,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我国矿产资源存在利用率低,开发利用过程中浪费巨大等问题。如我国矿山采选中,有色金属、黑色金属、非金属、煤矿等的回收率都非常低,造成我国资源消耗大,效益低。1953—1985年间,我国能源、铁矿、有色金属的国民经济效益系数分别为611元/吨、2810元/吨和25万元/吨。 与发达国家70年代水平相比较,我国1986年的能源产值率只有美国的68%,日本的54.7%,原联邦德国的55.3%,加拿大的69.6%。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一点是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劳动力素质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相适应。据统计,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西藏、云南、贵州和广西九个省区,矿产资源丰富,稀土、煤、钾盐等重要矿产资源的已探明量,在全国占有突出的地位,与此相比,该九地区的人口素质很低,每万人口中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7个百分点,12岁以上的文盲、 半文盲比率为27.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个百分点。 可见这些地区人口文化素质低,不能不影响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因此,大力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极大地提高劳动者素质,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前苏联政府认为,开发东部地区的关键,是如何发展和推广科学技术。因此,他们在东部地区自然资源开发过程中,把大力发展教育、科技事业,提高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放在突出的位置。这种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其次,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有助于人力资源替代自然资源,从而缓解资源的稀缺性。很多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和地区,都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素质,来替代其自然资源的不足。如日本,通过出口消耗资源少、高附加值的产品赚取大量外汇,然后购买其发展所需的资源。这就意味着产品技术含量增大,人力投资作为一种资源逐渐替代相对稀缺的自然资源。

此外,人力资源开发利用能增强人类开发自然资源的能力,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新资源。随着人力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强和劳动者科学技术素质的提高,人类可以更广泛地开发和利用各种各类自然资源和废料资源,并不断形成各种各样的高效合成材料和开发各种新能源,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样不仅可缓解资源紧张状况,而且可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可持续发展开辟广阔的前景。

3.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是改善人口与生态环境关系的根本措施之一。

人口问题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直接动因。人口膨胀导致人口对环境的巨大压力。美国生态学家Ruseu·Pecevsa认为,几乎所有环境问题都是由人口增长引起或加剧的。我国种种迹象表明,人口增长是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事实上,所谓环境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当,造成了环境对人类的不利影响。要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要控制人口数量,因为人类生存的空间是有限的,不能让人口数量无限制地扩大;与此同时,提高人口素质,强化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提高人口素质能增强国民的环保意识。如果不增强人们的环境意识,将很难形成自觉的环境保护行动,再好的环境保护政策在具体执行过程也会被搁置。因此要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就要注重人力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国民的环境意识和环保意识,使保护生态环境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有助于促进环境建设。我国人力资源极为丰富,只要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就解弥补资金和生产资料资源相对缺乏的不足,很多环保工程可以在少使用资金和生产资料的情况下建好。如三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在较长时间内,人力资源将在我国很多环保工程建设中起重要作用。

4.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然而经济发展又是其他一切事业发展的基础。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充分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源泉已不是物质资源,而是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人力资源开发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首先,人力资源开发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者质量低劣是我国产业结构向多元化和高效化发展的难以逾越的“素质屏障”。要消除这一屏障,就必须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其次,人力资源开发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科技的发展依靠具有高素质的科技队伍,而人力资源开发是造就高素质科技队伍的前提和保证。此外,人力资源开发是合理、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必要条件,科学技术的利用、吸收能力与劳动者质量成正比。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要使经济发展有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必须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社会发展。然而发展社会事业,包括缩小地区间的差距、消除贫困等,都必须把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作为一项根本性措施。

三、我国人力资源问题剖析

我国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等都存在很大问题,远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人力资源数量供求失衡

按国际标准,1990年我国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为7.53亿,占总人口的66.74%,高于世界各国平均水平。据预测,未来几十年内, 我国人力资源仍将呈递增之势。与人力资源供给膨胀相比,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有限,导致严重的供求失衡。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此问题,不仅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将要影响社会的稳定,严重影响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2.人力资源质量较低、失衡

首先,人力资源质量总体水平低;其次,城乡人力资源质量差异悬殊;第三,人力资源质量区域差异明显,东部、中部、西部呈现逐渐下降态势,最后,职业、部门间人力资源质量差异明显。人力资源质量低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高质量人力资源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稀缺资源。同时区域问的差异悬殊将会导致地区间发展的差异,引发其它一些问题,部门间的差异将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间协调发展。因此大力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区域间、部门间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质量结构,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3.人力资源结构失衡

第一,人力资源城乡结构失衡,人力资源过多集中于农村;第二,人力资源就业结构失衡,第一产业占用的人力资源过多,而从事第二、三产业人力资源较少;第三,从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看,我国物质生产部门人力资源偏多,非物质生产部门人力资源偏少。人力资源城乡结构问题、产业结构问题是未来我国面临的重大课题。

四、人力资源开发利用若干对策思考

1.树立正确对待人力资源的观念。诚然,人力资源过多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包袱,但是人力资源首先是资源、是财富。中国经济腾飞的关键要抓住本世纪末下世纪初人口年龄结构的“黄金时期”所带来的劳动年龄人口空前庞大的机遇。如果我们过分地强调人力资源的压力,而忽视人力资源的动力作用,将坐失经济腾飞的大好时机。

2.实施以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为中心的科技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在两大战略实施过程中,必须以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作为两大战略的最佳结合点,使其真正成为两大战略的重要基础,促进两大战略协同实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规划中,要突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内容,制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计划,确定其中、长期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把其作为制定其他计划和政策的重要立足点和依据。

3.改革传统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人力资源配置方式有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两种。通过各国实践的比较,市场机制比计划机制更灵活、有效。因此要实现人力资源配置从以计划为主到以市场为主的转变,使市场机制成为配置人力资源的基础机制。为此就必须加速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健全的劳动力市场是开发利用人力资源的经济杠杆。

4.深化改革,消除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制度障碍。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受到劳动制度、工资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等限制,必须加大力度推进这些制度的改革,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可以说,我国人力资源能否得到有效地开发利用,其关键之一在于我们能否走出传统制度的困境,创造有利于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制度条件。

标签:;  ;  ;  ;  ;  ;  ;  ;  

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